估算投资307亿!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重磅剧透!3月5日,广东省发改委发布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项目赫然在列。
据悉,2020年广东共安排省重点项目1230个项目,总投资5.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000亿元,安排开展前期工作的省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868个,估算总投资3.4万亿元。
《通知》提出,省重点项目实行工程进度月报制度。正式项目按月填报进度月报表;前期预备项目按季度填报前期工作进度,符合条件提前开工的按正式项目填报。
香港理工大学(佛山)建设项目
估算投资307亿元
记者留意到,在《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表》中,佛山高校建设也有进展披露。除了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建设项目之外,香港理工大学(佛山)建设项目也赫然在列,列入省2020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估算投资307亿元,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建设教学、实验、科研、办公、会议服务等用房、场馆。
佛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双方已形成初步共识,之前已有框架性合作安排,正式协议还在沟通洽谈当中,具体细节有待进一步确定。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建设与提升工程
估算总投资17.24亿
在《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所列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建设投产项目中,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也有两个项目名列在内,分别是新校区(北院)建设工程和本部校区修缮提升工程。其中新校区(北院)建筑面积约35.4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面积31.83万平方米,改建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保留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本部校区将修缮提升供配电(增容)工程、给水管网、 教学楼、图书馆、广场道路绿化、实验室、学生宿舍等,合计估算总投资17.24亿。
此外,广东财经大学佛山校区也将开展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国际商学院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广东财经大学佛山校区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国际商学院基础设施,估算投资3.656亿。
义务教育阶段投产和续建项目
佛山两个学校建设项目在列
在《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普及高水平公共教育建设项目中,佛山LEH国际学校在列,项目主要建设行政教学楼(含1层地下室)、体育馆与饭堂、大礼堂、宿舍楼以及跑道、运动场等,建筑面积约4.35万平方米,该项目总投资6.0762亿。
作为续建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学校附设佛山外国语学校项目建筑面积为28.62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150个教学班(包含6个国际班),办学层次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为6000人,项目总投资4.5亿。
餐饮店开放堂食,公共文体场馆和旅游景区有序开放,工厂机器轰鸣,街头车辆逐渐增多……不少市民会心一笑:那个熟悉的南海又慢慢回来了。
来之不易的一幕幕场景苏醒背后,折射的是南海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这被称为“两难”。南海如何将“两难”变成“两全”?
善用辩证法,处理好“动”与“静”,“危”与“机”,“攻”与“守”的关系,是南海给出的答案。
2月24日,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但战疫尚未全胜。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两难”到“两全”,南海仍在继续给这场大考完善答卷。
精准施策
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
正是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快、落实细,南海防控形势出现积极变化。
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今年春节前,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个最”。
战疫,是一场跟病毒的较量,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1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广东省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天,南海在全市率先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机构,制定联防联控方案。24日,区防疫领导机构升格为指挥部(下称“南海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调度,并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挂帅总指挥,区长顾耀辉挂帅常务副总指挥。
1月23日晚,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南海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当晚,南海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第1份文件,要求从1月24日零时起在全市率先实施十大严格管控措施。
