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来了 灵活就业人员可考虑
11月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了《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对个人养老金参加流程、资金账户管理、机构与产品管理、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规定。证监会近日在回应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提出的养老金产品纳入范围、投资对象、投顾服务、估值标准等意见建议时指出,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和销售机构名录将于近期发布。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11月10日也表示,个人养老金理财行业平台已经完成技术上线。如此看来,个人养老金已是“万事俱备”。
目前,多家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都表示,已经为个人养老金业务开发及发展做了充足准备。有理财机构表示,尽管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限额1.2万元,但从对冲通胀的角度来看还是很划算的;权威社保专家也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意义重大,前景十分光明。
何为个人养老金?适合哪些人?
本质为强制储蓄 月均可支配收入达5000元以上可考虑买
根据《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规定,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实行完全积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银行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是个人养老金的受托机构。某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经理郭莉介绍,个人养老金本质上是一种强制储蓄,避免出现“老年贫困”。与一般理财产品相比,个人养老金会有投资产品池,与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资金运作类似,产品会采取股票、基金、债券等多种产品组合方式降低风险。
她举例说,按照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1.2万元的限额,如果缴存20年,按照3%的年化收益率,20年后本息可达32.8万元;缴存30年的话则可以达到58.3万元,对于理财经验相对匮乏的群体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郭莉表示,与一般理财产品相比,个人养老金产品具备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等属性。“单从对冲通胀角度看,购买个人养老保险还是非常划算的。”
某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姚瑞生表示,目前个人养老金的主要吸引力还在于税收递延。“现在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万元,如一个月收入为2万元的参加人,每年的税收优惠为1200元,但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可能面临多缴税。如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让他每个月拿1000元出来买个人养老金未必愿意。并且他本来不需要缴税,买了个人养老金取出时可能还要多缴3%的税。”
姚瑞生说,个人养老金不存在直接和理财产品竞争,主要取决于投保人是否愿意牺牲资金流动性,从而在退休后多一份收入。他表示,参与个人养老金缴存不是单看收入,而是看撇除刚性开支外的可支配收入,“每月以可支配收入的5%~20%缴存个人养老金我认为是相对合理的,按现有1000元/月封顶的缴存政策来看,月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可以考虑买。”
行业反响如何?
限额1.2万元考验机构理财水平 有利于做长期资金规划
有基金公司表示,在基数较低的情况下,目前个人养老金“含金量”仍较低。某基金公司助理研究员陈梅告诉记者,虽然个人养老金概念最近很火,但要把每个人1.2万元的缴存金额实现最高收益,对理财机构的理财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现在对于个人养老金的缴存人数还没有预估模型,如果没有人数上的规模优势,对于基金公司等受托来说,这样的小额资金吸引力有限。”她表示,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可以把个人养老金作为家庭理财产品的一部分来分散风险,“个人养老金低风险,就相当于为客户每年买1.2万元的基金定投。”
相比之下,银行方面则要积极得多。广州某银行个人理财经理潘清(化名)告诉记者,目前该行已经准备好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具工作,尽管个人每年限额1.2万元,银行还是高度重视这部分业务。“因为每位缴费者只能有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将来个人养老金账户有可能和个人储蓄账户打通。从开拓客源的角度考虑,银行希望能抓住政策机遇。” 潘清表示,虽然个人养老金金额小,但其账户稳定,有利于银行做长期资金规划。
为何需要个人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推出恰逢其时 是2亿灵活就业人员的新选择
个人养老金到底好不好?知名社保制度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出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他说,要提高居民参与个人养老金的积极性,就需要对个人养老金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深刻认识。
郑秉文说,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三支柱在养老体系中必不可少。具体到我国,从必要性看,第一支柱替代率将面临长期的趋势性下降压力。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8.4岁,低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41岁和欧盟国家的43岁,但由于男女性平均退休年龄低于发达国家10年以上,制度赡养率却高于发达国家:2018年欧盟国家老年赡养率为30.5%,每3个工作人口对应1个退休人口,到2050年将提高到49.9%,达到每2个工作人口对应1个退休人口;相比之下,2019年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赡养率已达38.3%,到2050年将高达81.8%。
而从迫切性看,第二支柱不能覆盖庞大的灵活就业群体。我国灵活就业人口目前已达2亿多人,约占全国总就业的27%和城镇就业的43%,这部分人亟待通过第三支柱来覆盖。
从可行性看,我国居民储蓄率位居世界之首,日益成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具备参加第三支柱的需求和经济能力,他们也需要个人养老金改善家庭财富构成。“举例说,新的社会阶层和自由职业者合计约3亿人(去重后),是目前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人数的数倍,他们观念新颖,缴费意愿强,足以撑起第三支柱的框架。”
郑秉文表示,第三支柱的覆盖范围应是“正规就业+灵活就业+退休人员+非就业等特殊群体”,他看好个人养老金的前景。“我国住房公积金目前实缴职工达1.53亿人,其中包括各类企业职工近1.1亿人。第三支柱的潜在目标群体除这1.1亿人外,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和新的社会阶层数量均数倍于1.1亿,理论上讲,个人养老金在人数方面是不愁的。”
如何提升覆盖率?
