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脉传承地 生生不息立潮头
广州是全球唯一能称为千年商都的一线城市,也是中国唯一不曾中断对外贸易的商业城市
全球五十五个一线城市中,只有广州能称为千年商都。广州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唯一一个不曾中断对外贸易的商业城市,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当代改革开放,广州因商而兴盛,因商而拓城,千年商都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商贸特色深入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商业是广州生生不息的动力,街上商铺随处可见,大小商圈密布全城,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人流物流涌动不息……商脉历史厚重悠久、商业文化丰富多元,是广州最珍贵的历史遗产。
千年精彩从头数
秦汉
广州深度参与南海贸易 南越王用上高端舶来品
1983年6月的一天,考古人员在广州越秀区象岗山发现了山腹之中的庞大墓葬。要知道,从三国孙权时期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寻找南越王墓葬,这个谜题终于有了答案。
令人惊奇的是,被发掘的南越王墓里陈列着五支完整的非洲大象牙和装着药丸的波斯银盒。这些来自异域的精美器物是如何跨越山海,齐聚番禺城的呢?
南越王墓发掘出土的波斯银盒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原来,番禺(古广州)是《史记》和《后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全国九大商业都会之一,也是唯一以舶来品贸易为主的商业都会。
在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大背景下,广州得益于天时地利,早早就出现了商业萌芽,而且商业贸易作为广州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持续稳定地延续了两千多年,绘就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底色。据广州市社科院课题组专家研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番禺(广州)就是我国最早的港口之一。《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南平百越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犀角、象齿、翡翠、珠玑”,这些物品多来自海外。
秦汉时期,广州均建有造船工场。南越王墓以及其他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包含了大量来自东南亚、西亚、北非的犀角、象牙、玳瑁、玛瑙、水晶、香料等名贵舶来品,比徐闻、合浦等地汉墓中出土的文物更加丰富多样。这些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广州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深度参与南海贸易,并且可能是舶来品贸易最主要的集散中心。
隋唐
十万外商云集城外蕃坊 大唐广州夜市特别“好逛”
隋朝时,隋炀帝开凿了隋唐大运河,把南北水路交通贯穿起来。唐代开元年间,张九龄主持扩建大庾岭道,大大方便了岭南岭北的陆路交通。唐代的广州港已成为东方第一大贸易港,朝廷向广州派遣了专门管理外贸的官员——市舶使,并开辟了长达14000公里的海外航线,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广州大学教授王元林说,唐代广州人口大增,国内外交通运输完善,远洋贸易推动城乡商业发展,自此一个个与商业有关的地名相继出现,如同特有的印记,深深铭刻在广州这座城市里。
唐代,广州城的范围向南、向西扩展,以今北京路为中轴线的城市格局逐渐形成。唐朝实行“坊市制度”,“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住宅与商业区严格分离。城南沿江的商业码头是最繁华的商业区(南至今大南路一带),人烟稠密,商铺成片,接待外宾的市舶使院(海阳馆)就在这里。
据史料记载,唐开元年间,长期居留广州的外商有12万人,今老城区西部建成了外国人聚居区——“蕃坊”(今解放路以西,人民路以东,以光塔路为中心)。
唐代的广州还有最具特色的“夜市”消费。当时国内其他城市都有宵禁,即夜间禁止开市买卖,但广州是个例外。唐代诗人张籍的《送郑尚书出镇南海》一诗描写了广州“蛮声喧夜市,海色浸潮台”的情景。夜市灯火通明,飞禽走兽、毒虫海鲜都被拿来做食材(称为“南食”)。想象一下,当时满街游客东游西逛,是何等的热闹。今天的广州人吃宵夜的习惯,或是发端于此。
到了唐代,世界各国许多有关中外交流的古籍里都出现了广州的名字。阿拉伯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将广州称为“广府”。“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刘禹锡的这句诗生动地说明了广州在唐代已发展成重要的国际贸易大都市。
宋元
“好嘢”云集双门底大街 专业街市遍布全城
宋元时期,岭南地区人口大量增长,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广州的国内外贸易长盛不衰。同时,外贸活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渐显现,广州成为一个人文荟萃、商贸发达的繁荣都市,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如果你站在宋代时的海山楼(古代广州四大崇楼之一,位于今北京路和大南路交界处,元代毁于战火)上凭栏东望,就会见到数不清的“南海一号”正往来穿梭,甚是壮观。