彼时已临近春节,也是人流最易集中的时期。在南海区十大严格管控措施的“指挥棒”下,26项原计划在春节期间举行的活动全部取消,迎春花市休市,电影院纷纷撤档春节大片,博物馆、景区、娱乐场所等公共文体场馆暂停开放……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南海以最快速度按下“暂停键”,在“静止”中为疫情防控抢得了先机。尽管如此,南海不敢有丝毫放松。作为人口流入大区,且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南海的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1月25日,大年初一,闫昊波主持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紧急会议。会议要求,从当天起将防控重点转移到村居社区。这是南海在春运返程前作出的提前部署。
也是从1月26日起,一系列防控措施推出:当天,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在南海区公共场所实施佩戴口罩控制措施的公告,并上线“南海区疫情信息平台”;当晚,南海在高速公路等重点出入口设立39个联合检疫站,实行24小时值守;1月28日,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1号公告,要求从疫情发生地来南海的人员主动报备并隔离观察14天;1月30日,第2号公告要求全区大型餐馆暂停大堂早茶服务;2月1日,第4号公告要求各社区、各村居实行体温检测全覆盖、排查全覆盖、疑似和居家隔离观察全覆盖……
在一道道密集的指令下,南海的“打法”已有迹可循:一是减少聚集,避免聚集性疫情发生;二是“外防输入”,在重要出入口设立联合检疫站;三是“内防扩散”,将防控力量下沉村居社区。“三步走”目标一致,那就是在关键节点前,将重点人群“控住”,在“静下来”中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让病毒“无缝可钻”。
正是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快、落实细,南海防控形势出现积极变化。从2月15日起,南海已连续18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
动静结合
有序复工坚持两手抓两不误
截至目前,南海区工业企业复工超2万家,在建省、市重点项目复工率九成以上,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国各地带来了严峻考验。
作为连续6年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眼的制造业大区,南海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不误。
梳理疫情以来南海推出的防控措施,不难发现,充分运用“动与静”的辩证关系,科学有序、防止一刀切是其显著特征。
1月24日,大年三十,在南海按下“暂停键”的同时,必得福与南新无纺布等生产企业却在24小时开工,全力保障口罩、防护服及其原材料的物资供应。当得知康得福公司面临人手短缺和原料紧缺问题时,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应急物资生产组当即跨企业协调“借人”,在2小时左右帮助企业临时招聘了100多名员工。
1月30日,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第3号公告,明确要求企业复工时间不早于2月9日24时,但对涉及保障城乡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群众生活必需和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供港供澳及特殊情况急需复工的相关企业作出特别规定,以确保社会的有序运转。
随着疫情防控的稳定好转,南海马上布局复工复产这盘“大棋”。
2月6日,在佛山市出台稳企“十条”的次日,南海在五区率先出台“稳企十五条”,从稳定企业经营、加大融资支持、稳定职工队伍、降低企业负担、保障防疫物资等五个方面,支持疫情防控,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这既是南海区委、区政府与南企共克时艰的态度,更是吹响南企复工复产的号角。
在有序推动企业由“静”转“动”的过程中,南海始终守牢“严防控”这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即复工复产必须建立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为此,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及时印发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指引,从工作组织管理、返工人员健康监护、复工复产后的预防控制等六方面作出指导。
2月10日,南海复工首日。测体温、发口罩、做好消毒工作、分散式就餐……南企无一例外地将严把防疫关作为复工的“必修课”。也是从这天起,南海拉开了有序复工复产的大幕:番海大桥、南海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线不停运转;南国小商品城等专业市场客流开始络绎不绝……
截至目前,南海区工业企业复工超2万家,在建省、市重点项目复工率九成以上,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化危为机
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全链条”服务
南海各镇街各部门纷纷出台有针对性的举措,围绕“信心、物资、员工、资金、供应链”五个方面,织密服务网络,推动上下游产业链整体复工复产。
表面上看,复工率的多少反映着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快慢。但其背后,比拼的是城市的营商环境和服务效率。
制造业是南海的根,民营经济是南海的本。如何让中小企业渡过眼前的疫情难关,对南海格外重要。为此,南海在疫情下把握机遇,频施政策及时“雨”,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继2月6日出台“稳企十五条”后,南海发布《致南海广大企业家朋友的一封信》。信中说:“企业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如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请及时联系区、镇(街道)党委政府。”
2月18日,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再次发出通告。通告直言:严禁以审批审核等形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
2月21日,顾耀辉主持召开南海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暨经济发展态势研讨会。他强调,南海要从“心、物、人、钱、链”五大方面着手,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当晚,南海出台了“复工十条”新政,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工人返岗率低、经营困难等问题。
纲举而目张。南海各镇街各部门纷纷出台有针对性的举措,围绕“信心、物资、员工、资金、供应链”五个方面,织密服务网络,推动上下游产业链整体复工复产。
