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叠滘弯道赛龙船
叠滘扒龙船清代夫子易瑞瑜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翠拥两岸,袅袅清风送爽,男裳女帕,腼腆随波笑纳。龆龀香囊胸披挂,雀跃堪嘉。妇孺包粽告天下,蒲符护家"。清末民初,叠滘乡有龙船9艘,分别是:茶基、陈丰、圣堂、江头、东宁、庆云、东胜东、三馀堂、潭头等。每年端午期间,叠滘会举行为期4天的龙船弯道竞速赛。比赛分东胜、潭头、圣堂、茶基四个赛区,分为S型、C型、L型以及直道四种赛道。 叠滘水乡,河涌纵横交错,河流在沧海桑田的演变中,形成了溪滘多弯浅窄,特定了龙船不能并船角逐争先,只能单船竞渡。在赛区河面上,除了自然环境外,还在河湾拐角位置,打上木桩或垒石堆,故意收窄河面,增加了进出的难度。在比赛中,要快速转过急湾,巧妙地避开石础,用最短的时间到达终点站,并非只靠劲力,更重要的是,考验舵手的精明乖巧、斗智斗勇和全船人的合拍,才能取得胜利。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全国包括广东在内的龙船,在宽阔、笔直的河道进行比赛不同,叠滘将在狭隘弯曲的赛道中比试速度和技巧,并在弯道处上演号称国内唯一的龙舟“漂移”大战,堪称技术与力量的完美结合。
2017年7月,“叠滘弯道赛龙船”被列入佛山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等奖,作者:吴宇,作品名称:《王者归来》
拍摄地点:东胜,作品名称:《浓浓水乡叠滘龙舟情》
二级奖,作者:涂志锋 作品名称:《叠滘村的欢乐》
煎堆是珠江三角洲一带重要的传统年宵食品。在唐朝时长安已经有碌堆这种宫廷食品,之后有不少中原人南迁,带着煎堆来到南方,成为两广的小吃,春节期间用于敬神祈福。九江煎堆制作在色香味形等方面都要求完美,是制法独特的年宵食品之一。其特点是色泽金黄,形状扁圆,较油。
光绪末年,九江人邹便南觉得圆圆的、硬硬的煎堆难以入口,于是潜心研制改进。一是把煎堆的圆球状改为扁圆状,使煎堆容易上口;二是改革制作配方工艺,使煎堆酥化爽口,受街坊邻里大为称赞。于是年晚便开始制作煎堆在圩场摆卖,至民国时期,邹便南在太平东路开设“邹广珍”店经营,不断改进工艺及创新品种,以九江酥皮大煎堆而闻名遐迩。九江煎堆不仅在附近地区广受欢迎,20世纪30年代初期,更出口至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和美洲各地,同九江双蒸、鱼花一道被誉为“九江三件宝”。1986年,九江煎堆被编入我国第一部介绍中国土特产的大型辞典《中国土特名产辞典》。
新中国成立初期,邹广珍店并入集体饮食企业,不再经营煎堆。1958年后,九江酒家恢复生产九江酥皮煎堆。“文化大革命”时期,九江煎堆曾一度停产,直到1978年后,九江多个地方再次盛行生产九江煎堆,但说到制作工艺则以清代九江墟“邹广珍”店流传下来的最为正宗。
2015年8月“九江煎堆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江煎堆传承人邹珍珠
九江煎堆制作中的其中一个步骤——堆陷料
九江煎堆制作的各个生产工序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