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出炉,未来五年要这么干
近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讨论并原则同意《“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佛山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2021-202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未来五年,佛山将实施“五+”应用引领,夯实“五大”统筹支撑,不断提高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水平,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全面发展,将佛山打造为全国地级市数字化发展的样板。
“数字+科创” 引领数字创新新引擎
《总体规划》提出,“数字+科创”以“超前的数字应用”为目标,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应用场景集合,搭建技术创新载体,推动新技术与政务服务、城市治理、商业服务等业务全面融合,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新生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佛山将构建体系化创新基础平台集群。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数字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数据交易中心落户佛山,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新材料等科研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大力支持香港科大—博智林联合研究院、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佛山)数字技术应用研究院等新型研究平台建设。
同时,推动工业核心数字技术协同攻关。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设计,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科研院所为智力支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统筹开展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高端软件、系统集成等方面协同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数字+兴业” 引领产业转型新格局
“数字+兴业”以“一流的营商环境”为目标,通过提升惠企服务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制造业、农业、商业等深度融合,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佛山全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总体规划》明确,以“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为导向,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构建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体系。重点推动高端家居产业向智能化转型,鼓励先进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全链条延伸,拓展传统制造业价值空间。
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及模组、超高清显示、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等优势数字产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广泛开展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加工、分析和行业应用等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大数据全产业链。
“数字+惠民” 引领为民服务新体验
“数字+惠民”以“优悦的百姓生活”为目标,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让百姓办事不求人,实现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便捷化、普惠化,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未来教育是什么样子的?《总体规划》提到,积极探索利用5G+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考试评价、校园管理等各类校园教育场景及课外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等社会教育场景下的智慧教学与管理应用。推进感知校园建设升级,适时推动一批互联网创新实验室、智能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网络化教学试点建设。
佛山将完善智慧医养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基于5G的智慧医院建设,优化再造医疗服务流程,完善远程医疗体系。探索发展卫生健康大数据智能辅助诊断、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搭建全市老年人服务数据库,利用“互联网+”整合优化养老和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医养结合模式,加快数字化养老社区建设。
“数字+智城” 引领城市运行新模式
“数字+智城”以“精细的城市管理”为目标,通过打通虚拟城市空间与实体城市空间的交互通道,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努力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
未来,佛山将深化交通运输数字化应用。不断完善一体化、智能化智能交通架构,基于城市数字大脑和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构建交通数字化运行管理系统、交通信息资源数据底盘、城市级交通数字孪生平台。积极开展“智慧道路”“智慧轨道”“智慧机场”“智慧港口”“智慧停车场”等领域建设,提升交通全领域智能化水平。
佛山将打造数字平安城市。以“平安城市”建设为目标,建设智慧公安,推动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城市“畅通工程”等项目实施,强化公安机关、政府部门及社会面重要数据资源的汇聚整合,通过推动“雪亮工程”“平安村居”“智感安防区”“市交通信号配时优化中心及平台”等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事件前端感知、预警监测、侦查破案、重点对象管控、指挥处置等能力、打造“打、防、管、控、服”一体化的治安防控新模式。
“数字+优政” 引领营商环境新优势
“数字+优政”以“便捷的政务服务”为目标,通过数据驱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转变政府行政理念,创新治理和服务方式,构建“精准、主动、整体、智能”政府,推动电子政务向智慧政务升级。
佛山将以“移动化”创新线上服务供给。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不断推进政务服务“四免”优化、“秒批智办”,建立以“粤”系列、“佛”系列移动应用为核心的移动政务服务生态,发挥“政务+媒体+科技”优势,实现“掌上可办所有事、秒批智办高频事、一证联办‘一件事’、一地通办全国事”的移动化政务服务新格局,提升群众办事体验,将佛山打造为政务服务创新示范区,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政务服务“佛山”范本。
