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扎实开展“三夏”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当前正值“三夏”农忙时期,既是农机生产作业高峰,也是农机事故易发多发期。为保障我市夏季“双抢”期间农机安全作业,广州市农机监理所联合各区农机监理部门深入农机作业一线扎实开展“三夏”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
一是压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持续推进农机安全网格化监管,全力打通农机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推动全市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落细。二是加强新业态安全监管。指导水稻烘干中心强化对粉尘排放、消防器材、烘干机防护装置等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力度,加强烘干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安全教育,保障“双抢”期间设备安全运行。三是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入田间场院,重点对投入抢收抢种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开展安全检查,全面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尽最大努力防止农机事故发生。积极与公安交警部门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涉拖拉机道路违法行为。
近一月,全市各级农机监理部门开展检查59次,检查各类农业机械183台套,农机维修网点、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48家次,排查整治安全隐患18个,与公安交警部门开展联合执法5次,查处涉农机道路违法行为12宗,发放宣传资料881份,有效确保了全市“三夏”农机抢收抢种作业安全顺利。

7月20日从商务部网站获悉,2023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10917亿元,执行额74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4.7%。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6300亿元,执行额41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和16.1%(以美元计,上半年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1608亿美元,执行额109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6%和10.1%。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924亿美元,执行额61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3%和11.3%)。
当日,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在谈2023年上半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时表示,从业务结构看,上半年,中国企业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分别为1767亿元、727亿元和16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13.3%和20.0%。其中,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互联网营销推广服务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69.4%、68.6%和57.1%。
从区域布局看,上半年,全国37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总计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5810亿元,执行额38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3%和15.5%,分别占全国总额的92.2%和90.9%。长三角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180亿元,执行额2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8%和17.9%,分别占全国总额的50.5%和51.0%。西部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34亿元,同比增长31.5%。
从国际市场看,上半年,承接中国香港、美国、欧盟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分别为857亿元、825亿元和5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16.4%和14.8%,合计占中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53.3%。承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072亿元,同比增长22.2%,合计占中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25.6%。其中,承接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47.3%和40.5%。
从企业性质看,上半年,民营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259亿元,占全国30.1%,同比增长13.4%。外商投资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919亿元,同比增长19.4%,占全国45.8%。
从吸纳就业看,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累计吸纳从业人员1530.5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990.5万人,占64.7%。上半年,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33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24万人,占73.2%。
今年以来,多地推出一系列支持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助力跨境电商企业加速“出海”,跨境电商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和潜力继续释放,有力支撑了中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210亿元,增长19.9%;进口2760亿元,增长5.7%。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获成果的同时,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日渐显现。受访专家表示,作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的发展存在部分企业规划不足、境外法规变动调整、当地市场“水土不服”等挑战,只有更好应对这些挑战,跨境电商企业才能持续扬帆远航。
政策助力 企业发力
今年以来,多地锚定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出台了一系列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举措。
1月,杭州市出台《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9项重点措施,如加快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推动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等;2月,成都市印发《成都市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进一步夯实成都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产业支撑功能,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和贸易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3月,湖南省印发《关于促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跨境电商主体做大做强,加快培育本地跨境电商标杆企业,鼓励企业自建跨境电商独立站。
同时,部分地区的相关政策也将于近期推出。日前,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跨境电商跃升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围绕跨境电商产业带打造、知名品牌培育、金融物流服务、便利化水平提升等十一方面,提出44项政策措施,力争到2025年在全省打造20个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培育100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境电商知名品牌,孵化1000家跨境电商新锐企业。上海市也将发布《上海市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旨在持续补短板、锻优势,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为上海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夯实基础。
在政策的助力下,跨境电商企业更加坚定了“出海”的信心与决心。“海关对企业调查显示,超七成企业对2023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预期平稳或增长。”在日前举行的第40届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国际跨境电商发展论坛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如是表示。
兰州三维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兰州市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秘书长蒋涛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尽管地处西北内陆,面临物流成本较高等问题,但兰州跨境电商企业仍然在上半年取得了进出口高速增长的亮眼成绩。我们将继续发挥产业优势,同时推动海外仓建设,力争让兰州跨境电商发展更上一层楼。”
应对挑战 主动出击
尽管当前跨境电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对于企业而言,跨境电商是新兴外贸业态,目前仍有不少传统企业对于是否发展跨境电商犹豫不决。面对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如何决策经营,如何转型升级,企业的观念以及做法可能都需要更新。”APEC跨境电商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告诉国际商报记者。
王健进一步表示,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国家对跨境电商业务的政策法规不同,企业“出海”需要有深入了解和适应调整的过程,而各国的法规和政策的变化可能给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一系列风险,如商品退货规定的变更、关税调整以及质量监管要求的升级等。“但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不少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这为跨境电商企业出海创造了良好的法规环境,也助力企业面向高质量发展。”
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也为企业出海提出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在日前举行的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外贸新速度 跨境电商新时代”专题论坛上,PingPong合伙人罗永龙表示,跨境电商企业的一大挑战就是本地化,这要求企业适应当地市场的用户需求、行业壁垒、监管要求,以及文化和宗教差异。“对此,企业需要建立本地团队,并根据当地的特点更好地提供服务和产品,通过精准运营不断满足用户需求,这也是企业得以扎根并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