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姚汉钟带队督导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场外排渠改道工程
近日,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姚汉钟带队督导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场外排渠改道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局建管处、督办处,市住建局,市空港经济区管委会,省机场集团,白云区水务局,花都区水务局,花都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机场建设集团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
督导组来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场外排渠改道工程新建东湖干渠现场,详细了解工程现场建设情况,听取了省机场集团、市机场建设集团、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关于项目进展、设计方案、施工进度的工作汇报。
督导现场
督导现场
督导现场
姚汉钟同志强调,一要抓好场外水系核查工作。市机场建设集团牵头组织设计、施工等参建单位,白云区、花都区水务局配合,排查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红线外需转输水系是否有遗漏,复核排灌渠断面过流能力是否满足有关要求。二要做好场外排渠验收移交工作。市机场建设集团负责,省机场集团配合,白云区、花都区水务局指导,做好场外排渠验收、试运行、移交工作计划,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开展验收、试运行等工作,严格落实有关程序,科学细化运行管理方案,尽快实现场外排渠试运行。三要明确场内排水通道建设原则。省机场集团负责,市机场建设集团配合,进一步完善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红线内施工期间排水方案,按照“先建后填”原则,即先完成排水通道建设再实施旧排渠填埋,确保施工期间场内洪涝安全。四要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等各环节中,要深入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标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把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成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7月24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广东省广州市科技局获悉,该局会同广州海关、广州市商务局、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和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五部门联合印发广州市第一批科研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动物干细胞等15项物资被纳入,这一提升通关便利化的举措将更有助于推动广州科技创新工作发展。
广州是科技部“推动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试点工作”的6个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工作具体由广州市科技局牵头。针对创新主体在科研用物资跨境方面面临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广州以广州实验室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试点,出台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
为确保试点单位能够实现科研用物资跨境顺利通关,广州市科技局会同海关等部门建立了快速通关机制,为试点单位纳入正面清单的物资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检疫审批、单证审核、检查等业务,并可直接向海关申报通关,无须办理《药品进口通关单》;如需出具《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说明》,可获得商务部门的加快处理;享受免于提供国外官方检疫证书等系列检疫监管便利化措施;对入境高风险特殊物品开展风险评估,符合要求的允许快速通关,同时加强后续监管;全面推广应用低温探测、智能审图、集中审像等非侵入式查验技术,支持取得审批批文的生物样品等物品通过非贸渠道快速通关。
