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超1200亿!南海桂城探路城乡融合,打造三大示范片区
“希望桂城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努力打造’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先行示范区,将千灯湖、映月湖、文翰湖三大片区建设成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示范片区,为南海全面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7月30日上午,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在桂城推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行动计划发布暨映月新城重点项目推进会上,对桂城布置了新的的发展“任务”。
会上,桂城发布了《南海桂城推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下称“行动计划”),将打造映月湖、千灯湖、文翰湖三大示范片区,实施五大工程,推进八大项目,总投资超1200亿元,打造“城市更城市,乡村更乡村”的“桂城样本”。
据了解,这是继2019年8月,南海承担省城乡融合实验区创建任务后,南海首个镇街围绕攻坚方向制定的行动计划。将为桂城开拓出生态、生活、生产“三生相融”的一片新天地,让桂城赢得建设城乡融合先行示范区的主动权和发展先机迈出关键一步。
全面建先行示范区
打造城乡融合“桂城样本”
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南海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变“短板”为“潜力板”?
桂城作为中心城区,一直是南海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在村级工业园改造、整村改造、产业社区建设等领域,为全区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
新发布的行动计划中提出,桂城要全面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先行示范区,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推动城、产、人、文等要素互为促进,形成党建引领有力量、产业发展有实力、社会治理有支撑、城乡形态有颜值、公共服务有温度的“桂城名片”,探索让“城市更城市,乡村更乡村”的“桂城模式”,打造大湾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桂城样本”。
当中涉及重点打造映月湖片区、千灯湖片区、文翰湖片区,通过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产业升级工程、基层善治工程、美丽宜居工程、民生优享工程五大工程,推进八大项目。包括映月新城、平洲旧圩和玉器珠宝小镇、叠水小镇、爱车小镇、千灯湖—广东金融高新区、怡海湖科创产业带、半月岛都市生态区、文翰湖国际科创小镇。
按照行动计划,2020年7月前以映月湖片区为重要抓手,全面启动五大工程,建立项目时间表;两年取得重要突破,完成一批建设项目;到2022年,通过三年时间,实现三大示范片区焕发新颜、五大工程全面成型、八大项目彰显活力,形成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经验。
“深化城乡融合,建设省城乡融合实验区先行示范区,桂城有条件、更有基础;有力度、更有速度。”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麦绍强表示,目前桂城共有45个社区,包括23个城市社区和22个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分布较为平均,城市化程度在南海七个镇街中最高。接下来,桂城将通过行动计划,总投资超1200亿元。
“三生”融合
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
“城市更新就是’老火靓汤’!”桂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岑灼雄在对映月湖片区进行推介时说道,“今天我是来为映月新城‘带货’的,希望有更多的目光聚集在南海中心城区最后一块‘环湖拼图’上来。”
事实上,作为中心城区的桂城,正处于广佛全域同城化的新都心、佛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面临“双区驱动”战略和省委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两大历史性机遇。这对桂城城市格局的优化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桂城发布行动计划,旨在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乡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的有机融合。同时,“三生”融合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桂城以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有品质活力为目标。