与此同时,以“扁平化”引领线下服务创新。佛山将以“服务下沉”为导向,在服务标准化基础上推进线下服务“扁平化”“网点化”“融合化”改革。探索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的数字化转型和角色转变,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加强人机协同,推进跨区域跨层级视频连线咨询办理,实现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一体机全覆盖。
今年4月27日,由季华实验室团队领衔研发的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佛山一号”卫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从一片荒草地到一座高水平科技园,从空无一人到750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扎根于此,位于佛山三龙湾科技城核心区域、文翰湖北部片区的季华实验室,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实现了巨变。
2018年,作为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的季华实验室破土动工。如今,季华实验室已组建起超1400名职工的队伍,其中固定人员逾800人,包括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300多名博士。2020年,季华实验室获批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用好博士博士后等高端科研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不仅争取到了近70个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也积淀了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更为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了一批新兴项目。
技术攻关 博士博士后人才挑大梁
2020年初,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批准,季华实验室获批博士后工作站,和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本地优势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硕士、博士的联合培养基地,借助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与实验室的工程实践优势,为本地产业培养应用型青年人才。
在季华实验室,博士博士后等青年科技人才正在挑起科研的大梁。实验室副主任陈俊江介绍,实验室从6个研究方向进行博士后招聘,共有4名在站博士后,他们研究的领域既有锂离子电池材料、三色量子点等基础研究方向,也有研究拉曼光谱在食品中的应用等应用基础研究方向。目前,实验室的博士后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也与佛山本地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佛山博士博士后最集中的科研机构,季华实验室也积极参与到了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季华实验室主任助理李贺军介绍,实验室不仅组织了赛前动员会,鼓励博士博士后积极参赛,还在揭榜领题赛中提出了高端医疗装备、新能源及新材料、新器件等方向的4个项目需求,参与了3个项目的“揭榜”。
“这个大赛为博士博士后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他们还可以与同行、相关领域专家以及投资机构进行更深度交流,这对他们今后的创新创业有巨大帮助。”李贺军说。季华实验室也将参加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人才成果展、项目人才交流对接等活动,对外展示成立以来取得的重要成果及青年创新创业团队取得的突出成果。
人才培养 青年创新基金激发科研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季华实验室,已经初步形成了博硕士学生、博士后、青年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佛山科技创新“王牌军”。
数据显示,目前季华实验室引进及组建科研团队达41个,全职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双聘院士15名,国家高层次人才38人,拥有博士学历的全职员工达300多名。
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季华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毕海,回国前任职于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光学学会主席Eric Mazur的团队,从事近场光学领域研究。2019年12月,他全职加入季华实验室,并成为省级青年拔尖人才。目前,毕海带领的科研团队已有40人规模,共获批32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负责和参与的项目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2亿元。
同样是博士后的季华实验室青年科技工作者饶衡,带领3D打印工艺与材料研发团队,完成了多项航空构件的创新设计与优化,多项航空构件的开发达到了航空航天所需性能指标要求并取得了适航认证。“佛山每年都会给我们相应的人才补贴,还有家属安置、人才福利和人才交流会等,工作环境也依山傍水,这样我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饶衡说。
陈俊江介绍,为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实验室设立了每年经费不少于1500万元的青年创新基金,对于符合条件的创新性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创新经费支持,通过两年试运行,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在创新经费的支持下,智能新型非充气轮胎的项目从项目提出到进行样品验证仅花了半年时间。
季华实验室还组织科研人员成立了季华实验室青年创新学社,组织实验室青年科技工作者相互交流,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学科知识融合,提升科研活动组织能力的作用。与此同时,季华实验室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委员会也于10月19日正式揭牌成立,这意味着实验室取得了职称自主评定权,将极大地激发实验室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和热情。
成果转化 培育带动一方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
作为扎根佛山的科技创新载体,季华实验室在创业上也显现出一定的禀赋。目前,实验室已成立一支成果转化基金,孵化了佛仪科技、季华恒烨等13家科技型企业,其中有不少是由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带头成立。
2019年10月注册成立的广东麦特维逊医学研究发展有限公司,就是由周辉博士团队成立。该公司核心开发项目“全光纤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治疗仪”属于替代国外高端医疗器械产品。
