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当家”开门红!陈村出让超200亩工业用地,将打造百亿产业集群
“制造业当家”开门红
陈村出让超200亩工业用地
将打造百亿产业集群
2月20日,陈村工业用地出让打响新年“第一枪”!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白陈路东侧约216.7亩工业用地成功出让。此次土地竞拍由广东富之汇科技有限公司竞得,成交价49841万元。项目将打造为百亿级数字经济产业园,持续增强陈村“制造业当家”的发展后劲。
效果图
项目地处陈村镇“北大门”,距离广佛市区均不到20分钟车程,佛山地铁2号线、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双地铁”近在咫尺,一站直达广州南站,区位优越。该地块原为商业用地,在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陈村以“对历史负责、为未来担当”的责任感,大气魄调整规划用途为工业用地,一举释放超百亩连片产业新空间,切实体现了区镇两级为制造业拓空间的坚定决心,并有力提振了制造业投资的蓬勃信心。
效果图
作为率先在全区迈入双地铁时代的镇街,陈村瞄准“未来5年工业总产值倍增”的目标,紧紧围绕“亩均论英雄”招大商、招好商,推动优质地块与优质企业“双向奔赴”。
在项目地块招商之初,陈村就已设定了高准入门槛,瞄准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受让地块企业在财税、科技指标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更高标准的指标性要求。
项目将以商品厂房形式打造15分钟标准产业社区,重点引入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高端机械装备等生产研发企业,引进大健康医疗设备制造、雄安创新研究院合作项目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竞争力的都市工业新标杆。
项目预计总投资达50亿元,计划引入或培育3家上市企业、3家销售额超10亿元以上企业,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近100亿元,纳税超2.5亿元。项目多个经济指标创全区同类型产业园区标杆水平,实现每一寸宝贵的工业用地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效果图
陈村成功出让超200亩工业用地的背后,既是市场投下“信任票”的坚定行动,更彰显着陈村以制造业发家的广阔前景。当前,省市区全面吹响了“抓发展、拼经济”的冲锋号,陈村将坚定挺起产业强镇脊梁,全力以赴完成今年出让工业用地超700亩的目标,加快引入百亿级产业平台,坚定把“制造业当家”进行到底,坚决将“5年内工业总产值倍增”的宏伟目标转变为美好现实。
来源:陈村镇经发办、陈村镇党政办
编辑:陈村镇融媒体工作室
在党政机关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禅城区认真贯彻上级有关加快推进公职律师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公职律师“应设尽设”,目前全区党政机关在册公职律师人数88人,具有行政执法权限机关公职律师覆盖率近70%,公职律师队伍已成为我区党政机关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正文明执法的法治“守门员”。为完善公职律师人才培训机制,深入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关于锻造“禅城铁军”“赛龙夺锦”等重要行动方案的要求,以公职律师专业支撑服务“六最”现代化禅城建设,禅城区公职律师事务所、区政府行政复议办制定《关于探索建立公职律师参与行政复议应诉实训体系的方案》(下简称:《方案》),全省首创以区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为实训平台,发挥公职律师专业强、法律熟优势,推动公职律师全过程参加行政复议工作,为推进禅城打造“佛山之心”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2月23日,区司法局组织前4批进驻实训平台的公职律师召开工作座谈会,会议就实训内容进行了简易培训。参训公职律师纷纷表示参与行政复议与应诉实训是一个提升实务技能的好机会,将在实训中锤炼自身本领,持续在学深学透上下功夫,努力把培训实效转化为工作效能,助力我区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
据了解,《方案》将实训工作分为行政纠纷调解化解、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行政诉讼应诉出庭、法律实务和理论研讨、专题研讨五大模块,拟通过公职律师实际参与五大模块的工作实现公职律师实践教学同步发展、理论实践同步提升、知识能力同步考核,为全面提升我区公职律师参与法治政府建设提供可推广的经验。接下来,禅城区将聚焦公职律师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出台管理、保障制度机制,搭建更多公职律师业务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发挥好公职律师作为依法决策的“裁判员”、立法立规的“智囊团”、行政执法的“监督员”、全民守法的“宣传员”的作用,为法治禅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说起陈村,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除了陈村粉,便是花卉。其实陈村“千年花乡”美誉的由来,少不了一条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古村的功劳。
它位于陈村的西部,集“颜值”和“才华”于一身。明清时期,这里已是闻名海外的花村,村内“户户皆种花,花前花后皆人家”;这里人杰地灵、文脉源远流长,历代人才辈出,更是“诗、书、画、印”四绝的清代著名书画家黎简的故乡。
顺德区档案馆【古村有约】带大家走进“千年花村,黎简故里”——陈村弼教村!
