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资助1000万元,佛山这笔经费等你来申报
7月31日,记者从佛山市科技局获悉,2020年佛山市产业领域科技攻关专项申报已于近日启动。该专项将支持“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觉系统工业应用研究”“特殊工业场景下人工智能决策执行系统应用研究”等四个专题,最大资助强度达1000万元。
近年来,佛山市加快部署人工智能产业。2020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佛山市科技局介绍,此次启动的科技攻关旨在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产业领域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推动佛山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本专项支持的四个专题,均与人工智能有关,且结合佛山产业实际需求。
以最大资助强度为1000万元的“人工智能工业应用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项目为例,该项目研究内容要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研发人工智能视觉检测、识别、智能决策判断等方面的共性技术,形成面向工业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开源服务平台。
同时,该项目要提供视觉感知模组和关键构件、柔性视觉检测共性技术;研究深度弱监督学习、终身学习、自我学习等算法在工业视觉模型中的应用;高效的工业应用人工智能硬件制造、检测平台建设;围绕佛山市内重点支柱产业结合本地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系统工业应用示范等服务。
专项还涉及5G等热点。如“离散制造过程人工智能系统应用研究”项目,研究内容包括面向定制生产、离散制造等场景和远程工业服务,运用工业大数据分析与集成、智能工厂信息物理系统自组织方法、5G及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应用于工业场景下各环节的人工智能系统应用研究。
往年7月在天气舞台上常见的台风,却在今年“缺席”了!自2020年第1号台风“黄蜂”5月12日形成、2号台风“鹦鹉”6月14日形成之后,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区再无新台风出现。目前,菲律宾附近的多个热带扰动“胚胎”正在酝酿之中,预计将有1~2个台风生成。
今年7月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的首个“空台”7月,造成今年迄今为止台风活动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后期台风活动趋势如何?本期《天下周刊》将系统梳理。
历史罕见!7月无台风将打破历史纪录
从常年来看,7月属于台风活跃期,甚至有不少台风登陆我国。如2019年7月,共有7个台风生成。但是今年,台风却不按常理出牌,不仅“迟到”,而且“出勤率”很低。截至目前,今年只有“黄蜂”和“鹦鹉”两个台风生成,常年7月平均生成台风4.1个。
不仅如此,从1949年以来,目前还未发生过7月“空台”的情况。此前再“不济”最少也有1个台风生成,分别出现在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据统计,曾经有4年7月生成过8个台风(分别出现在1967年、1971年、1994年、2017年)。如果7月底前仍无台风生成,是非常罕见的。
不活跃!今年以来台风生成与登陆显著偏少
今年7月“空台”,反映了今年目前为止台风不够活跃的特征。常年来看,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北上和季风活动的增加,通常7月份台风活动会有明显增加。
在全年都有台风活动的西北太平洋上,台风的活动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其中以8月发生频率最高,9月次之,7月位居第三。根据1949年至2019年台风数据统计,7月份生成的台风个数在全年占比15.2%。
然而今年,不仅仅是7月台风活动减少甚至“缺席”,自今年1月以来,台风活动就显著偏少。
根据大数据显示,近30年1月至7月平均生成台风的个数是8.1个,其中生成个数最多的是2015年(13个),生成个数最少的是1998年(1个)。与历史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7月台风生成总数偏少6.1个、约75%,为1949年以来除1998年以外生成台风最少的年份。
此外,今年只有第2号台风“鹦鹉”于6月14日登陆广东阳江,今年1月至7月台风登陆总数较多年平均2.3个偏少1.3个,为1949年以来除1951年、1975年和1997年以外登陆台风最少的年份之一(1951年、1975年和1997年同期1月至7月无台风登陆我国)。
为何今年台风如此不活跃?
