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三期黄埔讲坛开讲
8月9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2023年第三期黄埔讲坛暨区委、开发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举行,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作《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专题辅导。黄埔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梅声洪主持学习会。
曾伟玉以“深学笃信 知行合一”为主题,从“深化思想认识,把握重大意义”“深化学习领悟,读懂核心要义”“深化实践锻炼,提升能力本领”三个方面对《习近平著作选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和全面系统的阐述。与会党员干部表示,此次专题辅导既有政治高度又有理论深度,既有理性思考又有现实分析,听了以后深受启发。接下来要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会议强调,要坚持学深悟透,深刻把握选读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学习选读作为长期的重要任务,持续学、跟进学、深入学,做到常学常新,进一步提升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水平;要坚持学以致用,聚焦区内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自觉从选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取得新突破;要坚持精心组织,抓好学习培训,抓好宣传宣讲,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及邀请列席人员,区属各单位负责同志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颠覆性技术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成效,8月11日,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局、黄埔区人民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支持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简称“京津冀中心”)、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简称“大湾区协同院”)在黄埔区共同举办“2023年颠覆性技术创新工作研讨与项目发展会”,42个项目团队、69家企业和投融资机构及政府部门约300人参加会议,共同研讨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规律,交流国内外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项目加速发展。广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弓鸿午出席会议。
会上,京津冀中心主任、大湾区协同院院长王茤祥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组织实施情况,分享了颠覆性技术特征、演化规律与实践经验,讲解了颠覆性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和颠覆性技术项目工作机制。王茤祥表示,在科技部领导和中信所、火炬中心、北京市颠覆性基金、广州中心、高校院所等节点单位的支持下,每年数千个团队参与,实施了一批标志性项目,示范引领效应逐步显现。
近日,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简称“京津冀中心”)主办、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简称“大湾区协同院”)承办的“2023年颠覆性技术创新工作研讨与项目发展会”在广州市黄埔区成功举行。42个项目、69家企业和投融资机构代表,以及黄埔区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等近300人参加会议,一同研讨颠覆性技术创新规律,交流国内外成功经验,推动颠覆性技术项目快速发展,为完善广州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广州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及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裂变”到“聚变”
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颠覆性技术就是颠覆了某一领域主流产品和发展格局的战略技术。主流产品现在谁最强,我们就要去颠覆它。颠覆它是为了什么?是要改变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会上,京津冀中心主任王茤祥介绍会议背景及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组织实施情况;与参会人员分享了颠覆性技术特征、演化规律与实践经验,讲解了颠覆性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和颠覆性技术项目工作机制。
“颠覆性技术是典型的科学驱动与需求牵引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场景强、需求刚、路线新、产权独等主要特征,其来源广泛、演化路径不确定性大,是一个复杂的‘裂变—聚变’过程,需要超常规选拔和科研、转化及应用一体化布局,不断迭代,实现加速。”王茤祥表示,颠覆性技术虽然风险大、非共识度高,但也有规律可循。颠覆性技术创新与一般科研项目是“形似而神不似”,只有重大场景中的重要问题才有颠覆的必要,且必须与主流技术、潜在技术有明显的超越性才有颠覆的可能,因此发展颠覆性项目必须坚持逻辑共识、标准包容,即把价值说明、把道理说通,通过逻辑自洽把非共识转化为共识,而不是单纯追求新或面面俱到。
王茤祥介绍,2022年,科技部部署由京津冀中心组织实施颠覆性重点专项,在中信所、火炬中心、北京市颠覆性基金、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高校院所等节点单位支持下,每年数千个团队参与,实施了一批标志性项目,示范引领效应逐步显现。
“揭榜挂帅”“赛马制”
推动颠覆性技术落地转化
“用于光电转换的纳米金属柔性低阻透明电极”“基于微生物合成的反式乌头酸酯增塑剂绿色制造工艺”“用于在体实时脑成像的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及光谱图集”“跨物种肿瘤基因治疗”等5个代表性颠覆性技术项目团队分别介绍了项目实施情况。黄埔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对黄埔区发展情况及科创政策做了详细的介绍。
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集聚了广州实验室、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等30多家重大科创平台,1000多家研发机构;建成了华南最大、超1000万平方米的孵化载体集群,培育了2万多家科技型企业、2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实际利用外资、发明专利授权量、营商环境指数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开发区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超6.1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临床研发费用给予最高1亿元补贴,对科学家给予最高500万元购房补贴,对国家级项目1:1给予500万元配套……为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落地转化,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台“高成长10条”“高质量发展30条”,形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多层次培育政策体系。此外,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对创业领军人才给予最高2000万元扶持,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最强区。
据悉,接下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加快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出台政策,推动颠覆性技术成果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落地转化,打造颠覆性技术天团。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