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托底,以生为本,为乡村学校打开人工智能的“窗户”
去年9月,人工智能课成为广州中小学生的常规课程。不管是城区的学校,还是乡村的学校,众多广州中小学生,至少每两周有一节人工智能课。但与城区的学校相比,乡村学校在教授这门课时,需要注入更多心思。
到本学期,人工智能课已进入课表2个学期。乡村学校的老师们在教授这门课时,也逐渐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有市级平台、教材、资源托底的情况下,乡村学校也需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向学生们教授这门课程。
因为有人工智能课,乡村学校的同学们多了一扇窗户,去看见人工智能的风景,也为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插上一双“翅膀”。许多任课老师们则希望借着这扇“窗户”,让同学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从鸢尾花到荔枝
“荔枝那么可爱,怎么可以识别它?”
这一天是周二,广州市从化中学初一某班的同学们正在上人工智能课。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人工智能去识别不同品种的荔枝。这节课是《人工智能》七年级下册的第5课:《数据中的植物学家——智能识别荔枝》。
有平台、教材和资源“兜底”的情况下,崔老师除了调整教学内容,也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对人工智能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的难易程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任课老师崔慧洁老师介绍,教材原是以鸢尾花为素材。从化当地盛产荔枝,崔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本地化调整,因此同学们在课堂上识别的是荔枝。
“短视频、游戏就会有推荐,我们关掉推送就好了。”而在从化区和睦小学,该校五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老师带领下,了解那些会“投其所好”的信息。这是《人工智能》五年级下册的一节课,讲的是“智能推送”。
借助一些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小游戏,和睦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吕老师向同学们解释智能推送的原理,并向同学们抛出问题:智能推送的好处与弊端是什么?如何克服智能推送的不足?同学们在吕老师引导下,踊跃回答:关闭智能推送功能、不用手机,甚至还可以欺骗推送背后的算法。吕老师在本节课的最后,引出“信息茧房”概念,希望同学们警惕“信息茧房”。
像从化中学和和睦小学这样的人工智能课,如今每天都在广州的多所乡村学校中上演。自去年9月秋季学期开学以来,学校和老师们为了给同学们上好人工智能课,克服了许多困难,让人工智能教育真正在乡村学校生根发芽,并期盼能在未来开花、结果。
市级托底普及,区里开发特色
广州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提出:开发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按照市级托底普及、片区打造基地、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市级提供托底教学资源,开展教研和装备配备指导,培训专业教师队伍,各区、校统筹安排课时,配备教学硬件,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目前,像从化中学、和睦小学这样的乡村学校,正是利用上述托底资源,再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进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从化区教育局也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印发的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从化区中小学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据方案显示,在“配齐人工智能课程教师”方面,人工智能课的老师原则上从信息技术科教师当中遴选。若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已满,可以从理工科专业背景教师中遴选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兼任。区、校每年将有计划招聘人工智能专职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人工智能教学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此外,从化区教育局在推进“1+N”(“1”指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的农耕文化特色项目,“N”指其他特色项目)特色教学模式过程中,也将科技教育注入“N”(其他特色项目)当中。从化区通过组织师资培训,在教师层面普及无人机编程原理及竞赛内容,遴选出30所学校,配套相关器材,引入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聘请无人机教育团队进驻校园,对师生进行无人机专业知识授课培训,全面提升从化区中小学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在“1+N”模式的引领下,从化中学就与“荔博园”签订劳动教育实践合作协议,开设适合中学生发展的集知识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培训、劳动等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体会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代农业作业中的优势。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以生为本
去年9月,和许多学校一样,人工智能课也写入从化中学和和睦小学的课表。该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均开设人工智能课,分单双周上课,每两周一节课。该校配有人工智能专职教师1位。人工智能课在计算机教室上课,计算机教室的电脑都已安装“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的客户端,可满足两个年级学生的上课需求。目前和睦小学也已实现一至六年级人工智能课程全覆盖。
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平台、硬件、软件只是基础。人工智能教育要落到实处,需要的是学校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城乡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学生之间水平有差异,要做到“以生为本”,就需要最大限度实现因生制宜。
从化中学相关老师表示,人工智能课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比较新奇新鲜的一门课。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并不明显,大部分学生都不熟悉程序、代码等内容。因此,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任务和主题,比如先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体验基础上,在教学中向学生深化其中的原理。
此外,乡村学校的学生对相关硬件设备比较陌生。老师们在授课时,会借助教学平台的虚拟仿真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相关不足。老师们表示,借助教学平台,同学们可以感受和体验当下人工智能的强大技术,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授人工智能,
老师也在不断精进
除了因地制宜和因生制宜,在乡村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们还需克服其他困难。比如目前仍较薄弱的师资,以及设备问题。不少学校在计算机教室上人工智能课。而这些教室基本适配的是信息技术课的上课需求。在缺少人工智能相关教学套件的情况下,老师们对部分教学内容也需调整。
和睦小学目前的人工智能课由信息技术课老师教授,也有其他科目老师兼任。该校也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年轻教师从而补充师资。另一方面,学校也在争取更新和补充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所需的设施设备。
