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论道•湾区2023年首期开讲 | 五位大咖汇聚科学烟火 温暖羊城冬日
1月6日下午,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州物联网研究院承办、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格致论道•湾区第21期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举办。本期讲坛以“烟火向星辰”为主题,邀请来自帕金森病、儿童自闭症、兜兰培育、蝽类昆虫、汉语方言领域的5位嘉宾,分享了他们努力点燃簇簇烟火,点亮科学璀璨星辰的故事。讲坛利用全媒体传播渠道多轮传播,超100家媒体进行首发报道,包括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网科学中国、CCTV品牌中国等央媒,羊城晚报、南方城市周刊、大粤日报等湾区本地媒体,华尔街中文版、环球电视台、环球科技日报等国际媒体进行报道宣传。报道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其中,湾区媒体报道超20家,贴吧论坛超50家,登上中国县域频道和中国科技时报的首页推荐位,多篇报道阅读量破千。
杨伟莉讲述《寻找遗传性帕金森治疗开关》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加重的神经系统性病变,中老年人常见,常常伴有广为人知的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直等运动症状。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着我国超过300万人的健康。在此类患者群体中,有大约10%是由于基因的遗传突变所造成的。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杨伟莉研究内容为隐性遗传帕金森病的第一、二大致病基因——Parkin和PINK1基因,携带有这两个基因突变的患者,大多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遗传性帕金森患者年仅五岁,较早的发病进程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杨伟莉及其所在的李晓江教授研究团队目前聚焦青少年型帕金森病的重要致病基因PINK1和Parkin的致病机理研究,建立了世界首例PINK1敲除的帕金森病猴模型,提出了PINK1基因突变引发的青少年型帕金森病的新机制,对治疗帕金森病具有新的指导意义。
杨文翰讲述《守护“星星的孩子”》
自闭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种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据统计,我国自闭症患者已经超过1000万,0到14岁的儿童患病者达200余万,且数量不断增加。目前自闭症是导致儿童残障的最常见的原因,儿童患自闭症人数超过儿童癌症、糖尿病、艾滋病三者的总和。通常情况下,自闭症儿童一般在3-4岁才获得诊断,甚至更晚。尽管孤独症一旦确诊,会伴随终生,但早期、有效、规范的治疗可明显改善孩子症状。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系主任杨文翰10年来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他和团队为超过上万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提供诊疗服务,并提供一定评定和干预的方法。尽管现代医学无法解释孤独症的发病机制,但这也是包括杨文翰在内的许多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前进的方向,只有了解清楚其机制,才能提供更有效的干预和改善的治疗方案。
谢强讲述《别具魅力的“臭屁虫”》
全世界已知昆虫大约105万种,占目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地球上全部生物物种约一半。昆虫的分布非常广泛,地球上凡是有植被生长的地方,都有昆虫的出现。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强所研究的蝽类昆虫在全世界大约有45000种,人们平时常见的臭屁虫便是蝽类昆虫。他介绍,蝽类昆虫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进化出了很多保护自己的方式,如臭腺构造进行化学防御,多变的翅型适于不同生境和生存方式,以及雄虫或雌虫的护卵护幼行为等,研究蝽类昆虫对于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运作有着很大的意义。谢强和他的研究小组在中国西部和南部的边疆边境区域开展了大量的野外科考。过去六年中他在野外考察的累计工作时间超过了12个月,考察的总里程超过了五万公里,积累了很多物种资源,发表了3个中国昆虫新纪录科:丝蝽科、海蝽科、涯蝽科。谢强提到,未来他们将做出更多的努力,去认识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完整更可靠的昆虫进化树,为中国的昆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曾宋君讲述《破解兜兰繁殖密码》
兜兰又称拖鞋兰、仙履兰等,因其独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持久的观赏期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国际上的高档花卉,属于七大兰科植物观赏属之一。目前确认的兜兰属植物已达到110种,我国有34种,约占世界兜兰的三分之一。虽然兜兰种类较多,但因其经济价值高,受环境的破坏以及过度采挖影响,野生兜兰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植物物种之一,所有种类均被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而被禁止交易,被称为植物届的“大熊猫”。然而,兜兰的繁殖难度非常大,在野外需要与真菌共生才能萌发且萌发率低,特别是其无性克隆技术是世界性的难题,因为切取兜兰外植体进行培养组织时,极易被细菌或真菌污染。同时兜兰的增殖速度非常慢,如多花型兜兰一般需要5-6年生长才能开花结果。这也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曾宋君研究员及其团队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曾宋君等在设施栽培时利用多种杀菌剂处理母株材料,外植体消毒的成功率可达70%;同时,他们对培养基与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一些品种2个月内的增殖倍数可达3.5,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团队通过无菌播种繁殖大量的原生种,培育出观赏价值更高的兜兰杂交新品种,目前已经创制出新品种300多个,培育新品种数量位居中国第一。曾宋君希望通过产业化推广使美丽的兜兰走进千家万户。
