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区澜石洲重现水清岸绿美景
石湾镇街道开展“三无”船舶清拆、岸线环境整治行动
从石湾镇街道农产品检测和动物防疫检疫站获悉,今年3月以来,石湾镇街道采取“三无”船舶清拆、涉渔联合执法、岸线环境整治等行动,清理、劝离船舶约50艘,处理杂物垃圾约25吨,澜石洲摇身一变成为东平河畔干净、整洁的靓丽风景线。
澜石洲位于澜石大桥西侧,紧邻佛山青年公园,由于周边地势平坦,河面风平浪静,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历史原因,不少外来的“三无”船舶长期盘踞在此停泊。渔民长期在此从事渔业捕捞作业,由于缺乏管养,该地成为“三无”船舶的“避风港”,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周边杂物、垃圾乱堆放现象普遍,岸边乱摆卖现象时有发生。
“三无”船舶是指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船舶,会对通航安全、人员安全、水域清洁安全、港口安全等方面构成危害。
“有些渔民将捕获的鱼在岸边现场摆卖宰杀,污染周边水域。部分渔民还拥有多艘‘三无’船舶,一条长期靠岸,另外的船舶用于捕鱼,甚至有人在船上长期生活居住。”石湾农检站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该区域缺乏安全设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加上脏乱差的滨水面貌,已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整治改造势在必行。
此前,多个职能部门已对该区域进行多次联合执法,但往往容易“死灰复燃”,问题难以得到根治。今年以来,省、市、区大力推动“三无”船舶清拆整治,借着整治行动以及禁渔期契机,石湾镇街道组织工作人员,通过多次走访、派发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渔民耐心宣贯政策、深入分析“三无”船舶危害、详细讲解清拆补偿方案,劝导船主配合将“三无”船舶予以拆解。
经过多番努力,澜石洲一带25艘涉渔“三无”船舶被集中清拆,其余船舶被劝离,岸边非法搭建的浮台、木桩等设施被拆除,重现水清岸绿景象。
去年年底召开的市、区党代会都提到,要高品质推进东平河水轴线滨水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区党代会报告更提出,石湾要打造“人城产文”融合发展的滨水空间典范。
石湾拥有10多公里的东平河岸线,更是有着禅城区唯一的渔船正式停泊点。坚决贯彻落实市、区工作要求,石湾不仅花大力气对沿河的“三无”渔船进行彻底整治,也加快东平河北岸岸线美化提升,实现水面和岸线治理的“双管齐下”,滨水环境不断提质升级。
石湾农检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石湾镇街道将会强化联合监管,探索建立东平水道渔船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同时实行疏导结合,引导渔民到市场进行合法经营,彻底取缔乱摆卖现象,切实做好清理整治和民生保障工作。
侠家拳是什么武术?说起侠家拳,不少三水市民都略感陌生。其实,低调实用的侠家拳大有来头。这套以侠为名的拳法源自“广东十虎”之首的王隐林,至今流传超过100多年。
时至今日,侠家拳始终保持“放拳如猛虎,出枪似蛟龙”的特点,在佛山市三水区开枝散叶、代代相传。2020年,侠家拳被评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人熟知,侠家拳走进校园和市民生活,成为现代都市人强身健体的拳种之一。
一招一式 注重实战
据三水侠家拳传承人刘浩荣介绍,侠家拳讲究“放拳如猛虎,出枪似蛟龙”,拳法刚烈威猛,将动作长桥大马、窄马短打融为一体,大开大合,刚柔并济。侠家拳不仅刚猛,还兼备北拳的快速、灵活、舒展大方的特点,尤其是冲锋抛拳威武猛烈,大有万马奔腾,不可阻挡之势。因为速度快而劲力猛,身法活而步形高,侠家拳广受称赞。
侠家拳分拳术和器械两部分,拳术套路有:十二支桥、小罗汉、大罗汉、虎鹤相斗4套;以冲锋抛拳为主,劲力以发长劲、抛劲为主,冲击力强。侠家拳中最具代表性的拳法有:举鼎抛拳、鳝拳、扑翼拳、鞭拳、扯线拳、盖拳、挞拳、穿拳。侠家拳的招式“法指”尤为独特,屈起中指、无名指、小指和拇指,食指向前指出,是侠家派的独特招式。
器械方面,侠家拳主要有侠家单剑刀、十三棍枪等“奇门兵器”。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侠家单剑刀和十三棍枪。侠家单剑刀看似刀形,但比一般的刀窄;说是剑,但有一边开刃。另外它的长度超过一般刀剑。十三棍枪则是长且细的棍子,其运用技术融合了棍法和枪法的特点,非常全面,攻击性很强。
不过,与其他传统南拳不同的是,侠家拳一招一式都注重实战,并不追求美感。“现在不少武术以表演为主,失去了武术本身的技击本性,但侠家拳的每一招式都非常注重实战应用。”刘浩荣说,侠家拳的套路类似散打,平时演练的动作位置不像长拳的那么低,在实战中始终保持着一定高度的重心,有利于快速转换步法,拧腰发力。