为何今年台风如此不活跃?专家表示,台风生成个数的多少从气候角度上讲,与海洋热力状况、季风的活动、大气低频振荡等因素有关;从天气角度上讲,则需要高海温、高湿度、高对流不稳定层结的热力条件,一定的地转偏向力、弱环境风垂直切变和初始动力扰动的动力条件。
但是对于今年来说,副热带高压是抑制台风生成的“幕后黑手”。而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强,则与厄尔尼诺和印度洋热带洋面海温异常偏暖密切相关。
随着2019年秋季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面积偏大,台风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洋面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由于副热带高压一般为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缺乏台风生成的必要条件。
气候统计显示,近70年来,上半年生成台风两个以下的年份有16个,其中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关的年份就有11个。1973年、1998年、2016年上半年无台风生成,都发生在强甚至超强的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
此外,今年夏季,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偏弱,越赤道气流异常偏弱,使得“推动力”不足;且5月下半月以来,南海季风异常偏弱,同时由于副热带高压异常导致其南侧广阔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为强劲的偏东风所控制,季风槽难以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形成,因此南海及菲律宾以东热带洋面对流云团活动也较常年同期偏弱,不利于台风的生成。
华南多地高温干旱亟需台风“灭火”
台风来临,狂风暴雨;台风缺席,高温干旱。
一般来说,台风的灾害主要是伴随的狂风暴雨,以及引发的次生灾害; 台风的潜在收益是缓解旱情,缓解酷暑和电力需求,增加渔业产量,调节气候和淡化海水等。事实上,台风的多少并不是作为衡量灾害多少的标准,也与具体台风的影响程度和当年的气候背景相关。
从全球来看,如果没有台风,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将会失去1/4以上的降水,淡水供应甚至可能会出现紧张。
若没有台风来“赶走”高温,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将会更热,地表干旱将更加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
今年因少有台风光顾,从6月以来,华南多地高温不断。截至7月23日,福建福州已出现33个高温日,海南海口已出现40个高温日。
专家分析,一直到7月底,华南的高温闷热天气都将持续。虽然副高可能出现阶段性北抬,但对华南的高温缓解作用不大。若想“灭火”,只能期待一场台风或一场妥妥的透雨。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华南小伙伴还需注意防暑降温。
台风正在路上!8月台风最频繁
7月没有台风生成,这并不表明今年下半年的台风活动会趋弱,也不排除海洋积蓄能量“憋劲儿”待发。
如今,北半球逐渐进入盛夏时期,全球也进入台风高发期。目前,中太平洋夏威夷西北方有一个热带风暴“道格拉斯”(Douglas)活动,预计“道格拉斯”将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根据最新的大气环境和海洋状况监测信息,未来几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台风将逐渐趋于活跃,预计将有1~2个台风生成,其中1个可能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统计分析表明,8月为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月份,历史平均有5.7个台风生成,其中生成数最多的是1960年和1966年(10个),生成最少的是2014年(1个),其中1998年8月有3个台风生成。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8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个数为4至6个,较常年同期(6个)略偏少;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为2至3个,较常年同期(2个)略偏多。气象部门将密切监测台风动态,做好相应预报服务工作。
营销不能靠运气,数字营销专家Brian Solis说:不要只争一朝一夕,要去竞争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否则你会得不偿失。
现如今在这个整体都很浮躁的营销大环境中,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出来追热点、借势营销的。热点自身迭代速度快,是否与自身品牌调性相符、是否能与品牌策略相结合、是否满足目标受众情感诉求……盲从追热点只会在海量信息流中过目即忘。
对于大众而言从感觉上评判一个品牌的借势,跟品牌关联度大的,似乎就是很好的借势了;远的不说就看今年的疫情期间,就有很多品牌通过借势营销,深深的印在了大众的脑海中,“老乡鸡董事长手撕员工联名信、钉钉在线向小学生求饶”等等。
似乎每次热点出现的时候,总有一些品牌在人群中突出重围、在大众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但从众借势后品牌真的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吗?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借势营销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底层逻辑。
1、重塑认知:盲目跟风,真的不是借势
借势营销其实是将销售目的隐藏于营销活动之中,将产品的推广融入到一个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环境里,使消费者在这个环境中了解产品并接受产品的营销手段。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每天都会有大事发生,所以在营销人的眼里,每一个大事件都是营销源,把一些事件的元素整合起来,并与自家的品牌贴上一点点关系,这就是借势;而我们之所以会选择借势营销,很大程度上也是看重了它成本低、传播快的优点。
但很多品牌打着借势营销的口号蜂拥而上、盲目跟风,根本不考虑借势营销后是否真的对品牌有利,虽然蹭了一波热度,却没有内容价值的输出。
虽然看起来借势营销的品牌很“聪明”抓住了热点、传播了品牌;但往往只是大众的过眼云烟,看过之后就再也不记得了。
另一方面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不着边际的借势,无疑是在制造垃圾信息,大量没有价值的营销信息出现,直接淹没了朋友圈或微博上本该很有价值的信息,最终成为了大众的负担。
这种看似成本很低的借势营销,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不仅借势文案被信息洪流淹没,而且还白白透支了品牌的消费者信任度,效果不仅没达到,而且还无形中还损失了再次营销的机会。
同时品牌盲目的跟风,一旦养成习惯产生依赖,就会忽略挖掘自身产品的真正价值;事实上,无论是哪种营销手段,最终都要回归自身产品和品牌上,只有将自身产品卖点和品牌故事不断进行提炼,才有可能将产品或品牌的精髓真正传递给消费者。
除此之外,疲于对热点事件进行借势或是为了借势而借势,都会让品牌迷失方向,而且最关键的是在信息快速流动的今天,热点事件的传播效力可能只有24个小时,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文案并快速发动传播,那就很可能意味着白忙乎一场。
对于品牌而言需要明白的是,虽然客观来看蹭热度对于品牌的传播确实有利,效果也比平常传播的更广,但一定不能把“盲目跟风”当成是借势营销来理解,就像之前狂人在《原来沙雕文化才是对抗生活焦虑的特效药》结尾提到过的:任何一种营销都是复杂的、有逻辑的、需要思考的一样。真正的借势营销同样也是有策略的、需要思考的。
2、解决问题:借势营销越来越受大众所诟病?
