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奋力潜龙出水 力争上游和睦四邻
龙舟竞渡在岭南至少有上千年历史 每年的“龙舟景”是广府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广州水网密布,百余条河涌串起各大村落,广府人生于水边,长于江岸,龙舟竞渡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岭南地区最具传统特色、最具大众参与性、最具传承发展性的大众文化之一。每当一年一度的龙船盛景到来,波光粼粼的江河里,水乡儿女万众齐心,赛龙夺锦,既是寄托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又是一代代广州人团结奋进、拼搏争先的精神写照。
寻根溯源·龙舟文化源于先民水崇拜 龙舟竞渡记载最早见于唐代
端午将至,广州多个村落举行“起龙”仪式,潜龙纷纷出水,伴随着粗犷而整齐的号子,健儿挥桨如飞,龙船跟着鼓点在水上“飞”过,这些无不在宣告:广州已进入“龙舟时间”。彩旗迎风飘扬,龙舟锣鼓声响,这背后是传承已久的龙舟文化。“龙舟文化,起源于岭南先民的水崇拜。每年的‘龙舟景’是广州人对水的感恩,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曾应枫说。
龙舟景是村里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
古往今来,对“扒龙舟”的由来有多种说法,目前无确凿文字可考。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龙舟竞渡最早是吴越地区古越人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古越人伴水而居,崇龙敬龙,还将舟船制成龙形,以竞渡形式逐疫祈福、攘灾迎祥。随着“扒龙舟”的风俗逐渐形成,后来又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相融合。在广州,两千多年来,各种传说、典籍和民间活动联系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本地“扒龙舟”的风俗。
南越王墓曾出土一件文物——船纹铜提筒,提筒腰部刻有一组船纹图案,图中有一艘华丽的船,头尾高翘,船上有羽人舞蹈,桨手划桨,与现代“扒龙舟”活动相类似。
关于岭南龙舟竞渡最早的文献记载出自唐代李贞的《峡山观竞渡》:“峡山晴带霞,峡水倒榴花。芳渚停千舫,寒潭浸几家。飞舟海客度,急鼓醉人挝。何处来神女,凌波出水涯。”李贞是唐太宗第八子,被封为越王,诗中描写了李贞在东莞峡山观竞渡的情形。
五代十国南汉时期,广州城内的西湖就有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动。南汉后主刘鋹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五月初五,宫人竞渡其中。
海珠区小洲村古称瀛洲,传说小洲龙船的扒手们有一绝活——起桡花。“扒龙舟”时,扒手将桡深深插入水中,突然发力将桡的尾部向后一挑,桡边的水随即向上弹跳而起,水花化成颗颗水珠四散落下,散落在整条龙船上,如烟如雾,煞是好看。加上小洲龙船速度极快,整条龙船就像驾着云雾飞驰,让观众不由得欢呼喝彩。南汉国主刘龑外出游玩时正好目睹这一绝技,忍不住连声叫好,大笔一挥,为小洲龙船写下“瀛洲飞龙”的封号。
南宋时期,广州的端午赛龙舟活动更加精彩。广东首位探花李昴英《水龙吟·观竞渡》中有“一声雷鼓,半空雪浪,双龙惊起”之句,生动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盛况。
到了明清时期, 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已很普遍。岭南文人这样描写当时龙舟竞渡的盛况:“粤人习海,竞渡角胜,而大舟比常制犹异,十余年始一举。船广可三丈,长五之。龙首至尾,金光夺目,迭彩如层楼……”透过这些文字去想象当时“扒龙舟”的画面,的确十分精彩。
