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拟出新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为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缓解无房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日前起草了《关于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拟允许酒店旅馆和厂房等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申请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产权清晰可申请改建
《意见》指出,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权属清晰的商业办公、酒店旅馆、厂房、仓储、科研教育等非居住存量房屋,在符合规划原则、权属不变、满足安全要求、尊重群众意愿等前提下,可申请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申请改建的项目应为依法建造的房屋,且未纳入政府土地征收或储备计划。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但已处理并完善手续的项目可申请改建。存在抵押等其他权利限制的,应取得相关权利人书面同意。土地性质为三类工业用地和三类物流仓储用地的非居住建筑,不得改建为集中式租赁住房。
《意见》要求,改建项目应当符合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相关要求,不增加原建筑面积、总高度、层数,改建施工过程中不应改变原建筑物主体结构、承重结构。改建项目应符合建筑设计、消防、安全等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具备良好的卫生、通风、采光等居住条件,满足基本居住需求。
建设运营需符合条件
“需要以什么身份进行申请改造?”“申请过程中需要提交什么资料?”……面对广大市民热切关注的改造要求,《意见》一一进行了回应。
《意见》指出,改建项目申报主体应为房屋产权人或其委托的改建实施单位。在申请改造时,申报主体应当提交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申请表以及土地、房屋的产权证明材料。对于存在抵押登记等他项权利的改建项目,应当提交所有他项权利人同意认定、改建的书面意见。
《意见》强调,改建项目主体应按照报批通过的建设运营方案实施改建,凭项目认定书向相关部门申请办理规划、消防、施工等相关手续。
项目改建完成后,改建项目主体应按有关规定申请联合验收,办理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备案。改建项目通过联合验收后,可向供水、供电、供气部门申请按居民标准执行水电气收费标准。
《意见》要求,项目改建运营年限期满后,如需继续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产权人应于期满前六个月,向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提出续期申请,续期时间不能超过土地使用年限。
目前,上述《意见》正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市民如有建议,可扫二维码找到反馈方式。
走进容桂街道的桂洲大道中,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似是两条“绿色丝带”,贯穿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面,专用道旁还设置醒目的白色护栏和标识,有效引导非机动车自觉驶入专用道……近日,顺德区内部分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正式投入使用,使市民在行车中的连续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让非机动车拥有路权,实现“非机分离”
以往,在顺德区各镇街的繁华中心路段,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混道行驶、非机动车道被机动车占用违停、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等现象并不鲜见。不少市民反馈,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道行驶,是各路段交通堵塞、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电动车、自行车专用道与机动车道分开了,大大改善了非机动车行驶体验。”市民李先生对记者说,桂洲大道是贯通容桂东西走向的交通“大动脉”之一,以往每逢上下班高峰期,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有了电动车、自行车专用道之后,能很好地实现了“非机分离”,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堵塞,避免了部分交通事故的发生。
记者走访发现,在大良街道的主要路段,也具体划分了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位于延年路雅居乐花园对开路段,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被划分在机动车停车位旁边,但关于专用道的标识并不明显。市民陈小姐说:“我也是走了几次才发现这条是电动车的专用道,延年路这边的路况挺好的,有些小车开得很快,如果能够有个护栏将机动车道与电动车、自行车道分开,这样我们骑车就会更加安全。”
顺德拟新建245公里专用道,位列五区之首
今年5月,佛山市政府提出,全市要在2022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1500公里专用道修建任务。按照专用道建设按照一年基本完成、再用半年完善提升的目标,在全市重点区域内新建、提升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共1500公里:全市将新建755公里,提升745公里,最终要实现有实际需求、满足条件的道路应设尽设。
据佛山市交通运输局早前发布的信息可知,顺德区大良街道、容桂街道、陈村镇、北滘镇、乐从镇等5个镇街皆被列入优先建设区域。按照计划,顺德区的相关专用道新建里程达到245公里,“任务重量”位于五区之首。
截至7月,佛山已完成建设提升工作的5条区级示范路皆在顺德区范围内,分别为桂洲大道中、诚德路、美的大道、雅居乐及海琴水岸周边道路、文登路、乐从大道、桂畔路,总里程21.9公里。
记者从顺德区人民政府网获悉,容桂街道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提升工程正在进行审批前公示,公示内容显示,容桂将在街道辖区内的各主要路段建设逾86公里的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在已建成道路上建设或提升道路为单车道,不存在加扩建道路;大良彩虹路、碧水路等多个路段的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建设提升工程已完成项目招标;乐从也提出在新城片区及乐从镇内建设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道合共85公里的建设目标,打造高品质慢行交通系统。
顺德区相关部门透露,目前五个优先建设镇街的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提升工程项目皆有序开展中,预计今年11月底将全面开展建设工作。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细胞中将分子结构与功能原位实时“可视化”的成像技术。它在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机制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分子靶向药物研发等生命科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就有一套全球首创的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仅需一键操作就能完成FRET测量与定量分析,极大提高科研实验效率。
