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到南沙体验湾区非遗新生活
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响应今年“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扎实推进《南沙方案》落地落实,讲好湾区非遗故事,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将于6月10日-12日举办。本次非遗系列活动将面向市民免费开放。
本次活动的主会场设置在广州市南沙区创享湾。市民除了能体验粤剧戏服、广彩、广州玉雕、竹编、陶瓷微刻、葡萄牙瓷砖画、香港戏棚、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等非遗项目以外,还将欣赏到香港龙舞、澳门南音、岭南古琴等非遗节目的精彩表演。
此外,活动现场还设有创意文化市集,各类非遗美食、特色小吃、文创手工应有尽有,为观众带来独特的品尝和购物体验。

鼓励政府企业个人等各类主体参与生态修复行动 探索建立可持续生态治理模式
6月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海洋生态保护议题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广州如何在城市发展与海洋生态之间建立新的平衡,成为其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地基”。
近年来,从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到建立多方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广州也做出了系列探索。
南沙区虎门大桥北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
曾堆满垃圾的海滩今成鱼鸟觅食的“黄金海岸带”
广州作为一座河口型海洋城市,其海洋生态保护关键区域也集中在番禺、南沙等沿海地区。广州市地处珠江水系四大口门的入海口,具有河海双重属性,为典型的咸淡水混合区。化龙、南沙湾、万顷沙河口等地,生态敏感性高,分布红树林等重要生物群落,是广州严格保护的滨海生态底线。
近年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陆续在番禺、南沙等地组织开展多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其中,南沙区虎门大桥北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以下简称“虎门大桥项目”)是广州深入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走进虎门大桥项目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左手边玉屑银末般的海滩,右手边望去便是新种植的红树林:一公里长的修复岸线边上,清澈的海水轻抚干净的沙滩,温柔的海风吹动红树的枝叶。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杂草丛生、堆满了建筑垃圾和海漂垃圾,而今已成为风光旖旎、鱼鸟觅食的“黄金海岸带”。
为满足防浪防灾、生态修复、人文景观等多种需求,虎门大桥项目共设置入口展示区、红树林种植区、沙滩修复区、堤前绿地生态修复区4个区域。其中,红树林种植区共种植了适合本地生长的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等树种,既能抵御海洋灾害对岸基的破坏,又可以净化海水,还吸引海鸟及海洋生物到此栖息觅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
据介绍,虎门大桥项目共整治修复海岸线长度955米,整治修复面积44040平方米,种植红树林面积0.49公顷。目前,广州还在南沙大力推动建设省级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实施南沙区大角山海滨公园生态海堤改造及提升项目,修复岸线长度1094米,营造红树林约4.01公顷,管护现有红树林7.3公顷。
最大程度激活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活力
面对占地球面积约70%的广袤海洋,仅靠政府主导推进生态修复是不足够的。业内人士指出,在广州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过程中,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鼓励政府、企业、个人等各类主体都参与到生态修复行动之中,最大程度激活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活力,从而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治理模式。
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广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也提出“深化陆海统筹,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目标。其中包括,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加快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的综合协调机制,同时健全完善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等。
2023年初,由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创建的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科普行动项目(以下简称“坦头村项目”),就是广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的首次尝试,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共5万美元资金支持,以及中环宇恩(广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约41万元人民币的配套资金支持。
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国家协调员的刘怡表示,坦头村项目主要通过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加强与当地社区沟通,将采取自下而上的动员方式,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海洋生态治理。
坦头村项目建议书显示,在两年项目期内,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将在该地区补种红树林约300棵,改善天然红树林区域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的现状,实现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坦头村项目将通过搭建红树林保护志愿小组、举办线下科普及培训活动、研发科普微课等方式,让至少300户本地居民形成红树林保护基本意识。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广州正逐步翻开海洋生态治理的新篇章。未来广州要推进陆海统筹,用绣花功夫精心设计现代海洋新城,将海风、海景引入城市,理水营城,打造有岭南特色、生态优良、曲线优美的一横八纵岭南水乡,打造有三大城市客厅、四大公园体系构成的公园体系,打造生态人文功能兼顾的韧性城市本底。
3条线路15辆“民生直通车”解决十余万城中村居民出行难题,乘车扫码还可以“诉民情提建议”;村中荒地变身立体停车场,419个车位,车辆存取最多150秒;民情联络员“结对”人大代表,架起代表群众“连心桥”......
日前,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州”调研采访活动走进白云区,解读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州的生动实践。
民生直通车解决10万群众“出行难”
倾听民意24小时不打烊
从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出发,记者一行先后来到了白云区三元里街梓元岗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黄石街人大代表联络站。在白云区黄石街江夏地铁站AB出口,一辆辆“民生直通车”来来往往,直通车可从地铁口直达周边城中村。这可不是普通的便民公交车,还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窗口。
记者们乘车体验,只见每个座椅背上都贴着二维码,上面写着“代表同乘听民声,群众扫码提建议”,如果乘客有任何烦心事,都可以扫码在线上向代表提意见建议。
这样的“民生直通车”共有3条线路15辆,解决了白云区黄石街江夏联社约10万群众出行难问题。这一便民车的开通背后,离不开人大代表的努力。
记者了解到,黄石街江夏联社地处地铁2号线江夏AB出入口,是广州市为数不多的地铁直达的城中村,常住人口近8万人,每天地铁出入人员超过两万人,人流密集。由于江夏村内道路、交通建设缺乏规划,常规公交“水土不服”,各种车辆交集,交通黑点和堵点多,居民群众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问题。
针对这一出行难问题,人大代表多次深入实地蹲点调研,并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联合调研并召开协调会,向居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最终研究设计出3条便民车线路,解决了10万余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
“民生直通车不仅便民出行,还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群众反映意见的窗口。”白云区人大黄石街道工委主任邱名敦介绍,每个月,人大代表都会定期乘坐民声直通车,联系接待群众,扩大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覆盖面,推动人大代表全参与、知民情。此外,车内座椅上、公告栏还贴有“黄石街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专属二维码,方便群众在线上向代表提意见建议,实现倾听民意24小时不打烊。
民情联络员“结对”人大代表
延伸代表联系群众触角
江夏地铁站AB出口外原是一片荒草地,如今已变身为“人大主题公园”,公园内设有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宪法宣誓墙、法治宣传长廊等区域,过往市民可以在此深入了解基层人大的工作,了解人大代表为民办实事的故事。
“黄石街共有市人大代表2名,区人大代表11名,代表们平时都有本职工作,不能时时‘蹲点’在社区,所以我们创新组建了‘民情联络员’队伍,他们成为代表了解民情民意的联系人。”在人大主题公园展板前,邱名敦向记者们介绍着“民情联络员”的故事。
“人大代表的很多建议都是来自民情联络员,他们是人大代表的‘千里眼、顺风耳、前哨兵’。”邱名敦介绍,黄石街制定了《黄石街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工作制度》,先后聘任128名民情联络员。联络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楼栋长、退休职工、社区热心居民、企业员工、商会成员等,他们密切联系群众,具有掌握一手民情民意的优势,能把社情民意迅速、真实地反映给人大代表,切实将代表获取民情、服务民生的触角延伸至社区。
“我在黄石街附近做生意,和中小微企业打交道比较多,他们有相关建议意见都会和我说,我就会及时反映给人大代表,帮助群众办实事。”黄石街商会副会长、强盛物业董事长莫卫胜是一名民情联络员,他告诉记者,去年针对企业反映资金周转难的问题,街道组织了8家银行、50余家企业参与的银企沟通会,帮助企业融资超3亿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白云区已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民情联络员”工作制度,全面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不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