唐天复四年(904年),因有外地先民来此地开垦发展农业,而逐渐形成村落。开村时,有一尊木雕佛像沿着河涌漂流到此处,村民认为是吉兆,将其打捞起来并安置祭祀。顺德人将河涌称为滘,故将该地称为“佛滘”,遂成村名。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因与邻村争地打官司,写状词时故意将“佛滘”写成“弼教”,此后便以“弼教”为村名。
#01 千年花村,香逸四方
陈村,古称龙津,是曾经的广东四大名镇,出产鱼米、花卉。陈村花卉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长安上林苑建“扶荔宫”,宫里的珍贵花卉和果树苗均由陈村进贡。据《顺德县志》记载:“陈村岁载花果出售诸郡,自汉例献龙眼、荔枝,宋贡异花,盖由来已古。”陈村进贡奇花异卉,延至宋朝依然不息。
明代大学者屈大均还描述陈村为“渔舟曲折只穿花”“村前弥望皆为花”。而论及花卉种植,则以弼教名气最盛,民间素有“先有弼教,后有花地”之说(“花地”即广州芳村花地湾)。
俯瞰弼教村,映入眼帘的满是青葱绿意。这个总面积仅有约2.1平方公里的小村,接近三分之一的土地都种植了花卉桔果。
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要得益于弼教人熟练掌握各种花卉繁殖接驳技术。《顺德县志》中记载“今则弼教花圃多于陈村,移花接木之法,讲求甚熟,流通亦广。”弼教花农在陈村周边地区的影响下,学到了一身“移花接木、接驳修剪”的好本领,并将其变成一门独门技艺。
“种树、艺花,今盛于佛滘,去陈村仅数里,场圃殆遍一村,《黎简集》所称‘百花村’者是矣。”民国时期,弼教村内已有128个花园,花卉种类以米兰、玉兰、桂花、茉莉花、四季桔、金桔和盆景为主。
1930年代,弼教每年花卉种植面积均超百亩,盆花数量过万盆,其中以所植的米仔兰最久负盛名,那时连基围30公尺之外都见缝插针地种满了米仔兰。
久负盛名的弼教米仔兰
弼教“百花村”的名号被不断打响。海外侨民若想写信回弼教,地址只要填上“中国广东省花村某某某”,信件便能准确送达到收件人,可见弼教村的美名早已名扬四海。
弼教村也因此拥有一大批技术过硬的园艺大咖,他们都有着一个独特的称谓——“弼教工”,当地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们:“天上雷公,地下弼教工”,“弼教工”的名声就像雷公打雷一样大。
版画作品《弼教花工》,作者:邵黎阳
那时,不少弼教工会亲自将种植的花卉运送到广州、中山等地售卖,且多是送往酒楼出售。他们经常保持着脚踩拖鞋、头戴草帽的朴实形象“出省城”,这导致他们在向酒楼收花款时,被不明真相的服务员当作乞丐拒之门外,闹出过不少笑话。实际上,这些常年给广州酒楼专供花卉的花农,早已靠勤劳走上致富路。
弼教村年桔种植场景,屋前屋后、阳台都种满年桔。【档号:6-F1.13.1-019.33】
上世纪80年代初,“万元户”的叫法逐渐在全国流行起来。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提倡先富先光荣,顺德也正在实行包产到户,一批养殖、种植专业户随之出现,并诞生了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顺德第一个万元户是一名花农,他便是当年弼教花园的园长黄明。村中的长者们回忆时说道:“他那时就可以开着一辆摩托出门,在村内特别惹眼。”由此可知,当时这位万元户是许多人的艳羡对象。
花农黄明利用住宅阳台栽花成顺德第一批首富者。【档号:6-F1.13.1-019.31、6-F1.13.1-019.32】
溯古追今,如今行走在弼教村里,仿佛每一块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砖瓦,都夹杂着淡淡花香;路过的每一条街巷,都饱含浓浓的历史韵味。
在弼教村委会旁,一座高大的门楼矗立路边,正上方一块牌匾上写有“弼教花园”。尽管四个大字已略显模糊,修建于1980年的牌楼也被岁月侵蚀出斑驳的痕迹,但它却是弼教村威水史的最佳见证者。
