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满溢——水乡农谚
农谚发源于民间,通过世代口头流传至今,主要内容有农事节气、耕作技法、农业生产管理三个方面,是老百姓千百年智慧的结晶。现节选如下:
1. 农事节气农谚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莫迟疑。
春不耕,秋不望。
三月禾生节,四月救基围唔切。
清明前,莳完田。清明后,莫点豆。
立夏吹北风,十个池塘九个空。
立秋有雨兜兜有,秋淋夜雨定丰收。
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冬季早耕田,工夫在隔年。
2. 耕作技法农谚
蚕丝茂盛,十足收成。
疏秧大肉,疏网大鱼。
家里无大猪,莫养芒种鱼。
田土翻得深,瘦土出黄金。
鱼要水养,苗靠粪长。
豆谷轮种,增产无穷。
有水不怕寒露风,有肥不怕田底穷。
耕田不用计,猪屎共塘泥。
3. 农事生产管理农谚
大寒夹春,冷死鲮公。
清明晴,桑树挂银瓶;清明暗,西水不离磡。
鱼唔过塘唔得大。
冬种桑,明年桑叶旺。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中耕合时,禾生草死。
种田不养猪,定会有一输。
2009年,水乡农谚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养鱼(收获)
基塘风韵
顺德菜是烹调方式有二十多种,主要有炒、蒸、煎、焖、炸、煲、炖等,有“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记述和俗语。河塘鲜、奶制品烹制和凤城(大良)小炒是顺德烹调技艺的三大系列。
其最大的特色是地道本色,选料鲜活,讲究原汁原味,并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原有的特性,相辅相成,清纯可口。而奶制品烹制独具特色。以含脂高的水牛奶为原料,将胶状液态牛奶炒成半固态热菜,创造出软炒法,在中国烹调技艺中少见。凤城小炒讲究“镬气”,即气热、气味、气色与气质的综合,也讲究勾芡精准。以简单做法体现材料的新鲜美味。
顺德烹调技艺符合现今健康饮食的要求,不仅有味觉上的美感,也有视觉、嗅觉、触觉的美感,体现了中国烹饪艺术的文化价值。此外,顺德烹调技艺还蕴含了大量民俗信息,因顺德乡镇举办红白二事,办龙舟饭,或天后诞、龙母诞等各种神诞活动时,喜聘请价格较低、手艺同样出众的乡村厨师。
2011年,顺德烹调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蒸鲈鱼
凤城小炒
清末民国,顺德时和年丰之际,大良鱼灯会名动一时,成为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齐名的盛会,鱼灯制作技艺也备受推崇。
大良鱼灯最显著的特点,是仿真度高。像真度高低与否,直接体现艺人技艺的高低,精湛艺人制作的鱼灯,骨架大小、鱼鳞颜色恍如真鱼,清代诗人评论鱼灯时,曾多次强调灯形的逼真:“行过溪桥光照水,双双鳞影误真鱼”,能让“世人真假都难辨”。有关鱼灯制作技艺的比赛,也以精细度、逼真度作判断胜负的重要依据。
正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形象逼真,鱼灯的制作工序较多,制作周期相当长,大的鱼灯制作周期近一个月,大约需九个工序,且均严谨地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不少工序费心费力。扎竹架要求艺人经验老到,扎工要巧,扎口需稳,稍有差错即告失败;而肌理清晰,目睹如真的骨架最能体现能工巧匠的心思与手艺,更是人们得以赛鱼夺标的关键。着色、洗鳞,也需要一笔一笔地上印、洗刷;扪纱、煮石花胶亦耗时间、精力。其工艺不可谓不繁复细致,堪称精工巧艺。
2013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鱼灯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