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这个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古村,背后“威水史”众多
详细内容

这个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古村,背后“威水史”众多

时间:2023-02-25     人气:433     来源:www.shunde.gov.cn     作者:
概述:......

  说起陈村,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除了陈村粉,便是花卉。其实陈村“千年花乡”美誉的由来,少不了一条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古村的功劳。


图片


  它位于陈村的西部,集“颜值”和“才华”于一身。明清时期,这里已是闻名海外的花村,村内“户户皆种花,花前花后皆人家”;这里人杰地灵、文脉源远流长,历代人才辈出,更是“诗、书、画、印”四绝的清代著名书画家黎简的故乡。

  顺德区档案馆【古村有约】带大家走进“千年花村,黎简故里”——陈村弼教村


图片


  唐天复四年(904年),因有外地先民来此地开垦发展农业,而逐渐形成村落。开村时,有一尊木雕佛像沿着河涌漂流到此处,村民认为是吉兆,将其打捞起来并安置祭祀。顺德人将河涌称为滘,故将该地称为“佛滘”,遂成村名。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因与邻村争地打官司,写状词时故意将“佛滘”写成“弼教”,此后便以“弼教”为村名。

  #01 千年花村,香逸四方

  陈村,古称龙津,是曾经的广东四大名镇,出产鱼米、花卉。陈村花卉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长安上林苑建“扶荔宫”,宫里的珍贵花卉和果树苗均由陈村进贡。据《顺德县志》记载:“陈村岁载花果出售诸郡,自汉例献龙眼、荔枝,宋贡异花,盖由来已古。”陈村进贡奇花异卉,延至宋朝依然不息。


图片


  明代大学者屈大均还描述陈村为“渔舟曲折只穿花”“村前弥望皆为花”。而论及花卉种植,则以弼教名气最盛,民间素有“先有弼教,后有花地”之说(“花地”即广州芳村花地湾)。

  俯瞰弼教村,映入眼帘的满是青葱绿意。这个总面积仅有约2.1平方公里的小村,接近三分之一的土地都种植了花卉桔果。


图片


  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要得益于弼教人熟练掌握各种花卉繁殖接驳技术。《顺德县志》中记载“今则弼教花圃多于陈村,移花接木之法,讲求甚熟,流通亦广。”弼教花农在陈村周边地区的影响下,学到了一身“移花接木、接驳修剪”的好本领,并将其变成一门独门技艺。


图片


  “种树、艺花,今盛于佛滘,去陈村仅数里,场圃殆遍一村,《黎简集》所称‘百花村’者是矣。”民国时期,弼教村内已有128个花园,花卉种类以米兰、玉兰、桂花、茉莉花、四季桔、金桔和盆景为主。


图片

图片


  1930年代,弼教每年花卉种植面积均超百亩,盆花数量过万盆,其中以所植的米仔兰最久负盛名,那时连基围30公尺之外都见缝插针地种满了米仔兰。


图片

久负盛名的弼教米仔兰


  弼教“百花村”的名号被不断打响。海外侨民若想写信回弼教,地址只要填上“中国广东省花村某某某”,信件便能准确送达到收件人,可见弼教村的美名早已名扬四海。

  弼教村也因此拥有一大批技术过硬的园艺大咖,他们都有着一个独特的称谓——“弼教工”,当地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们:“天上雷公,地下弼教工”,“弼教工”的名声就像雷公打雷一样大。


图片

版画作品《弼教花工》,作者:邵黎阳


  那时,不少弼教工会亲自将种植的花卉运送到广州、中山等地售卖,且多是送往酒楼出售。他们经常保持着脚踩拖鞋、头戴草帽的朴实形象“出省城”,这导致他们在向酒楼收花款时,被不明真相的服务员当作乞丐拒之门外,闹出过不少笑话。实际上,这些常年给广州酒楼专供花卉的花农,早已靠勤劳走上致富路。


图片

弼教村年桔种植场景,屋前屋后、阳台都种满年桔。【档号:6-F1.13.1-019.33】


  上世纪80年代初,“万元户”的叫法逐渐在全国流行起来。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提倡先富先光荣,顺德也正在实行包产到户,一批养殖、种植专业户随之出现,并诞生了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顺德第一个万元户是一名花农,他便是当年弼教花园的园长黄明。村中的长者们回忆时说道:“他那时就可以开着一辆摩托出门,在村内特别惹眼。”由此可知,当时这位万元户是许多人的艳羡对象。