例如,“佛山南海通(战役版)”微信小程序企业口罩申购信息统计:截至3月2日,累计申购口罩企业25453家,累计申购口罩近252万个,已配售企业20410家,配售口罩超201万个。
又如,给予企业包车交通补贴,协助企业解决员工返岗问题。目前,区内4家跨省运输企业共组织农民工返岗包车101车次、2155人次。
再如,将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2亿元扩大至5亿元,把全区6000多家规上、限上企业、小升规培育后备库企业纳入扶持范围,并扩大区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规模至6亿元,同时减免资金使用费。
针对供应链受阻问题,南海还采取“一企一策”方式,积极帮助重点企业和项目协调解决产业链配套问题。
此外,南海还推出683个“最多跑一次”事项,涉及出生公证、改变土地用途(建筑物)审批、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等与企业、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多项内容。
截至2月26日,南海规上工业企业100%复工,复工速度领跑珠三角大部分城市。可以预见,这些复工企业将会为南海后续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攻守有方
村改攻坚为高质量发展赢得空间
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南海,将在春天里厚积薄发,继续擘画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
2月21日,南海区举行推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暨村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现场巡查,七镇街村改项目全部按下“重启键”。隆隆的轰鸣声,犹如声声春雷,吹响村级工业园区全面复工的冲锋号角。
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是南海区推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和突破口。按照原计划,2月21日的活动,是安排在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进行,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原有安排。
虽然疫情影响了村改的进度,但南海一往无前。“确保今年拆除整理村级工业园2.5万亩,力争突破3万亩的目标不变。”在现场督战时,闫昊波再次坚定村改的信心和决心。他表示,全区要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干事态度,争分夺秒把失去的时间和进度抢回来,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与此前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不同,南海以声势浩大的方式拉开村改复工大幕,更在于主动出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赢得空间,确保打赢全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总体战。
分析南海村改的战术,辩证法仍然是其显著特征,只不过这次从“动与静”变成“拆与建”。
南海提出,村改要在“大拆除”的同时,持续加码“大建设”,即在试点项目建设上出成效,在产业链建设上出成效。也就是说,新一年的村改将是一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加码战。
根据计划,南海将围绕“城乡融合十大示范片区、20个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连片示范项目和72个试点项目”持续加大攻坚力度,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震撼力强、影响力大、示范效应明显的标杆项目,并围绕“两高四新”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建链,培育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拆出一片新天地、建出一批新产业、改出一脉新活力,加快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月24日,又是一个艳阳天。龙光地产以8.8亿元成交额拍下位于三山新城、规划为澳门城二期项目的一宗商住地块。这是复工复产以来,佛山三龙湾南海片区拍出的首宗商住用地。该项目的成功落地,将为三龙湾南海片区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注入一股澎湃动力。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在疫情大考前,南海善用辩证法勇毅前行,既警惕当前之“危”,更展望未来之“机”。我们有理由相信,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南海,将在春天里厚积薄发,继续擘画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惊蛰已至,春花等你。等疫情结束,我们一起去林芝吧,那里有中国最美的春天!”3月5日晚,广州的旅游业从业者小文,经过一个多小时精心编辑,发出一条图文并茂的朋友圈,尝试以这种方式维系客户对旅游的热情。
作为某旅游品牌的线下门店销售,小文以为自己春节前后会在签单的喜悦中度过。没成想,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她的全部计划。由于门店营业无限期推迟,在家处理退团流程、参加公司线上培训,以及陪妈妈做手工,成为了她这一个多月来的“主业”。
战“疫”走向下半程,在家“宅”了一个多月的人们,满心期待着疫情结束、出门透气的那一天。而旅游业者们有的已摩拳擦掌,着手筹备开工事宜,有的则暗中蓄力,静候行业市场复苏。
谈及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旅游业专家和从业者表示,疫情在给旅游行业带来“极限施压”的同时,也为业态升级带来机遇,可能会倒逼行业在大洗牌、大变革中寻求创新突破。
疫情余波未散 旅游业乍暖还寒
3月1日天气晴朗,又恰逢周末,记者在广州华南植物园看到,不少家庭都阖家戴口罩在园内赏花。据园区工作人员估计,来园游客量已达到平时的三分之一。近来,随着白云山、越秀公园、海珠湿地等景区恢复开放,广州市旅游业客流逐渐增长,并在双休日迎来出行“小高潮”。
随着疫情风险的下降,在全国范围内恢复营业的旅游景区、民宿、酒店也在逐渐增多。尽管如此,在旅游业专家看来,要说旅游行业“春天已至”,还为时过早。
为抗击疫情,1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紧急通知,暂停相关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业一度陷入停摆。