这是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博士后、院长陈同生教授与FRET成像技术“死磕”20多年的结果。他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壁垒,推动中国FRET定量检测仪器领先全球。
陈同生说,在勇攀生命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将继续为生命科学领域研发出更加精密、专业的显微镜产品,为实现人类健康和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
矢志啃下技术“硬骨头”
1999年,陈同生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经过反复实验,陈同生发现活细胞FRET定量分析过程烦琐且不稳定,仅从活细胞的养殖到最后得出测量结果就需要完成256个步骤。“且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否则一切前功尽弃,全部推倒重来。”陈同生说,复杂的测量过程极大降低科研效率,甚至有时一年才只能完成一两次实验。其中,缺少稳定、可定量的显微成像系统是问题的关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陈同生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从此开启长达20多年的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的科研之旅。
彼时,由于技术攻关难度大,国内几乎无人涉足该领域,国外也才刚刚起步。
这注定是一场从零起步、填补空白的攻坚战。“没有任何技术经验借鉴,没有任何研究资料可查,一切全部从零开始。”起步阶段,陈同生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巨大,仅在摸FRET技术“门道”上,就足足花了五六年的时间。
陈同生几乎浸泡在实验室,铆足一股干劲,反复做实验。他常常因为高度集中工作而忘记时间,等再走出实验室才发现已至深夜。
一键操作提高实验效率
2003年,陈同生以博士后身份进入华南师范大学,继续开展技术攻关。
经过不懈努力,陈同生带领团队在算法上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系统解决了光谱串扰,发展了5大类定量检测分析方法,从理论上解决了无法定量检测的难题,为FRET成像分析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多年的艰辛化作成功的喜悦和泪水。2016年,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主持)“定量FRET显微成像仪的研制(<1000万)”立项,基于该项目的支持发展了多种智能型活细胞定量FRET成像系统。同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超分辨定量FRET成像技术的研究工作,并于2021年获得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的支持(直接研发经费306万元)。
努力实现从“0到1”的攻关,陈同生依托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世界一流学科”和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功组建一支完备的跨学科研发团队,在检测方法创新、仪器自动化整合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并以此为基础成功研发出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
如今,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通过“一键式”操作,即可完成自动测量、实时处理、定量分析的整个FRET实验,让广大医学科研人员摆脱了过程复杂缓慢的FRET技术分析,极大提高了实验人员的效率。
“以前整个FRET实验耗时长达一两周,现在仅需要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得出分析结果。”陈同生说,不仅如此,该技术还大大降低了FRET技术的使用门槛与学习成本。现在即使不了解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的人也能在科研领域应用FRET技术进行药物筛查和药物机理等研究。
躬行实践促进成果转化
一直以来,陈同生还有一个梦想:推动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国产化,让中国拥有定量FRET技术分析的国产利器。
带着这种理念,陈同生躬行实践,为实现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国产化不懈奋斗。
在国产显微仪研制过程中,需要提高仪器的可靠性,这样研制的显微仪才能从实验室走向用户能使用的产品。为此,陈同生带领团队逐一解决工程技术细节问题,走访上下游产业链的器件生产商,促使该产品实现90%国产化,极大降低生产成本。“比如显微仪上的一个摄像头器件,依赖国外进口要10多万元,国产化后只要3万元左右。还有里面的控制转盘国外要5万元,现在我们自己生产只要5000元左右。”陈同生说。
目前,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成功填补了国际国内生命科学研究中活细胞分子结构功能检测、分析产品的空白,并逐渐实现商业化,先后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孟超肝胆医院等10多家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提供近3000次检测服务,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尽管如此,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要真正实现国产化,征途依旧漫漫。“我们产品实现量产,最关键是要具备稳定性。”他说,这也是近年来团队努力突破的方向。接下来,团队将大力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建立器件配套加工生产标准,保障自己生产的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的质量稳定性。
以身示范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今年是博士后制度建立的第36年。“博士后制度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陈同生很庆幸自己赶上好时代,成为这项制度的受益者之一。
他说,博士后经历让他找到了生物科研攻关的方向,找准了技术实际应用的关键痛点,为后面的生物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陈同生看来,博士后制度往往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和导师建立合作关系,独立承担和解决科研攻关任务。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具有探索、开拓、创新性质,为个人过去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接口。
2021年11月19日至21日,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将在广东佛山举行,这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届时,陈同生将带领团队参赛,对此他满怀期待,“大赛将为博士后工作成果提供高规格、高水平的展示平台,有助于博士后创新创业。”
通过身为一名教研人员,借助比赛更好地锻炼学生也是陈同生本次参赛的主要目的。“通过我以身示范,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促进更多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陈同生说,希望所有团队都能紧紧抓住大赛机遇,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勇攀科技高峰,为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