目前,周辉团队已与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爱尔眼科、深圳爱视集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将争取在3年内获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此后5年实现5亿元至10亿元的销售产值。”周辉表示,团队将通过科技创新与市场结合,把千亿级别的眼科诊断与治疗产业引入中国、引入佛山。
半导体装备零部件产业也是季华实验室依靠科技创新人才,为佛山重点培育的一个新兴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佛山在新型显示、LED照明等电子信息制造领域的基础良好,形成了以群志光电、国星光电、佛山照明等为代表的重点企业,但这些企业多集中在电子器件、电子元件以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领域,佛山在集成电路关键零部件领域基础薄弱。
因此,定位于先进制造的季华实验室,建设初期就把半导体技术与装备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2019年9月,季华实验室发布了首批孵化企业的研发产品,其中就包括具有高性能、低成本特性的集成电路装备核心零部件JHL-MW6000微波电源发生器,可用于等离子刻蚀、等离子清洗、离子注入等半导体关键工序设备,也可用于太阳能板、面板制造行业中。
今年9月,季华实验室更是牵头筹划显示制造装备“璀璨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半导体装备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在半导体和新型显示领域打造信息装备产业园,推动佛山泛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11月9日,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探访湾区青年新高度——走近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媒体采风行”来到佛山,探访科研机构、博士后工作站、参赛团队代表等青年创新群体,深入了解佛山博士后制度在引进、培养青年人才和有效促进广东高质量发展上的显著成效。
目前,佛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已经形成市、区、设站单位三级博士后工作机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4家,佛山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站4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1家。
参赛热情高涨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将于11月19日-21日在佛山举办。作为“东道主”,佛山的科研机构、企业参赛热情高涨。
昇辉控股有限公司此次发布的“基于视频的实时动作捕捉在智能家居人机交互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入围总决赛,吸引了15家应征团队揭榜。“项目针对新一代基于视频的人机交互技术,处于研发初期阶段,已搭建好实验环境,但核心算法仍未达到实用性要求。”昇辉控股有限公司博士张存介绍,目前应征团队正在关键技术点上进行研究,已经给企业带来不少帮助。
“大赛有利于群策群力,共同解决技术难点。”昇辉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经理易军说,以往遇到技术难题只能发布招聘需求,这种传统方法周期长、见效慢。如今通过大赛直接对接科研团队,快速实现技术联合开发、技术转让,让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
去年11月,昇辉控股有限公司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至今有博士5人,在站博士后3人。
另一参赛单位季华实验室在揭榜领题赛发布了4个项目需求,并参与了3个揭榜项目,共派出15位博士、博士后参赛。“通过大赛已经与一些国内高精尖创新平台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季华实验室知识产权处副处长徐志丹表示,为鼓励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博士后创新创业赛,季华实验室专门制定了奖励政策,对积极参赛的科研团队和参赛队伍项目负责人优先奖励青年创新基金一项。
作为广东省实验室,季华实验室致力于打造一支扎根佛山的科研队伍。目前,通过项目攻关、科研骨干培训、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该实验室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平台,已引进全职院士1名、双聘院士13名,国家级领军人才36名,组建科研团队41个,集聚1400余名科研人才。
博士后工作站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
通过博士后工作站聚集创新型人才成为佛山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支点。早在1995年,佛山市就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城市为单位开展企业博士后试点工作。至今,佛山累计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500多人,目前在站博士后人数将近200人,为佛山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
佛山博士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这背后离不开完善的博士后工作机制支撑。
目前,佛山已经形成市、区、设站单位三级博士后工作机制。佛山市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东航介绍,各区部门设有博士后工作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员负责博士后工作,各工作站也按要求配备了专门的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员。上下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成为佛山博士后工作能够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为了让博士后研究人员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佛山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后顾之忧。如发放在站生活补贴、出站安家补贴,积极帮助博士后人员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等问题,为博士后人员提供各种赴外培训、技术交流等机会,以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引人用人留人环境。每年市财政用于博士博士后扶持资金约1.3亿元。此外,佛山五区创新博士后扶持政策,实现扶持政策市、区两级叠加。
佛山还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活动,加快博士后研究成果产业化。
位于佛山中心城区的佛山市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精选引进智能制造新型智能物流铝托盘、新体制毫米波雷达透镜天线、3D机器视觉包裹体积测量等一批项目进行孵化,进一步加快促进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及科研成果与佛山本地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提高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