“在出台政策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科研物资跨境手续,除了通关手续,还需要办理流程较长的减免税手续,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物资跨境的时间。”广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此,广州市科技局会同广州海关为试点单位建立了重点辅导机制,指导试点单位运用“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便利措施,通过无纸申请方式上传委托书扫描件,或在首次办理有纸申请时提交委托书原件备查,此后在委托书有效期内只需提供复印件;委托书期限可由试点单位自行确定等,充分保障科研设备“零等待”放行,切实支持大湾区科研物资跨境自由流动。
“动物细胞、血液及其制品等审批时间已由1—2周缩短至1—3天,进境检验检疫时间由3天缩短至1天;针对SPF级小鼠等实验动物,已经实现了边隔离边实验。”广州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2022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来,以前5天左右的减免税审核周期已经缩短至1个工作日,两个试点单位实际享惠进口货值超过3亿元,实际减免税额超过3000万元。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试点改革,该校在科研物资跨境流动方面的主要诉求均已得到了充分指导和协调解决,使得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办学理念下,可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实现两校在穗港两地中协同发展。
广州首批16处工业遗产去年公布
第二批工业遗产刚完成征集申报 呈现城市与工业发展脉络
珠江两岸一颗颗工业“遗珠”,串起广州“因商而工、因工而兴”的悠久历史:秦汉以降,广州已有发达的手工业,造船、铸冶、医药等各领风骚;工业革命以后,一代代广州人奋发图强,珠江畔建设华南最早的商办电厂,推出五羊牌啤酒、汽水、电池等,广州成为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城市向西、向南扩展;1949年后,广州轻重工业携手发展,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等广货誉满全国。城市空间格局随着工业发展不断沿江向东、往南延伸。广州如今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采取“四化”赋能企业转型升级,汽车产量连续四年居全国之首,工业遗产蝶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崭新空间,见证着广州高质量发展。
源头·古代手工业
代表性工业遗产:莲花山采石场、陈李济中药文化园
秦汉先民在莲花山“开山劈石”
修筑巍峨王宫与王陵
去年12月,广州市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录出炉,包括莲花山古采石场在内的16处工业遗产唤醒了很多街坊的共同回忆,纷纷前往打卡。今年5月18日~7月14日,第二批广州市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正式开始征集线索,同样引人期待。
古人在莲花山采石用的工具。
近日,记者来到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录中的莲花山古采石场,但见游人如织,珠江沿岸石林与岩洞逶迤数里,丹霞地貌让人惊艳。15座大型矿坑形成“人工无意夺天工”的石景奇观,令人啧啧称奇。其中,尤以莲花石、燕子岩、燕崖洞天、剑门、八仙岩、白象岩等为胜:石柱直指云天,石笋出类拔萃,石屏风岿然而出,山势险峻,层次跌宕,上有累累钎痕,不禁令人追忆起悠悠的古代岁月。
据《广州市志》记载,广州古代手工业早在先秦时就已崭露头角。古往今来,船舶修造业、铸冶和五金制品业、陶瓷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中成药业、工艺美术业等成行成市,市井间留下众多能工巧匠的故事,代代流传。
秦汉时期,广州已有较为发达的造船业。据《山海经》载:番禺(广州古称)始为舟。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铜提筒上,刻画出四艘战船的纹样,每艘船上有6个舱室……还有专职把橹的人,但没有桨手,可见是以船尾摆橹作为动力的。这为运石进城提供了便利。
