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把岭南文化作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支点
详细内容

把岭南文化作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支点

时间:2023-07-23     人气:645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概述:荔枝湾畔,游龙趁景,岭南水乡原汁原味的端午习俗吸引万人围观;海山仙馆,荷花亭亭,连片的花海招来络绎不绝的长枪短炮......

岭南文化守与创
留住城市脉与魂

  荔枝湾畔,游龙趁景,岭南水乡原汁原味的端午习俗吸引万人围观;海山仙馆,荷花亭亭,连片的花海招来络绎不绝的长枪短炮;粤剧艺术博物馆,华灯初上,暑气渐退,园林、展馆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夜游打卡。夏天的热度,难挡荔湾的风情,在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最多、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的荔湾,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14片历史文化街区、188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226处历史建筑、372处传统风貌建筑、60项各级非遗项目……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在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区核心区的实践中,荔湾把岭南文化作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支点,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文化价值。

 更新

  推进14片历史文化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

  北至西湾路、增埗河,南至沙面岛,东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濒珠江,荔湾西关12平方公里的土地,集中了14片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较完整地保存了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风貌与风土人情,储存了珍贵的历史信息,是一座城市的脉与魂。“荔湾一直以来都是岭南文化核心的重要承载地,在城市规划中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广州市荔湾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下称‘规划’)牢牢把握荔湾岭南文化资源优势,提出面向2035规划年的‘一示范两核心’的发展定位,岭南文化核心区成为荔湾‘两核心’之一。”荔湾区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张冰介绍。

  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形”,还要保护它的“魂”——建筑躯壳承载的文化与生活。这要求平衡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关系,好的利用可以达到“以用促保”的效果,不当的利用则可能导致街区有形无魂、商业开发过度、文化内涵缺失、高度同质化。

  在永庆坊、泮塘五约两个项目的经验中,荔湾找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的关键词——“绣花功夫”。规划提出,要以“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推进14片历史文化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保护街区内的保护性建筑、传统街巷、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场景,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修缮。

  目前,耀华大街、多宝路、恩宁路等5个首开区项目正在开展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周边环境整治以及公房活化利用和保护类建筑修缮等工作。今年荔湾力争完成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街区实施和耀华大街等4个历史街区的首开区实施,启动上下九-第十甫(一期)项目、华林寺、光复中、宝华路、宝源路、昌华大街6个历史街区实施。

  荔湾区住房建设园林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介绍,实施过程中注重“一街区一特色”,坚持公共部分先行,着力推进市政道路和内街巷改造、“三线”整治、口袋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公服设施增设、公房修缮改造,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街区生活品质。以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耀华大街12号为岭南风貌民居,属历史建筑,与相邻的6-18号双号民居一起,组成了典型的广州西关地区中西结合式的联排住宅,建筑精美,有一定改造基础,拟将其改造成耀华社区文化中心,作为耀华大街重要展示节点,以“绣花功夫”原样修缮破损特色工艺和构建,恢复传统门窗样式,统一规划建筑外部设施,既保护历史风貌建筑,同时满足街道群众服务空间需求。

  “微改造既保留了原来街区的特色,又让破落的建筑有了新生命,西关的繁华得以重现。”谈及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祖辈居住在西关的街坊伍文辉非常期待。他建议,历史文化街区要在改造中多融入本地业态,体现地域特色,适当“留白”,留出公共文化展示空间。

 融合

  打造西关“大景区” 推进文旅互融互促

  沙面、西堤码头、广州文化公园、永庆坊……当“荔荔小巴”穿梭街巷,一条循环公交线路串起散落的热门景点、打卡点,带市民游客一天畅游千年西关。

  文化与旅游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两者融合不仅能激发岭南文化的潜力活力,也能创造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2020年8月,永庆坊正式挂牌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0年下半年,荔湾开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永庆坊、荔枝湾景区为重点,串联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成片打造传统西关历史文化街区。

  在永庆坊码头登船,可沿荔枝湾涌一直到荔枝湾景区的文塔码头下船,水路串联带来别样体验。西关永庆坊-沙面-文化公园-上下九、荔枝湾-荔湾湖-泮塘五约、陈家祠等三大片区的慢行系统也在改造中,西关记忆项目(荔湾湖永庆坊片区周边道路微改造工程)对11条市政道路进行路面更新改造,形成连片可感知的历史文化空间,助力打造西关“大景区”。

  全域不单单是空间上的串联,更要求对区域内文旅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荔湾区文广旅体局市场科科长李丹丹介绍,通过推出全域旅游地图,完善标识系统,举办大型文旅活动,鼓励开发西关特色文创商品,包装红色精品、非遗特色、青年研学、文艺古村等主题旅游路线,加大宣传力度等多措并举,荔湾在2022年9月成功入选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串联大西关景区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可以整合荔湾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统一整体品牌。”广东省景区行业协会秘书长周志红表示,但整合成“一盘棋”的难度也不小。“一是管理和运营主体的多元性,协调统一的难度较大,二是旅游交通、标识等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统筹配置和协调也有一定难度。”周志红表示,包括景点间的交通连接、景区整体感的打造,品牌和形象的塑造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后,荔湾将持续加大文化资源挖掘力度、文旅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文旅IP打造,优化文旅服务,擦亮西关名片,全面提升文旅竞争力。

  激活

  鼓励非遗创新“活在当下 活出未来”

  粤剧艺术博物馆、广州文化公园、荔枝湾大戏台、八和会馆、广东粤剧銮舆堂,文化馆、青少年宫、文化站、中小学……在荔湾,有人气的地方就有粤韵声声、“红豆”飘香。荔湾是广州唯一一个“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在这里,粤剧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

粤剧艺术博物馆

  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一窑”、西关美食、中医药、民俗……荔湾现有各级非遗项目60项,非遗传承人74名,是非遗大区。

  一方面,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民族精神的连贯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非遗是人类活态文化实践,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其生存土壤也发生变化,天然具有传承难、变异易的特点。“实际工作中,不得不承认,随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活动空间的改变,非遗的生存和发展,多多少少出现一些困难。”荔湾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谢德明表示,一些非遗项目依旧存在“传播热、传承冷”现象。

  非遗要活化,就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场景,走入今天寻常百姓的生活。“不仅要让人们了解、喜爱非遗,更要让人们愿意从事非遗。”荔湾区非遗协会会长张民辉强调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性。

  为全面开展好包括粤剧粤曲在内的非遗保护工作,近年来,荔湾成立了广州市首家非遗行业公益性组织、广东省首个区级非遗中心,建设广州首条非遗街区,出台我国区(县)级单位非遗扶持范围最广、力度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非遗扶持办法,搭建我国首个非遗版权的专属交易平台。在刚过去的6月,广州市首个生产性非遗集聚区在荔湾开园。诸多首创性探索,旨在鼓励探索非遗走进生活,培育开拓市场,活在当下、活出未来。

  “非遗的市场化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钻研技艺,还要懂得经营。”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广州玉雕荔湾区级传承人刘庆峰表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绣市级传承人王新元建议,非遗传承人、职业经理人的搭档模式,应成为非遗市场化的一个方向。

  今后,荔湾将持续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非遗文创产品研发,鼓励非遗与互联网、技能、乡村振兴、动漫、电影、时尚等新元素结合,利用好社会资本,支持非遗的文化产出,实现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