起龙采青· “老龙”出渊全场欢声雷动 “画龙”“采青”祈愿龙马精神
广州的龙舟活动主要有几个步骤:起龙、采青、招景、趁景、赛龙、藏龙和散龙,环环都有民俗上的讲究。每个仪式举行当天,很多村都有聚在一起吃龙舟饭的习俗,加上外出应景和招景,吃“龙船饭”的风俗会贯穿整个月。
如果说浪遏飞舟、百舸争流是端午龙舟活动的高潮,那么起龙仪式就是系列龙舟习俗的开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人们将去年端午节后沉入涌底的龙船起出,俗谚谓“四月八,龙船透底挖”。
泮塘四百余岁老龙“出圈”
5月26日(农历四月初八)上午9时,荔湾泮塘,龙船鼓咚咚响,彩旗迎风飘扬,村民们抬着旗帜、烧猪、祭品、龙船鼓等,从梁家祠出发,浩浩荡荡走向荔湾湖内的“龙船窦”。阿嫂们点燃香烛,十位长者祭拜祈福,寓意“十全十美”,随后将斋菜散入水中献祭。
传统祭拜仪式后,40多名壮汉跳入湖中,先将积压在龙船舱内的泥沙掏出,随后合力摇松龙船底的泥浆,抽起龙身,再将里面的积水舀出,龙船随之慢慢浮出水面。岸上市民游客欢呼助力,4艘龙船在众人合力之下顺利“出水”。住在泮塘五约的权叔告诉记者,400余岁的仁威老龙虽历经修补,但船身仍保留了400多年前就有的部件,实在是难能可贵。
为何龙船能保存数百年?原来,传统龙船多数用坤甸木制成,材质硬重、强韧耐腐、抗蛀力强,且不怕潮湿,浸于水中会越发坚韧。坤甸木忌风吹日晒,湿泥能隔绝空气,便于保存龙船。所以,“扒龙舟”结束后,必须将它深埋于河沙之下。
龙船“起来”后,先是清淤泥,检查船身是否有爆裂或变形,然后再“紧龙筋”(用一块薄木板,抵在船头与船尾之间),接下来是上油。其实,此时它还不能被真正称为“龙船”,因为龙头、龙尾还存放在祠堂里。要通过“请龙”仪式,龙头、龙尾才真正和“龙身”会合。
龙船“起来”后,还要清淤泥,检查船身
猎德“花龙”寓意“龙马精神”
往年农历四月初八才是“起龙”日,今年,大家都非常期待和龙船见面,所以猎德村今年二月初二就“起龙”了,比往年整整提前了两个月。村民李伟时说,由于龙船长期藏在水下,可能需要修整、打磨、上色,因此,今年提前“起龙”,就是为端午“扒龙舟”做充分准备。“大家都很兴奋,洗龙船也洗得特别卖力,三年没扒(注:粤语‘划动’),个个手痒痒,准备在今年端午节大展身手。”
“起龙”后,村民首先将龙船清洗干净晾干,并将原有的底色图案尽数擦去。做好准备工作后再涂上底色,完全覆盖原有底色和图案,每涂完一次,要待干透才能进行下一次,基本上要涂三次才算“合格”。底色干透后,这才开始画花。5月22日下午,记者在猎德涌畔看到猎德的“花龙”和“五色龙”被固定在岸边,居民手持颜料模具,为龙船画花。
李伟时说,猎德龙船以“红龙”“花龙”“五色龙”为主。过去,猎德村分三个片区,在各村确定自己的龙船之初,要先到各自供奉的庙宇拜祭,才能确定龙船船身的颜色。红龙供奉在天后宫,五色龙供奉在华光庙,花龙供奉在龙母庙。在广州,“花龙”一般只有猎德和文冲才有,“花龙”的底色和花纹因各村而异,猎德的“花龙”为红底。
龙船上的图案也大有讲究。李伟时说,龙船的船头船尾画上白马,寓意“龙马精神”,船身画的是八仙过海的仙家之物,此外还画了猎德种植的岭南佳果,如荔枝、石榴、马蹄、莲藕等。可见,龙船不仅沉淀着猎德村民的乡愁,还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如今,龙舟竞渡已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纽带。2018年,猎德龙舟竞渡曾吸引近十万人前来观看。其间,不少海内外猎德人回到古村,登船竞渡,再在祠堂里吃上一顿“龙船饭”。“猎德人热爱龙舟运动,这背后是一种龙舟精神:一群人就像一个人,做到‘一条船、一颗心、一个方向’,同舟共济。”猎德村的“外来媳妇”陈慧君说。
此外,龙船沉睡了一年,要办一个仪式让它“神清气爽”,所以第二个仪式是“采青”。这个仪式往往在农历四月廿八前后进行,择吉日采一把青苗进行拜祭仪式。“采青”仪式前,还要采摘新鲜的龙眼叶(代表生猛旺盛)、柏枝(代表长青)等祭祀品,然后将红布扎成的彩球挂在龙头上,讨个好彩头。“采青”仪式结束后,就可以正式“扒龙舟”了。
