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道德经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详细内容

道德经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时间:2022-09-27     人气:2535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永
概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1.【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注解】


前面的章节说到以无事取天下,这里进行更深入的阐述了。此章老子圣人劝诫诸侯王以正治国,以德化民,替天行道,无为而治。从这一章中世人应当知道,大道并非虚无缥缈,并不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在治理国家和管理百姓方面也有很多的用处。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治国之术有百数之多,有些是法家的,有些是儒家的,说法有些不同。治国之道有各种各样的方法,然而最重要的是由上自下的清净自化。神仙之术有百数之多,其关键在于抱一守中。神仙之术,成佛成道有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是哪一种法门,都离不开抱一守中。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六根清净方为道。用兵之术有百数之多,关键之处在奇正和权谋。用兵之道有各种战略战术,最重要的是奇正权谋。不纸上谈兵,不按照常理出牌,摆脱兵法的束缚。在这一章中,老子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也正呼应了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以正治国就要讲究诚信。子贡曾经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的粮食,也要有强大的军队,还要让老百姓相信和信任朝廷。子贡问道,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那应该如何选择呢?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追问说,假如再去掉一项,那又该如何选择呢?孔子说去掉粮食,如果没有粮食大不了一死,自古以来人都难免一死,民无信不立。诚信是立国之本、立身之本,宁可死去,也不能丢掉诚信。如果丢掉诚信,那么百姓就不信任朝廷。朝廷也不信任百姓,那就会制定严苛的法令。


英明的君主以正治理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为唐朝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经有人上书建议去除朝中的佞臣。唐太宗问怎么知道谁是佞臣呢?大臣回答说,很难在群臣中把佞臣识别出来,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试一下。建议陛下和群臣说话的时候,故意装作愤怒来试他们,如果以理力争的,就是直臣。对于害怕龙威而顺从陛下的旨意的大臣,就是佞臣了。唐太宗听了之后说,君主为源头,大臣为支流,如果源头浑浊如何能够求得支流的清澈呢?如果君主都在使诈,那么如何能够要求臣下诚信呢?唐太宗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也注重练兵,有很多次都是亲自训练。大臣劝谏说,不能轻易的在一群弓箭手中间,起码也要把他们的武器给收缴上来,要不万一有非法之徒在里面就危险了。但是唐太宗还是不听,他充分的信任底下的士兵,大家为这种信任所感动,更加精进努力的练习射术。凭着文治武功,唐太宗开创了大唐盛世,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如果天下的忌讳太多了,百姓可能就会越加贫困了。如果天下的法令太过于严苛了,可能就意味着盗贼更多了。隋朝的时候,法令非常的严苛。隋文帝信奉乱世用重典,偷一文钱就要判处死刑,更极端的是处死了三个因为口渴偷瓜吃的小伙子。在这种严苛的法令下,整个社会人心惶惶。盗贼多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法令不够严苛,而是由于百姓没有办法正常的生活下去了。如果赋税徭役过于重了,再遇上天灾人祸百姓就无法生活下去了。如果不做盗贼就无法生存下去了,做了盗贼反而还有点希望,那怎么可能不铤而走险呢?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够吃得饱,穿的暖,能够和家人在一起就行了。如果天下很多的忌讳,那么臣民就很担心害怕,担心一不小心就脑袋搬了家,甚至被诛灭九族。官员就不敢担当和有所作为,都是做什么保险就做什么。世人都只求能够保全自己性命就行了,都不敢做什么买卖。历史上有些朝代大搞文字狱,文人什么都不敢写,什么都不敢说了,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秦朝的法令也是非常的严苛的,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后,把很多法令都废除了,只是简单的和天下约法三章,获得了天下的支持。在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家长有很多忌讳的东西或者有很怪的脾气。小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动不动就触犯到家长忌讳的东西。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利于发挥小孩子本然的天性。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正治理国家。只要君主减少物欲,天下百姓就自然感化了。以奇巧计谋用兵。奇巧诈术,是为诡道。孙子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兵法中充满奇巧诈术,往往需要出奇制胜。孙武曾经送了一套孙子兵法给鬼谷子。孙膑是孙武的后人,鬼谷子将孙子兵法传给了孙膑。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为了得到孙子兵法,屡次加害孙膑,后来孙膑不得已在战场上争个高下。在马陵之战中,孙膑用围魏救赵、行军减灶的战术,彻底把庞涓打败,庞涓也被射杀于大树之下。奇巧诈术只可以用在兵法上,不可以用来治国。然而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才会使用,只为了除暴安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取天下、安天下的良方。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诸葛武侯弹琴于空城而退兵并不足以为奇。因为怀道的人并不以杀戮多少为功,并不以攻城掠地多少为荣,而以止息干戈为奇。


