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布百条经典研学路线,现场示范课为研学实践提供“广州样本”
品味真研学 读懂新花城
——广州发布百条经典研学路线,现场示范课为研学实践提供“广州样本”
研学就是逛展打卡、到此一游?怎么可能!告别走马观花,真研学来到我们身边啦!
6月30日,“大开‘研’界·走读广州”——广州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通过打造首个真研学示范课、推出100条经典研学路线等举措,构建广州研学实践“五个一”新格局,为广大师生和家长提供了更科学、规范的研学指引,引领全省研学实践教育的探索和创新。
活动由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市研学实践协会、信息时报社承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广州市天河中学、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广州市天河第一小学、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幼儿园、广东省军区第一幼儿园协办。
体验“真研学”
听海螺说悄悄话,海上“思”路寻芳香
“孩子们,把鹦鹉螺的壳放在耳边,你是不是听到了一些悄悄话?”活动当天,天河第一小学的孩子们来到省博自然展厅,体验《海洋软体动物》研学课。展厅内悬挂着鲨鱼、魔鬼鱼等真实的海洋生物标本,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海洋世界中,他们一边听省博导师的讲解,一边在研学手册上认真地记录。在展厅旁的“课室”里,学校老师让孩子们先寻找小学课本里贝类的内容,再让孩子们探索贝类世界,最后更把一个个贝壳串成风铃,倾听大海的声音……“沉浸式”的课堂氛围、情景式的学习体验,真正的研而有学。
这样的研学课你也想上吗?当天,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四个学段的学生分别上了四节不同的研学示范课,让市民近距离感受真研学的魅力。
在大舞台区域,广州市天河中学师生带来了《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寻香之旅》研学示范课,身着汉服的学生们,先是体验净手、品香等传统香礼;然后品味沉香、龙涎香等动植物香料,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香料,揉搓后打磨DIY香牌。学校老师从香料的起源、贸易等知识引发学生思考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天河中学副校长谭小霞介绍:“我们在做研学时不光是让学生眼睛看或简单的体验,而更强调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专业的课程设计,像寻香之旅,除了通过欣赏香具制作香牌之外,还会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汇报等方式,深入学习香文化,培养乡土人文情怀。”
揭秘“真研学
课程设计是核心 专业师资作支撑
事实上,研学示范课只是广州研学的一个缩影。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州一直在推动“真研学”的落地:优课程、双导师、重实践、有评价是“真研学”的主要特征。
其中,课程是研学的核心。此前,广州组织了两批学校进行课程资源研发,设计出35门研学实践系列教材。本次示范课上使用的研学手册,就是以广州研学实践系列教材为蓝本,加之广州市教研院专业老师的指导优化,按“课前导入→实践体验→自主探究→成果展示→研学评价”的授课模式设计的课程。
师资是落实课程的关键。和逛景点听导游讲解不同,“真研学”需要有专业的师资作为支撑,它以1名基地营地研学导师+1名学校名师师组成的“双导师”授课模式,让基地和学校优势互补,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研学”鼓励孩子们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把研学创意物化。除了导师教学的内容,孩子们还可以通过文图、小视频、调查报告、创意手作等方式呈现自己的研学收获,优秀作品将在市区融媒新花城平台展示。
评价让研学“有迹可循”。本次活动将借助广州市研学实践智能管理平台,由主办方对青少年的研学实践情况和成效进行客观记录和多元评价,核准并发放研学实践证书。
多元“真研学”
百条经典路线 带你读懂广州
活动现场,广州市教育局开展了“大开‘研’界·走读广州”研学实践教育系列主题活动,活动将结合‘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构建“五个一”研学实践新格局:打造一批研学实践精品示范课、发布一批研学精品线路、遴选一批研学实践试点基地和学校、塑造一批研学实践特色活动品牌、推荐一批研学实践承办机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探索形成研学实践广州模式、广州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暑期将至,为让学生感受“真研学”的魅力,主办方发布了100条广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经典路线,这些路线根据“红色教育”“传统教育”“劳动教育”“国情教育”“自然生态”“国防教育”“财商教育”“智能制造”八大主题进行设计,引导青少年们在研学实践教育中“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感受广州的“老城市新活力”。

各区教育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市教育局局属各学校:
2023(2022学年)年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暑假营即将开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广州市教育局、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承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协办单位:中科嗨学(广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二、参营人员
入营名单及分组以《2022学年广州市“英才计划”特训营营员录取名单》安排为准(详见附件1)。
三、时间及办营形式
(一)时间安排
根据寒假营的计划,原定暑假营为2023年7月11日-7月24日,暑假营提前一天开营。暨南大学营和中科院分营,7月10日-23日,23日离营。