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美云的话说,此次疫情对旅游行业是一次“降维打击”:“春节假期本该是旅游行业的黄金周。结果疫情来了,黄金不仅没有等到,还变成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旅游企业的头上。”
李美云用“乍暖还寒”来形容目前旅游业的状态。“目前旅游业还没有完全运转起来。传统的春节节后旅游淡季与疫情影响相叠加,更是让这个行业感到阵阵寒意。”
这种说法也得到广州地区旅行社行业协会会长、广东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经理李协居的赞同。“疫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旅游行业还不能动起来。目前,我们各大旅行社,以及一些重点景区,还有一些酒店,基本还处于在家上班、在群上岗、在线培训的状态。”
李协居坦陈,目前防控还是第一要务,而旅游业的重要基础是安全和健康。“大家担心,如果旅游业硬做起来,万一有客人在哪里受到感染,那对旅游业而言是‘二次伤害’,会影响整个行业的下一步运作。”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江金波教授指出,此次疫情对旅游等行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不仅波及到旅游业一线要素,连带旅游预订、交通、购物、娱乐和会展等配套服务也受影响,影响是全产业链的。此外,新冠肺炎极强的传播性,使得从业人员和游客都心有余悸。”
在他看来,广大文旅企业面临的“内外交困”处境,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这是因为,一方面受国际疫情影响,各级政府的输入性防疫措施依然不会松懈;另一方面,游客对聚集性感染的‘心理阴影’短期内不会消散。”他判断,即便疫情能如钟南山院士所推测的那样在4月底得到控制,到“五一”小长假,最多也只能迎来旅游小高峰。
跨界合作自救 新业态催生变革
卖消毒酒精、卖畜禽蛋肉、卖山珍特产……这个“超长假期”,不少旅游从业者的朋友圈启动“微商带货模式”,纷纷开展副业销售各类商品。
同时,有不少旅游企业快速上线“微店”,依托多年来累积的客户资源,快速进军在线社群电商市场,还有旅游企业与电商平台达成合作,以求提升收入,帮补疫情带来的主业损失。
尽管很多业务被迫暂停,“等、靠、要”也不是办法。为求自救,旅游行业跨界创新出诸多“新业态”。
“云旅游”亦是其一。携程、途牛、去哪儿旅行等线上旅行网站,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文旅部门、旅游协会,都推出“云旅游”相关专题。线上听景点语音解说、景点VR“云旅游”,24小时线上观展……种种方式让“宅”不出户的用户保持黏度,让景区景点保持关注度。
游客少了,酒店住宿少人问津,但也有许多酒店看好返工回流的隔离需求,开展“酒店隔离房”业务,为医务人员、隔离人员提供食宿服务。还有旅游企业发掘出一系列“无接触”需求,提供无接触外币兑换服务、无接触智能住宿服务等,减少传统沟通方式带来的风险。
“云旅游、卖特产,都是旅游业产业寻求升级的措施。”江金波认为,此次疫情,让企业经历如对外应急管理能力、对内柔性生产能力、未来的持续发展能力等多方面挑战,但也为企业创新经营理念、产品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他预测,在未来,诸如旅游大数据手机终端应用、虚拟旅游、线路穿越、游览机器人服务等新业态必将加快发展,成为文旅企业“战疫”甚至“免疫”的标配。
“疫情下这一系列业态创新,可能会催生商业模式的变革。”李美云表示,几十年来,中国旅游业一直走的是粗放式经营的发展模式,提供的大都是大众化、同质化的旅游产品,而此次疫情可能会成为推动旅游行业大变革、大洗牌的一次机会。
例如,疫情对传统“聚集型经济”模式造成巨大冲击,这让一些旅游行业者思索,如何将旅游与线上经济、社群经济结合,并在未来开发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康养旅游、小众旅游等高品质产品;“酒店隔离房”等举措,也可能给酒店行业带来融入国家公共安全体系的新思路。
“总而言之,这次疫情会倒逼旅游行业进行变革。那些善于运用新的信息技术,精准把握和应对客户需求、灵活创新变革的企业可以留下来,而那些不能应对变革的企业,可能会遭到淘汰。”李美云说。
等待市场苏醒 “井喷式增长”可期
“等疫情结束了,我想去广州,吃吃吃永远第一位;为武汉加油,看樱花盛开;我想去马尔代夫,悠闲地度假……”疫情期间,各大线上旅游平台及旅游景区公众号,不约而同上线许愿功能,尝试调动“宅”着的用户回顾旅途中的美好时光、讨论疫情结束后的旅游心愿,以提前激发用户的旅行欲望。
全网推广旅游资讯的背后,暗藏着从业者对疫情过后行业“井喷式增长”的热切期盼。随着文化和旅游部在2月底印发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的相关指南,以及各地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措施的推进,让许多旅游业者对行业回暖饱含期待,有不少商家已经开始预售疫情结束后可启用的旅游产品。
同时,也有位于低风险级别地市景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诉苦,当地政府出于防疫安全考虑,仍然封闭通往景区的道路卡口。“几百号员工等着吃饭,不知如何是好。”
如何推进文旅行业的“复工复产”?江金波预测,目前旅游行业还处于“试探性恢复”状态,如果国际疫情能够尽快结束,而且没有促使中国疫情反弹,那么5月至9月可能成为旅游业的“加速恢复期”,到“十一”黄金周可能会迎来真正的旅游消费反弹高峰。
江金波建议,旅游企业和文旅部门应积极筹备渡过这两个“恢复期”。企业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规划,制订应急方案,做好人才培训和数据库建设,增强危机时期的“免疫力”和内生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应做好应对新一轮大发展的产品和线路准备,加速推动生态旅游、研学旅行、康养旅游等未来“高质量潜力股”发展。文旅部门也需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旅游大数据应用推广、整合各类信息,确保游客路上畅通、要素供给充分,在难得的旅游高峰期获得服务体验的高满意度。
“旅游业下那么多细分行业,它们的运营特点是不一样的。”李美云建议,各级政府有必要针对性地根据疫情的风险程度,逐步放开市场管制,对于低风险地区的室外空旷景区,可以逐步放开运营,对餐饮堂食服务,应当适度放开。
李协居也对疫情后旅游“报复式增长”深信不疑。“此前的非典、汶川地震,对旅游业都是接近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每次过后,旅游业还是可以迅速发展和恢复起来。”
不过李协居也指出,旅游业的恢复需要时间,可能有一个从周边游恢复到省内游、国内游,再到境外游的过程。“不管怎么样,等疫情结束了,市场一定会逐步苏醒。就像我朋友圈里写的——‘世界那么大,我们很快会见面’。”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