其中,生产空间方面,将提速村级工业园改造,探索集体和国有建设用地混合开发,推动产业载体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将坚持“大规划、大更新、大拆除、大改造”模式腾笼换鸟,落实村级工业园改造产业及公建配套比例必须达到6成以上,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复合型产业社区。在确保生产空间的前提下,将构建多层次开放型经济,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和优势企业,包括配合推进季华实验室、广佛荟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从土地、人才、资金等方面主动发力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为发展总部经济、人工智能、新媒体、电竞等新兴产业开辟绿色通道,集聚一批总部企业和品牌企业等。
在生活空间方面,桂城重点打造十大网红打卡点;在教育方面,配合推进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陆续新建、扩建、配建学校40所,预计新增学位接近6万个,投入超6亿元陆续完成8所原村域学校扩建和改建。在医疗方面,推动广东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合作办医”二期项目,建设功能齐备的心血管病医院大楼,将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力争打造成三级综合医院。此外,通过强化道路互联互通,推进番海大桥、中央大街修复工程、夏南路改造工程,实施佛平路-南港路-三山大道、三龙湾大道改造提升,配合启动港口路北延、长江路东延项目,力促夏东路北延、清风路东延至广州。实施南桂片区、广东金融高新区等区域慢行系统建设,完善出行环境和通行效率。
在生态空间方面,积极打造公园化城市,全面建设63公里长的滨河景观带,加速推进半月岛生态公园、尖东公园、三山森林公园二期、文翰湖公园三期、高铁公园、映月湖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谋划建设佛山都市农业观光体验公园,让市民尽享“在城市游山玩水,在公园工作生活”的优质配套。实施社区体育公园三年发展规划,投资超11亿元,通过分别新建、配建、提升、完善共150个社区体育公园。
大力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加快沿街外立面、河涌生态、口袋公园的系列改造提升工作,确保夏南一、夏东、平东、叠北、叠南、凤鸣、南约、西约、中区成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示范点,连片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覆盖14个农村社区。
拥有万余亩连片鱼塘的青岐村,将成为西南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引擎。/西南街道供图
昆都山下新建的云从公园,讲述了清代江根村的陆云从104岁赴京赶考中进士的故事。
思贤滘边的樵桑花海。今年西南街道把元旦健身跑活动路线终点设于昆都山思贤滘片区。
思贤滘畔,三水区西南街道下辖的江根村、青岐村,因乡村振兴迎来了蝶变。
江根村,三水文化老地标焕发出新活力。昆都山思贤滘片区完成首期提升、对外开放以来,坐拥三江汇流之景、饱涵儒雅风骨的昆都山走出深闺,人气大涨。村民们尝到“水文化”提升的甜头,对扮靓村容村貌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越来越高。
青岐村,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的“水经济”释放发展红利。曾经“塘头养猪、塘里养鱼”的小乡村,接到一个个重量级科研机构伸出的橄榄枝,村里龙头企业的种苗生意越做越旺,养殖户对转型升级跃跃欲试。
三江汇流处,把思贤滘、江根村、青岐村连起来看,形状恰好就是一个“水”字,又犹如一只蝴蝶张开翅膀,“一体两翼”乡村振兴新格局就在眼前。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西南街道乡村振兴紧扣“水禀赋”而为,“水文化”“水经济”双轮驱动,绘就了一幅水城共融、有形有魂的“西南特色乡村风情画”,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民成“乡村代言人”
——昆都山下,江根村环境美了起来,人气旺了起来,人心聚了起来。
“这里就是西江、北江、绥江汇流处,欢迎各位。”“大家可以一边登昆都山,一边欣赏三水独有的三江汇流奇观,感受江根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去年以来,江根村村民、退休教师陆阜年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在村里担当村史讲解员和景观导赏员。是日大暑,他一早就走出家门上岗,迎接来自江门东仓里美术馆的采风团。
今年年初,西南街道把一年一度的元旦健身跑活动路线终点设于昆都山思贤滘片区,对外展示乡村振兴新貌,江根村很快成为八方游客慕名而至的打卡点。每到周末,进村主干道的户外停车场总是满满当当。
“村里的人气和以前不一样了,几乎每天都有人从外地过来游玩。”采访当天,从上午9时到临近中午,陆阜年一口气接待了两个来自佛山市外的采风团。
长期研究村中文化历史的陆阜年一直热心于挖掘江根历史,对外推介家乡。原本已退休在家带孙子的他,把讲解员的新工作当做一份惊喜,珍而重之。“只要我还能干,就很乐意一直干下去。”陆阜年说。
江根村村民小组长陆湛新也是村里的大忙人之一。最近,他刚给江根村人居环境“红黑榜”制作了公示牌。前不久,江根村经村民代表全体表决通过,在村规民约中增加一项新条款:村民“门前三包”落实不到位,可能会被扣分。
这些新规定既细致又严格。村里还将每月对村内各户的卫生环境情况进行考核,在人居环境“红黑榜”定期公布环境卫生较好和较差家庭,督促“后进生”限期改正。