弼教花园创办于1957年,当时恰逢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弼教花园由私人花园折价入社联合组成。最初成立时,弼教花园占地面积达100多亩,拥有100多名员工,大量种植米兰、金桔及绿化树,每年产值可达20万元。1985年至1989年期间,弼教花园更实现产值190万元。
改革开放初陈村弼教村传统栽花的花田。【档号:6-F1.13.1-019.30】
在时代的推动下,弼教花园成为最耀眼的一束光。20世纪80年代,这里就吸引过不少的“大人物”来访,1983年副总理万里到弼教花园参观;荷兰王国议会(两院)议长、巴拿马议长、墨西哥总统、柬埔寨国王等贵宾都曾成为弼教花园的座上贵宾。
1987年,巴西客人作客陈村镇弼教花农黄明家。【档号:6-F1.13.1-010.35】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弼教花园仅剩下一座门楼。从门楼穿过往里走,昔日的花田早已被厂房和民居占据。繁花竞相开放的场景虽不复存在,但弼教花园的风光历史却已深深印记在每一代村民的心中。
陈村镇弼教村花乡公园
#02 黎简故里,文脉犹存
正所谓花色养育一方水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花香四溢中,弼教村还夹带着一缕翰墨的香气。除了依托花卉种植“花”名远扬,弼教村还因为是名誉岭南艺术家黎简的故里而被人熟知。
黎简(1747—1799),字简民,号二樵,清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家。《中国文学史》曾评述:其诗、书、画、印称之为当时的“四绝”,诗画更以境新、句奇、意深、情真独树一帜。
黎简是“粤东四大家”和“岭南四子”之一,更是清代中晚期的岭南山水画坛上的一座奇峰。他开创了属于广东本土的绘画语言,作品在继承明代浙派青绿山水特色,并受石涛等大家的影响下,形成了个人鲜明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虽然足迹未出岭南,但名声却已远播中原。幽谷多隐士,花乡出诗人。黎简常常在书画作品中融入家乡的风土人情、生活情景以及个人情怀,因此所著诗篇也为后人追寻历史留下了重要史料。
古时,弼教花农多依靠船只搬运花卉至外地销售,而这一繁华景象也被黎简刻画得栩栩如生:“船头花影垂垂簇,亲见饥鱼嚼紫烟。”花乡独特的韵味在黎简的笔下活灵活现。
黎简一印,独树一帜;黎简一画,百花失色;水墨丹青,写意岭南大好河山;诗词歌赋,抒发骚人胸中块垒。黎简的一幅幅作品承载着“千年花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滋养着后人的精神和文化。
时光流转,昔人已乘黄鹤去。为了缅怀这位艺术大家、传承四绝之艺。如今,一年一度的“黎简奖”成为陈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重点项目;黎简纪念馆在弼教村中落成,以黎简之名,传黎简文化,共同见证弼教村这片热土在未来的跃升发展。
2017年12月22日,黎简纪念馆正式启用。
走出黎简纪念馆,眼前便是弼教小学。你可能不知道,弼教小学的前身其实是“化成义学”。
《顺德县志》中记载:“化成义学,在弼教乡。乾隆十五年知县陈志仪捐建。”清代,顺德县令陈志仪见陈村一带文教风气相对薄弱,于是在此大力开办学校。
化成义学石匾:民国三十六年秋,知县事陈志仪题、黄昆书。
据文献记载,“化成义学”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是顺德在原址上办学历史最久的学校之一。在历经一代代重修、迁建,几经改名,弼教小学仍屹立至今,始终保留住了历代党委、政府以及弼教村民致力于教育、造福乡梓的情怀。
2000年弼教村委征地重建,更名“弼教小学”。
陈村弼教村
花香飘逸,人文荟萃
以花作外纱,以文作内里
这条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历史古村
等待你来一探究竟!
来源:顺德区档案馆
编辑:陈村镇融媒体工作室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