招景趁景·各村龙船探亲巡游 礼仪周全和睦四乡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氏族、一座村落的节日,还是“大家”的节日。而划龙舟,即粤语俗称的“扒龙船”,不仅是一个传统节庆活动,还是一场团结宗族、敦亲睦邻、祈求丰收的盛大仪式。对村民来说,比过年还热闹。
拜访红帖贴满墙
家住泮塘五约的暨伯告诉记者,每年五月初五,佛山南海盐步老龙都会到荔湾探望“契仔”, 荔湾茶滘、坑口、南澳、坦尾等村龙船也会来“走兄弟”。五月初六,泮塘龙舟会到盐步探望“契爷”,到荔湾区坑口、茶滘、葵蓬等地方“省亲”。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到十八,各地村落或本村祠堂根据这年的潮汐,确定好“龙船景”(龙舟互访、亲友交流联谊的汇聚点)的时间,由村中父老向兄弟村落发“龙船帖”,定好日期,划龙舟过来探亲,此举便是“招景”。招景是体现一条村经济能力和“朋友圈”的特殊仪式。有人缘的村落,应景者众。红色的龙船邀请柬、龙船拜访帖能贴满满一墙。
若兄弟村、老表村接到邀请后欣然接受,就是“应景”,派出龙船前往探访,称作“趁景”。这时河涌两岸,锣鼓喧天,男女老少沿江沿河观看龙舟表演。
“趁景”是表演的时刻,也是众龙船手狂欢的时刻。数十上百条龙船从四方驶来。装饰一新的龙船,此时竞的是“靓”,“小至龙船上的标旗、罗伞装饰,大至龙船头、旗手的姿势、鼓手的身材、桡手的技艺”,鼓手打起花式鼓点,鞭炮手把鞭炮“烧”得烟雾弥漫,震耳欲聋。在趁景游龙时,龙船上的人都要尽力表演各种技巧。如鼓手会敲出不同的花色鼓点,炮手将鞭炮放在用铁丝编织的兜架中,不停地燃放鞭炮。
“龙船饭”讲究好意头
《广东新语》中有这样的描述:“岁五六月间斗龙船”,龙船“得胜还埠,则广召亲朋燕饮”。这种宴饮,珠三角人称为食“龙船饭”。有些村一次“招景”龙舟多达六七十条,2019年农历五月初三,从四乡前来车陂“趁景”的龙船多达200多条,摆设数百围宴席的“龙船饭”,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趁景后的“龙船饭”是重头戏,白切鸡、烧鹅、鸿运烧肉、发菜伴蚝豉等各色菜式令人垂涎。其中,最少不了的是一道简单小炒——龙船丁,用豆角粒、辣椒圈、咸萝卜、花生粒四样材料炒制,可以帮助刚从河水中出来的龙船队员们祛湿。吃饭时,老人们也会念出好意头:“吃完龙船丁,添子添丁多福气。”
龙船饭
招景趁景礼数周全
乡间流传着一句话,“平常是冤家,龙船节吃个饼笑哈哈”。意思是,平时有摩擦的乡村,在端午节期间,只要来了龙船探亲,都要招呼过来吃个龙船饼,让往日结怨随江风而去。
热闹背后,藏着种种礼数。曾应枫介绍,龙船相互行礼的方式称为“擂锣”,若龙船在江河上相遇,双方的锣鼓手会密密地打击锣鼓,互相来往划个两三个来回才分道扬镳,以示友好。
来“趁景”的龙船扒到村口,要擂锣打招呼,作为主人家的村子,则必须在岸上安排一人擂锣回应。龙船扒过两个来回后,主人家会上船捂鼓,请客船的客人上岸饮茶吃饼,但龙船要扒第三个来回才能上岸。客船离开同样要扒上三个来回,主船要送客船到涌口。
赛龙夺锦·飞龙竞速争先勇夺标 斗靓斗威情谊更绵长
赛龙,是龙船节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龙舟竞赛,是意志的角逐,是毅力的较量,也是团结合力的大比赛。为在6月17日举行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上夺标,眼下,参赛村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不仅挑选了不少村中青壮年好手,还要请教练,每天下午练习两三个小时,练足一个月。
“房东”苦练 待竞渡时显身手
近日,“广州房东半夜还在练习赛龙舟”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刷屏。记者走访广州市各龙舟文化深厚的村落看到,当地居民都在积极训练,立志要在龙舟竞渡、招景应景的时刻大显身手。
骄阳似火,在珠江上训练的猎德龙舟队队长李志峰挥汗如雨,他说:“我们有130人报名参加今年的龙舟赛,每天都要训练两小时。”