“面对这样严格的要求,村民全力支持。”陆湛新说,村民尝到环境提升的甜头,对扮靓村貌、建好家园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乡村振兴,首先要人心齐。为了推动江根村的环境美起来、人气旺起来、名气响起来,西南街道把聚人心作为第一项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去年年底,江根村岁松陆公祠完成了“祠堂+文化”升级,被赋予了新的角色。祠堂里新添了图书架、乒乓球桌,挂上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老年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新牌子,祠堂成为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新阵地。
“村里的历史文化故事越来越为人熟知,大家还能在祠堂里健身、娱乐、聚会。祠堂变身,我们村民最受益,大家都很支持。”说起公祠的新变化,村民陆柱雄感慨地说。
走进江根村,屋前屋后、村庄道路清清爽爽,看不到垃圾和杂物。在昆都山思贤滘片区的另一侧,可见一面观光塘。清塘四周屋舍俨然,绿树成荫,水面上波光粼粼,让人迷醉。
“这里有个新名字,叫做‘润笔池’。”陆湛新说,“几个月前,大家主动腾出鱼塘,清掉塘边乱堆乱放的杂物,拆掉私自搭建的棚舍,才有了这个漂亮的景观塘。”
文化老地标不再沉默
——乡村振兴激活“水文化”,西南“一山一岛一古镇一园区”从昆都山起笔。
位于思贤滘畔、昆都山下的江根村,是西南街道乃至三水区富有传奇色彩的村落。西、北、绥三江汇流于此,珠江三角洲肇始于斯。千年古村文风昌盛,陈白沙在此思贤,何维柏山上结庐,陆云从百岁赴京考中进士。
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团队受西南街道邀约,对西南乡村振兴总体方案进行规划。该团队在方案里写道:江根是三水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结合得最好的地方。
但在昆都山思贤滘片区首期工程项目建成开放以前,对当地村民来说,这份天然禀赋曾是一份“甜蜜的负担”。
思贤滘是广佛两地饮用水源保护地,生态保护的红线为江根村保留了青山绿水,也带来了一些限制,村民难以通过引入开发项目提高集体收入。昆都山作为三水的“文化灯塔”,也因为未经开发而常年处境尴尬。过去,人们摸索登山,除了一片葱茏郁翠,往往再无所获,三水人期待沉默的昆都山重现昔日历史文化荣光。
乡村振兴东风至,古村名山都迎来了可喜的变化。作为广东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唯一县级试点,三水在2019年7月初全面启动打造三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带动全区全域高品质推进乡村振兴,南部岭南水乡示范片区由西南街道、白坭镇携手而为。
在此语境下,西南街道投入1050万元打造昆都山思贤滘片区,起笔构建“一山一岛一古镇一园区”乡村振兴空间形态,推动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攻坚三水的待解之题,把三水最具辨识度的地理和文化符号做实。
在保护“三江汇流”水生态基础上,昆都山思贤滘片区迎来一系列大手笔却又克制的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江根村焕发出新的光彩。
不到一年时间,投资超过1200万元的昆都山思贤滘片区、云从公园建了起来,三水“文化灯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投资71万元的进村道路提升工程,整齐划出人行道和户外停车位,为村民和游客带来了方便……
天然禀赋转化成为了源头活水,用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的话来说,三水人可以自信地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说“到三水必登昆都山”这句话了。
万亩鱼塘装上“智慧渔芯”
——“水经济”转型升级,乡村产业振兴鼓起了青岐村村民的钱袋子。
和江根村隔水相望的青岐村,也和过去不一样了。
“养桂花鱼要七八个月才能出塘,而加州鲈种苗培育只需要四十天左右,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养殖户还可以向白金水产学技术。”最近,养了十多年鱼的村民邓世光对高值鱼苗的生意跃跃欲试。他说,现在村里想要试水转型的养殖户越来越多。
“几年前,我们这里还是‘塘头养猪、塘里养鱼’的传统农业模式,亩产效益不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很低。”青岐村党委书记刘永扬坦言,“推动产业提质、农民增收,是大家都期待的事情。”
变化源于“水经济”的转型升级。如今,坐拥万余亩连片鱼塘的青岐村,正以青岐现代渔业产业园为核心载体,推动淡水水产养殖业种、养、供、销全链条发展,建设一个辐射全国的“智慧鱼芯”。
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在西南街道,青岐村是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落点。
自2019年5月青岐现代渔业产业园入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以来,为了打造高质量“水经济”体系,西南大手笔投入4000万元,推动鱼塘标准化改造和青岐现代渔业产业园硬件设施建设,为吸引好项目筑巢。
越来越多科研机构看好这篇“水文章”。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单位牵手园区,和本地水产企业打造现代渔业产学研发展联盟; 白金水产和珠江水产研究所共同研发培育的“优鲈3号”获评国家“水产新品种”,今年水花苗销售量有望增加到10亿尾……
风来一时新。村民也对引入增量项目形成共识,把技术含量不够高的项目拒之门外,推动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和发展潜力强的项目形成良性互动。“今年,村里鱼塘租金比原来涨了一大半,但好的鱼塘还是供不应求。”邓世光自豪地说。
翻开地图,因为乡村振兴迎来蝶变的江根村、青岐村,恰好分别位于思贤滘南北。从高空俯瞰,“一滘两岸”片区和“水”字形似,又犹如一只蝴蝶张开双翼,振翅飞翔。