打通二、三支柱 让个人养老金成为“有源之水” 将来缴存人数或突破1亿人
广东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财税研究所所长杨森平教授表示,尽管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力度还有提升空间,但个人养老金启动意义重大,这标志着我国多层次养老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建设迈出重要一步。“有了制度设计做支撑,接下来的配套政策会逐步出台。”
郑秉文也认为,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刚启动,有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但顶层设计出台意义重大。他表示,国外值得借鉴的一个做法是打通二、三支柱。“二、三支柱养老金账户之间无障碍转接是国际惯例。以美国为例,雇员在变换工作时可将企业年金转至个人养老金账户,保持了养老储蓄的连续性。我国目前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不算多,员工跳槽时新企业可能没有企业年金,如果企业年金能自动滚存到个人养老金账户并跟随员工走,这部分钱就可以继续投资,员工积极性也会提高。如果二、三支柱可以打通,个人养老金可迅速扩大覆盖面。”
杨森平也认为,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打通将是趋势。他表示,不少发达国家第三支柱的规模主要来源于第二支柱的滚存。“推动企业年金引入自动加入机制,能够在提高企业年金覆盖面的同时促进个人养老金的发展。一方面,应允许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在变换工作或者退休时可将第二支柱中的企业或职业年金直接转移到第三支柱进行自主管理 ;另一方面,应优化养老金金融产品供给,在机构理财之外,允许参保人根据自身投资偏好自主选择养老金融产品投资。”
在杨森平看来,为了提升个人养老金的覆盖率,除了按照3%的比例实行税收递延外,还可以丰富税收优惠方式,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适时提高个人养老金缴费税前扣除标准,提高每年的缴费上限,增强税收优惠政策的吸引力。
他还表示,除了税收优惠的激励外,个人养老金的缴存人数也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直接相关。“我们缴公积金的人数都在1亿以上,将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养老金缴存人数在未来增加到1亿人也是有可能的。”
陶器由佛山经水路到广州补给后远销海外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再添新证据
今年以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肖达顺除了考察“南海I号”上出水的陶器外,还要经常去佛山南海窑(奇石窑和文头岭窑)整理发掘资料。他说,这些遗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他希望能通过考古工作证明其价值,帮助它们申报为省级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肖达顺告诉记者,经过一年来的发掘整理工作,他有了不少新认识,如证明了“南海I号”沉船上的陶罐有很大一部分产自南海窑,并且很多都有印戳或铭文。“它们从佛山南海窑场被装运到广州,很多贸易商船在这里进行补给,这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也增添了新实证。此次考古还发现,在南宋中晚期甚至是元明时期,广东窑场依旧薪火旺盛。这个发现将改写广东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他说。
“南海I号”货物构成新发现:
部分酱釉大罐来自南海窑
肖达顺向记者介绍,“南海I号”陶瓷器产地确认,关系到这艘南宋沉船船货的来源构成,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这些年,他和团队一直在对“南海I号”上的陶器进行研究。
在南越王博物院李灶新副院长指导下,肖达顺发现“南海I号”沉船出土的大量酱釉罐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地层以及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出土的酱釉大罐十分相近,他解开了近几年的疑惑:“南海I号”沉船上的酱釉罐就是来自南海奇石窑。“过去业界一直认为,‘南海I号’上的陶罐是来自福建的磁灶窑,船上的陶瓷器是从福建装满货物顺风向西南经过台山阳江之间的海域沉没。这次我们的发掘证明这种看法是错的。”