原来,秦末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后,就开始派人寻找建筑材料。古人在莲花山发现了连绵上千米的红色砂岩,质地坚硬,色泽鲜艳,是建造宫殿的最佳石材。古人在莲花山上“开山劈石”的劳作就此拉开序幕。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官方再次勒碑禁挖,这里的采石声才沉寂了下来。
据悉,修建南越王墓时,古人将露天开采法与地下矿房式开采法相结合,开挖莲花山石,这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技艺。他们铁锤、铁钎、铁凿并用,还用上了绳索木架,在南北长1500米、宽50~200米的范围内采石,挖掘深度达13米,平均高度约25米,最高处达40米,取石料约300万立方米。接着,他们将石材搬上船,从水路运进城,营造宫殿及王陵。
西汉南越王墓被发现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开展碳14同位素检测,考证得出结论:南越王墓建筑石料主要来自莲花山古采石场,证明了广州船舶修造业、铸冶和五金制品业的悠久历史。
宋代广州瓷器行销海外
清代广州出现首家“跨国企业”
唐代,广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以其为起点的万里“通海夷道”得以开辟,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成为对外贸易的四大商品。随着对外贸易日趋发达,瓷窑也在广州应运而生。2018年,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在番禺区新造镇发掘出曾边窑。这是广州迄今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也是目前考古学家发现的唯一一座唐代窑址。
宋代,广州造船业进一步发展,瓷器远销海外。考古学家发现,宋代沉船“南海一号”装载有八万余件瓷器、生活用具等,保存完好。2022年7月2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明确得出结论,其中部分陶瓷器产自当时广州南海县内的奇石窑和文头岭窑。
明清时期,广州对外贸易更为繁荣,纺织业、制糖业、工艺美术业迎来大发展,香云纱、广糖、广州牙雕、广州木雕、广州玉雕、广彩、广绣等脱颖而出,成为岭南瑰宝。
广州还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城市之一。公元1600年(明代),我国中药行业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 “全球最长寿药厂”——陈李济在广州诞生,创办人“李升佐与陈体全的仁义故事”成为佳话。令人惊讶的是,陈李济创业之初就有了现代企业股份制管理的雏形。两人的合伙文书规定,陈李两族采取资本合作、按股分利的模式经营。为避免“一家独大”,陈李济规定两姓子女不得通婚,两族轮流选择族中德才兼备之人担任司理(相当于现代企业的厂长)一职。
康熙年间,陈李济首创蜡壳药丸包装工艺,大大延长了大蜜丸的保质期。道光六年(1826年),陈李济开始在广州十三行开设批发所,输出产品,同时采购洋药原料。后来,陈李济又在国内沪港澳以及海外新加坡等地设店,形成跨省乃至跨国的经营网,成为广州最早的“跨国企业”。
发展·晚清工业
代表性工业遗产:柯拜船坞旧址、亚细亚龙唛仓旧址、五仙门发电厂旧址
船坞货仓发电厂“登陆”羊城
清末广州工人数量占全国七分之一
工业革命后,珠江两岸先后开办船舶修造厂、广州机器局、广东钱局、继昌隆缫丝厂、泰安大药房、关东雅印刷局、华兴织造总公司等,诞生了大量产业工人,广州成为中国近现代制造业一个重要发源地,拉开了城市“因商而工、因工而兴”的序幕。据《广州百年大事记》记述,1894年,广州就有1.03万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量的14%,广州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可见一斑。
珠江上历来百舸争流,中外贸易风生水起。1845年,第一艘来穗的大型铁壳蒸汽机船——“玛丽·伍德夫人”号扺达黄埔港。随船抵达的英国人约翰·柯拜在这里发现了商机。当时广州没有船坞有能耐修理铁壳蒸汽机船,柯拜在长洲岛租了几个泥船坞,改造成石船坞,人称“柯拜船坞”。这是内地近代第一座石船坞,标志着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发端。
柯拜船坞的修船和造船业务蒸蒸日上。柯拜之子“子承父业”,成立了“柯拜船坞公司”,于1861年将柯拜船坞扩建成内地最大的石船坞,可供5000吨级的轮船入内修理。后来,小柯拜又与人在附近合资兴建录顺船坞。如今,柯拜船坞安于黄埔造船厂内一隅,诉说着广州修造船业的百年故事。