以无事取天下。前面的章节专门说过圣人以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怀道的人深知治国在于治未乱,治病在于治未病,用兵是为了救乱世。乱平了就不再用兵,病好了就不用药了。就如同一杯含有泥沙浑浊的水,一个国家混乱若此如何办呢?如果再出严苛的政令,出台很多的禁忌,以暴制暴,水只能是越搅越混。这杯水假如不频繁的搅动,自然归于澄净。应当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我如何知道无事可以取天下、安天下呢?以此,指接下来后面的文字中有事而言。


(2)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如果有很多的忌讳,百姓就越加贫困了。忌,是禁不敢作。讳,是畏不敢言。如果一个国家有很多的忌讳,士农工商有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百姓就会很贫困。南宋时候,朝廷比较暗弱,但是经济是非常繁荣的。汉初的时候,窦太后暗用黄老之术,使得百姓休养生息,日渐富足。如果忌讳的事情太多,大家都想着保命要紧,不敢创新,不敢去闯,老百姓就会越来越贫困。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场所。周文王知道与民同利,百姓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百姓也不会对朝廷有什么怨言。如果有做的不对的地方,百姓可以言之不讳,朝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尧帝为了听取臣民的意见,摆了个大鼓,如果有意见可以敲鼓来提。舜帝在重要的通行关口,都设置了征求意见的木牌,可以把意见写在上面。古时候还有进善之旌,可以把意见写在旌旗上。如果能够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就避免了很多政策的失误,老百姓日子就会过好了。很多君王的园林领地,不准许百姓擅自入内,如有不小心越界的,判处死罪。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百姓内心有怨气,国家就不会稳定。人心里有怨气,气不顺的话,身体就不会健康。忌讳的事情越多,而民越贫困。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百姓如果有较多的所谓的聪明才智,大家都不会很乐天知命,个个都削尖脑袋去钻营,国家将昏乱。智商如果富余了,可能就会想一些坏事了。对于含有泥沙的一杯水,如果简简单单的,所有的沙子顺其自然,受到重力的影响,受一个方向的引导,自然会归于澄净。如果每一粒沙子都不安分,这杯水就会很浑浊。这杯水就如同一个国家,水浑浊了,国家也滋昏了。对于磁铁来讲,如果每一个小单元都是朝着同样一个方向,磁力就会很强。如果每个小单元都不顺从,磁力就无从谈起。如果人人都能够大觉悟,那当然最好了,就像磁铁的单元一样,人人都有同样的方向,人人都能够心心相印而没有隔阂,世界大同也就来临了。但是现实的世界里,污染较多,觉悟的人是较为稀少的。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耶稣说的牧羊人为先知,先觉悟的人,羊群是芸芸众生。总不能由一只盲公羊带着羊群吧,总不能让盲人带着一群盲人走吧,那会在迷途上走的越来越远。在圣人眼里,我们是迷路的羔羊,是颠倒的众生。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苏格拉底就是被所谓的一人一票判处死刑的,由一群没有觉悟的人决定了一个觉悟了的人的死。耶稣也是被一群没有觉悟的人处死在十字架上了。如果这里也回应了前面的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世人多聪明技巧,喜欢雕龙画凤、奇冠异服,这些是小的奇物。更大的奇事在于当今世上,道德的沦丧。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老人跌倒了怎么扶,这倒成为了一个问题。在远古时代,凭着人们本有的良知都能知道的事情,在当今却不知道怎么做了。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如果法令过于严苛,反而盗贼多有。隋朝的时候,偷了几个瓜都被判处死罪了,反而盗贼越来越多。刘邦约法三章,反而天下大治。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和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的。现代婚姻契约的形式其实来自西方。婚姻契约也可以说是家庭中的法令,约束着双方的利益。不丹人婚姻没有一纸合同。对于不丹人来说,结不结婚没那么重要。只要两情相悦,一纸合同也并不能保证些什么,当爱情变质,就算有婚约也能离婚。现代人有这个契约以为结婚了就是铁定在一起的了,就不如恋爱那时懂得珍惜了。爱极生恨,近极生远,走进婚姻的殿堂。有了一纸婚约,走得近了反而越来越远了。离得远了反而显得还客气,还亲近了。大家也许会发现对待外人非常的客气,在家对最亲近的人却口无择言,随便的发脾气进行伤害。可能就会出现围墙外的挤进来,围墙内的挤出去的怪现象。实际上并无围墙,那只是心的隔阂,本无内无外。柏林墙、马奇诺防线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真正的隔阂并不是国防线上的隔阂,而是心的冷漠和隔离。正是因为有了一纸婚约,才会出现假离婚的怪事,正所谓盗贼多有。只是借助家庭来说明这个问题,但并不代表着婚姻不重要。家庭如此,更何况国家呢?前面说到会产生许多奇物,奇货可居,大家都争着得到它,为了规范大家的行为,就颁布了很多的法令。但是世人的贪欲已起,不择手段,这些法令总有漏洞。就比方说,围墙里面有很多的金银财宝,让大家看着都想得到。可能就会爬墙的爬墙,挖地道的挖地道,想尽办法得到它,于是盗贼多有了。


