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水灯谜
“三水灯谜”简介
灯谜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雅俗共赏,长期以来,一直行之不衰,因其广泛的知识性、严密的逻辑性、浓厚的趣味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上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谜坛史上最兴旺发展时期。全国各省市灯谜组织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谜会、谜社、谜组纷纷成立。灯谜会猜大会不断举行,灯谜爱好者风起云涌,参与者踊跃。佛山市职工灯谜协会也于1984年成立,三水灯谜协会则于1986年成立,蔡艺武被推举为理事。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对灯谜的钻研和学习,并逐渐在省内灯谜界崭露头角,多次在省内灯谜赛事中制谜获奖,被封为“三水灯谜皇帝”。
迄今,蔡艺武先后制谜近千条,在省内各地参加并举办大小谜展数十场,并为三水总工会编辑出版《肄江谜丛》一书,多次参与台湾、香港等灯谜谜的文化交流。
“三水玉雕”简介
中国人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根深蒂固,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中国素有“玉雕王国”之称,在玉雕行内早已评定几大工艺,有京津工、揭阳工、扬州工等,而三水旅港侨胞钱贵根先生自成一家创下行内津津乐道的“三水工”。“三水工”玉雕外型大小厚薄适中、长宽比例符合黄金比,继承传统砣工的旋转流畅、气势奔放,并结合象牙工的精雕细琢,技巧地处理裂纹,去掉瑕疵,突出主体,用来佩戴,既舒适又不藏尘。
钱贵根于上世纪80年代创办三水当时第一间外商企业,成立9人玉雕加工场,累计多年的经验,于90年代创立自己的品牌“碧玉丰珠宝”。在多年的历练中,他全面吸取了传统工艺,木雕、石雕的精髓,以及浮雕、镂空雕、象牙工、机械车制、镶嵌等各种雕刻技艺之长,因材施艺,巧色设计,不断创出新花式,形成造型优美、生动巧妙、手法独特、工艺精湛的个人艺术特色。他的玉雕作品题材广泛,有吉祥图案、人物、生肖、神兽动物、植物,还有以名贵的黄金、翡翠及红檀木相结合并已获国家专利的翡翠黄金工艺画。钱先生将玉雕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自身纯熟的技艺,充分突出主体,发挥得淋漓尽致。
佛山古八景
明清时,佛山都曾评选过八景。古时八景,未评选前,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再经过文人墨客,乡绅官吏甄选,成为佛山古镇的标志景点。八景评选出来之后,居民都会将这些景点作为佛山的品牌介绍给远道而来的客人。景点周围,成为兴旺的商贸区。2002年,大部分古八景已不存。只有祖庙和通济桥依然繁荣,在人们心目中依然有着重要地位。
明代、清代八景各有侧重,反映出各个时代的不同特色。
明代八景中,有三个与宗教相关,一个是山岗,其余都是水,反映明代对宗教文化与水文化的重视。当年先民傍水而居,信神佛,广建庙宇、寺观、庵堂,祈求风平浪静、百业兴旺。明代的宗教庙宇,仅存的只有塔坡寺了,但经迁移数次走向败落,经声退隐。而当时佛山最高处莺冈,在现今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也已失去登高望远的意义。
清代重视工商文化,所选八景,宗教景观退居其次,反映工商繁华的景观占据主要位置,其中有四景(冈心烟市、南浦客舟、孤村铸炼、汾流古渡)是反映当时工商业发达,社会繁华的盛世气象。
(一)明代佛山八景
据《佛山新语》记载,明代旧八景为:
1.海口浴月
位于栅下海口。明代汾江河面辽阔,商船客轮,来往如织,且迎送官吏,亦在此地。每逢明月当空,投影于河中,形如沐浴,成为奇景。
2.古刹经声
在塔坡寺内。明代前,寺内僧众暮鼓晨钟,礼佛诵经,梵音嘹亮,远近皆闻,成为一景。
3.石云晚唱
在石云山前汾江河中。明代河面是水上疍民聚居场所,每到晚间,渔灯星闪,疍民互相歌唱,此起彼伏,遂成一景。
4.庙前鹊歌
在山紫村内列圣宫前。明代庙前古木参天,树上栖息各类小鸟,早晨、黄昏时候,群鸟离巢及晚归栖宿,飞绕上空,鸣声婉转,声传远近。人们称为奇景,并将列圣宫名为鹊歌庙,此景明末无存。
5.罗汉朝佛
又名“十八罗汉伴观音”。在山紫村外南泉观音庙四周,即衫街至村尾黄磡口一带。因蜘蛛山、较杯、白马、飞鼠、雷公、大塘、亚婆、将军、石榴沥、蒲鱼、香花、宝鸭、金鼠、石马、梁家、罗家、高家、光墩18个大小土墩环绕南泉观音庙,故名。新中国成立后,因开辟马路,庙墩均已无存。遗址在现新普澜路、金鱼街、榕亭里一带。
6.白马扬波