严修鸿讲述《方言本字的猜谜游戏》
在各地方言里,常常会有一些说得出但念不出的字,如何才能找到这些方言对应的汉字呢?这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严修鸿经常做并且乐在其中的事。他分享了许多有意思的方言例子,比如网络热词“炫饭”其实是来源于做鞋工艺“楦”,原本是用“楦头”把鞋子撑开,引申意为把东西狠狠地填进去,炫饭、炫沙糖桔就是表达狂吃,音义上是完全有理据的。方言的发展也可以从古诗中窥见一二,有些地方还保留着这种古代的说话方式,比如广东河源客家话、广东粤语阳春话、福建闽北建瓯话等。我国有丰富的汉语方言,但由于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上许多方言未能以声音和文字形式留存,许多地方方言正在消失。方言凝聚了许多古人的智慧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努力去保护传承好方言,也是在保护中华文化。
近日,市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中心党支部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开展政治学习教育,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有关重要讲话精神摘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十三、十四、十五章)、中共中央纪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元旦春节期间正风肃纪工作的通知》等资料。
会议要求,支部党员要注重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加强学习强国学习频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会议就预备党员朱小明同志转正进行了讨论和表决。
1月10日,由广州海事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主办的《荣归锦上:18世纪以来的法国丝绸》(以下简称:法国丝绸展)正式亮相于广州海事博物馆负一层。本次展览甄选出共100余件/组展品,生动清晰地勾勒了法国丝绸18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彰显其工艺之精巧、风尚之蔚然。展期将从2023年1月10日持续到2023年4月15日。
展览内容整体划分为“法国丝绸概览”“法国丝绸生产流程”“法国丝绸品种”“法国丝绸艺术风格”“继承与创新”五大单元,以18世纪以来法国的丝织精品、设计稿、品牌产品等为展品,徐徐拼接出三百余年来法国丝绸历史演变及中国在其中的角色。
除了具代表性的法国丝织品,展览还注重揭秘整个丝绸织造流程,通过相关的工具设备、手稿书籍、辅助展品让复杂晦涩的技术变得亲近。值得期待的是,云纱星韵香云纱非遗文化园所收藏的贾卡织机也会亮相本展,能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织出精致花纹的织机设计同样精巧。为了增强临场感和体验感,展览对设计工作室、纺织作坊、凡尔赛宫廷场景进行复原,并通过古典音乐的烘托为观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法国丝绸的历史面貌,在展览助力下变得更加真实可触。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览还特别选取了广州海事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外销艺术品,并与法国丝织品纹样进行对照,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国流行的中国风与洛可可风格的源流,而其中,海上丝绸之路正是文化越洋传播的重要通道。同时,展览还以时尚画报为过渡,展出独立设计师的丝织作品,为观众揭示了传统法国丝绸淡出舞台后,由时尚接力延续着对工艺和创意的执着追求,持续引领潮流。
展览开幕专题讲座由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教授,展览联合策展人吴郑宏院长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为各大媒体记者进行主讲。讲座题为《荣归锦上———丝缕不绝的文明互鉴先声》,讲座从纺织技术史、经济社会史、艺术文化史三个维度结合,追溯18世纪以来法国纺织艺术革命的历史,进而探寻这一西方和东方接触的特殊时刻,交流的力量如何跨越边界。
随后,本次法国丝绸展策展人黄嘉莉女士以导赏人的身份带领各大媒体记者观展。导赏特别介绍了法国社会酝酿出适合丝织技术革新的独特条件;引导观众认识到丝绸织造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几千年来文化的双向交流。法国在不同时期对异域文化的吸收、融合、再创作,成就了绚烂的丝绸与时尚文化。
展览期间,广州海事博物馆还将邀请多位重量级嘉宾,推出多场围绕丝绸面料、丝织技术、时尚发展、中法交流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展览现场精妙设计的互动环节,也将丰富观众多感官体验。观众可通过亲手触摸面料、动手创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多维度参与互动。除此之外,“里昂设计师修炼记”“创意织造”等多场配套公共教育活动也会定期开展,以增加趣味体验,让大众充分体味方寸锦缎背后的辽阔历史。
(广州海事博物馆)
附件下载: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