(3)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圣人说我顺承天命,修道无为,而百姓自然归于教化。现在很奇怪的是,务于功名利禄,而没有精进于道德,这是舍本逐末的。有道之君,务于道德,百姓由内而开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圣人说我守静不忘语,不用言语来教化子民,行不言之教,百姓都正直不邪了。百姓对于有道之君而言,如影随形,如果形体正了,那么影子也不会歪到哪里去。


我无事而民自富。圣人说我对百姓没有征收很重的赋税,也没有征很重的徭役,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富足。天上的飞鸟不用教,长大了就会展翅飞翔。水里的鱼儿不用教,就会在水里遨游。马儿生病了,不会像人类一样需要另外一匹马拿着吊瓶来输液,就会自我恢复健康。


我无欲而民自朴。圣人说,我没有什么物欲,没有刻意去追求和享受什么。百姓看到我这样,也会受影响的,自然归于淳朴。圣人治理天下贵在清净自化,无为而治。天下百姓如同流水一般,如果以欲望来搅和,水就会浑浊不堪。如果君主清静无为,百姓也会慢慢的沉淀净化下来,民风淳朴,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天下的人如同流水一般,如果阻止它呢,就会止步;如果开启放行,那么就会流动;如果搅动它就会浑浊;如果放置不动,保持安静就会逐渐澄清。大禹懂得治水,就懂得治人,也懂得治理国家。一开始大禹治水采用的围堵的方式没有成功,后来用疏导的方式就可以了。圣人修身养性也是如此,同样需要无为而治。如果人随着欲望为所欲为,妄想纷飞,心绪繁杂,不管是对身心健康还是对于事业都没有什么帮助。圣人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念一句佛号,把思想杂念一点点清空,自然进入定境,身心安泰,如同浊水静置一段时间自然清澈。文王请教姜太公,如何使天下安定祥和呢?姜太公回答说:“上天有自身运行的规律,老百姓有自身休养生息的规律。假使圣者仁君不以天下为一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那么就能够顺应民心,天下安定。最高的治国安民的方式是遵循天道,清静无为民自化,其次是教化百姓。老百姓听从教化而顺从政令,上天清净无为而生育世间万物,不需要给予百姓多少财富老百姓自给自足自然安居乐业。这是因为圣人以圣德感化百姓的缘故。”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