百余年前,珠江上货如轮转,商人们很快意识到配套仓储的重要。芳村一带本是花乡,近代工业在广州兴起后,这一带日渐喧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在白鹤洞建设亚细亚龙唛仓,占地逾1万平方米。这是广州最早建成的储存工业油料的仓库。如今,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欧式办公楼与码头旧址就“隐身”于寻常巷陌间。
亚细亚龙唛仓旧址。
除了亚细亚龙唛仓旧址,记者在珠江两岸还见到日清仓、美孚仓、德士古油库、渣甸仓、亚细亚花地仓的旧址,以及江对岸的太古仓旧址。它们是在同一时期建造的,见证了广州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物流中心的历史。
蒸汽机来了,紧接着,电灯也来了。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托人在国外购买了一台发电机。当年7月18日,他在总督衙门(今越华路118号广东省民政厅址)旁建起一座小型电灯厂。几天后,总督衙门里第一次亮起了电灯。广州成了继北京之后国内第二个用上电灯的城市。
但电灯在广州命运多舛。1890年,旅美华侨黄秉常创办广州电灯公司,后来经营出了问题,1899年就关闭了。1901年,英商旗昌洋行在长堤五仙门一带开办了粤垣电灯公司,发电容量546千瓦时,民间俗称“五仙门电厂”,广东第一条13.2千伏送电线路以此为起点。1909年,广东官方与以华侨为主的商人合股组建广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赎回粤垣电灯公司自办,华南地区最早的商办电厂由此定型。
五仙门发电厂旧址。
电力给城市带来了巨大改变。1907年,广州首个自来水厂开业,电动水泵把水源源不断地泵入西关水塔,围观者众。1914年,华侨马应彪在长堤开办先施公司,率先用上升降机,天台则设有影画院(电影院)、大戏院等,还有杂技、曲艺表演,一时又成奇观。当时市民花几个零钱就可在此尽情玩乐。夏天的夜晚,天台灯光灿烂,凉风从江上吹来,真是消暑胜地。
1929年8月,广州有电力用户4.97万户,超过10千瓦时的用户有2万多户。20世纪30年代,电力自动开合的海珠桥完工,爱群大厦落成。影画院、大戏院、游乐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入夜后,广州万家灯火,长堤、下九路、永汉路、惠爱路上,霓虹灯闪烁,十分繁华。1933年,五仙门电厂电力增加至2.4万千瓦时,相当于当今3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
20世纪30年代,五仙门电厂每小时需煤炭30吨。煤船每天停靠在厂码头,数十名“咕哩”(旧时对搬运工的俗称)穿着牛头裤(唐装裤),赤膊,肩搭一块方布,抬着大孖箩(旧时用竹子编的箩,能站着两名小孩的均称大孖箩)跑出厂门,盛满煤炭,踏上近10米长的桥板,横过马路进入厂区。“咕哩”们操着八字脚,整齐划一,边走边唱:“嘻啰呵!嘻啰呵!向前睇呀(向前看)!企稳脚啊……顶硬上啦。”
如今,从珠江南岸仍可望见五仙门电厂旧址,南面沿江是骑楼,西面山墙上保存着广东省会电力机厂成立时具有纪念意义的“1920”年代标志,将路人的思绪带回那灯火阑珊的岁月。
求变·民国实业
代表性工业遗产:广州电池厂旧址、协同和机器厂旧址、广州柴油机厂、广州电力展示馆、广东饮料厂旧址
先驱“实业救国”热情高涨
西村“河南”崛起两大工业区
辛亥革命后,国人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1929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正值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各国争相降价出售机器。他令人规划建设西村工业区、河南工业区等,趁机购买建厂设备,带动城市往西、往南发展。
如此规划是基于这样的考量:20世纪初,西关一带已是繁华商业区和住宅区。西村地理上离西关不远,紧靠北江支流、粤汉铁路;又处在广州城的下风口,适合发展工业。海珠桥落成后,“河南”与彼时的CBD沿江路仅一桥之隔,且被珠江前后航道包围,加上区内公路纵横,交通便利。
很快,工业区里出现了西村士敏土厂、西村化学工业厂、广东省营纸质厂、省营广东纺织厂、西村发电厂等一大批企业。广州出产的铁钉、电池、胶鞋、罐头、电机织布等远销华南、华北、西南,出口菲律宾、泰国等,影响力越来越大。
1911年,本地年轻人陈沛霖、陈拔廷等在芳村合股开办协同和机器厂,厂名取“协力同心,和衷共济”之意。1913年,两人发现,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油轮用上了更为先进轻便的柴油机,遂动了制造先进柴油机的念头,并拉上了中国船员邓心泉。一连三个晚上,陈拔廷带上三个工人上船,拆开机器,量度尺寸,描绘图样,眼看心记,回厂反复试制。花了一年多时间,几经摸索修改,1915年,他们成功制造出第一台国产柴油机,安装在一艘名叫“海马”的客轮上,航行在广州、梧州、南宁之间。此后,协同和在华南航运业内大展拳脚,成了华南地区最早、最大的柴油机机器厂,扛起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大旗。