除了拳法,侠家拳的步法和器械同样具备实战性。例如,侠家拳的步法转换都运用了“碾”的劲力从而带动上肢进攻。侠家单剑刀既包含刀法的技巧,又含有剑法的点穿等,动作别致,攻势凌厉,实战性很强。
100多年来,虽然历经数代名师传承,直至如今,侠家拳仍然保留着“既能单练,又能对打,还能实战”的传统风貌。
以侠为名 开枝散叶
相传,临济派和尚星龙长老(又名金钩禅师、大侠李胡子)从四川云游广东,在肇庆鼎湖山庆云寺挂单时,把少林拳法传给僧人王隐林。王隐林,别名王飞龙, 1840年出生于广东新兴县小稳村,其父乃清朝末年的武林界“岭南三英”之一,绰号“独脚铜人”王平。
凭着强大的武学天赋,王隐林很快学成少林拳法绝技。在南拳的基础上,王隐林结合其它武术精华,创造出侠家拳这一拳种。随后,王隐林到广州还俗,在黄沙兼善街开设武馆授徒,把十二支桥、小罗汉、虎鹤相斗、大罗汉、侠家刀、枪棍等拳械套路传授给黄汉荣、王伦(王敬初)、蔡懿恭(蔡老七)、邓龙等人。
那么王隐林为何把拳法命名为侠家拳?“侠家拳之所以以‘侠’为名,一方面是纪念星龙长老的侠名,另一方面,祖师也希望门人能够行侠仗义,为国为民。”刘浩荣说,王隐林始终认为,任何世道都需要侠义精神, 遂以“侠家拳”之名开宗立派。
正因为王隐林武学精湛,侠义为怀,他与当时的武师黄澄可、苏黑虎、黄麒英、周泰、谭济筠、黎仁超、陈铁志、苏灿、梁坤一道被武林中人和民间尊为清末民初“广东十虎”,威震两广。王隐林更是因武艺超群而被尊为“广东十虎”之首。
关于侠家拳,民间还有一段佳话。相传,“广东十虎”无影脚黄麒英之子黄飞鸿曾因为仰慕侠家拳,频繁去王隐林家中拜访。察觉黄飞鸿想法的王隐林主动将七星连环扣等绝技倾囊相授,成为当时武林的一段佳话。后来,就连号称“广东棍王”的邓龙都让儿子拜王隐林弟子王伦为师,学习侠家拳的精髓。
而侠家拳与三水结缘则在新中国成立前。彼时,广东著名拳师邓锦涛、邓镇江在广东一带设馆授徒。邓锦涛等人在西南、河口、青岐、六和一带设馆收徒期间,弟子曾有几千人之多。刘浩荣父亲刘汉庭则是其中之一,从14岁开始师从邓镇江学侠家拳及狮艺。在刘汉庭等人的传承下,侠家拳不但在三水广泛传播,还流行于广州、南海、顺德及香港、澳门等地,将侠义精神代代相传。
走进校园 代代相传
“嘿!哈!”近日,在西南街道河口西㘵村武术龙狮训练基地,随着铿锵有力的练操声在课间响起,数十名小学生跟着刘浩荣认真学习武术。马步、推掌、冲拳、踢腿、抱拳,学生们一招一式打得有模有样。
如今,侠家拳积极走进校园、走进群众,变成具体的、容易被当代人理解的武术文化。
每周一、三、五,刘浩荣都在西南街道河口西㘵村武术龙狮训练基地教授侠家拳,周末则到培训机构教学,招收6~12岁的小朋友,从小培养一批侠家拳优秀苗子。平时,他也来到白坭二小、范湖小学、三中附中等学校,将侠家拳文化带进校园。
“刚开始推广有些困难,不少学生因为记不住武术的套路,难以坚持,加之对侠家拳不甚了解,接触意愿较低。”对此,刘浩荣创新普及方式,将侠家拳法与女子防身术相结合,吸引不少女生报名。他还创立梁醒狮队,培养孩子的学武兴趣,吸收学员推广侠家拳。此外,他经常到各地参加比赛,使更多人了解侠家拳这一武术。
令人欣喜的是,在刘浩荣的努力下,侠家拳这一武术文化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熟悉。目前刘浩荣已教授了200多名学生。来自“侠家班”的孩子还在广东省武术精英大赛等多个比赛中荣获奖项,将侠家拳发扬光大。
如今,在倡导全民健身和保护非遗的社会环境下,侠家拳的传承也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接受。有一次,刘浩荣带着一群“侠家班”小朋友到芦苞镇表演,无意间听到台下有几个人认出小朋友打的是侠家拳。这让刘浩荣感到振奋:“没想到镇上也有人能够认出侠家拳,这让我感到平时做的很多推广工作没有白费,也让我更有信心做好传承人,将侠家拳发扬光大。”
南庄镇深挖文化富矿,练好非遗传承功夫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庄镇“上元舞火龙”成功入选,标志着南庄非遗工作迈上新台阶。
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南庄镇历史悠久,积淀着底蕴丰厚、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务必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之城”,禅城区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岭南文脉之城”。如何推动岭南广府文化焕发新活力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命题。
事实上,近年来,南庄镇通过深挖文化富矿,已取得不少成绩,让镇内的非遗文化绽放芳华,焕发新机。
走村入户
建立非遗储备库
在禅城范围内,南庄镇镇域面积较大,各村历史不同,风俗有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散落在村居之间。
