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皮薄肉厚的龙岗鸡心黄皮上市啦
——今年产量约130万斤 成熟采摘期将持续到7月中旬
7月4日,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第六届龙岗黄皮文化节在龙岗村曾氏大宗祠开幕。龙岗鸡心黄皮酸甜多汁、皮薄肉厚,果大核小,因品质上乘而享誉省港澳。今年,龙岗村黄皮产量约130万斤,成熟采摘期将持续到7月中旬。
据介绍,龙岗村地处流溪河畔,栽种鸡心黄皮有30多年历史,全村黄皮种植面积超过1500亩,已成为全广州最负盛名的黄皮产地。今年,黄皮开花挂果期受到雨水较多影响,龙岗鸡心黄皮产量同比减少,价格同比略有上涨。然而,品质上乘的鸡心黄皮、优美的田园风光依然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慕名而来观光、采摘。
开幕式上,白云区供销联社牵头发布《白云区和美乡村研学之旅——龙岗黄皮文化体验线路》,围绕龙岗黄皮打造乡村研学基地,同时体验黄皮采摘、古祠游览、美食品尝、醒狮文化,促进学农教育发展和文旅产业振兴,带动农民赋能增收。
黄皮新体验
柠檬、荔枝、龙眼作为食材入菜,已是再寻常不过。鸡心黄皮除了作为水果鲜吃,也能入菜,大家听说过吗?昨日,在龙岗黄皮文化节上,龙岗村的“外嫁女”曾东慧巧手烹出一桌“黄皮宴”,惊艳全场。
当日早上7点,曾东慧就来到曾氏大宗祠忙碌起来。她和志愿者一起把新鲜黄皮洗干净、剁成酱,与肉馅和在一起,准备包黄皮饺子。“酸爽黄皮凤爪要提前浸,这样才入味,三款点心也是提前一天做好的。”曾东慧介绍,“今天现场主要做5道菜和海盐黄皮柠檬茶。”接近中午时分,黄皮鲜鲍冬瓜盅、老坛黄皮蒸猪脷、黄皮焖猪手、黄皮鲜果沙律、黄皮饺子、酸爽黄皮凤爪六道主菜悉数上桌。配以黄皮奶酪瀑布蛋糕、黄皮贝果、黄皮坚果酥及海盐黄皮柠檬茶等糕点、饮料,为大家带来舌尖的独特体验。

今年3月1日至6月30日为珠江禁渔期。在此期间,广州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以下简称广州支队)强化责任担当,聚焦主责主业,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按照“人上岸、船靠港、网入库”的管理目标,积极推进2023珠江禁渔期执法监管,重拳打击各类涉渔违法违规行为,有序推进珠江禁渔期制度顺利实施,确保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禁渔期间,广州支队与公安、海警等单位协同配合实施好禁渔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4010人次、船艇672艘次、车辆425车次,组织开展执法行动477次;深入渔船、渔港(码头)、渔村派发宣传资料2138份,悬挂标语、横幅136幅;查处违法捕捞案件51宗,其中移送公安机关2宗,移送司法机关3人;没收涉渔“三无”船舶89艘,拆解涉渔“三无”船舶72艘,取缔违禁渔具935件,长度约23550米,没收违法捕捞渔获物132.27公斤,执法罚款总额11.75万元。
联合执法
查获物品
下一步,广州支队将持续加强辖区水域执法监管,落实渔港(码头)巡查监管,推进“绝户网”、涉渔“三无”船舶清理取缔工作,严打“电、毒、炸”等滥渔酷捕行为,促进我市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走进宁西街石迳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一栋栋两三层高的楼房随处可见。住楼房原本是一件开心的事,但近年来,村民却遇到了烦心事——自来水水压不稳定,二三楼经常断水。
“现在不用担心啦,即便一楼用水,楼上照样也能保障水压水量,实在很方便。”随着农村供水改造工程完工并实现通水,石迳村村民梁叔点赞说道。
开展农村供水改造工程是增城区今年十件民生实事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记者从区水务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30个农村供水改造工程(总共35个),完成率为85.7%。
新建供水管网362公里 惠及村民超7万人
梁叔告诉记者,他一直生活在村里,经历过自家挖井打水、铺设管网引水再到如今市政供水的过程。这也是增城村民用水变化的真实写照。
增城区农村地域面积广阔,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且住户较为分散,普及市政自来水供水存在较大困难。2014年以前,增城区通过第一、二轮农村供水改造工程,实现了农村集中供水的100%覆盖,初步解决了村民的饮用水问题。
然而,与市政供水相比,农村集中供水点的水源多为山泉水或地下水,普遍无完善的消毒处理设施,难以达到乡村振兴工作关于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90%的要求。
为努力构建农村供水新格局,基本实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智慧化服务”农村供水体系,增城区于2019年全面启动第三轮农村供水改造工作,总投资约22.54亿元,计划2023年全面完成,受益人口60万人。其中,今年计划开展35个农村供水改造工程,总投资约4.39亿元,修建供水管网约400公里,已纳入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惠及人口约8.89万人。
截至目前,已完成30个农村供水改造工程,具体为中新镇17个行政村、仙村镇5个行政村、宁西街8个行政村,新建供水管网362公里,惠及村民超7万人。
“一户一表” 全面实施同网同价
此轮农村供水改造意在将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更新改造或重建原有老旧质量差、漏损率大的农村集中供水设施,确保农村饮水水质合格率提升至100%。
改造前,增城农村供水管网一般使用易老化、易渗漏、易影响水质的PVC管材,各行政村多为总表供水,总表后管网漏损率高达30%。改造后的管网改为使用年限不低于50年的新型管材,能有效减少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5%。
改造完成后,不管是市政供水或是农村集中供水,均全面实施“一户一表,抄表到户”模式,并采用远程传输智能水表,由供水单位统一管理,实现同网同价,供水城乡一体化,提高管理效率、规范水费征收工作,有效提升村民节约用水意识。
“这里没有吱吱吱的声音,说明附近地下管道没有漏水情况。” 在石迳村,东进供水有限公司宁西服务站的巡检人员撬开井盖,将1米多长的听音杆一端放在水管表面,双手握住另一端,耳朵紧贴上去,判断水管是否漏水。这是该公司日常巡查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提升农村饮水水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