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苏芮”最强可达超强台风级 广州本周天气先晴热后多变
7月24日,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办公室与市气象局、广东省水文局广州水文分局、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对广州市未来7天的气象水文情况进行了会商。24日-26日,受副高和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广州市以晴到多云为主,午后局部有雷阵雨;27日后,随着台风“杜苏芮”外围云系北抬,广州市天气渐转不稳定,其中29日雨势较大。当前,全市各区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正在生效中。
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24日早晨已加强为强台风级,8时位于台湾地区鹅銮鼻东南方向约970公里的菲律宾以东洋面上(距广州1600公里),即北纬15.4° 东经127.0°,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2米/秒,强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96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300-36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00-16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50-70公里。
预计,“杜苏芮”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最强可达超强台风级(52-58米/秒,16-17级),并逐渐向台湾岛南部沿海靠近,可能擦过或登陆台湾地区西南部沿海,之后向福建沿海靠近,于28日早晨至上午登陆福建沿海(强台风级,45-50米/秒,14-15级),登陆后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按照当前台风“杜苏芮”路径、强度预测:25日夜间起,广东省东部近海海域将出现1.5-3米的中浪到大浪;26日-28日白天,广东省东部近海将出现3-5米大浪到巨浪;粤东近岸海域将出现2-3米的中浪到大浪;28日夜间,广东省东部近海海域浪高将逐渐减小;29日起,粤东近岸海域风浪将逐渐减小。
预计未来7天,珠江河段前半周最高潮位逐日下降,高潮位出现在下午,后半周(26日以后)逐日上升,高潮位出现在清晨或上午,均在警戒值以下。预计下周主要江河及中小河流水势平稳,周末开始受台风“杜苏芮”环流的影响,流溪河、增江水位涨幅0.5至1.0米,东北部中小河流水位涨幅1.0至1.5米,发生超警洪水概率低。
防雨防风防内涝
1.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强化监测预警。气象、海洋等部门要加密会商,密切监控台风发展动态,及时发布台风、海上大风、海浪预报警报,为防风工作提供准确的预测预警信息。
2.扎实做好海上防风措施。农业农村、海事等部门要及早部署海上防风工作,通知远海及粤东海面作业船舶避开台风影响海域,并做好回撤避风准备。如有在华东沿海检修的渔船,要提醒企业、船主配合当地落实做好防风措施。
3.做好强对流天气防御。台风登陆前后,广州市易产生雷雨,并伴有雷雨大风、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各区各部门要密切关注气象预警,重点做好强降水造成的城市内涝,短时大风对户外活动、厂房工棚、临时构筑物、户外广告牌、绿化树木等造成的灾害防御。
曲水芦苇荡,万顷荷色美。7月21日上午,“用好本土野生植物,打造绿美广州家园”调研活动来到南沙湿地。作为“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月的内容之一,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组织全国、省、市人大代表集中调研并形成报告,以深入了解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推动构建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新格局。
大湾区难得一见的“候鸟天堂”
盛夏听风赏荷花。当下正值赏荷好时节,南沙湿地荷塘百亩荷花怒放。
“广州的荷花都看过了,这里的最好看。”家住广州越秀区的市民石先生是一名荷花爱好者,坐地铁转接驳巴士,慕名而来。
他告诉人大代表,中心区的几处荷花观赏地,花期已接近尾声,南沙湿地的荷花开得最盛,荷花池的面积也最大,“打卡完这里就等明年了”。
乘舟泛湖游湿地。南沙湿地已经建成开放的滨海湿地景区北起18涌,南至19涌,总面积9000余亩,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周边地区起着防风消浪、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被誉为“广州之肾”。
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修宁远告诉调研组,通过不断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南沙湿地已构建起生物多样性网络。
20多年来,培育形成了广州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其中有真红树植物11种,半红树植物4种,共同组成了海桑群落、秋茄群落、桐花树群落、木榄群落、芦苇群落等。
作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截至目前,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鸟类185种;综合历年调查数据以及文献记载,南沙湿地总共记录到鸟类17目50科20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白尾海雕、黑鹳。
野鸭成群、苍鹭伫立。南沙湿地与香港米埔、深圳福田共同构成候鸟东亚泛太平洋迁徙路线的重要一站,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难得一见的“候鸟天堂”。
探索推动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南沙湿地如何加强植物资源养护?”调研组非常关注这一问题。
修宁远介绍,在红树林岸线的生态修复中,先用松木桩进行岸坡支护,从河道取泥回填护堤形成一米左右的图带,并在支护堤上补种红树林,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让鸟类的栖息生境得到优化。
在水域环境治理上,通过红树品种逐步更替,减少落果落叶腐败造成水体有机物影响,水域范围内严禁捕捞,以维护区域的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为保持芦苇区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景区采取分段分年收割,既保证的景观需求也保障鸟类栖息地的需求。