双轮驱动的 乡村振兴方法论
——紧扣特色禀赋,西南着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写好特色“水文章”。
作为三水中心城区所在地,西南街道坐拥“三江汇流”“中国饮料之都”“百年河口”三张“三水十大文化名片”,是三水“水资源”汇聚之地。
一个个村庄因水制宜迸发新活力的背后,是西南街道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与特色,不断深入推动乡村振兴的努力。
2018年4月,三水被列入广东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探索可复制的县域乡村振兴新路。作为三水中心城区所在地,西南街道逐步理清思路、校准方向、锁定抓手。
“做好具有西南特色的乡村振兴文章,就是要立足城市三水中心城区的定位,以水通天下的眼界,全力构建‘一山一岛一古镇一园区’ 文旅生态产业发展格局,提高西南在佛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中的辨识度。”对于西南街道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三水区委常委、西南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学坚说。
两年多的时间里,西南街道打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章法——立足独有的“水资源”优势,做强“水文化”“水经济”,“一体两翼”写好乡村振兴“水文章”。至今,三江汇流处,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初步形成了经验体系。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不论对三水区还是西南街道而言,高质量完成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的阶段性工作,不断为乡村振兴赋予强大而持续的新动能,都是绕不开的命题。
围绕“水”字做文章的乡村振兴之路,接下来怎么走?西南街道党工委委员陈志侠介绍,西南乡村振兴将继续坚持以文化为根,走绿色路,打生态牌,采取抓融合、铸品牌、善治理相结合的做法。
思贤滘畔,“水文化”的提升成效往外扩展,河口古渡小镇成为西南街道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又一重要节点。从昆都山公园溯流而上,年度投入4.6亿元的“四个百年”文化标识活化工程已启动,百年火车站旧址修缮工程等项目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在不久的将来,昆都山思贤滘片区、老鸦洲生态岛等重点片区将通过水路交通连接,与河口古渡小镇串珠成链,和青岐现代渔业产业园形成联动效应,构成特色乡村旅游路线,不断擦亮“三江水韵”品牌。
保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西南街道将着重落实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再投入3600万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进阶提升,投入500万元持续推进“四沿一区”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城乡的颜值和气质。
傍晚,沙水村村民刘波华带着两个孩子推开家门,沿着村道往东步行50米,就来到翰林水道边上。一条拱形廊桥横跨水面,连接着沙水村和对岸的翰林湖农业公园。50米,正是这座古村落与农业公园的距离。
2014年,佛山南海区丹灶镇启动建设翰林湖农业公园,位于公园边上的劳边社区沙水村通过土地出租的方式积极参与公园建设。经过几年发展,如今的翰林湖农业公园已成为南海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不仅带动了周边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还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了村民就业和村集体收入的大幅提升。
开窗见绿、出门进园,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沙水村徐徐展开。
着力提升环境
村里有了“后花园”
从事金融行业的刘波华是土生土长的沙水村民,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刘波华也在城区买了房,但两年多前他决定搬回村里,村居环境的大幅提升是吸引他回流的主要原因。
在沙水村,像刘波华这样回流的村民不在少数。劳边社区党委委员劳文广介绍,沙水村有户籍人口1100多人,其中有约1/5搬到外面居住,近几年回流的村民越来越多。
翰林湖农业公园的建设,是沙水村人居环境变化的重要转折。2014年,丹灶镇启动建设翰林湖农业公园,以“耕读田园”为主题,通过租用周边几个村居的农用地,连片开发占地2000亩,集农业种养、生态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区。其中,位于公园西边的沙水村就占了900多亩。“这些土地原来都是连片的鱼塘,通过改造后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公园。”劳文广说。
经过几年建设,翰林湖农业公园成为了丹灶乃至南海的重要城市名片,在翰门迎客、五彩花田、翰湖碧波、桃李花溪、耕读长廊、亲子田园、休闲绿道、绿茵球场、生态农场等特色项目的规划、建设下,翰林湖农业公园保持原生态,融入农业种养、农业观光和农业科普等元素。
2017年,翰林湖农业公园作为广东唯一的代表,获得了“亚洲都市景观奖”;2018年,入选全国10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之一。