从化中学的人工智能课由信息技术课教师担任。为了更好对教授这门课,该校老师们通过参加广州市组织的教研活动,参加广州市电化教育馆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并联合区内兄弟学校交流备课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
和睦小学相关老师表示,相比城市的学生,农村的学生接触和体验前沿科学技术的机会不多,对当前科学技术的了解相对较少。从化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学生在编写程序,理解程序代码的功能等方面,普遍处于较弱水平。但通过在乡村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学生们也能和城区的学生一样,接受人工智能教育,从而提高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敏感度、理解力和价值判断。这是老师们不断钻研的动力。

在广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各校通过组织开展类型多样的活动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5月25日,广州市人工智能教育集团第一次理事大会在广州归谷科技园召开。
广州市人工智能教育集团是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学校是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集团从2021年11月正式成立以来,已覆盖来自省级、市级主要行业协会,本科、高职、中职、中小学等院校,国内头部企业及智能化和数字经济领域知名代表企业、产教融合型服务企业等62家单位。
集团成立以来通过产业驱动、校企联动、平台带动、项目推动等方式,务实推进专业布局调整、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科普教育、技术技能平台打造、产业服务等产学研用的创新协同,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推进高中阶段职普融通,深化各层次人工智能技能人才培养。
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作为集团理事长单位,在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领域有着专业优势,学校依托集团化办学,促进产教融合提层次、拓领域、丰类型。
一是提升合作层次。积极与广州市21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建立合作,目前已经和人工智能、现代高端装备、检验检测服务3条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广州无线电集团、广东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合作管理。二是拓展合作领域,从以实习就业为主拓展到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考证服务等多个领域。三是是丰富合作类型,把职业教育资源提供给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推进职普融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是集团的特色内容之一。2021年以来,学校通过参加科技节、科普讲座、职业体验等形式开展职业启蒙与科普教育,服务中小学2000余人次。活动项目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遴选规则,要求符合中小学生阶段性特点,具有一定观赏性、可参与性。
本次理事大会还与广州执信中学、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广州市长兴中学、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签订中小学人工智能科普合作协议。
教育集团理事单位的业内大咖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经理陈光进行了“广州无线电集团人工智能发展和教育领域实践”主题演讲。在主题论坛环节,来自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执行秘书长万俊芳、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秘书长朱芳、中国工业报中工产教融合中心执行主任陈兴军、阿里云广东分公司校企合作总经理郑昕亮、百度智能云中国区南部地区销售总监史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实训中心主任钟伟成、广州市执信中学科研处副主任许佳裕共同围绕 “人工智能赋能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度讨论。
未来,集团将努力立足产业、服务产业,成为支撑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储备库”;紧密配合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成为加速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助推器”;坚持协同创新,成为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探索者”,在合作模式、合作范围、合作机制上探索新思路、新举措,为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难点和痛点贡献智慧和力量,积极打造广州样式和广州范式,为广州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促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5月23日,市政协原主席、市老年干部大学校长刘悦伦带队到白云区老年干部大学调研老年教育工作情况,就老年教育现状、存在困难问题、发展建议等开展座谈。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刘梅,区领导何镜清、赵虎、曾东标陪同调研。
座谈会上,区委老干部局方面介绍,区老年干部大学创立于1996年,今年3月,广州老年大学白云分校在此正式揭牌成立。区老年干部大学围绕区中心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积极探索“1+24+N”特色办学模式(1:学校资源,24:24个镇街场地的资源,N:省、市大专院校的资源),努力打造精品课程,深受学员好评,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共开设9个专业,培训学员3320人次。
调研组充分肯定了白云区老年干部大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并指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教育逐渐成为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接受教育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要为老年教育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充分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力量,共享师资和课程,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主动对标先进地区,把老年干部大学打造成为面向普通市民的老年教育阵地,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要引导和激励老年人从老有所养向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转变,挖掘老干部人才资源,建立老干部“银发智库”,推动老年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区委书记何镜清表示,白云区将继续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干部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党建引领老干部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聚焦用力,以满足学员学习需求为目标,从教学场地、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探索新方法,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老年教育系统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根据老年学员实际需要,提供各类丰富的课程,为老年学员提供菜单式教学;打造优质师资队伍,通过选派和共享优秀教师,扩充老年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老年教育向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