宋代,广州先后筑中、东、西三城(今天的大南路、人民路、惠福西路、德政路这一范围),史称“宋三城”。其中,子城为衙署所在地,东城为商业区,西城为住宅区,蕃坊就在西城内。三城以南的珠江沿岸形成了居民区和市场,南宋时又在这里修建了东、西雁翅城。双门底(今北京路段)发展成全城最早的商业中心,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诗书街、省中医院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外贸码头、市舶司驻地。
到了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街头巷尾冒出各种商铺。官方规定,商铺必须分“行”经营,“象牙一条街”“玛瑙一条街”“纸业一条街”……各类专业街纷纷形成。流传至今的米市路、绒线街、雨帽街、象牙巷等老地名就源于此。
广州还是米和盐的重要集散地。据《广州市志》记载,广州在宋代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米市。每到收获季节,粮商们利用水陆交通,将粮食从各地运送到广州,集中在今五仙观以北一带,形成一个米市,后人将这一带称为米市路。现广州的旧仓巷和仓边路附近则设有盐仓,专门收储东莞、新会所生产的食盐,并向岭南及内地发售。
宋元时期,广州作为外贸和商业中心的辐射作用开始显现。广州附近出现了扶胥、大通、瑞石、平石、猎德、大水、石门和白田等繁荣的墟市,也就是在功能上服务于广州的卫星集镇。
元代,来访广州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感叹:“泰克兰城(即广州)久已慕名……世界城中之一也。市场优美,为世界各大城所不能及。” 1304年统计的广州所辖户口约为1万余户,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100 余户,其他绝大多数为商户或手工生产者。
明清
西关十八甫繁华“胜苏杭” 七十二行批发市场旺至今
明代至清中期是古代广州最繁荣的时期。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过海禁,但广州独揽了全国的对外贸易之利,官方还设立“牙行”,并发展成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业团体——“三十六行”(明代)和十三行(清代)。
清代画作里的黄埔古港
清朝画作里的古渡
“一口通商”给广州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由此,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广佛为核心的“前店后厂”式的产、供、销外贸经济链。明朝广东地方官员采用“定期市”的外贸形式,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每年夏秋两季到广州与中国商人进行外贸交易。这是有据可查的“广交会”最早的形式。明代,官方把宋三城合一,并建新城,清代建鸡翼城,十三行在城墙之外的城西兴起,“海珠寺前江水奔,诸洋估舶如云屯。”一句词,描绘出广州万商云集的繁华景象。
明代的广州城里,沿西濠西岸及下西关涌(大观河)两岸有17条商业繁盛街圩,各个“甫”很有特色:第二甫卖的是刀剪利器,第三甫集中卖鲜花,第七甫多开报馆,上九甫的绒线铺排成一片,下九甫绸缎店一间接一间……时人称“街市繁华,十倍苏杭”。到了清代,随着十三行贸易的发展,这里演化成了纺织机房区,从全国各地来的生丝在这里加工成绸缎,销售到世界各地。浓郁的商业氛围让十三行周边发展出一种叫做“栏”的商区(也就是今天的批发市场),卖船桨的桨栏路,卖杉木的杉木栏路,还有聚集着豆类批发市场的豆栏上街,以及西关农户的集散地鸡栏街……今天,这一带的商贸传统仍未有太大改变。上下九以南、沿江路以北,西起康王南路,东至人民南路,有十三行路的服装城、一德路的海味干货一条街、一德东的日用品一条街,海珠南路的玩具行……无数市场在这里扎堆,其中,尤以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在全国最为知名。
清代画作里的广州古城
清代画作里的灯笼店
当时,广州营商环境令外商印象深刻,商人公平交易、童叟无欺。1830年,英国议会对在广州做过生意的英国商人进行调查,英商纷纷盛赞广州的生意几乎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好做。
百年华章重“求新”
首批百货公司名动全国
20世纪初,广州开马路、建骑楼、造公园,开始步入了城市化进程,当时有规划地建设了惠爱路(今中山六路)、上下九和西濠口(长堤一带)三个商业中心区。商铺、银行、茶楼、影院林立其间,人流如织,灯火辉煌,广州现代商业风貌初步形成。
上下九洋溢着浓浓广府风情
粤籍华侨借道香港来到广州,从西关到长堤,将沿街传统杂货铺“装”进百货公司大楼,开创了百货业先河。广州首个百货公司——香港光商在西关十八甫开业。
随后,长堤一带迅速成为商业新秀,这里诞生了先施、大新等内地第一批现代百货公司,首创了开票收款、定时营业等新型商业服务形式。
港口贸易不再是广州发展的核心,广州演变为综合性的多功能经济中心。20世纪30年代,广州已建立包括纺织、造纸、水泥等现代企业,商业流通网络更加发达,商行、批发货栈、专业市集分类,百业兴旺。
随着西风东渐而来的还有各种新式生活风尚,电话、电报、电车、自来水等现代生活器物纷纷首先在广州投入使用。西服、西餐等生活方式和个性解放等观念也在民间迅速流行开来。
长堤繁盛的商业图景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南方大厦为代表的商厦是广州最繁盛的商业中心之一。