时间已超过晚上十点,乌涌两岸围观的人群渐渐散去,黄埔街的龙舟停泊在岸边,队员们已然力竭,四周安静得能听到喘息声。张艺瀚从船尾跳下来,高兴地在朋友圈发出“打卡下班”的动态。23岁的张艺瀚是龙舟队里最年轻的队员。过去的一个月里,几乎每晚吃过晚饭稍作休息,张艺瀚就来到乌涌的龙舟训练地点准时“打卡”训练,除非遇到特殊天气。
划龙舟训练十分艰苦,只要看看桡手那双布满血泡的手,就会明白个中艰辛,但为了“夺标”,这完全值得。
盐步泮塘“父子龙” 斗龙反结契
待到龙舟比赛那天,号令一响,一艘艘龙船就会像一支支离弦之箭般向着江面射去,“嗨嗬!嗨嗬!嗨嗬……嗬!!!”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震天动地。开始是群龙并进,争先恐后,桡手们手起桨落,前俯后仰,龙船逐渐加速,好似腾离水面,如蛟龙腾飞水上,向着竖起的锦缎标旗冲去。两岸人山人海,呐喊助威。群龙竞速,抵达终点后,抢标手便着力抢夺一些象征胜利的标志物,如“福字”“烧猪”等,所以龙舟赛也叫做“抢标”。
扒龙船争到第一是最让参与者自豪开心的事,斗船时,有人会专门放一块老姜在龙船上,每当别人问起,村民总会大声答道:“广东话说够姜,够辣够威够强呗!”村中的龙舟赢了,不仅吉利,而且证明当地人很“威”,“够辣”,很有能力,还会给村民带来一种共识:只要大家齐心,赛龙舟就可以夺锦。清代番禺沙湾人何博众、何柳堂等有感于当时当地“扒龙船”的盛况,创作了富有岭南特色的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流传至今,成为广东音乐的经典之作。
赛龙也是友谊的桥梁。佛山南海区近六百岁的盐步老龙,便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的龙舟赛中与广州荔湾泮塘五约龙船结缘。相传盐步龙舟与龙舟“后生仔”泮塘小龙同场竞技,就在盐步龙舟即将夺标之际,泮塘龙舟上的一个小伙子忽然飞身夺得锦旗。按规则,夺得锦旗者为胜方,于是泮塘小龙以冠军的名义领取了烧猪美酒等奖品。但是泮塘村里的老人们认为盐步龙舟划得更快,应将奖品送回盐步。盐步人执意不收,最后,泮塘小龙便与盐步老龙结成“契仔”与“契爷”(注:粤语意为义父义子)。南海盐步、荔湾泮塘两村友好结契400多年的故事,成为龙舟文化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古。
广州龙船不止于在市内与兄弟村竞渡、邀请兄弟省份举行比赛,也邀请国际友人共赛。广州还定期在珠江河面上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舟运动员、爱好者都齐聚珠江,献上一场精彩的比拼和展示。
藏龙散龙· 龙身潜塘泥越养越黑亮 食过“龙船饭”龙舟精神代代传
端午节后,最晚到农历五月十八,各村陆续开始“藏龙”。龙船的船头、船尾和船身是分开保存的,船身一般藏在水里(河道的泥下),龙头、龙尾则供奉在祠堂里。乡民藏龙船,要在河道里先用沙包围成一个龙船坳,将龙船推进去,用沙包封住四周,在坳里面插几根竹子,再把龙船上的活塞拔开,让船身沉入水中,也有的用沙包压沉龙船,将其藏于水底。以前,龙舟的船身多藏在河塘的淤泥中,以防干裂。也有一说,最好的藏龙地点是树下,且一定要是岸边多树的地方,这样落叶才会多,泥土中的养分也会更多。
一年龙舟盛事的结束以“散龙”为标志,大家拜祭之后,将龙船标(即旗帜)送回祠堂存放,并聚在一起吃当年最后一顿“龙船饭”,等待下个端午到来。
对如今的“老广”而言,龙舟文化更像是村落、宗族之间的凝聚力之依托。而一期一会的龙舟赛,一声声震撼人心的龙舟鼓,将飘散的乡情再次归拢。
“龙舟文化就是水的文化。它是人们与自然、与水的和谐共处,这种力争上游、不断奋进的龙舟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曾应枫说。
