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芦苞开展“八一”拥军走访慰问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即将来临之际,7月27-28日,芦苞镇委书记杨军等领导组成慰问组到三水区人武部、驻三水某部队和民兵驻训部队,向部队官兵致以节日的问候,共叙军民鱼水深情。28日上午,芦苞镇委书记杨军等一行,带着芦苞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来到三水区人武部看望慰问官兵,同话双拥共建、畅叙鱼水深情。镇委书记杨军代表芦苞镇党委政府对区人武部在过去一年的各方面的支持指导表示感谢。他表示,广大官兵以驻地为故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芦苞镇将继续发扬拥军优属优良传统,共同营造军地共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区人武部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相信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双拥共建的成果会更加丰硕。在驻三水某部队,镇党委委员、镇武装部部长佘高红与官兵亲切交谈,对驻三水某部队官兵长期以来对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建设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希望部队一如既往关心、支持、维护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携手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此外,慰问组还到民兵驻训部队走访慰问,并为驻训部队送上慰问物资,持续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龙舟竞速是一项体育活动,也是重要的民间习俗。要想在龙舟赛中夺得第一,不仅要靠扒丁的苦练,还要仰仗一艘工艺精良的龙舟。在三水,识货的人都会到西南街道洲边村或新沙村找老师傅造“龙”。
以李保安为传承人的洲边龙舟制作、以关群苏为传承人的新沙龙舟制作,正是名声远扬的造龙世家,他们坚守传统手工龙舟制作,不断沉淀和创新制作技艺,分别入选市区两级非遗名录。
竞渡传统衍生造龙手艺人
三水地处三江汇流,以水为名,水网纵横交错,鱼塘星罗棋布。独特的水乡文化和地理环境,孕育了这里源远流长的龙舟文化和三水人的龙舟情怀。长久以来,三水区西南街道、白坭镇等保留着赛龙舟的传统。
相传,明清以来,三水村民农忙之余,便以运粮的禾艇开展竞渡活动。后来,划龙舟活动改在秋凉初届、农事稍歇的八九月间举行。现在,人们习惯以游龙、赛龙舟庆祝国庆。
三水赛龙舟的古老传统,衍生了以龙舟制作为生的手艺人。相较其他地方,三水龙舟制作技艺比较全面。李保安龙舟制作世家生产的龙舟主要有小五人龙、标准龙、中龙、传统长龙,龙舟的长度从10多米到40多米不等,用料广泛,包括杉木、坤甸木、柚木和梢木。
关群苏龙舟制作世家手艺超群,主攻50人龙和80人龙等传统龙制作。关家父子制作的最长龙舟达46.9米,据悉,他们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打磨这只龙舟。
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介绍,三水的龙舟形制大致可分为传统龙、标准龙、彩龙、游龙和禾艇5种。传统龙和标准龙一般用于龙舟比赛;彩龙一般用于观赏,可坐40—80人;禾艇则是一种造型小巧、只能坐5个人的龙舟。人们常常以红灯笼、醒狮、古扇、香粽等传统元素“扮靓”彩龙和游龙,增强其观赏性。
虽龙舟形制有别,但制作工序大抵相同,包括选材、定弧形和尺寸、选底骨、起底、起水、打水平、安转水、做大旁、安座板、上龙筋、涂桐油灰、抛光、扫油,最后制作安装龙头和尾舵。龙舟制作工序繁杂、耗时费力,极其考验师傅的功力。一艘龙舟的制作天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半个月可完工,有些则要打磨两三个月。
潜心钻研精进制作技艺
1月19日,记者在西南街道洲边村村委会显学村的龙舟厂,见到了三水龙舟制作(洲边)非遗传承人李保安。李保安今年已86岁,他的4个儿子承接其事业,如今都成了制作龙舟的好手。平时,李保安会在一旁监工,适时进行指导。在李保安的影响下,家中的孙辈也对龙舟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两个月前,李保安一家接到了来自南海大沥的一张订单,为客户定制一艘长38.68米、以坤甸木为原料的78人龙。这艘龙舟造价较高,李保安一家希望能够按时保质完成造龙任务,近日都在潜心打磨这只龙舟。