南方大厦在内地实现多项首创——售货员“站立售货”,大件商品免费配送,开设第一间24小时便利店等。
1983年,南方大厦的销售额居内地百货商店之首,当时广州流行一句话,“不到南方大厦,就不算到过广州”。
国际商都新格局
西湖路夜市饮“头啖汤” 连创多个商业“第一”纪录
距十三行“出生”两百年后,历史再次选择了广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交流的窗口。1957年4月25日,广州流花路中苏友好大厦一楼锣鼓喧天,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在此开幕。广州再次广聚天下客,广卖天下货,继续谱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华彩乐章。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珠江春潮,千年商都再次先行一步。20世纪70年代末,迁往环市东路的广州友谊商店率先探索粤港消费合作,首创“香港买单,广州提货”的业务模式。
1980年,高第街成为内地首条个体服装街,大批客商来广州采购最新款的流行服装。
1981年,内地第一家自选超市——广州友谊超市开业,货柜上的商品在当天被抢购一空。
1984年,广州西湖路灯光夜市开业,这也是内地第一个灯光夜市,最兴盛时有上千个档口,全国各地的厂商聚集于此,甚至还有外国商人慕名而来,喇叭裤、蝙蝠衫、蛤蟆镜这些当年的时髦商品由此风靡大江南北。
广州的灯光夜市迅速点燃中国城市的“夜经济”。这里走出了广州第一批个体户,“广式服务”也广为人知。
热热闹闹的夜市
商圈东移环市东成“广州尖东”
此时,广州商圈逐渐从长堤向东路迁移,环市东一带成为领事馆、外事机构的集中地,“63层”与附近的友谊商店、花园大酒店等著名商旅地标形成的环市东路商圈被人们称为“广州尖东”。1993年,“63层”迎来广州第一家麦当劳餐厅,“老广州”忆及开业时的盛况,说热闹得像赶集一样,还有人特意在那里拍照留念。
20世纪90年代以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广州商业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更多新型购物中心和大型商圈在各大城区纷纷崛起,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各类商业业态纷纷涌现。
1990年开业的“新大新”是当时内地营业楼层最多、设备最为现代化的百货大楼。1991年开业的广州百货大厦又成为内地单座营业面积最大的百货商场。
1995年,“新大新”商品销售额达11亿元,创下当年内地百货公司每平方米销售额最高纪录。糅合了深厚商业历史底蕴和现代繁华气象的千年商业街北京路成为广州著名的文化、商业、旅游景点。至今,每年在这里举行的迎春花市和广府庙会是最有广府文化特色的城市品牌。
“新大新”百货旧影
北京路街头人来人往
商圈与生活圈交织在一起
新型商业销售模式总是最先在广州出现,并很快发展壮大,使得广州零售业稳居全国前列。1993年开业的南方大厦广客隆是内地第一家仓储式商场。1995年,广州第一条(同时也是内地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开通,它延续了过往商业历史的荣光,集商业、建筑、民俗、饮食于一身,呈现出浓厚的老广州市井风情。
“天河路商圈”销售额首破万亿
1996年,广州迎来内地首个大型购物中心——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天河城。随后,中天购物广场、时代广场、正佳广场、万菱汇、维多利广场、太古汇、天环等拔地而起,包含20多家购物中心、拥有150万平方米的商业总体量的“天河路商圈”成为内地首个销售额万亿级商圈。
广百、“新大新”、天河城、正佳广场、中华广场等成为闻名全国的商业地标。上下九、天河路、北京路和环市东路等商圈融合了各种传统与新型的商业业态,提供旅游、餐饮、娱乐等休闲服务,成为极具辐射力的综合性商业中心。
规模庞大的商圈和商业中心之外,在广州的街头巷尾,每一两个街区就有杂货铺、五金店、自称“士多”的本土小店、便利店、小食店等,这些自成一体的小商圈与生活圈交织在一起,让市民不出百步就能买到实惠又实用的商品。它们正是源远流长的商贸文化传统在这个城市“润物细无声”的直观体现。
广州商脉向线上延伸 世界级地标商圈“蓝图初显”
进入21世纪,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等新的商圈趁势崛起。
2021年7月,广州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身份: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入选全国首批5个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站在新起点上,如何将广州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世界一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新阶段的全新目标。
商脉根基深厚而敢于为先、低调务实而积极进取的广州,也是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起点之一。2014年,诞生在广州的微信开放了第三方支付接口,移动支付成了主要的支付方式。
2020年3月,广州在全国率先发布首个直播电商产业政策,举办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平台的直播节,成立首家直播电商研究院,让“产业兴、广货旺”的火爆行情从线下延伸至线上。
如今,“广州塔-琶洲”、长隆-万博世界级地标商圈已蓝图初显;万象、太古双子齐落,白鹅潭即将演绎广州西翼高端消费的气象万千;在广州的东部,金融城-黄埔湾商圈正在孕育中。伴随着新的消费片区建设加快,广州城市新区将释放空间,提供更多优质载体。
