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在均安揭牌成立
8月3日上午,佛山市顺德区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揭牌仪式在均安镇康园中心正式举行。区司法局党组成员、律师行业党委专职副书记何锡辉、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科与均安司法所一行参加了揭牌仪式。
佛山市顺德区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是顺德区首家政府出资投入的过渡性安置基地,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于一体,为安置帮教对象进行全方位帮扶教育。现基地设有手工、家政、汽车美容等岗位,为有安置需要且具备相应工作能力的对象提供就业帮助,优先安置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三无”人员,让他们切身感受政府关怀和社会温暖。
佛山市顺德区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的正式揭牌标志着安置帮教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揭牌仪式上何锡辉副书记肯定了均安司法所的安置帮教工作,强调要将康园中心的资源更好地运用起来,逐渐探索适合本土安置帮教对象的就业模式,努力引导他们向遵纪守法公民回归。
下阶段,均安司法所将充分发挥佛山市顺德区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作用,创新安置帮教工作模式,对安置帮教对象的劳动技能、法治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帮扶,促使特殊人群更好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8月5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龙舟竞渡”在顺德均安举行。不同于水上赛龙舟,两支龙舟队在会议室里各自拿出方案,开展项目策划大PK。
事实上,这是均安镇开展“我为均安办实事”赛龙夺锦活动启动项目评审的场景。自今年5月起,该镇20支“龙舟团队”采取抽“盲盒”方式,从10个项目中随机“摘榜”,并在近2个月的时间里在导师单位指导下,落实开展项目或研究课题,并陆续在7月底、8月初迎来阶段性评审。
“我为均安办实事”赛龙夺锦项目表。资料图片
8月5日举办的评审会,是由均安镇以水兴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持的以水兴城“赛龙夺锦”项目中期评审。
据悉,本次均安以水兴城“赛龙夺锦”项目名为“用活传统文化资源,赋予以水兴城内涵”,旨在讲好均安传统文化故事,以华安涌沿岸村居的传统文化为着力点,深挖沿岸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水、岸”互动呼应的场景,增添华安涌的可游性。
作为项目的中期PK内容,两支龙舟队需要策划“百舸争流看均安”主题活动,思考如何组织青少年、学生或亲子家庭感受均安乡村独有水之美,激发保护家乡环境的热情,共同参与“以水美城、以水兴城”战略之中。
现场,名为“真抓实干”和“突围小兵”的两支龙舟队,各自讲述了活动策划方案。
“组织市民在河涌划龙舟,活动时长如何安排?有没有考察沿岸码头选址?水上安全如何保障?”
“组织亲子家庭在河涌放生鱼苗,放生鱼苗品种怎么选?如何将鱼苗放生活动与‘以水兴城’等主题相结合?”
……
在随后的评议环节,两支龙舟队分别开展互相问答,并接受评审团的提问并逐一作答。在点评阶段,来自镇人大、镇党政办、镇党建办、镇以水兴城办的导师团,分别对两支队伍和策划方案进行点评并提出意见建议。
最终,通过综合考量团队精神面貌、分工协作、工作过程效能、汇报效果,以及结合方案创新性、经济性、安全性、易操作性、活动方案效益等9个方面,“突围小兵”龙舟队的方案得到评审会认可,通过本次中期评审。
“通过这种方案PK,我有了很大收获,既认识到我们策划方案当中存在的不足,加强了团队协同合作能力和方案策划能力,更加深了对以水兴城工作的认识。”来自镇执法办的“真抓实干”队长胡永津说。
“开展‘赛龙夺锦’形式,就是希望鼓励更多年轻干部以‘龙舟团队’形式,充分发挥能动性,大胆担当、积极干事、谋新突破,为推动项目开展多想办法、多提点子、多支实招。”均安镇以水兴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执行副主任李毅斌表示,希望两支队伍能结合评审团提出的问题与意见,进一步做好方案完善,最终实现“小活动取得大效果,小比拼取得大成长”。
8月3日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对外公布
《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
(简称《指引》)
提出根据人口、用地
行政治理等因素
综合识别各都市圈规划范围
其中明确,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市、佛山市全域,以及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清远市的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东莞市全域,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珠西都市圈指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包括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全域;汕潮揭都市圈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全域;湛茂都市圈包括湛江、茂名两市全域。
广州都市圈规划
对于广州都市圈,《指引》提出,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以广佛为核心规划形成13条、6向的高效对外高速铁路通道;加快落实广佛地铁18条衔接通道,优先推进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广州28号线)、佛山11号线的建设。
构建广佛核心区
打造多中心的都市圈内圈层
广州都市圈协同构建
“一核六极、十字主轴、网络辐辏”
空间格局
广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
一核
构建以广州中心区为主核、佛山中心区为副核的广佛核心区,打造多中心的都市圈内圈层,主要承担行政管理、科技创新、总部经济、金融商务、文化交往、现代物流等职能。
六极
培育六组外围圈层联动组团,包括:
•以广州空港经济区、花都城区为核心的广清联动组团,推进广州北部与清远南部一体化发展。
•构建以佛山大型产业集聚区(佛北战新产业园)、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为引领的佛肇联动组团,推动佛肇产业协同与科技创新合作。
•加快建设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南沙—顺德”片区,打造面向湾区的自贸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高水平建设广州南沙中心区,重点建设南沙科学城,强化科研创新资源区域整体协调和功能互补;充分发挥南沙自贸片区政策优势,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依托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推动“强强联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的战略性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佛山、肇庆联动高标准规划建设珠江西岸临空经济区,向西辐射粤西、大西南地区。
十字主轴、网络辐辏
•依托国家高铁、城际轨道、市域快 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东西向、南北向两条复合型交通走廊建设,强化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作为区域发展主轴作用,协同构建“十字主轴”。
•锚固广佛“井”字形轨道骨架为核心、“环+放射”的跨城轨道网格局,依托轨道站点培育发展产业社区、城镇节点,推动都市圈外围功能布局优化。
构建1小时通勤圈
探索城际与地铁互联互通
广州都市圈轨道交通结构指引图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1小时通勤圈,进一步完善都市圈内外干线铁路通道建设。
•以广佛为核心规划形成13条、6向的高效对外高速铁路通道。
•推动佛穗莞城际、芳白城际、广花城际及其北延线、南珠中城际、肇清从城际的建设。
•加快落实广佛地铁18条衔接通道,优先推进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广州28号线)、佛山11号线的建设,研究都市圈内城市轨道交通相互衔接,推动实现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探索建立城际铁路与地铁系统制式兼容、互联互通换乘体系,实现公交化运营。
提升广州核心枢纽能级
•结合广河高铁、广中珠澳高铁的建设时序,优先建设白云机场高铁站。
•机场高铁站引入广中珠澳、广河、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等高铁线路,实现国际航空枢纽湾区内1小时直达。
•建设国际铁路枢纽,提升广州核心枢纽能级,建成广州白云站,高水平改造广州东站,推进广州站升级改造,推进广湛高铁佛山站建设,新建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广州至广州东三四线、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
•打造都市圈铁路“五主三辅”客运枢纽,形成“十字+环+ 放射”状网络形态,实现都市圈内部辐射带动及对外各向高快速联系。
建设国际海空枢纽
•强化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协同,支线机场、通用机场为补充的都市圈机场发展格局。
•建成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及其配套工程,完善白云机场与广州各片区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快速通达,打通连接周边地市的立体快速通道。
•加快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及周边路网、轨道等综合交通配套设施。
建设国际航运枢纽
•以广州港为龙头,辐射带动都市圈港口发展,推动都市圈各港口深化合作,拓展运输服务,大力发展江海、水铁等多式联运,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提升佛山港功能定位,打通江海联运通道,加强佛山港与广州港联运功能,共建湾区世界级港口群体系。
•强化佛山港、肇庆港、清远港、云浮新港、韶关港功能,优化沿江码头布局,建立健全水运协调发展机制。
建设跨边界地区的公共服务平台
共护“一屏一湾两廊多点”
生态安全格局
广州都市圈生态格局指引图
•通过维育环城生态屏障、珠口生态湾,以及西江北江等河流廊道保护广州都市圈“一屏一湾两廊多点”自然生态格局。
•其中以北部鼎湖山、烂柯山、亚婆髻山森林公园等重要山林生态空间为依托,维育广州都市圈北部环城生态安全屏障。
•南部以万顷沙联围湿地等滨海生态空间为依托构建广州都市圈南部珠口生态湾,支撑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
•以西江、北江为主体共建西北江生态廊道,通过开展水源地保护和河道生态修复,改善沿江生态景观,持续提升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功能。
•以白云山—帽峰山等近城山体、海珠万亩果园、海鸥岛、南沙湿地、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农业空间为重点,保护类型多样、覆盖都市圈全域的生态节点。
构建都市圈四级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根据都市圈内外圈层差异化公服配套策略,构建“都市圈(城市)—组团—镇街—社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提升广州南站商务区、白鹅潭中心商务区、长隆万博、佛山新城等都市圈(城市)级中心辐射能级和国际化影响力,加快南沙、顺德、佛山西站枢纽、广州国际空铁枢纽、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中新知识城、肇庆东站枢纽等外围综合型中心建设,依托轨道站点、产业平台培育多个专业中心。
建设跨边界地区的公共服务平台
•以跨行政区边界的平台和组团,作为探索制度创新、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
