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车北上”来了!
成功预约的香港机动车可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
7月1日0时8分,随着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境车道闸门打开,第一辆北上的香港单牌车缓缓驶出口岸。“很开心能成为‘第一人’,真的非常幸运!”来珠海旅游的香港市民李先生开心地说。
第一辆入境的“北上”港车
7月1日零时起,“港车北上”政策正式实施,成功预约后的香港机动车可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LL7999”这辆香港单牌车,是第一辆入境的“北上”港车,车主李先生随车“一站式”通关后顺利入境。数分钟后,又一辆KA714牌香港私家车驶入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
借助“一站式”车辆通关系统自动读取车辆和司机证件、体温、指纹及人脸信息,实现无人值守、自动验放,验放时长不超过20秒。
“现在‘踩一脚’油门就能到广东,太方便了!”首辆入境的香港单牌车车主李先生接过海关工作人员送来的鲜花。李先生介绍,获悉“港车北上”消息后,他第一时间申请,并特意约上了几个朋友,选在香港回归纪念日这天来体验。
今年7月1日零时起,符合条件的香港机动车车主在香港预约通关获准后,就可以驾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预计约45万名香港机动车车主将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这是继“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的又一重大突破。
荔湾区茶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启用新址
6月30日上午,广州荔湾区茶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揭牌运行,这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印发后广州市首个完成更名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茶滘街道旧政务服务中心自2010年成立,距今已有13年历史,此次搬迁至新址,不仅名字由政务服务中心更改为便民服务中心,更是一次街道便民服务的全新升级。
广州荔湾区茶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揭牌运行。
6月30日上午,走进位于茶滘路85号、第一天揭牌启用的茶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相比之前的政务服务中心,这里在环境、服务质量、便民程度上都有升级。茶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面积约800平方米,包含大厅办事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后台办公区。办事大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配有等候沙发、图书角、饮水机等,居民在等待办事的过程中能够翻阅书籍、杂志。中心还设置有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满足不同市民群众的需求。
“以前旧政务服务中心在对面,地方比较小,办事窗口挨得很近。”前来为居住证续期的伍先生说,新的便民服务中心地方宽敞、环境好,一进来感觉很舒服。
茶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是街道内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集中办公场所,是集政务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就业培训、文化团体活动、24小时自助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的便民服务载体,体现“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理念。
大厅办事区12个窗口可承接受理劳动保障、社会保障、房屋租赁与登记、综合税征收、居住证办理、残联服务等对外业务,其中有11个为综合受理窗口,1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综合受理窗口可以办理社保、劳动就业、老年人优待卡、居住证、租赁合同备案等业务,同时各个窗口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当某一业务有大量办事群众在等候的时候,旁边窗口能够做到及时分流,大大降低办事群众的等待时间。
广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传统风貌建筑,如何做好系统完整保护,进行合理活化利用?2023年7月1日起,《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下称《规定》)将正式施行,该《规定》填补了立法空白,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完整保护,赓续城市文脉,更好彰显广州的城市文化魅力,回应市民留住乡愁记忆的期盼。《规定》明确提出,坚持以用促保,鼓励合理利用。
保护什么
认定公布的传统风貌建筑
广州目前认定公布的传统风貌建筑共有1206处,是除不可移动文物以外,最为量大面广的保护类建筑。《规定》共有十八条,立足“小切口、立得住、真管用”,聚焦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和利用,完善传统风貌建筑修缮管理等制度规定,为保护利用好传统风貌建筑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传统风貌建筑认定和保护利用是广州特色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创新做法。《规定》明确认定标准,将能够成片、成组、成线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或者位于历史文化街区等的保护范围内作为区域整体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的重要组成,以及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历史文化、产业发展、艺术价值、民俗 传统、时代特征,或者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建筑物、构筑物,确定为传统风貌建筑。
“传统风貌建筑的法定化利于留住文化根脉络,彰显广州特色,完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多层次的保护对象体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规定》还明确了认定程序,规定传统风貌建筑实行名录保护制度,经普查、推荐申报、专家论证、征求所有权人和公众意见等程序后,由区政府批准公布传统风貌建筑。明确保护图则编制,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要素,提出修缮要求、合理利用措施等。
怎么保护
对传统风貌建筑实行挂牌建档保护
为加强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和管理,《规定》明确不得擅自迁移、拆除传统风貌建筑,不得擅自改变建筑外立面等,并对违反禁止性规定的行为设定法律责任。优化建设管理,明确在不改变传统风貌建筑的外观风貌及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护责任人可以进行外部修缮、日常保养等。为防止破坏建筑风貌,规定加建、改建、扩建应当保持传统风貌建筑原有外观风貌。
《规定》还要求实行挂牌建档保护,明确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需在保护名录公布后六个月内完成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标志牌的设置工作,标志牌包括建筑的责任人、建筑名称、认定时间、建筑特征、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信息。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和数字化保护,在房屋安全普查中对传统风貌建筑进行标注并与有关部门信息共享,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手段加强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管理和展示。
广州幸福里占地面积约13000㎡,包含文冲陆氏大宗祠和文冲炮楼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历史建筑和2座传统风貌建筑等共35处古建筑。广州幸福里占地面积约13000㎡,包含文冲陆氏大宗祠和文冲炮楼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历史建筑和2座传统风貌建筑等共35处古建筑。
谁来负责
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和部门职责
为确保传统风貌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规定》理清各级各主体责任分工,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和部门职责,由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统筹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传统风貌建筑的工程质量监管、房屋使用、结构安全、修缮的监管等工作,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
明确区人民政府在认定、保护和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责。建立保护责任人制度,规定保护责任人应当履行保障结构安全,按照保护图则的要求使用、利用、维护、修缮等责任。同时建立镇街日常巡查机制,将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
如何活化
推动传统风貌建筑合理利用
广州以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等工作为契机,不断探索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立法是对广州近年来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成功经验予以提升巩固,为激发保护责任人的保护主动性和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定》明确十二项具体措施,在多功能使用、国有建筑租期租金优惠、引入社会资本多方参与、建立奖补机制、优化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多措并举推动传统风貌建筑合理利用。
明确修缮技术支持,规定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编制传统风貌建筑修缮技术规范,保护责任人可以申请免费的修缮技术咨询和指导。
明确修缮审批流程,规定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制定传统风貌建筑修缮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的审批办事指南和申请材料清单,提高报批办事效率。
明确修缮资金补助,非国有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责任人可以向市、区人民政府申请日常维护和修缮资金补助。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