在龙舟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水乡儿女,龙舟情怀代代传承。杨兆坚上下三代人都是“扒仔”。“每逢端午,爸爸扒龙舟,我们小朋友就追着龙舟跑。”杨兆坚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他与儿子一起参加“沙溪景”传统龙舟比赛,最终夺冠,这是海中社区52年来第一个冠军。“当时儿子14岁,我们父子同舟共济,齐心夺锦,非常难忘。”李凯帆是土生土长的泮塘人,从小听着村里流传的民谚‘四月八,龙船透底挖’长大,“团结奋发、顽强拼搏的龙舟精神激励着我。”
话你知
今年龙舟订单火爆
“广州龙”又长又快有乾坤
作为广东最古老的龙舟制造基地,番禺区上漖龙舟制造基地已有140多年历史。上漖龙舟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龙舟世家船厂负责人黄剑挺告诉记者:“2023年春节前订单就都接满了,目前船厂的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两倍多。”
标准龙舟(15米长比赛用龙),重约800公斤;传统龙舟短的约20米,可容40人;长的48米,可容84人,以往最长的龙舟长达50余米,可容百人。最传统的龙舟多数用坤甸木制作,一般重3到5吨,经久耐用,亦不怕浸在水里,小心保养的话可以放上几百年。近年来流行用杉木和柚木制造龙舟,材质比较轻,能扒得更快,但不容易保存。杉木龙舟只能悬挂在通风的地方,耐用性远不及坤甸木龙舟。黄埔南湾村等地逐渐采用新的存放方法——在河涌附近修建亭子或铁皮木棚,将龙舟吊在空中,用塑料布包裹住,需要参赛时便洗净抹上猪油。
上漖所造的龙舟被公认为“样式好、密度高、划得快、够坚牢”,这与龙舟匠人黄寮早期进行大胆技术改良创新及传承者对工艺品质的完美追求密不可分。“以前的龙舟最多只有20多米长,广州龙之所以可以做到40多米,是因为采用了我们特有的掌口技术。”黄剑挺说,其太公黄寮发明了掌口技术。上漖龙舟的掌口密,容不下一根头发丝,还不会散口和裂口,最神秘之处是坤甸木与坤甸木之间不利用任何黏合物质,靠人工凿出各种规格的咬口,再仔细地磨平、拼接。
不同水系龙舟有长短
龙舟头还有“鸡”“狗”之分
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曾应枫说,广州地区龙船景有东江西江之分,龙船形制也因此分为东江水系和西江水系,这是龙舟文化流传的不同形式。西江水系的龙船细长狭窄,龙头造型简洁,远看似“鸡公”,内行人称这种龙船为“鸡公头”;适合在珠江东部水系划行的龙船,则称为“大头龙”,俗称“大头狗”,“大头狗”的龙头造型比较宽阔。
龙船头造型千姿百态,根据各地风俗而定。有的威武雄壮,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双角,有的独角;有的有胡须,有的没有。龙头、龙尾大多用整块的樟木雕刻而成,平时放置在祠堂中,只在竞渡前才装上。龙头多染成红色,称“红龙”;也有涂黑色或灰色的,称“黑龙”或“灰龙”。有些地方的龙船还讲究龙头龙尾的颜色搭配,一定要红头绿尾。番禺大岭村的龙舟“白桡”赫赫有名,除了桡是白色,龙舟的龙须也是白色的,因此被称为“白须公”。游龙龙头有龙角、龙须、龙珠,装饰味较浓,而专用来比赛的赛龙,龙头则根据需要减轻重量,显得小巧轻盈。龙头的胡须亦有讲究,如有一定历史的龙舟,俗称“老龙”,配长胡须,但有黑须、白须之分。而赛龙为了表现威猛,其龙头多做成如张飞般的短须,俗称“牙擦须”,意为自信、张扬、争第一。
广州市有关部门从1953年起,组织龙舟比赛或表演,参加活动的龙舟数量逐年增加,至1961年有60艘,每年端午节,龙舟比赛赛径多是从二沙头至海角红楼。那时的珠江河上锣鼓喧天,浪花飞溅,两岸观众云集,万人轰动。1980年起,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1994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把“广州端午节”定为“广州龙舟节”,广州龙舟竞渡赛升级更名为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来自全国各地,乃至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龙舟在珠江上荡舟参赛。2008年,广州“扒龙舟”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推荐申报广州扒龙舟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龙