为了摸清镇内“非遗珍宝”底数,南庄探索出了“走村户、寻线索、分种类”的方法,建立起镇级的非遗储备库。通过深入村居走访调查非遗线索,工作人员会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项目,并耐心拜访民间传承人,记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历史情况、人文背景及相关数据,并为各项非遗分门别类进行入库登记。为保证资料真实,工作人员还会通过实地调查、书籍印证,查看照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全面核实。
通过这种耗时但有效的方法,近年来,“扒草艇”“粤剧头饰”“文昌诞”“洪拳”“南庄大包”“大妗姐”等非遗文化元素都得到了发掘保护,并被纳入了南庄非遗储备库。此外,通过积极向上级申报,南庄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也得到了各级认可。上元舞火龙纳入省级非遗名录,赛龙舟、扒草艇、刺绣纳入市级非遗名录,粤剧头饰制作技艺、南庄大包制作技艺、南庄洪拳、文昌诞纳入区级非遗名录。招惠珠、劳惠然、陈新妹成为市级刺绣(广绣)传承人,宁静成为区级粤剧头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旧瓶装新酒
突破限制盘活非遗魅力
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不少非遗与时代发展交错,吸引力与影响力逐渐降低。有鉴于此,南庄镇积极鼓励非遗与时代发展、社会生活相结合,突破传统限制,探索更多传播场景,南庄洪拳就是其中典范。
结合倡廉主题,区级非遗南庄洪拳推出了廉洁防腐十二招式,在洪拳的一招一式之间,不贪不占、严守秘密、为官正直等廉洁元素与武术精神相结合,引领社会清正之风。此外,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南庄洪拳还主动推出了洪拳防疫操,通过线上推广、进校园、进村居等方式,增强群众体质,扩大自身影响力。多措并举下,拥有了时代内涵的南庄洪拳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南庄镇还主动为非遗提供更多曝光机会,增加其知名度。除了制作非遗宣传片在各平台传播、邀请各大媒体采访报道镇内非遗外,南庄镇还举办了全市首个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南庄镇第十三届五人龙舟赛、“我眼中的非遗”征文征画大赛等赛事,汇编《醉美非遗》画册,开展非遗夏令营等,全面提升各年龄段群众对南庄非遗的了解度。
文旅融合
赋予非遗“造血”能力
作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非遗的传承与弘扬一样重要。
在日前举行的南庄镇“粤剧头饰”非遗技艺专业培训公益课上,经过前期报名和面试选拔脱颖而出的8名学员,得到了粤剧头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宁静的手把手教导。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我作为佛山本土人,是有责任振兴、传承这项技艺的。”“现在不是很熟练,但老师教导的我基本都懂,希望以后能做得和老师一样好。”课后,学员们纷纷表达了学习粤剧头饰制作技艺的决心。“我希望这项粤剧头饰制作技艺不止我一个人懂,而是有更多人去学习,把它传承下去。”宁静说。据了解,该公益培训班将用时约一年,帮助学员系统学习粤剧头饰制作技艺,并发掘适合的传承人。
事实上,非遗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课堂”,更蕴藏在南庄越来越热的乡村文旅产业中。
在紫南村的洛神云筑特色民宿区,狮涵·彩扎(佛山狮头)非遗体验馆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许多狮头衍生的文创产品,更可以了解学习佛山“黎家狮”的制作技法。开馆以来,参与狮头体验课程的研学团队络绎不绝,非遗技艺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非遗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醉美南庄”的“醉美非遗”已成为了文旅产业的另一张名片。
“南庄将以打造岭南文脉之城为抓手,坚定不移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把岭南广府文化这篇文章做好。”南庄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南庄将整合优秀的非遗文化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打造“非遗+文旅”品牌。计划依托紫南研学旅游基地、洛神云筑、阿农湾农耕文化园、四季艺术汇等文旅空间,打造一批南庄非遗研学基地,擦亮更多文化符号;打造特色非遗研学游路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助力禅城打造岭南文脉之城,力促文旅融合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