根据戴德梁行发布的报告,2022年全年广州五个购物中心开业,推动全市总存量突破500万平方米。
近日,《广州市重点商业功能区发展规划》印发,在明确重点打造“5+2+4”国际知名商圈之外,确定了22个区域性商业功能区的规划布局,力争至2035年,全市形成33个重点商圈。
时至今日,广州港已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有150多条外贸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交会四期项目正式投用,展馆成全球规模最大会展综合体;天河路商圈“华南第一商圈”的底气透过每一次节假日的人潮显现……广州围绕“产业型”“流量型”“服务型”特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提升广州国际知名度、通达便利度、政策引领度,增强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更好汇聚全球消费资源、吸引全球消费人群。
点睛
商都名片
长盛不衰
千年商都,是广州长盛不衰的名片。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其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广州在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的历史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中外商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她不仅成为岭南乃至整个中国最为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外贸通商口岸,而且日渐发展成一座极具影响力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作为世界唯一两千年不衰的贸易港口,港口贸易不仅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涌入广州,也带动了当地各行业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广州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
明代,广州人已经善于遵循商业逻辑来发展农业生产,大量种植龙眼、甘蔗、烟叶等经济作物。到了清代中叶,“非经商不能昌业”“无商不富”等已成为广州民间社会的流行观念。清康熙年间有记载说广州“番民杂逻,民皆弃本争毫末利”,可见商业成为当时人人竞逐的热门职业,不仅一般市民喜欢从商经商,连官吏仕子也不以经商为耻,“弃儒经商”或“弃官经商”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明清商人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广州人经商意识日益普及化,重商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个以商人、手工业者为主体的阶层开始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市民社会得以逐渐形成。重商精神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渗透于日常生活,深刻影响了广州市民的心态、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在广州民间,最被尊崇的是“财神”,粤语中不少说法都与商业有关,比如喜欢“好意头”(求财趋吉),追求人气“爆棚”,水果称“生果”,海鲜讲究“生猛”,老广州最爱的休闲活动是“行街买嘢”(逛街购物)。
“两千多年来广州人不断创新,形成了独有的经营理念、做生意的手法和商业思维,长期与国际市场的接触,也让广州人的精神生活更为多元。当年的超前意识、服务意识及创新意识都传承到了今天,千年商都实至名归。” 岭南商旅集团副总经理、广百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晖说。
千年风云,如弹指一瞬。今日的广州,带着深厚的商业基因,焕发新姿,不断进化。正是这些不断丰富的商业创新和发展,不断给广州带来新面貌、新活力。
两千年商脉
●秦汉时期
广州是最早以舶来品闻名的全国商都之一。
●隋唐时期
广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朝廷向广州派遣了专门管理外贸的官员—市舶使,蕃坊外商云集,当时全国只有广州有夜市。
●宋元时期
今北京路一带成为商业中心,各类专业街市涌现。
●明至清中期
其间广州长期处于“一口通商”的状态,商业空前繁荣,西关商业区崛起。
●民国时期
规划三大商业中心区,粤籍华侨在广州创办中国内地第一批现代百货公司,在内地首创了开票收款、定时营业、印售礼券等新型商业服务形式。
●一九五四年
西堤大新公司修复后更名南方大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方大厦在内地首推站立式服务,后来又首创大件商品免费配送服务。一九八三年,南方大厦销售额达二亿七千万元,居内地百货商店之首。
●一九八一年
广州友谊商场首创“自选模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成为风潮。
● 一九八四年
西湖路灯光夜市开市,成为内地第一个灯光夜市。
● 一九九三年
南方大厦广客隆开业,是内地第一家仓储式商场。
● 一九九五年
广州第一条同时也是内地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开通。