农历四月初八
举行祈福仪式,将埋于河涌池塘的龙舟挖起,清淤、紧龙筋、上油、装饰,把龙舟和龙头龙尾重新加添色彩,整理罗伞旗帜。
采青
农历四月廿八前后
采摘禾苗、龙眼叶、柏树枝等植物枝叶,并用红布捆绑在龙头、龙尾、罗伞、神龛等龙舟物品上,并举行祭拜仪式。
招景
农历五月初一到十八
由村中父老向兄弟村、老表村发“龙船帖”,约定好日期,划龙舟过来探亲,此举便是“招景”。
趁景
农历五月初一到十八
兄弟村、老表村的龙舟四面八方汇聚一起联络感情,只表演技巧不论名次,喝龙船茶、吃龙船饼、宴龙船饭。
赛龙
龙舟竞渡又叫斗标,得胜者可获赏全只烧猪、烧酒等。
藏龙散龙
端午节之后,最晚到农历五月十八
挑选吉日将龙船的船头、船尾和船身分开保存,船身一般藏在水里(河道的泥下),龙头、龙尾则供奉在祠堂里。然后,村民聚在一起吃当年最后一顿“龙船饭”,等待下一个端午到来。
6月7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拉开帷幕,10时30分正式向公众开放,展期持续至6月11日。本届文博会将有3596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第十四次实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另外,本届文博会共有50个国家和地区、超300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海外参展商的数量和质量恢复到疫情前最好水平。历经19年努力,目前文博会正在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迈进。
第十九届文博会上的广东展团
线下展览同步云上平台,强化网上交易功能
本届文博会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贸促会、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联合主办,由文化和旅游部轮值主办。主会场设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全市各区共有64个分会场,云上文博会展览平台为文博会官网和微信小程序“文博会+”。
本届文博会以线下为主、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举办。其中,线下设置6个展馆,分别是数字文化馆、文化产业综合馆A馆、文化产业综合馆B馆、粤港澳大湾区馆、文旅消费馆·一带一路国际馆、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云上文博会平台将按照展馆展区分类展示文化产品和项目,利用全景拍摄技术模拟线下展示场景,将线下展览内容在云上平台进行同步展示,并强化网上交易功能,打造永不落幕的“数字文博会”。
展会期间,各主办部委、承办单位、各省区市代表团及参展商将举办文化产业相关会议、论坛、签约、创意大赛等各类配套活动,发布权威信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50个国家和地区、超300家海外展商参展
本届文博会突出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组织了50个国家和地区、超300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另外,本届文博会还组织邀请了100个国家和地区、2万名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文博会的国际“朋友圈”逐步恢复,特别是欧洲市场资源迅速“回笼”。法国工业设计协会、中法品牌美学中心首次参展。
