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九江煎堆制作技艺
煎堆是珠江三角洲一带重要的传统年宵食品。在唐朝时长安已经有碌堆这种宫廷食品,之后有不少中原人南迁,带着煎堆来到南方,成为两广的小吃,春节期间用于敬神祈福。九江煎堆制作在色香味形等方面都要求完美,是制法独特的年宵食品之一。其特点是色泽金黄,形状扁圆,较油。
光绪末年,九江人邹便南觉得圆圆的、硬硬的煎堆难以入口,于是潜心研制改进。一是把煎堆的圆球状改为扁圆状,使煎堆容易上口;二是改革制作配方工艺,使煎堆酥化爽口,受街坊邻里大为称赞。于是年晚便开始制作煎堆在圩场摆卖,至民国时期,邹便南在太平东路开设“邹广珍”店经营,不断改进工艺及创新品种,以九江酥皮大煎堆而闻名遐迩。九江煎堆不仅在附近地区广受欢迎,20世纪30年代初期,更出口至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和美洲各地,同九江双蒸、鱼花一道被誉为“九江三件宝”。1986年,九江煎堆被编入我国第一部介绍中国土特产的大型辞典《中国土特名产辞典》。
新中国成立初期,邹广珍店并入集体饮食企业,不再经营煎堆。1958年后,九江酒家恢复生产九江酥皮煎堆。“文化大革命”时期,九江煎堆曾一度停产,直到1978年后,九江多个地方再次盛行生产九江煎堆,但说到制作工艺则以清代九江墟“邹广珍”店流传下来的最为正宗。
2015年8月“九江煎堆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江煎堆传承人邹珍珠
九江煎堆制作中的其中一个步骤——堆陷料
九江煎堆制作的各个生产工序
龙舟竞渡在盐步村民委员会有着500多年的历史,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六(从1988年起增添五月初四),盐步辖区内各自然村及邻近县市的龙舟汇集盐步河(蟾溪)上,举行锦龙盛会。其中,盐步老龙更有一段感人传奇。相传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端午节期间,在珠江江面举行了一个大型的赛龙活动。当天邻近四乡,一百几十艘龙舟齐集于珠江河上(现时西郊如意坊一带),举行每年一度的龙舟竞渡。盐步与泮塘两条龙船并驾齐驱,眼看终点将到,泮溏龙船稍微落后。突然,从泮塘龙船中跃出一人,似蜻蜓点水之势一下子把标旗夺去,然后打起得胜鼓,以冠军名义领取了奖品烧猪,兴高采烈地回到村里。回去后,泮溏父老得知详情,觉得夺标者应是老龙,斥责年轻人,于是派人将烧猪、锦旗等奖品送回盐步。岂料,盐步乡亲一再推让,最后,有一白发红颜长者站出来说:“你们如此礼让,送来送去也不是办法,倒不如结为亲戚友好更好。”于是根据两条龙船所造时间、历史之长短,因此盐步老龙,成为“契爷”,而泮塘则是“契仔”。 从此之后,一代传一代,往来不断。并且由于泮塘与茶滘、坑口等地龙船也结有历史细交的关系,老龙也因此而与茶滘、坑口龙船友好联谊,成为时代佳话,流传至今。
发展到现在,一年一度的盐步“锦龙盛会”,已成为海外赤子、港澳同胞回乡祈福、探亲的吉日。在这段日子里,看盐步老龙,拜华光神庙,赏盐步龙舟赛,已逐步成为风尚。“永结交情知此日,幸同夺锦忆当年。昔日夺标同鼎甲,当年沧海占群龙”,日渐成为勉励和鞭策盐步、泮塘人同甘共苦、携手并进的座右铭。
2012年2月“盐步老龙礼俗”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月初六盐步老龙盐步涌上展示的全部行头
五月初五盐步老龙泮塘省亲泮塘赠送的特产(菱角)、莲藕等礼物
香云纱染整技艺即晒莨,是利用植物薯莨茎块汁液和优质河涌泥对丝绸进行加工、染色的一门独特工艺。
经此工艺处理后的成品叫香云纱,香云纱因拿在耳边轻弹,或穿起来走路,可听到“沙沙”的响声,因而得名为“响云纱”,后人美其名曰“香云纱”。“香云纱”又名薯莨纱、莨纱绸、云纱等等,它独产于珠江三角洲,主要产区是顺德、南海、番禺等地,是中国南方特有的著名染织品,也是目前世界纺织品中少有的、用纯天然染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
这种面料一面是乌黑发亮的黑色,一面是赭石色,质感挺爽柔润,日晒、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强,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褶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经久耐穿,非常适合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国如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气候。正由于这般奇特,香云纱广受人们喜爱,在《渔海怒潮》、《半夜鸡叫》、《红色娘子军》等老电影中都曾亮相。而且,由于工序繁复,产量少,匹价较一般棉布、绸缎高,成为中国历史上“身价”极高的丝绸,曾是某种身份的象征,被誉为“黑色闪光珍珠”。
2008年6月7日,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