在正埠对面文昌沙关帝庙前汾江河支流处。明代时此地名“白马滩”,河流湍急,势如万马奔腾,此起彼伏,日夜不息,往来舟船,多在此沉没,人们作为奇景。明代时,佛山官民毁去河底石块,扩辟一条汾江支流,自此河不扬波,船舶安然畅行无阻。
7.明灯古迹
在厚俗里二帝庙内(一说在社坛内)。明代时,庙内有一只神奇瓦灯盏,农历正月初一在盏内注油一次,燃着后直至年终始熄,人们视为奇景。后来,灯被人偷走(传说偷走时被放在尿桶中,受秽而失灵)。人们将庙所在地称为“明灯古迹”。
8.莺冈远眺
在丰宁铺莺冈大街,为佛山诸冈冠,拾级登高远眺,全镇尽入眼内。冈上草木翠绿,旧有敬字亭一座。清道光年间吴朴园与友唐冠山等砌冈路,在此建楼,结“殇咏社”,诗酒其间。清都司高厚慈,曾拟在此建警钟楼,后因卸任,工未竣而中止。
(二)清代佛山八景
1.东林拥翠
遗址在城区东头坊,今纸箱厂一带。东林是明代佛山最著名的园林,因园中遍植各类树木,苍翠参天,故有“东林拥翠”美名,列入古佛山八景之首。是明代知州冼效所建,后代扩拓,而成名园。园林广约里许,林外柳堤夹岸,名“试马堤”,傍建射圃,为习武练箭之地。内有小溪(栅溪),引水为湖,湖植荷花,湖心为榭,横跨虹桥,湖傍桃、李、荔排列,老松参天,古榆蔽日,翠竹丛生,怪石四布,亭、台、楼、阁、大院、书斋、棋枰分列左右。湖之南是集雅堂,为文士吟咏挥毫宴饮之所。至清代,日渐荒芜,民国时无存。
2.庆真楼观
庆真楼在祖庙内,保存完好。祖庙又名灵应祠,内祀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俗称北帝。祖庙初时浅小,只有数楹,但素著灵圣,为乡人崇拜。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兴建庙前华封台(后改名万福台)。现存的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楼高二层。旧时人们登楼倚栏远眺,佛山镇全貌,尽收眼底。
3.塔坡牧唱
遗址在今普君圩。塔坡寺是佛山最早兴建的佛寺,其位置在佛山南部塔坡冈上。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诏毁寺观。以后冈地荒芜,草木丛生,乡村牧童在此放牧,吹笛高歌,声传远近,人称为“塔坡牧唱”。塔坡冈被铲平改建商店之后,居民便在冈脚蓑衣街(现京果街口)、卖蔑巷、文昌大街(现名塔坡街)三岔路口的唐代古井前,兴建一座“塔坡庙”,庙内不奉佛,而是祀东岳帝君,但庙前左右墙壁内,则分嵌着细小长方形红咪石各一块,上刻“佛山初地”,“牧唱遗风”文字。
4.冈心烟市
冈心烟市,在三穴冈上,遗址在今福贤路尾冈心街红星剧院附近。明代三穴冈脚是汾江河河沿。旧时,附近居民,在此设夜市,摆卖日用品和粮食,因照明的火光冲天,烟雾弥漫,远近可见,人们称之为冈心烟市。
5.南浦客舟
位于南浦乡大桥头前,即今大福路(2006年10月改为岭南大道)中。旧时,洛水(佛山涌)河面宽阔,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河中可赛龙船。南浦乡前河段,每逢夏季,富商巨贾,达官贵人,到此游河避暑,文人墨客,也雇画舫在此论文作诗,舟船来往如过江之鲫,人们称之为南浦客舟。现大部分河涌已被覆盖,成为地下水道。
6.孤村铸炼
明清时,在表冈附近,有一个孤零小村,村人多经营冶铁业,日夜铸铁,火光耀目,烟雾蜿蜒如龙腾,成为一景。遗址在今沙塘坊,即今佛山铸造厂附近。
7.村尾垂虹
在村尾南济观音庙前。通济石拱桥建成后,傍晚太阳西斜,日光照桥影于河中,如天垂长虹,故名。桥的遗址在普澜路口附近,2000年,佛山市政府拨款重建通济桥,当年10月开工建设,2001年1月竣工,现“村尾垂虹”景观。
8.汾流古渡
在今南堤永安路尾正埠码头地方。岸上建有“忠义乡亭”(俗称接官亭),古榕多株,分立岸边。清时,中外客商到佛山采购货物,多在此登岸;官吏出访,亦在此迎送。日夜船渡此来彼往,乘客小艇,络绎不绝,挤拥热闹遂成一景。民国时,汾江河逐渐浅窄,广州至三水铁路建成后,此地盛况不复存在,只存其名。
石湾古八景
(一)陶窑烟火
石湾陶窑烧制陶器以松木为主,烧陶器时石湾窑区烟雾缭绕,如画如图。
(二)九龙出洞
石湾背山面水,有九条大涌排水到东平河,大雨时九条涌排水蜿蜒似九条龙,故名。
(三)万简朝宗
东平河面宽广,作业船只风帆片片,有如群臣执简呈报皇上,故得美名。
(四)隔水柴歌
烧窑的柴木堆积在河岸堤基旁,窑工每用锯斧加工柴薪之声,似柴歌贯耳。
(五)莲峰昼市
莲峰书院、陶师庙前地域宽广,林荫集翠,当年成为石湾人休憩、集市、读书弹唱、求卜问神之地,人们熙来攘往,故名。
(六)塔峰夕照
石湾大帽岗曾有七层宝塔,夕阳西下晚霞与塔影交辉,故名。
(七)五马归槽
陶师庙前一带为石湾内陆路上交通要冲,北有宝峰塔道来往佛山,东有路可来往澜石,西南有三条路分别通往上约、中约、下约,五路行人走在路上,形如“五马归槽”之势,故为一景。
(八)宝器晨钟
龙窑每煅烧完毕,多于早上开窑。产品出窑后,窑工敲击每件缸瓦以辨优劣。其敲击声犹如钟鸣,一时钟声四起,人们称为“宝器晨钟”,是为一景。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