一河之隔的沙水村,享受到了环境提升带来的红利,翰林湖农业公园不仅成为了村民的“后花园”,还带动了村民和集体收入的提升。“改造前我们的鱼塘租金每亩1000多元,通过农业公园的建设提高到了3000多元,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了100多万元。”劳文广说,通过招聘村民从事绿化管养等工作,公园还带动了20多名村民就业。
推进古村活化
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位于丹灶镇中心位置的沙水村面积不大,却是丹灶著名的古村落,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共诞生了2名进士和11名举人,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翰林父子”刘廷镜和刘国珍的故乡,村内“石狮埠头”“大板桥头”“泰皆升平”“沙水埠头”等标志性历史建筑古貌保存完好。
近年来,为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沙水村紧抓古村落活化、美丽文化村居建设、翰林湖农业公园建设等机遇,大力推进全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劳边社区党委书记刘湛洪介绍,沙水村结合自身地域特色,以“承礼有为 儒兴劳边”为主题,大力推进古村活化。通过建设承礼广场,以文化人,完成沙水古埠头、白银窦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维护工作;对村内的大宗祠、南乔公祠等传统建筑物,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复旧翻新,并原址重建了太史第门楼。如今的沙水村,历史建筑处处可见,鳞次栉比的古建筑上,镬耳屋青砖墙低诉着光阴的故事。
与此同时,沙水村还通过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开展拦河花基和树池升级改造,三清三拆、水清岸绿等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沙水村所在的劳边社区在佛山美村创建评分中获得了100分的好成绩,成为3个“满分村”之一。
发展文旅经济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去年7月,南海获批创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重点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十大示范片区。作为十大片区之一,丹灶镇正大力推进一岛两湖十里片区建设,通过对“有为水道”“翰林水道”两大水道展开规划设计,将城西片区建成“仙湖氢谷+有为水道”,大金片区建成“智能安全产业园+翰林水道”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促进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布局。
沙水村正紧抓机遇,通过创建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精品特色村,获得2000万元的扶持。“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推进翰林水道二期工程,把周边几个村居串连起来,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刘湛洪说。
随着翰林湖农业公园知名度不断提升,节假日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需求。“我们正计划推动民宿产业发展,通过引导和鼓励村民改造民宿,留住过夜客。”刘湛洪说。此外,沙水村还通过出租原来的地堂闲置地,发展餐饮业,并在与翰林湖农业公园交界处设置集中摆卖摊位,为村民提供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增加集体收益。
“我们将用两三年时间,建成广东省精品特色村。”刘湛洪描绘着心中的蓝图。
记者观察
项目创建与人居环境提升的良性循环
走进沙水村,碧水环绕,中间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着村中的古屋和修葺一新的小桥,古村落的自然风光让人应接不暇;村民三五知己围坐在翰林水道边上的树荫下,闲话家常,怡然自得;不远处的污水处理系统被茂密的水草围起来,经过自然净化后再排到翰林水道。
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今的沙水村成为很多人心中理想家园的模板,这样的美丽画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沙水村通过多年的项目创建,一笔一画装扮起来。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业态的村居,沙水村经济实力在佛山并不突出,为了最大限度撬动各方资源,提升全村人居环境,沙水村抓住项目创建机遇,通过项目创建持续带动村居环境提升。
通过古村活化升级,沙水村获得政府数百万元扶持,用于旧祠堂、旧建筑修缮等工作;通过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也获得了数百万元扶持,推动了多项美村计划的实施;如今,沙水村正通过创建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精品特色村,获得2000万元的扶持,用于厕所革命、清淤护岸等工程建设。
项目创建提升了人居环境,而人居环境的提升又反过来提高了村居项目创建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让沙水村成为了城产人文融合发展的典范。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