•包括推动中心功能裂变的跨界合作区,重点建设“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1”是“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广州荔湾海龙”先导区,“4”是 “南沙—顺德”、“荔湾—南海”、“白云—南海”、“花都—三水”四个试验区片区);促进都市圈外围圈层形成产城融合的城镇组团,包括广州空港经济区、花都城区—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广清特别合作区,佛北大型产业集聚区(佛北战新产业园)、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顺德中心区—中山北部等地区。
深圳都市圈规划
深圳都市圈将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推出大动作,有望加快深圳、东莞、惠州的一体化、同城化进程。而正在大举“融深融湾”的惠州在《指引》中被提及21次,势必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纳入“一主两副”核心区
惠州除龙门外均进入深圳都市圈
相比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的五大都市圈范围,此次《指引》界定的范围有很大变化。
其中,深圳都市圈范围“缩小”了,深圳、东莞全域“入圈”,惠州除龙门县之外的其他行政区组团“入圈”(惠城含仲恺高新区、惠阳含大亚湾开发区),河源、汕尾的都市区部分则未写入其中。
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图
这意味着,都市圈建设并非“雨露均沾”,不再追求面积范围之大和覆盖城市多少,而将是更加精准定义,更好地遵循“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发展规律。对于深圳都市圈来说,能够集中资源力量做大做强深莞惠,通过临深片区的一体化、同城化率先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深圳都市圈轨道交通结构指引图
尽管龙门县未再被纳入,但惠州的主体仍在深圳都市圈之内,而且惠州被定位为深圳都市圈“一主两副”核心区中的“两副”之一,为惠州发展带来重大利好。深圳都市圈不寻求面积“扩容”,而是精准划定范围、追求“含金量”。“好钢用在刀刃上”,对惠州来说将迎来更大的发展良机。
惠州拥有2个轨道主枢纽
1个临界次级枢纽
都市圈同城化,交通要先行。未来,高铁、城际、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将成为深圳都市圈建设的热点。
在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方面,《指引》明确,围绕深圳都市圈多中心分布式的空间结构,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快线的复合交通走廊为骨架,形成“三横四纵”的网络综合交通格局。
其中明确,依托深汕高速、深汕高铁、深圳轨道交通14号线形成的渡河交通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龙岗—惠阳。同时,统筹跨界主次干道和城市轨道,推动建设时序、道路等级、设计标准等衔接,重点梳理东莞南部九镇、惠州惠阳与深圳宝安、光明、龙华、龙岗、坪山五区的交通对接,形成合理、便捷高效的边界综合交通网络。
《指引》还明确,深莞惠中心区布局9个轨道主枢纽,发挥主城区人流集散的功能。其中,深圳布局5个,分别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丽站、深圳机场站以及坪山站;东莞布局2个,分别为东莞东站、第二高铁站;惠州布局2个,惠州站、惠城南站。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都市圈将在人口与经济活跃的东莞、惠州和深圳相邻地区,通过设置虎门站、滨海湾站、塘厦站、光明城站、平湖站、惠州南站6个临界次级枢纽,与主枢纽形成高效的轴辐式结构分担主枢纽压力,支撑东莞滨海湾、深圳会展海洋新城、东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学城、塘厦、平湖北、大运新城、惠阳以及大亚湾等关键分布式节点。
海港、空港的建设,也将是深圳都市圈发力立体交通网络的重点。《指引》提出,强化深莞惠海空枢纽资源整合,构建以深圳港为国际航运枢纽,东莞港、惠州港共同支撑的都市圈港口群。以深圳机场为主枢纽,联动惠州机场的深圳第二机场功能,协同打造深圳都市圈高品质创新型国际门户枢纽。同时,加快惠州平潭机场改扩建工程,预留机场扩容空间,建设惠州千万级干线机场。
深圳都市圈生态格局指引图
惠阳大亚湾纳入
“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
近年来,在“双区”建设和深圳都市圈机遇下,深莞惠产业加快协同发展。惠州全力推进深度融深融湾八大专项行动,吸引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和项目落户。
产业协同联动,正是深圳都市圈发展的方向。《指引》明确,依托四大交通走廊与轴辐式枢纽体系,构建湾区级产业科技创新功能节点,沿深圳—东莞和深圳—惠州边界,自西向东构建湾区科创头部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节点、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与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
其中,坪山—惠阳—大亚湾定位为“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将形成深惠融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工业4.0产业集聚地区以及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产业策源地。依托坪山比亚迪、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协同惠阳、大亚湾和深汕特别合作区,主要发展电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形成区域协同、分工明确的空间产业链布局。
引人关注的是,惠州的潼湖生态智慧区、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等多个产业平台被“点名”。《指引》提出,沿东莞—惠州边界重点构建潼湖—常平智慧产业新城节点。把握潼湖生态智慧区和常平城市副中心,以建设智能制造高地和现代产业新城为目标,加快推动常平香港城、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潼湖科学城、东莞东站枢纽、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等片区开发建设,构筑支撑莞惠产业发展的重要脊梁。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