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召开区委书记专题会议
2月21日,海珠区委书记蔡澍主持召开区委书记专题会议,听取海珠区经济工作情况汇报,研判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海珠区委副书记、区长毛松柏,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陆世泽,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温志文,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傅晓初,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陈永宏,副区长黄符伟,区政协副主席区俊东参加。会议强调:海珠区上下要进一步增强拼经济抓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锚定目标任务,紧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环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抓实抓细经济稳进提质各项举措,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全力以赴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一要压实工作责任。对照增速要求、存在缺口、挖潜方向等,海珠区统计部门要进一步细分行业任务指标,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和企业的指导,各街道要围绕重点工作扛起责任、攻坚克难,国有企业要更加积极主动作为,明确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限、标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倒排工期、对账销号。二要完善工作机制。用好常态化安商暖企走访机制,及时回应企业诉求,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找订单、拓市场,推动企业奖励政策兑现,促进企业和抽样调查单位持续实现良好增长;发挥工作专班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跟踪、监测预期目标完成情况,推动问题及时解决、工作快速落实。三要强化招商引资。坚持系统化、专业化招商,全面梳理现有的载体、政策、市场和订单等招商资源,持续创新招商模式,优化招商工作跟进、考核等机制,推动在招大引强上再突破。四要抓好重大投资项目。压实各项目主管部门主体责任,建立“一项目一专班”工作制度,坚持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责任清单化,全力推动项目加快动工建设。
2月20日,海珠区司法局召开2023年全区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学习省、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和司法行政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工作。
会议要求,2023年海珠区司法行政系统要做好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加强党的建设,铸魂锻造司法行政铁军;二是激励担当作为,助力海珠高质量发展;三要凝聚各方合力,纵深推进法治海珠建设;四是创新法治方式,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五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海珠区委、区政府推荐更多司法行政专才。
2022年以来,海珠区司法行政机关推进改革创新,司法行政工作亮点纷呈。提供高质量法制审查服务,做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发展多元协同调解体系,抓住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发展机遇,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法律服务集聚区,为海珠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五百年前的广绣首次展出
由广州博物馆主办的原创展览“色丝绣艳——广州博物馆藏花鸟织绣展”2月24日在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正式展出。
展览共展出文物68件(套),是广州博物馆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通过出土挖掘、调拨移交、征集购买、接受捐赠等途径积累的2000余件织绣类藏品中的精华。其中,明代工部尚书戴缙墓出土的丝织品,是自20世纪50年代重见天日以来,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它与众多历代广绣展品一道,展现出广州刺绣工艺、贸易庞大体系的丰富面貌。
展出极为珍贵的广州丝织品出土实物
这件明代绣品是一件金线绣麒麟补子,1956年出土于广州梅花村明代广东南海县人戴缙夫妻墓中。这方补子是戴缙所穿的第二层殓服的胸、背部其中一方。运用金线平绣等针法绣制。麒麟侧身而坐,狮身鹿角,圆目尖耳,背飘火焰,四周簇拥如意祥云。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告诉记者,这件补子是入藏后第一次展出,可以让我们看到500年前广州刺绣的若干细节,领略广绣在历史中发展的脉络。
曾玲玲介绍,广博馆藏的丝织品品类包括各类绣件(挂帐、横幅、绣片、面料、桌布、床罩等)和服饰(上衣、下裳、旗袍、云肩、披肩、外销服、鞋包)等,技法有粤绣(广绣和潮绣)、苏绣、湘绣、京绣等,为中国各类刺绣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故宫博物院从1962年开始,多次调拨反映清代广州手工艺发展的各类藏品给广州博物馆,织绣品为其中之一,包括清代广缎广绣、印有广州商号的花绦等,共计60件(套),成为广州博物馆织绣类藏品最早的一批收藏。同时期,广州博物馆接收了一批由广州市文化公园移交的广绣及少数民族服饰,主要为民国至现代苗族、瑶族服饰及织物,共计60件(套)。广州考古出土的部分织绣品于20世纪70年代移交给广州博物馆,入藏25件(套),戴缙夫妻墓的出土品即是此时入藏。此外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征集外销织绣品,近几十年来展现城市文化变迁、市民生活变化的纺织品也入藏不少。
分三部分展现织绣业的审美与创新
馆方专家介绍,明清时期是我国织绣工艺发展的鼎盛期,绣工们以精巧的构思、纯熟的技艺、多变的针法,运丝如笔,将大自然中生机盎然的飞鸟禽虫与色彩艳丽的花草树木绣入衣饰,制作出神韵灵动、托物寓兴、工艺卓越的织绣品。
本次展览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神形毕肖”,重点展示广绣的技艺之精与匠人之心。伴随着我国织绣技艺的不断发展,匠人们通过一针一线将世间万物描摹在织布上。清代织绣中花鸟的表现技法更加丰富多样,花草鸟兽纤毫毕现,如若天成。其中,清代红木雕八仙框白缎地绣花鸟纹挂屏以“禄寿同春”“丹凤朝阳”“孔雀开屏”“锦上添花”为题材,有“彩元绣庄”款。这套挂屏曾入贡清宫,20世纪60年代由故宫博物院拨交广州博物馆收藏。
第二部分为“传神取义”,主要讲述花鸟刺绣中包含的吉祥寓意。馆方专家介绍,明清时期的织绣,纹必有意,意必吉祥,形意结合,如牡丹喻富贵、石榴喻多子、兰花喻君子、仙鹤喻长寿、蝴蝶象征美好吉祥等。如清代的绿色花蝶纹广缎,用白、绿、红、黄、紫等色织成花蝶,花蝶纹饰虽小巧细碎,但构图严谨繁密,配色明艳,蝴蝶穿梭于百花之间,繁而不乱,富有活泼流动之感,呈现出一派热烈欢快的气氛,具有浓郁的岭南风格。
第三部分为“多元重塑”,突出广绣的与时俱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传统花鸟纹织绣的使用和创意有了空前的发展。精美的挽袖、补子等被改制成西方人喜用的托盘、攒盒、手袋,马尼拉披肩(广绣大披肩)也因西方人的喜爱而诞生,而中国也掀起了一股“文明新装”风潮。此时的织绣因不同时域、不同民族而呈现出风格各异、情调相殊的多元之美。一件产于1840年左右的淡黄网地彩绣花卉纹披肩是“马尼拉披肩”的代表,披肩是欧洲女性服饰的重要装饰之一,1772年前后,广绣披肩在欧洲的年销量多达8万余条,此后销量更是与日俱增,时至今日依然是畅销欧洲的时尚配饰。因这类披肩曾由广州运至马尼拉再中转欧洲,西方人称之为“马尼拉披肩”。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