为改善候鸟栖息环境,开辟了鸟类觅食区域,常年控制水位在5-15cm之间,适宜水鸟觅食,每年5-8月对浅滩进行封闭盐沼生态系统维育,进行鱼虾蚬苗等水产增殖放养,以保障冬候鸟归来有足够的食源。
“在湿地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在最少生态影响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开发和运营。”修宁远表示,景区严格控制入园人数,尤其对水域舟游航次进行严格控制,鸟巢区、浅滩觅食区等核心保护区域严禁游客进入。
未来,南沙湿地将持续探索推动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发展,通过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和规模优势,构建生物多样性网络,提升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全面启动小微湿地建设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调查显示,广州市湿地保有量稳定,基本保持在70000公顷以上。
广州有多少湿地公园,在发展中如何因地制宜?调研组“从点到面”,进一步了解广州湿地公园整体情况。
“截至今年6月底,广州已建成湿地公园25个,其中国家级2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调研组,广州在湿地公园的发展中坚持“一地一策”。
例如,科学实施海珠湿地、南沙湿地、花都湖湿地等湿地的生态修复,形成了特色鲜明、可供复制的人工复合湿地、滨海湿地和矿坑湿地生态修复模式。
数据显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也在稳步增加。广州市湿地范围内有围管束植物835种、动物1208种,其中昆虫738种,鸟类190种。海珠湿地鸟类从建园初期72种增至190种,上年新增两种鸟类(黄头鹡鸰、栗喉蜂虎)新记录。
广州市重点推进红树林生态修复,2020年以来,广州市累计新营造红树林面积23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面积61公顷。落实《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保2025年前完成新增43公顷、修复160公顷的任务。
“全面启动小微湿地建设,提出具有岭南特色、更符合广州实际的指引,为推进湿地全面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规范。”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调研组,通过督导各区推进建设进度,落实资金,已完成9个小微湿地选址和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积极申报省级示范点,完成全市6个省级小微湿地建设示范点申报。
接下来,将继续推进湿地分级和名录管理工作,推进国际、省、市级重要湿地认定工作,发布一般湿地名录。继续推进小微湿地建设,确保年底新增小微湿地9处;继续完善湿地部门保护协助和信息通报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
建有专科、专属、专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区11个 保存木本花卉植物961种
近日,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以下简称“专类园”)揭牌成立。作为“1+3+N”城园融合体系的一部分,该园是首个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专类植物展示园,依托单位为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占地面积340亩。
目前,专类园园区建有精品植物保育区、野牡丹科植物保育区、杜鹃花科植物保育区、苏木科植物保育区等专科、专属、专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区11个,建成国内首个野牡丹科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建成国内首个簕杜鹃木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保存木本花卉植物96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2种。
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保存了木本花卉植物961种
记者了解到,近一年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与华南国家植物园积极开展联合引种,对标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建设要求,高标准完成了植物资源引种登录和挂牌工作,系统梳理植物科学和历史文化知识,制作科普解说牌,围绕迁地保护示范、生态文明教育等主题举办多次科普活动,达到城园融合体系专类植物园建设要求。
记者了解到,专类园持续加强植物资源保育,近期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展迁地保育,双方联合赴西藏、云南等地开展植物资源科考和引种,广州市新增保育植物约2500种,制订科学的评价体系,开展木本花卉筛选工作,并进行推广应用。
联合科考小组在赴秦岭地区开展植物资源野外科考工作中,重点考察了甘肃桃、旋蒴苣苔、长柱金丝桃等100余种野生植物,采集植物标本80余号,繁殖材料100余份,详细记录了采集材料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等信息。此外,还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同前往西藏林芝开展以“加强榕属植物及其传粉昆虫资源多样性调查”为目标的野外科学考察工作,收集了包括墨脱榕、云南榕在内的10余种榕属植物,上百份繁殖材料,采集植物叶片标本200余份和榕小蜂80余份。
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技术员张继方介绍,专类园培育了国内首个野牡丹新品种“天骄”,从此打开了野牡丹新品种培育的大门,截至目前培育野牡丹新品种8个。此外,还首次突破大花荣耀木、粉花蒂牡花等繁殖难点,实现了其产业化生产。“我们主要选取适应华南地区气候的特色植物,对具有应用价值的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开发推广、繁育技术等研究。”
接下来,专类园将持续加强科学研究,系统开展种质创新、繁育技术等研究,以高水平科技助力绿美广州生态文明建设。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