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2023年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补助经费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街镇、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规范非遗补助资金申报,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现将2023年黄埔区非遗保护传承补助经费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一)非遗代表性项目
由已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遗名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提出申请,已获得省、市2023年非遗补助的项目不重复补助。
(二)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经省、市、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批准公布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可申报补助经费,已获得省、市2023年非遗补助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重复补助。
(三)非遗传承基地
经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布的传承基地可申报补助经费,已获得广州市2023年非遗补助的传承基地不重复补助。
(四)其他
在黄埔区范围内有效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开展保护传承的非遗项目已列入黄埔区非遗项目名录),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单位或个人可提出补助申请。
二、经费申报要求
(一)经费申报说明
各申报补助资金的单位或传承人,应明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内容,制定详细的支出计划、合理的实施周期,并具备实施条件以及短期内完成的能力。
(二)资金使用方向
1.代表性项目的基础保护工作。用于非遗项目的调研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完善非遗档案等。
2.活动支出。用于非遗活动的开展,包括活动场地费用、服装道具的更新维护等。
3.传承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收徒授艺、展示展演、编写材料等。
4.传播工作。包括教育普及(进景区、进博物馆、进校园、进商场、进社区等)、文旅融合宣传推广等。
(三)严格按照《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细则》审核申报经费的开支范围。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用于单位人员工资或福利,不得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
三、申报程序
(一)申报。申报补助资金的单位或个人须提交附件2《2023年度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经费申报书》,获得2022年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补助的单位和个人,还须同时提交附件3《2022年度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评估表》,并提交相应资金使用佐证材料。
(二)街道初审、汇总。申报补助经费的单位或个人,将申报材料提交所在街镇初审,由所在街镇汇总各单位申报材料,由街道填写申报汇总表(附件1),向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推荐申报。
(三)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审核。街道收集申报材料后,将申报材料汇总提交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审核。本次申报不需寄送纸质材料,申报材料的word版和盖章扫描的PDF版发送至邮箱:wenhuayichan@gdd.gov.cn或区文广旅联系人江南粤政易。
申报截止日期为2023年6月20日,以邮箱或粤政易报送日期为准,逾期不受理。
专此通知。
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3年6月2日
附件2 2023年度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补助经费申报书.docx
附件3 2022年度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评估表.docx
附件下载: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市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6月1日下午,市农业农村局在番禺区组织召开市农药监督管理暨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现场会,市农业农村局林丰平副局长和区农业农村局农药监管分管负责同志、有关科室负责同志,各农药生产企业负责人,农药经营代表单位负责人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观摩了广州超威日用化学用品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和消防应急演练,观看了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警示片,相关单位签署了《广州市农药行业安全和消防工作承诺书》。林丰平副局长要求:一是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切实担起农药行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二是突出重点环节整治,全面消除农药行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隐患;三是紧盯消防安全问题,落实落细本区域农药行业消防安全工作措施。
第12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将于6月9日至11日在广州琶洲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D区举行。当前,我区各参展单位正如火如荼开展各项筹备工作。记者从区发改局获悉,近年来,我区先行先试,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创新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提供源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2年底,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存款余额分别为2370.5亿元和2510.1亿元,同比增长14.5%、11.8%,存贷比为94.4%,增速及存贷比均高于全市同期,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区”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成立南粤基金 多领域投资开花结果
走进南粤基金总部新址,一扇记录其成立、发展、壮大的背景墙颇为显眼。2014年,南粤基金在增城成立,这是以放大政府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激活社会资本投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设立的一个国有创新型基金管理平台。
截至目前,南粤基金管理和顾问基金规模超过800亿元,设立超过80只战略新兴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城市发展基金,成功跻身广东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管理规模前列,成为湾区乃至全国区级金融国企的佼佼者。
回顾8年多的发展之路,南粤基金硕果累累:担任广州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单笔投资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总投资610亿元的第10.5代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项目的财务顾问;投资建设总规模112亿元的广州首条全柔AMOLED模组生产线并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发起设立国内实际管理规模最大的智能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00.05亿元的广银南粤智能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发起设立总规模达30亿元的增城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设立广州注册资本最大的区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广州南粤国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简称“南粤国投”);全面运营广州市五大金融功能区之一——广州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
其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是增城在广州市继率先成立区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广州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之后的又一大金融创新举措,旨在依托南粤基金,制定出台系列股权投资激励创新政策,由政府主导设立产业发展引导母基金,吸引大批有资质、有实力的创投机构和子基金落户,主要投向增城区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项目,从而达到“基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2022年,在该引导资金的推动下,包括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仕成科技有限公司、聚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优质中小企业相继入选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搭建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体系 为农业企业融资增信
增城区面积达1616.47平方公里,下辖7个镇6个街道,285个行政村,农业农村资源丰富,在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大有可为。然而,现实问题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市场上针对农业企业的专业投资基金比较少,“融资难”成为农业企业发展的“拦路虎”。
对此,我区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立区级融资担保补助专项,对在我区新注册设立并开展担保业务的融资担保机构给予10万元奖励,对我区申请融资担保的实体企业给予不超过担保金额1.5%的补助。其中,南粤国投已纳入国家担保基金分险政策,获得了省、市再担授信,并获得区内银行的授信额度,为服务中小微企业、“三农”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广东友粮粮油实业有限公司是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农业龙头企业,承载了增城区粮食“蓄水池”的社会责任,也是增城丝苗米种植企业。在企业不能提供抵质押物的情况下,南粤国投积极发挥政府性担保职能作用,为企业提供1000万元贷款担保增信。
说到服务农业企业,还必须提及另一支农村产业基金——增城乡村振兴产业基金(简称“乡村振兴基金”),这也是广州市首支乡村振兴产业基金。除了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基金还能帮助企业链接到更多国内外的优质资源,提供更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更专业的管理战略。当前,由该基金作为建设实施主体打造的莲花出水农科小镇,正致力打造集生态、环保、智能、种养结合、立体循环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区。
同时,我区还不断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从拓宽农村产权担保物范围、“三农”信用信息档案、农村产权抵押担保配套制度等方面着手,探索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路径。拓宽农村产权担保物范围方面,我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承包地经营权等担保融资,探索和推广活体畜禽等农村动产等担保融资模式。例如广州农商银行增城支行,以组合担保的融资模式,以580亩温室大棚作抵押,为广州绿天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放贷款5000万元。
金融“下沉”基层 助力镇街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从在全省率先成立福享资金互助合作社、粤汇资金互助合作社两个资金合作社,改变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到金融服务站开到家门口,建立起覆盖城乡各个角落的金融网络,近年来,增城一直在推动金融“下沉”基层。
金融基础设施及服务机制方面,目前增城已经形成“支行+金融服务站+取款点”三位一体、多层次、相互支撑的资金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共33家银行机构(183个网点)、13家证券机构、12家保险机构(36个网点)、1家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2家资金互助合作社,在营运农村金融服务站共102个。
农村普惠金融宣传方面,增城启动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系列巡回讲座,组建金融讲师团深入社区、校园、企业及乡村,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提升居民金融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镇域兴,则县域兴。今年5月,增城再次聚焦基层镇街,发起“金融服务进镇街 共促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区发改局(区金融局)联合南粤基金、增城普促会以及辖区内金融机构深入各镇街园区、企业、社区、乡村、校园一线,根据镇街的金融发展现状以及金融服务需求,提供区域个性化金融服务。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