协同和机器厂旧址展出的车床。
1966年,协同和机器厂改名为广州柴油机厂,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进入21世纪,广柴自主制造出G32系列船用柴油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和广州市科学技术奖。
1928年1月,华侨潘壮修、潘永刚创建了广州电池厂的前身——兴华电池厂,厂址设在今广州市德星路小圃园发福巷5号的一间平房内。他们雇了十来个工人,以手工操作为主,生产大号电池,日产量数十打,在本地销售。当时我国民族工业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兴华电池厂规模小,但众人的志气可不小。他们不断提高质量,生产的五羊牌电池容量与进口的相差不大,但价格便宜,供不应求。短短几年内,兴华电池厂生产的电池占据了广东、广西大部分市场。
1953年,兴华电池厂搬迁到今工业大道北132号。后来,在兴华电池厂的基础上,广州电池厂正式成立,并迎来新发展:它是全国电池行业第一家拥有自营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全国电池行业第一家境外中资工业实业性企业,555电池、虎头牌电池等产品享誉国内外……
20世纪30年代,广州经济较为繁荣,冰镇的西式冷饮在市面上颇受欢迎。经过市场调研,政府出资建设饮料厂。1934年,广东饮料厂在西村工业区建成开业,生产设备从捷克进口——在当时可谓全国最先进,生产的啤酒和汽水同样是“五羊牌”。
1949年之后,广东饮料厂增加了白酒、果酒(荔枝酒、菠萝酒、广柑酒等)的生产,汽水品种也大为丰富,有橙汁汽水、沙示、白柠、盐汽水等。另外,饮料厂生产红星啤、松涛啤、百乐啤等畅销一时。20世纪90年代,广州啤酒厂与香港合资组建广州生力啤酒有限公司,生产的生力啤、双喜啤、广氏菠萝啤和广氏鲜啤成了明星产品,给一代代广州人留下了“冰爽”的记忆。
辉煌·新中国成立后
代表性工业遗产:广州纺织机械厂旧址、广州钢铁厂旧址、广州市第二棉纺厂旧址、广东省国营紫坭糖厂旧址、增城糖纸厂旧址、珠江啤酒厂旧址
紫坭糖厂留下甜蜜记忆
广钢前辈住竹棚 一心一意建钢厂
“一五”时期,根据全国的总任务,广州提出了从消费城市转变为生产城市、从商业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的目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广州在今工业大道、员村-赤岗工业区、白鹤洞-南石头工业区、黄埔工业区等地布局工业。广州成了华南工业基地,诞生了广州纺织机械厂、广州电池厂、广州钢铁厂、广州市第二棉纺厂、珠江啤酒厂等,城市格局亦不断沿珠江往南、往东拓展。
1953年,紫坭糖厂在今番禺区建成,这是内地第一家自主设计研发的、也是广东规模最大的蔗糖厂,鼎盛时员工多达4000人。当时广东每四根甘蔗,就有一根在这里榨汁制糖。
位于白鹤洞的广州钢铁厂则是广州发展重工业的代表。“广州好,钢厂烁红霞……”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钢铁厂时时可见钢花飞溅、铁水奔流的场景。白鹤洞是广州的“钢铁之城”:国内冶金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公司、国内地方钢铁骨干企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国内第一座40吨超高功率电炉、国内第一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一个个“第一”诞生于此,亦是广州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历史见证。
广钢于1957年开始筹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广州市重点建设重工业的需要。广州钢铁厂筹建处首任党支部书记陈星回忆,建厂之初,来自北京、辽宁、湖北等地的创业先锋云集白鹤洞,条件异常艰苦,连办公室都是用竹子、芦席简易搭建的。
“当时白鹤洞和市区因珠江分隔,没有直通公交车,刚开始时也没有职工宿舍,我住在黄花岗,每天先从黄花岗坐公交车到沿江路南方大厦,再坐船过江,从白鹤洞码头下船后还要走20分钟路,才能到厂里。” 陈星说,当时领导和工人一起住竹棚,一起在饭堂吃饭,没有人开小灶,一心一意就是要建好钢厂。
1958年7月1日,广钢第一座高炉点火,随后成功出铁,结束了广东 “手无寸铁”的日子。
1975年11月,广钢动土兴建石灰车间。“老广钢人”梁卓球在一线干了35年,他回忆说,石灰车间刚投产时只能进行简易生产,还没机械化,靠人工用手推车推石料。一到夏天,工友的汗水滴在石头上吱吱响,瞬间就变成一股烟挥发掉了。梁卓球还说,当时的白鹤洞被人们戏称为“广州的西伯利亚”,条件的确艰苦,但大家干劲十足。
棉纺厂纺织厂撑起“岭南衣”
“珠江啤酒”与珠江水相映生辉
位于今海珠区客村一带的广州纺织机械厂和位于今天河区员村一带的广州市第二棉纺厂则是广州发展轻工业的缩影。