据悉,1959年,20岁出头的李保安以学徒身份进入三水国营造船厂,习得龙舟制作技艺。1999年,退休后的李保安在洲边村开办龙舟厂,带着儿子潜心钻研传统龙舟制作技艺。
李保安龙舟的独特之处,源自李保安对龙舟制作技艺所坚持的守正创新。办厂初期,李保安一家不仅虚心请教龙舟制作老师傅,还从顺德请来了专业教授,学习扒龙舟的技法。在专业学习中,他们深入了解龙舟在顺水、逆水、静水状态下所受的阻力情况,从而改良龙舟制作技艺。
“龙舟竞速比拼的是速度,俗称‘斗龙’。”李保安的长子李显文说,从良木选料到每道繁琐的工序,他们都力争在做工上做到极致,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让龙舟扒得更快。
李保安一家主张将传统龙舟制作技艺与现代流体力学、材料结构新工艺进行融合,不断改良和创新制作手法。李显文说,龙舟制作过程中,他们乐于选用较薄的板材和龙舟钉,让龙舟体轻、速快。
因重诚信、质量好,李保安龙舟远近闻名,他们家制作的龙舟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赛事大奖,吸引了珠三角地区甚至海内外的客户订购龙舟。几年前,央视节目组曾以李保安一家制作龙舟的故事,制作了时长约40分钟的纪录片《龙头旺相》,登上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
匠心打磨成就名声远扬
龙舟讲究“吃水”的弧度,一般身长很少超过42米。超过这个极限,每增加1米,技术工艺要提高几倍。半个多世纪以来,三水龙舟制作(新沙)传承人关群苏一家三代主攻27米至46米的长龙制作,凭借纯熟的制作技艺打开了广阔市场。
和李保安龙舟一样,关家龙舟也在很多赛事中获得大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父亲开始接触龙舟制作,现在,我和一对双胞胎儿子接过接力棒,也在传承着龙舟制作的技艺。”关群苏说。
关群苏自嘲说,自家的长龙做得好,是因为“学费”交得够。他介绍,关家三代人在龙舟制作上“摸着石头过河”,从经手的一艘艘龙舟上积累下宝贵经验。技熟则能生巧,如今,只要客户给出长龙规格,关群苏脑海中就能闪现出龙舟的弧度、宽窄等数据。
制作的龙舟下水比赛,关群苏和双胞胎儿子关勇强、关永强总会到场观看,因为他们要细心观察新龙舟在水中的行进情况。“先发现问题,再修正问题。”关群苏说,有的龙舟做得太长,板材接驳位置不好,就会影响行进速度。总结了经验后,他们会在下次制作中细细推敲,不断改良创新,做到精益求精。
木材也是制作长龙的关键。长龙多以杉木为原料,关家一般选用45年至50年树龄的杉木,因为树龄大的杉木纤维够、弹性足,在高速行进中不易变形,不会影响船速。
如今,三水虽有李保安、关群苏两大龙舟制作世家坚守传统手工造龙,但这门独特技艺还是面临后继乏人、龙舟制作技艺传承缺乏理想载体等冲击,亟须保护。
关永强希望,三水区能够进一步加大对龙舟制作非遗的重视和保护,加大投入力度,推动非遗走进校园、开辟主题展馆或技艺传习所等,让龙舟制作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让龙舟文化代代相传。
7月26日至27日,副区长、镇党委书记伍聪颖带队前往郁南县建城镇,调研建城镇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就进一步深化两地协作交流探讨。
调研团先后实地考察了当地的黄皮产业发展项目——世界黄皮公园、罗旁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地心村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精品村工程、预制菜及腊味加工厂等项目,深入了解当地人居环境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情况。同时,就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好地发挥组团帮扶力量等议题座谈,共商对策、共谋发展。企业代表广东骏贤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向建城镇捐赠了价值120万元的物资助力当地教育民生事业发展。
伍聪颖表示,接下来将瞄准建城镇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难点,群策群力解决问题,打造更多乡村振兴工作亮点。同时,依托各单位资源禀赋和优势,充分发挥工作能动性,在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强指导和支持,力争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综合今日三水)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