南海奇石窑出土的陶片,外观上的印花和“南海I号”的陶片极为相似
从2021年9月开始,肖达顺联同佛山市博物馆等单位到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址进行调查,其间对几处破坏严重的遗址点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1年的考古最终确认,“南海I号”沉船、南越国宫署遗址上的此类酱釉器均来自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
肖达顺告诉记者,之前,“南海I号” 沉船出水酱釉器多被认作是福建泉州磁灶窑产品。但随着考古发掘工作深入,个别船舱出土大量类似酱釉大罐,其中一批大罐无论是器型、 釉质釉色、胎质胎色还是印刻字符的制作技法等,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宋代标本非常相近。尤其是“南海I号”出水相关大罐有自铭“酒墱”“玉液春”的戳印信息,这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的宋代广州州衙附属建筑基址出土同铭“酒墱”等大罐高度一致。
通过便携式XRF分析仪对“ 南海I号”的部分酱釉大罐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再次表明,其中相当一部分的产地正是佛山南海奇石窑或文头岭窑,同时又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地层出土的同类产品关系密切,这在“南海I号”的货物构成研究中是一个重大发现。
南海窑与广州有“传承”:
北宋广州陶瓷业已转向周边
肖达顺表示,佛山南海奇石窑与文头岭窑(早年称南海官窑)共同代表南海区内宋代两大窑场,有别于盛名明清的石湾窑。这一次通过抢救发掘,考古队清理了两座龙窑和一处作坊遗址,这次考古中清理的龙窑也是研究广东陶瓷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证据。通过对窑场地理布局和出土器物的分析发现,南海奇石窑与广州西村窑存在明显传承关系。这表明,在北宋时期,广州的陶瓷产业已经开始向周边进行转移。
“南海I号”出水陶罐上的印花
肖达顺和调查队在南海窑周边采集大量盆、罐类器物,其中盆类有印花盆、褐彩盆和擂盆等;罐类大小类型多样,其中刻印姓氏宅号的酱釉大罐更是与“南海I号”高度一致。还有大量杯口执壶、行炉、兽足炉、各式器盖、魂坛等。釉色以酱釉为主,青釉器也不少,正如往年调查发现的青釉褐彩碗等,与广州西村窑、沙边窑基本一致。
他分析,北宋时期,广东窑场已普遍使用斜坡龙窑,并使用匣钵装烧技术,保证产品质量,而奇石窑则更重产量,可见该窑址的外销市场十分庞大。在产量大增的同时,资源消耗也比较大,这也证实了史料记载:在北宋时期,烧窑都只能在广州城区周围,到南宋时期窑场已经开始向佛山里水、和顺、狮山以及三水转移。“因为在过去的工艺下,烧制陶瓷资源消耗大,包括瓷土、燃料(树木),这意味着陶瓷产业必然布局在广州周边。”
肖达顺说,奇石窑毗邻广州,经东平河道直通广州,走水路便捷,因此奇石窑的产品便通过广州这个贸易港口远销海外。
出土南宋中晚期风格陶片:
竞争激烈商家争相“盖戳”
这一年在南海窑的考古,肖达顺也有不少“意外惊喜”——发现了大量戳印有纪年、姓氏、地名、吉祥语印记款的残片标本,并出土了大量南宋中晚期风格的陶片。这表明,奇石窑一直绵延到南宋甚至元明时期。“这个发现将改写广东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肖达顺表示,从调查采集遗物来看,奇石窑和文头岭窑两者时代应该相当,都大致盛烧于两宋。两者都生产“南海I号”同类酱釉大罐,且奇石窑的罐肩有刻印字款和印花纹年号吉语。
肖达顺在南海奇石窑考古发掘现场
据介绍,“南海I号”同类酱釉大罐还有乾道和淳熙年号纪年款,由此可知,南海窑至少烧至南宋中晚期甚至元明时期,并且至少到南宋中晚期还有庞大的规模。以奇石窑为例,长达二三十米的阶级龙窑一次即可烧制几万件陶瓷,一年下来的产量可以达到数十万件。“加上在新加坡、日本等地也曾发现这两个窑口元明时期的瓷器,说明两个窑口的烧制时间下限可能更久。” 肖达顺表示,过去学界一直认为南宋时期中国陶瓷业的中心已经转移到江西或福建。“这一次考古,为南宋晚期广东陶瓷工业的产业化水平和广东陶瓷外销路线提供了证据,意义重大。”
“南海I号”出水的印花陶罐
据肖达顺介绍,在奇石窑出土的残片中,有大量的青黄釉、酱褐釉或酱黄釉的四耳大罐(埕),耳与耳之间多有戳印的印记款。这些印记款的文字有阳文也有阴文,文体多为楷书,多为长方框,有的外面还套上图案花纹装饰,有的纯为花形图案,十分有特色。这些款识中,有表示纪年的如“政和六年”(北宋);表示姓氏的如“岑宅”“潘宅 ”;表示吉祥语的如“大吉”。 肖达顺告诉记者,在器物上用戳印款的做法在宋代磁州窑就有,款识的书写与装饰形式与奇石窑相似。“这种戳印款是当时各窑场、窑坊为扩大销售范围而采用的一种宣传方法,即打出自家店号,公开、公平地竞争 ,这也侧面说明了当年广东陶瓷行业竞争之激烈。”