1956年,广州纺织机械厂由广州范围内经营生产纺织、针织机械的私营机械厂合并而成。同年,广州市第二棉纺厂动工兴建,并于1960年建成投产。这是国内第一家专纺高支纱的棉纺厂。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为代表的广货誉满全国。广州市第二棉纺厂、广州纺织机械厂成为撑起“岭南衣”的重要力量。当时,“岭南衣”就是时尚的代名词,许多外国商人在内地只认识两条街,其中一条就是广州的高第街。当时,大量服装批发商从各地涌来高第街;在昌兴童装店门口,甚至有人凌晨四五点就过来排队。
撑起“珠江水”的重要一员是珠江啤酒厂。1985年,珠江啤酒厂在琶洲建成投产,并率先引入国际先进设备与技术,在中国啤酒行业享有“南有珠江”的美誉。
改革开放后,广州周边及辖县兴办了多个工业开发区,工业向城市周边近郊区及辖县扩散转移。进入21世纪,广州汇聚自主创新力量,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广州创造”发展。“十五”时期,广州形成包括汽车、电子、石化、电力热力、电器机械五大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此后,广州开辟出3大国家级经开区——东边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边的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今天,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形成完备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IAB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NEM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ATM中国芯”2005年在广州诞生;广州核岛主设备自主研制和批量制造能力全国领先;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达313万辆,连续四年居全国之首,并已开启“万亿智车之城”新里程;全市21条重点产业链,涉及行业小类超千个,市场主体超120万个。
伴随珠江潮起潮涌,广州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口不足250万人的城市发展成有187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经济总量从不足3亿元提高到近3万亿元……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蝶变·今日之广州
工业遗产承载城市文化
为当今“制造业立市” 提供历史基础与借鉴
21世纪初,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车轮飞驰,广州也开始面临不少问题,河涌变黑发臭,空气污染等引起各方关注。从2006年开始,广州因时因势而变,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战略,实施“退二进三”,一批工厂外迁,珠江沿岸留下诸多工业遗产,揭开了蝶变的新篇章。
去年,《广州市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出台,这是全省首个地市级工业遗产规范性文件,提出用建设工业博物馆、主题公园、产业园、特色街区(小镇)、创新创业基地等方法唤醒“沉睡”的工业遗产。
部分工业遗产早已率先蝶变。1998年,陈李济从原址搬迁至海珠区广州大道南1688号,建设了岭南地区首家中药博物馆,收藏了“比黄金还要珍贵”的百年陈皮和大量典籍,呈现广州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
部分工业遗产成为崭新的发展空间。2009年,广州纺织机械厂活化为T.I.T创意园区,引入微信总部等知名高新企业。2020年园区年产值超210亿元,创造税收18亿元、就业岗位4000个,是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创新发展的优秀案例。“T.I.T模式”被推广至广州市第二棉纺厂旧址(T.I.T智慧园)、广州电池厂旧址(T.I.T文创园),成为一种老旧厂区更新和空间再生的范本。
T.I.T创意园内的工业遗迹。
第二棉纺厂旧址变身创新创业产业园区。
2009年,广州柴油机厂搬迁到番禺,其旧厂区以租赁的形式进行再开发,“宏信922”创意园随后而生。
2013年,广钢关停,轰隆隆的机器声远去,腾出的土地上高楼拔地而起,新社区满足逾20万人居住。部分车间机器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建设广钢中央公园,首期已于最近对外开放。
