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让文化更好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愿景
详细内容

让文化更好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愿景

时间:2023-03-30     人气:30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概述:......

  3月23日-25日,“2023非遗品牌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实现了“四个首次”:首次升格为全国性大型非遗活动,首次将企业品牌作为宣传展示主体内容,首次组织非遗企业代表现场签约,首次举办非遗专场展演。

  非遗品牌大会这个在广州诞生的盛会,是广州文化领域诸多创新举措之一。2021年12月以来,广州市立行立改狠抓整改任务落实,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让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愿景,也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战略思维、整体眼光、体系建构、平台驱动推动优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大力传播岭南优秀文化,打造更高层次的文旅消费环境,在全行业营造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浓厚氛围,加快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航拍粤剧博物馆

  非遗保护:点亮创新精神和文脉传承

  2022年5月,广州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了《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作为长期指引广州非遗保护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实施方案》提出近、中、远期三个阶段目标,明确了健全保护工作制度机制、完善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全力实施非遗绽放工程、大力推动非遗高质量发展四大任务18项具体任务。配套制定非遗保护资金管理制度及档案管理制度,积极推动非遗条例立法,支持各区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市区两级已出台近20部政府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

  广州巩固非遗传播阵地建设,全市现已建成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市级非遗聚集区、21个市级非遗工作站、11个市级非遗大师工作室、100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为探索非遗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阵地支撑。

  目前,广州10个区挂牌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全市11个区全部设立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果活化利用方面,在深入开展数字化记录广州非遗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和科技发展趋势,开始探索更多形式的非遗数字化展示和传播。利用“非遗+短视频平台”,建设常态化运作、多维度传播的“抖音广州非遗馆”。积极推动非遗与网络企业、科技企业跨界合作,实现科技与非遗相互赋能,并在年轻群体中成为风潮。

  在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基础上,又建成广州第二条非遗街区——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于2022年6月份开街运营。并持续在广州塔“岭南之窗”举办系列非遗展示展览活动,加快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新格局。

  考古前置:沟通历史情怀和人民事业

  如果说非遗活态传承着眼的是“当下”,那么,广州近年在城市考古领域的孜孜以求,看重的则是蕴藏在“历史”中的伟力,以及对文脉绵延的使命感。

  许多市民记得之前越秀区犀牛北街97号居民楼里的大人小孩们站在楼梯上、过道里,齐齐望着下方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的那个场景。“施工队往下挖电梯井的时候,才不到1米多的深度就发现了有陶器的出现。”时任犀牛北社区居委会主任周月娥说。随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到现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虽然发掘面积不到10平方米,抢救发掘时间短短6天,但却成为当时当地的一景。

  其实就在短短几年前,“考古”对于大多数普通公众来说,还是一个艰涩而无趣的名词。谁能想到,今天考古院组织的研学活动名额会“秒光”,胡子拉碴的考古学者的专题讲座也会一座难求。

  2022年4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中,将“‘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放在了“重点任务”中。而“先考古、后出让”,实际上就是“考古前置”。广州正是全国率先实施“考古前置”的城市。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考古工作的管理,广州修订和制定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制度,如《广州田野考古工作规范》《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管理办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编制办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协作服务工作管理办法》等。2022年,全年共开展考古项目404宗,其中主动性考古勘探、发掘项目各1宗;基建考古调查项目288宗,调查面积1亿6229万平方米;基建考古勘探项目95宗,勘探面积约237万平方米;基建考古发掘项目19宗,发掘面积约12400平方米。全年清理各时期墓葬201座,出土各类文物1625件(套)。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介绍,市一大道宋明城墙遗址、北京路清代木船,越秀北路宋代城墙,增城金兰寺、墨依山、莲花书院遗址,黄埔茶岭和甘草岭,解放中路安置房唐宋遗址,广雅中学联韬馆工程先秦两汉至明清时期墓葬,中山六路汉至清代遗址,南石头监狱遗址……都是广州实行“考古前置”的典型案例。

  “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在1950年说过一句话:要让考古成为人民的事业。我想,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让考古回归这个语境,真正让人民享受、参与并且作为全民事业发展。”一位考古工作者说。

  聚焦

  醒狮狮头 连起乡村振兴和国际市场

  在本届非遗品牌大会上,广州南国醒狮贸易发展公司与新加坡天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一项向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出口醒狮狮头2万头的协议,签约金额约2560万元。“出口的狮头全部由醒狮帮扶项目——生产车间、非遗工坊等生产。”南国醒狮负责人、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告诉记者。

  赵伟斌介绍,从2018年开始,南国醒狮由彩扎(广州狮头)市级传承人陈金明担任首席工艺师,先后在河源市和平县楼镇村、清远市连山太保镇莲塘村进行帮扶,投资设立醒狮扎作车间(非遗工坊),年产近3万头醒狮,产值3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70%出口外销。“由于舞狮活动在国际日益蓬勃发展,全球特别是东南亚的需求日益增长,从2001年的每年6000头快速增长到2023年的每年10万头,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赵伟斌说。这种“外销”在今天与乡村振兴结合成一条无缝连接的产业链,将国际市场的脉动传送到内陆山村,也让中国更多“遥远”的地方为更多的人所看见。

  声音

  避免对文物的破坏 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刘晓明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广州市文物局局长

  1994年广州公布实施了《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是全国最早的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之一。2013年5月1日,修订后的《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正式施行,包括在地下文物埋藏区进行工程建设或者在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前,属于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在出让该地块前,应当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正式确立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前置制度。”

  “考古前置”可以保障将“干净”的土地交给建设方,有效避免城市建设对地下埋藏文物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资金支持,以及实现净地出让,减轻了建设单位的负担,保障了建设单位的权益。

  为了保证“考古前置”能切实落地,近年广州制订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具体的规定根据实践的反馈也在不断调整,近期在对《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的修订中,又取消了10平方米以内的小型民生工程,如电梯加建、改造等事前考古的要求。后续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也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