图片

图片

花农黄明利用住宅阳台栽花成顺德第一批首富者。【档号:6-F1.13.1-019.31、6-F1.13.1-019.32】


  溯古追今,如今行走在弼教村里,仿佛每一块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砖瓦,都夹杂着淡淡花香;路过的每一条街巷,都饱含浓浓的历史韵味。


图片


  在弼教村委会旁,一座高大的门楼矗立路边,正上方一块牌匾上写有“弼教花园”。尽管四个大字已略显模糊,修建于1980年的牌楼也被岁月侵蚀出斑驳的痕迹,但它却是弼教村威水史的最佳见证者。


图片

图片


  弼教花园创办于1957年,当时恰逢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弼教花园由私人花园折价入社联合组成。最初成立时,弼教花园占地面积达100多亩,拥有100多名员工,大量种植米兰、金桔及绿化树,每年产值可达20万元。1985年至1989年期间,弼教花园更实现产值190万元。


图片

改革开放初陈村弼教村传统栽花的花田。【档号:6-F1.13.1-019.30】


  在时代的推动下,弼教花园成为最耀眼的一束光。20世纪80年代,这里就吸引过不少的“大人物”来访,1983年副总理万里到弼教花园参观;荷兰王国议会(两院)议长、巴拿马议长、墨西哥总统、柬埔寨国王等贵宾都曾成为弼教花园的座上贵宾。


图片

1987年,巴西客人作客陈村镇弼教花农黄明家。【档号:6-F1.13.1-010.35】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弼教花园仅剩下一座门楼。从门楼穿过往里走,昔日的花田早已被厂房和民居占据。繁花竞相开放的场景虽不复存在,但弼教花园的风光历史却已深深印记在每一代村民的心中。


图片

图片

陈村镇弼教村花乡公园


  #02 黎简故里,文脉犹存

  正所谓花色养育一方水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花香四溢中,弼教村还夹带着一缕翰墨的香气。除了依托花卉种植“花”名远扬,弼教村还因为是名誉岭南艺术家黎简的故里而被人熟知。


图片

黎简(1747—1799),字简民,号二樵,清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家。《中国文学史》曾评述:其诗、书、画、印称之为当时的“四绝”,诗画更以境新、句奇、意深、情真独树一帜。


  黎简是“粤东四大家”和“岭南四子”之一,更是清代中晚期的岭南山水画坛上的一座奇峰。他开创了属于广东本土的绘画语言,作品在继承明代浙派青绿山水特色,并受石涛等大家的影响下,形成了个人鲜明的艺术特色。


图片


  他一生虽然足迹未出岭南,但名声却已远播中原。幽谷多隐士,花乡出诗人。黎简常常在书画作品中融入家乡的风土人情、生活情景以及个人情怀,因此所著诗篇也为后人追寻历史留下了重要史料。


图片


  古时,弼教花农多依靠船只搬运花卉至外地销售,而这一繁华景象也被黎简刻画得栩栩如生:“船头花影垂垂簇,亲见饥鱼嚼紫烟。”花乡独特的韵味在黎简的笔下活灵活现。

  黎简一印,独树一帜;黎简一画,百花失色;水墨丹青,写意岭南大好河山;诗词歌赋,抒发骚人胸中块垒。黎简的一幅幅作品承载着“千年花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滋养着后人的精神和文化。

  时光流转,昔人已乘黄鹤去。为了缅怀这位艺术大家、传承四绝之艺。如今,一年一度的“黎简奖”成为陈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重点项目;黎简纪念馆在弼教村中落成,以黎简之名,传黎简文化,共同见证弼教村这片热土在未来的跃升发展。


图片

2017年12月22日,黎简纪念馆正式启用。


  走出黎简纪念馆,眼前便是弼教小学。你可能不知道,弼教小学的前身其实是“化成义学”。


图片


  《顺德县志》中记载:“化成义学,在弼教乡。乾隆十五年知县陈志仪捐建。”清代,顺德县令陈志仪见陈村一带文教风气相对薄弱,于是在此大力开办学校。


图片

化成义学石匾:民国三十六年秋,知县事陈志仪题、黄昆书。


  据文献记载,“化成义学”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是顺德在原址上办学历史最久的学校之一。在历经一代代重修、迁建,几经改名,弼教小学仍屹立至今,始终保留住了历代党委、政府以及弼教村民致力于教育、造福乡梓的情怀。


图片

2000年弼教村委征地重建,更名“弼教小学”。


陈村弼教村

花香飘逸,人文荟萃

以花作外纱,以文作内里

这条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历史古村

等待你来一探究竟!


图片


来源:顺德区档案馆

编辑:陈村镇融媒体工作室


相关附件: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