紫坭糖厂1997年停产后改造成紫泥堂文化创意园。老旧的厂房如今仍在。踏入园区一抬头,便能看到高耸的烟囱,像是一名守卫者,默默守护着当年“糖业帝国”的辉煌背影。
紫坭糖厂旧址。
增城糖纸厂2001年停产后,改造成以电影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包括电影、音乐、广告、设计等文创产业进驻,获得诸多国际大奖。
2018年,五仙门发电厂旧址改造为广州华侨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1887年中华会馆的布告、孙中山致华侨的亲笔信、飞虎队系列展品等珍贵文物。不远处,华安楼变身广州电力展示馆,充满岭南韵味的满洲窗、酷炫的特效影院、仿真电缆隧道……街坊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感受广州的电力历史,感受城市的巨变。
百年沧桑,弹指一挥间。亚细亚龙唛仓换了个身份,成为培训中心、广东石油历史文化展馆。
珠江啤酒厂在珠江畔留下了规模巨大、形象独特的工业建筑,如今变身为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货运码头改造成游艇、观光码头,成为餐饮休闲娱乐地带,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前去打卡。
珠江啤酒厂旧址变身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
遗产蝶变,创意园、博物馆等融入城市,焕发新的活力。漫步于珠江畔,一座座工业遗产如同一条条时光隧道,引领着人们回望广州工业的光荣与梦想,寻找工业化时代的记忆与文化,憧憬广州“制造业立市”的蓝图,激励人们不断传承与创新。
广州市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录
2022年12月,广州市第一批16处工业遗产名单出炉,唤醒了很多街坊的共同回忆,亦勾勒出广州工业的发展脉络。
近期,广州第二批工业遗产完成征集申报,同样引人关注。
莲花山古采石场
石场开采时间自秦末汉初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西汉南越王墓石料即采自莲花山。
陈李济中药文化园
陈李济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是我国最古老的中成药制造企业之一,也是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
五仙门发电厂旧址
1901年,英商旗昌洋行在五仙门开办粤垣电灯公司,俗称“五仙门发电厂”。1909年,粤垣电灯公司被赎回自办,组成广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电力展示馆
华安楼是广州电力工业早期的生产、营业和办公场所,于2019年被活化改造成为广州电力展示馆。
广州纺织机械厂旧址
广州纺织机械厂成立于1952年,2007年停产。2011年2月,由原来厂区改造而成的T.I.T创意园开门迎客。
广州电池厂旧址
广州电池厂的前身兴华电池厂始创于1928年。1968年,兴华、远光、新西南、永耀等企业合并成广州电池厂。2019年,广州电池厂旧址改造建成T.I.T文创园。
协同和机器厂旧址
1911年,陈沛霖、陈拔廷等在芳村合股开办协同和机器厂,厂名取“协力同心,和衷共济”之意,1966年改名为广州柴油机厂。
广州柴油机厂
广州柴油机厂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柴油机专业制造厂,留有装配车间、铸造工装车间、铸造车间、旧铸工车间、新铸工车间等工业遗产核心物项。
广东饮料厂旧址
广东饮料厂建成于1934年,是华南地区第一家啤酒厂,生产的生力啤、双喜啤、广氏菠萝啤和广氏鲜啤等给一代代广州人留下了“冰爽”记忆。
亚细亚龙唛仓旧址
亚细亚龙唛仓是广州最早由外资开办的储存工业油料的仓库,见证了广州成为华南最大物流中心的历史。
广州钢铁厂旧址
广钢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广州市重点建设重工业的项目,结束了广东 “手无寸铁”的日子。
广州市第二棉纺厂旧址
广州市第二棉纺厂于1960年建成投产,是全国第一家专纺高支纱的棉纺厂。
柯拜船坞旧址及录顺船坞
柯拜船坞建成于1845年,标志着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发端。
广东省国营紫坭糖厂旧址
紫坭糖厂建成于1953年,鼎盛时广东每四根甘蔗就有一根在这里榨汁制糖。
增城糖纸厂旧址
增城糖纸厂2001年停产后,旧址成为以电影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
珠江啤酒厂旧址
1985年,珠江啤酒厂正式建成投产。如今,啤酒厂旧址变身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成为城市地标。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