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丝绣艳——广州博物馆藏花鸟织绣展”2月24日亮相
五百年前的广绣首次展出
由广州博物馆主办的原创展览“色丝绣艳——广州博物馆藏花鸟织绣展”2月24日在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正式展出。
展览共展出文物68件(套),是广州博物馆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通过出土挖掘、调拨移交、征集购买、接受捐赠等途径积累的2000余件织绣类藏品中的精华。其中,明代工部尚书戴缙墓出土的丝织品,是自20世纪50年代重见天日以来,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它与众多历代广绣展品一道,展现出广州刺绣工艺、贸易庞大体系的丰富面貌。
展出极为珍贵的广州丝织品出土实物
这件明代绣品是一件金线绣麒麟补子,1956年出土于广州梅花村明代广东南海县人戴缙夫妻墓中。这方补子是戴缙所穿的第二层殓服的胸、背部其中一方。运用金线平绣等针法绣制。麒麟侧身而坐,狮身鹿角,圆目尖耳,背飘火焰,四周簇拥如意祥云。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告诉记者,这件补子是入藏后第一次展出,可以让我们看到500年前广州刺绣的若干细节,领略广绣在历史中发展的脉络。
曾玲玲介绍,广博馆藏的丝织品品类包括各类绣件(挂帐、横幅、绣片、面料、桌布、床罩等)和服饰(上衣、下裳、旗袍、云肩、披肩、外销服、鞋包)等,技法有粤绣(广绣和潮绣)、苏绣、湘绣、京绣等,为中国各类刺绣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故宫博物院从1962年开始,多次调拨反映清代广州手工艺发展的各类藏品给广州博物馆,织绣品为其中之一,包括清代广缎广绣、印有广州商号的花绦等,共计60件(套),成为广州博物馆织绣类藏品最早的一批收藏。同时期,广州博物馆接收了一批由广州市文化公园移交的广绣及少数民族服饰,主要为民国至现代苗族、瑶族服饰及织物,共计60件(套)。广州考古出土的部分织绣品于20世纪70年代移交给广州博物馆,入藏25件(套),戴缙夫妻墓的出土品即是此时入藏。此外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征集外销织绣品,近几十年来展现城市文化变迁、市民生活变化的纺织品也入藏不少。
分三部分展现织绣业的审美与创新
馆方专家介绍,明清时期是我国织绣工艺发展的鼎盛期,绣工们以精巧的构思、纯熟的技艺、多变的针法,运丝如笔,将大自然中生机盎然的飞鸟禽虫与色彩艳丽的花草树木绣入衣饰,制作出神韵灵动、托物寓兴、工艺卓越的织绣品。
本次展览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神形毕肖”,重点展示广绣的技艺之精与匠人之心。伴随着我国织绣技艺的不断发展,匠人们通过一针一线将世间万物描摹在织布上。清代织绣中花鸟的表现技法更加丰富多样,花草鸟兽纤毫毕现,如若天成。其中,清代红木雕八仙框白缎地绣花鸟纹挂屏以“禄寿同春”“丹凤朝阳”“孔雀开屏”“锦上添花”为题材,有“彩元绣庄”款。这套挂屏曾入贡清宫,20世纪60年代由故宫博物院拨交广州博物馆收藏。
第二部分为“传神取义”,主要讲述花鸟刺绣中包含的吉祥寓意。馆方专家介绍,明清时期的织绣,纹必有意,意必吉祥,形意结合,如牡丹喻富贵、石榴喻多子、兰花喻君子、仙鹤喻长寿、蝴蝶象征美好吉祥等。如清代的绿色花蝶纹广缎,用白、绿、红、黄、紫等色织成花蝶,花蝶纹饰虽小巧细碎,但构图严谨繁密,配色明艳,蝴蝶穿梭于百花之间,繁而不乱,富有活泼流动之感,呈现出一派热烈欢快的气氛,具有浓郁的岭南风格。
第三部分为“多元重塑”,突出广绣的与时俱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传统花鸟纹织绣的使用和创意有了空前的发展。精美的挽袖、补子等被改制成西方人喜用的托盘、攒盒、手袋,马尼拉披肩(广绣大披肩)也因西方人的喜爱而诞生,而中国也掀起了一股“文明新装”风潮。此时的织绣因不同时域、不同民族而呈现出风格各异、情调相殊的多元之美。一件产于1840年左右的淡黄网地彩绣花卉纹披肩是“马尼拉披肩”的代表,披肩是欧洲女性服饰的重要装饰之一,1772年前后,广绣披肩在欧洲的年销量多达8万余条,此后销量更是与日俱增,时至今日依然是畅销欧洲的时尚配饰。因这类披肩曾由广州运至马尼拉再中转欧洲,西方人称之为“马尼拉披肩”。
2月24日,由中国文联指导,广东省文联、广州市文联主办的“光影交心 湾区交融”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第一届“光影魅力”湾区电影合作论坛在广州市南沙区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大湾区电影艺术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主旨演讲:
走出多元化、数字化、国际化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现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尹鸿,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珠江电影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垂林,广州市电影家协会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蒋德富分别带来主旨演讲。
大家纷纷认为,随着粤港澳文化艺术合作不断深化,尤其是影视制作生产、电影人才交流等方面的长期携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发展迅速,逐渐走出一条多元化、数字化、国际化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尹鸿以“湾区电影发展的三驾马车”为题,围绕湾区电影发展提出建议与思考。在他看来,人才、企业、作品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是大湾区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圆桌对话:
大湾区发展电影产业有三大优势
在“携手共促湾区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环节,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广州市电影家协会主席蒋德富,坏猴子影业CEO王易冰,联瑞影业CEO曾继媛,《流浪地球》系列编剧、制片人龚格尔,寰亚电影副总裁郑剑锋,广东昇格传媒总裁杨丽共同探讨大湾区电影产业如何增效提速并走向世界,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龚格尔说,《流浪地球2》与大湾区缘分深厚,不仅幕后众多人员来自大湾区,在制作过程中更首次跟广东的众多制造企业进行学习。谈到“湾区电影”的打造,龚格尔表示非常喜欢科幻电影《明日战记》,“期待大湾区能够成为中国科幻类型影片百花齐放中非常亮丽的一支”。
坏猴子影业近年来已有三部作品在广东拍摄。王易冰认为,大湾区发展电影产业有三大优势。一是自然环境,气候稳定,适宜电影制作;二是人文环境有着独特的气质;三是城市管理水平高,让剧组得到很好的保障。
在“创新人才助力人文湾区电影精品创作”圆桌对话环节,FIRST青年影展创始人宋文、香港资深电影人田启文、澳门影业协会会长钟楚乔、广州有好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何君、广东珠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佳笳共同探讨湾区优秀电影的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
谈到大湾区如何协同合作加强人才培育,田启文表示,香港在这方面有着更多成熟的经验,他强调要提升行业的专业教育。
《大湾区电影市场产业报告》发布
多部湾区新片登台推荐
当天,文娱产业媒体毒眸联合阿里影业灯塔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大湾区电影市场产业报告》。
广东作为国内最大的票仓所在,已经连续21年稳坐全国省份票房榜冠军,是粤港澳地区的“电影重镇”。灯塔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总票房为37.9亿元,粤港澳大湾区的9个城市贡献了广东总票房的8成以上。
在当晚举行的“光影魅力”推介环节,《奇迹·笨小孩》《还是觉得你最好》《平凡英雄》《雄狮少年》《明日战记》《猪猪侠大电影·海洋日记》等十部湾区电影作品获得致敬荣誉。随后,即将上映的新片《暴风》《断网》以及《谯国夫人》《我爱你!》《我,就是风!》《老师,别哭》《与你相遇的日子》《同学们》等新项目悉数亮相,并由主创进行推介。此外,《奇幻小人国》《断鸿》等十多个全新电影项目也通过视频进行联合展示。
未来一段时期,广州城市更新涉及规模巨大的房屋拆除体量,安全生产风险隐患较大。2月24日,市住建局在官网发布关于明确房屋拆除工程安全监管责任的通知,明确以房屋拆除工程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界,500平方米或以下的零散小型房屋拆除工程由属地街镇负责安全监管,500平方米以上的合法房屋拆除工程由各区(含空港委)住建部门负责。
通知还明确了建设单位依法按相关规定范围委托施工、监理要求,强调房屋拆除工程应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实施拆除施工,属于危大工程等规定范围内的,应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监理单位实施监理。通知强调,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原则,督促落实房屋拆除工程安全生产工作。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