●一九九六年
广州迎来内地首个大型购物中心——建筑面积达十六万平方米的天河城。
●二〇一七年
天河路商圈商品销售总额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内地首个销售额达万亿级的商圈。
●二〇二一年
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继京沪之后成为“双万亿”第三城。
(参考了《广州千年商都文化的历史轨迹与传承创新》《广府商都》《广州城防志》《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文献。)
典籍留繁华
舟行所聚,洪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 ——唐·《谏税关市疏》
诸蕃国之入中国,一岁可以往返,惟大食必二年而后可。 ——宋·《岭外代答》
地含春气早,月映暮潮生。石有群星象,花多外国名。——宋·余靖
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唐·张九龄
水生园进入最佳观赏季节
进入盛夏时节,华南国家植物园里的水生园一片片生机勃勃。大部分水生植物都进入花果期,是了解、欣赏和拍摄水生植物花果特征的最佳季节。
重瓣慈菇(观花园艺品种)
由于水生植物大多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可以说,水生园是一个能够感受到春暖花开、四季变化的地方。记者进入专类园区看到,这里有沉水、漂浮和挺水等各种生态类型水生植物,目光所及之处,高大的再力花和纸莎草迎风摇曳,湖面色彩各异的娇美睡莲与湖水交织,构成了最美夏日图画。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陈磊告诉记者,近日高温高湿的天气特别适合来自热带地区的水生植物生长,热带睡莲、王莲和再力花等水生植物生长旺盛,纷纷进入盛花期,所以现在是全年中的最佳观赏季节。此外,一些来自温带地区的水生植物,如水生鸢尾等则进入休眠状态。
南非睡莲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作为广州曾经的湿地公园模型,华南国家植物园水生植物专类园始建于2004年完成于2008年,面积约15亩(1公顷),立足于亚热带和热带湿地植物的保育和利用,现已保存约150余种,隶属37科。这里不但集中模拟栽培了我国南方湿地植被和景观特征,也是了解和学习湿地知识的理想场所。
除了大家熟悉的睡莲之外,园区内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的水生植物。如生长在湖底的龙舌草可以用来指示水体质量,通过观察其生长状态,判断河涌污染程度;生长在湖畔的纸莎草则极具热带风情,来自非洲热带地区的它在广州夏季生长旺盛,是常用的水景绿化材料,也用于水体净化治理。
为积极应对今年第4号台风“泰利”,从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切实扛起防汛防台风的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抓细防御台风“泰利”各项工作。
一是提前组织应急检查。15日—16日周末两天,由局领导带队,应急值班组全员出动,对辖区建筑施工现场、消纳场、燃气经营门市、户外广告招牌、井盖设施等进行重点检查,做到不留盲点、不留死角、不留真空、不留漏洞。同时针对保洁范围内易发内涝的水浸点、涵洞、隧道风险点和主要道路、重点商圈等人流密集区域,提前组织保洁力量开展清扫保洁,全面清理积存生活垃圾,最大力度避免下水口堵塞。
二是紧急制定印发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7月16日省、市、区防台风工作研判部署会议精神,当晚即制定印发《广州市从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关于立即开展防御台风“泰利”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全面部署从化区城管领域防台风工作。要求各镇(街)综合执法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排查整改执法力度,发现问题快速落实闭环整改;各职能科室要及时将相关排查整治工作要求传达至各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督促立即开展检查,确保安全生产行业管理责任和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三是建立分片包干联系机制。7月17日起由局班子及区管干部带队成立八个督导组联系各镇街深入一线开展专项督导检查,重点针对环卫保洁、户外广告招牌、井盖安全及燃气安全持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拉网式检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建立整改清单,整改到位一个销号一个,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是严格落实24小时在岗应急值班制度。落实好三级应急值班24小时值守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积极发挥指挥中心统筹协调作用,督促指导各镇(街)综合执法办依托800兆对讲机及时响应市、区应急指挥调度,确保发生问题随时有人应答、有人跟踪、有人处置。
截至目前,共清理排水口497个,清洗积水点位84处,清运雨后垃圾119.8吨,巡查户外广告招牌170余块、井盖9842处、燃气场站13个、消纳场所4个,发现问题30余宗,均已完成闭环整改。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