订制陶罐随船出海:
广州是海丝起点再添新证据
肖达顺介绍,“南海I号”的酱釉陶罐不是纯粹的货物,同时还是生活用器,多作盛储酒水食物器用,尤其以自铭“酒墱”最为突出。而“酒墱”类大罐又大量出现在南越国宫署遗址中。由此可推断出奇石窑、文头岭窑与广州的关系,即:南海的陶罐是广州官方或宗族大姓酒坊所订制,并通过珠三角水道交通到达广州,商船在广州进行出海前的补给,或是接受官方宴请馈赠,最后这批陶器随船出海。“这解决了学界对‘南海I号’最后离岸港口是否到过广州的争议,也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增添了新证据。”
肖达顺表示,关于南海窑的考古整理仍在进行中,希望能为破解“南海I号”谜题提供更多线索。
院士大师主持身边社区项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何镜堂院士工作室召开2022年社区设计师示范项目终期成果专家评审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陈雄三位专家对11个市级示范项目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包括洪秀全纪念广场停车场、仑头口袋公园、大南路公厕、水埔村微改造等一系列优秀设计作品。
从城市到乡村 解民忧、纾民困
近年来,广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积极推进社区设计师工作,邀请院士大师主持市民身边的社区项目、小微空间设计,以点带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以“绣花”功夫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2022年,社区设计师工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示范项目从城市延伸至乡村,紧紧围绕与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等项目,邀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昉、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震聪,著名设计师冼剑雄、刘珩等大师对项目进行高水准设计和全流程技术把控,打造了11个市级示范项目。通过高水平设计解决用地条件有限、现状建筑结构复杂、设计需求较高等问题,强化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功能完善,解决老城区居民如厕难、停车难、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
专家组对项目设计理念、工作组织模式、方案设计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认为该项工作是解民忧、纾民困、为民办实事,带动城市整体品质提升,促进社会共同治理的好典范。
部分项目改造亮点
优化村居环境助力从化乡村振兴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邀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陆琦、GVL怡境国际集团董事长彭涛、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骆建云等设计大师参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从化区吕田镇桂峰村、吕田镇水埔村、良口镇良平村等乡村微改造,充分挖掘和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将乡村公共空间“腾出来”、让村民真真切切地“用起来”。
吕田镇桂峰村乡村微改造设计方案效果图
在桂峰村,结合流溪河水源头的旅游亮点,串联优化村内百年古榕、桂峰飞桥、柿李果园等节点设计,为村民、游客提供优质活动场所;同时拓宽乡路局部提升,疏通乡村交通流线,为乡村旅游客源引流打好基础。在良平村,“竹”元素贯穿乡村微改造全程,充分利用村内茂密的竹林资源,新建竹廊、竹轩、竹构桥等,低碳低成本打造山村竹韵。
优化停车场库设计解决旧城停车难问题
设计师将巧妙的设计手法和创新的设计理念运用到花都洪秀全纪念广场停车场、1958电影院停车楼等项目,将旧城中心边角空间活化利用,强化停车功能的同时,丰富地面空间设计,在空间局促且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通过精细化设计和合理的功能布局,既解决花都市民停车难的问题,同时结合周边场地优化提升,为周围居民带来更为宽敞的公共活动空间。
洪秀全纪念广场停车场周边空间设计效果图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