近年来,借势营销慢慢开始成为各大品牌惯用的营销手法之一,每逢热点那些嗅觉灵敏的品牌总是先发制人,借势作品就会铺天盖地的袭来。
回顾营销的发展历史,品牌凭借热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所以借势营销才能一直长盛不衰,也正因为这样,品牌方匆忙制作的借势广告,投入市场后往往会被很多人所诟病。
同时大多数品牌对热点的这个“势”理解为传播力,也就是热点具备很大的传播力,那么热点就有“势”可借,但其实这种蹭“势”的行为不叫借势。
这也是绝大部分人对品牌蹭热点反感的原因,对于一个品牌,匆忙的追逐热点,出街一套传播活动,但是能明显看出来品牌跟热点内容不搭,然后大众就对品牌多了一丝负面认知,传播的越广,反而负面影响越大,因为粗糙的内容,大众完全感知得到,可能在短期来看没什么问题,但是结果都是点滴堆积的。
另一方面当品牌扎堆蹭热点时,就是在争相消耗热点的传播力,那么热点也就形成了过度曝光。我们都知道不管任何一个事物,过度曝光就会让人更熟悉,而太熟悉的事物就会产生过滤效应,根本不会引起人的注意。比如:你天天经过的街道,太过熟悉后,根本不会引起注意。
无疑借势营销就不是品牌单方面认知的蹭热点了,借势营销的是对品牌嗅觉的考验、对创意部门的检验,结合上文除了需要思考以外,品牌还需要足够扎眼的创意,来为热点披上嫁衣。
3、合理运用:从营销到生活——因势而为
其实任何时候都没有去否定借势营销为品牌带来的显著效果,一个热点之所以能被大众普遍关注,背后肯定会有一个被大众认同的内在诉求,同时借势不止可以运用到品牌营销上,在生活中懂得借势而为,有时候也可以事半功倍。
记得很久之前有一位长辈分享他的经验说:你必须学会借势。当时年轻不懂,后来发现原来真的是这样,在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通过“借势”成就自己的人。
小米手机总裁雷军是一个高材生,大学2年时间就学完别人4年的课程,第3年自己创业写了软件赚了20万。后来在金山WPS里,依然秉持学霸精神工作,用朝五晚九来形容毫不夸张,每天工作14个小时,可事业一直没有起色。
因为对头office软件太强大了,而且国内的正版意识非常差,企业发展受限;雷总多年苦闷终于悟出来,不要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在风口浪尖上面,猪都能够飞起来。
继而毅然从耕耘多年的WPS转战手机市场,从符合国人使用习惯的MIUI手机系统研发,做到发烧友无数的小米手机,再后来又发展小米商城 ,做成了巨大的小米生态市场。从原来再怎么努力都不见成效,到及时跟上,缔造了如今小米品牌的辉煌成绩。
这就在于会借时代的势,纵观历史上很多富豪就是借时代之势,后快速发展起来,微软计算机的比尔盖茨、聊天软件的马化腾、小米手机的雷军、搜索引擎的李彦宏、网上购物的马云……别说那些厉害的人物,就是我们身边一些早买房的人,他们都是赶上了时代的红利,单凭自己的本事,靠着打工怎么可能快速发家?还不是借时代之势,扶摇而上九万里,成为了让人羡慕不已的风口下的“猪”。
其实不管是对于品牌还是对于生活而言,与这个时代和谐相处,不要一厢情愿硬碰硬、不要随波逐流,不知漂向何处。而是找到自己的位置摆正心态,去把握事物规律趋势,借势借的有水平、有深度,才是其根本所在。
最后借用雷总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想要飞起来的“猪”越来越多,而可以起飞的风口越来越少,所以就需要我们去与时俱进的思考“借势”背后的趋势。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