本届文博会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为契机,在线下恢复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展区,设置了欧洲展区、亚洲展区、中东地区展区、非洲展区、拉美地区展区和文化进口贸易展区,参展商结构和质量较以往各届大有提升。
另外,本届文博会将重点聚焦文化进出口贸易主题,通过提前对接、配对、洽谈,撮合境外展商、采购商与国内展商的对接、交流、合作,配套举办2023中国文化贸易发展论坛、文化进出口贸易洽谈会等多项活动,为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搭建平台、提供智力支持,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强化文博会文化进出口交易平台功能。
聚焦文博会
展期自6月7日10时30分至6月11日
3596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
邀请100个国家和地区、2万名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
六大展馆亮点逐个数
10号馆和12号馆分别是文化产业综合馆A馆和文化产业综合馆B馆
由各省区市宣传文化部门牵头组织政府展团,组织本地重点文化企业参展。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网红淄博烧烤、渤海靺鞨绣、赫哲族鱼皮等。
9号馆是数字文化馆
该展馆专设了“数字中国”主题展区。馆内首次设立“数字中国——AI时代的文化创新”主题展区。其中裸眼3D秀是一大亮点,让观众真切地体验文化数字化的魅力。
11号馆是粤港澳大湾区馆
馆内展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及广东其他地市、深圳各区文化产业发展和合作成果。
13号馆是文旅消费馆·一带一路国际馆
在这里,参观者不但能看到陕西的“唐代集市”、甘肃的敦煌壁画、宁夏的“时光走廊”,还能看到诸多丝绸之路上的异域风光。
14号馆是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
该馆一大亮点是广东工美展团展出的潮州木雕、手拉壶、潮绣、广绣等十余种展品。
花城盛夏,千年葱郁。6月6日,“广州印迹——古城新绿书画展”在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开幕。此展是广州市政协“广州印迹”系列展览第二展,邀请一众书画名家及各区政协书画家参与创作,以书画艺术形式展现城貌风华。
“广州印迹——古城新绿书画展”由广州市政协办公厅主办,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广州市政协书画院承办,广州市各区政协协办,是广州市政协结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聚焦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助力广州高质量发展而着力打造的重要展览活动。
此展共展出市区80多名书画名家的109幅精品佳作。这些作品取材于古树名木,凝聚了广州市民对千年古城的深厚感情,凝聚了艺术家们多样的笔墨风格和感悟体会。笔尖绘就的这些百年珍稀古树,见证着美丽羊城的沧桑巨变,既体现了广州的历史文脉,又让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真正融为一体,展示了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人文精神风貌。
“广州印迹——古城新绿书画展”于6月6日至8月4日在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越秀区明月一路6号)三楼展出,之后将在多个区进行巡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