另外,华工大营暑假营时间为12天:7月10日~21日,21日离营,22~23日在家中撰写导师布置的课题研究报告。 (各营地日程安排见附件2)。
(二)报到地点
此次暑期活动,华南理工大学营、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珠区)线下报到地点为:广州市天河中学(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成路7号)。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暨南大学石牌校区线下报到地点为: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1219号)。
各营地的住宿安排详见附件3。
四、组织实施方式
(一)组织协调。特训营活动由广州市教育局、中科院广州分院主办,在主办单位指导和协调下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二)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探究性实验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兴趣,并在课后对营员的实验和学术科研任务给予布置和指导,督促引导营员完成实验和科研任务。
(三)服务保障。华南师范大学相关项目组受市教育局委托负责后勤及教务保障,协助考勤考核等工作。营员参加全部培训活动合格,按所属营地分别由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颁发活动证书。
五、报到流程
暑假营采取线下现场报到。
(一)入营前准备工作
各营员先与带队老师联系,添加带队老师微信,进入所在营的微信群。请监护人认真阅读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营员守则(详见附件4)和监护人声明(详见附件5),并将监护人声明打印,手写签名。请将纸质版于报到当晚交至带队老师。
(二)开营时报到安排
报到时所有营员需自带床上用品、换洗衣服、个人日常用品(如洗漱用品、水壶、水桶、衣架、拖鞋、笔、笔记本、雨具)等。现金、笔记本电脑及其他贵重物品,请自行保管,也可以委托所在实验室保管。
(三)入营后有关管理要求
1.落实线下活动工作。线下活动实施封闭教学和集中管理,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2.活动结束后,由家长来接送方可离营。
六、工作要求
本次特训营活动由市教育局购买服务委托相关单位实施,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并落实以下工作要求。
(一)开展特训营教学督导。暑假营开营后,市教育局将与特训营的带队老师们一起开展教学督导工作,视情开展听课、巡检活动,检查各营地的落实执行情况、教师的上课和学生的参与、学习情况等。授课期间,如有导师因特殊原因或不可抗力因素不能进行教学的,该导师须向所在营地教学联系人和市教育局为不能按计划开课办理调停课手续,并及时通知营员。
(二)规范营员学习纪律。为保障特训营暑假活动期间的教学效果,要求各营员在上课过程中不脱离实验室队伍,上课期间由各营地的带队老师进行全过程监督。营员需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互动,自觉遵守营员守则,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等。
(三)规范教学活动工作。严守师风师德,规范开展教学活动。开展线下教学活动,各实验室导师须签署2022学年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教师规范教学工作承诺书(详见附件6),并将扫描件发送至特训营保障组邮箱:gztxy2022@126.com备案,若出现违法违纪情况,将向其所在单位通报处理。同时各营员须配合各实验室导师开展教学工作,不得扰乱教学秩序,否则后果自负。
活动咨询:彭老师(15899968286)、张老师(15917466186)、黄老师(15527607533)、李老师(13926073917)
附件:
1.2022学年广州市“英才计划”特训营营员名单
2.2022学年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特训营暑假营地日程安排
3.2022学年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特训营住宿安排表
4.2022学年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特训营营员守则
5.2022学年广州市“英才计划”特训营监护人声明
6.2022学年“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教师规范教学工作承诺书
7.2022学年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暑假课程方案
请点击下载:附件1-7.zip
广州市教育局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2023年6月30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黄埔举办2023年度乡村建筑工匠培训
6月30日,为期5天的广州市黄埔区2023年度乡村建筑工匠培训正式结束,94名建筑工匠报名参与本次培训。据了解,该区大力培育“乡村工匠”,打造高素质乡村建设工人队伍,助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提升技能,打造能工巧匠
黄埔区2023年度乡村建筑工匠培训强调学以致用,培训分“理论培训”、“实操指导”两部分,邀请广东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砌筑工专家梁海勇及《乡村建筑工匠培训教材》编委会副主任曾跃飞、李斌汉对乡村建筑工匠进行授课指导,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提升建筑工匠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
在理论培训中,专家主要围绕乡村工程建设、小型工程建设、农房建设等方面,对参训学员进行法律法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理论教学。而实操教学则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学员可从砌筑、钢筋、镶贴等12工种中选择3种进行学习,并参加线下理论考试,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据了解,本次参训人员已顺利完成线下考试。下一步,将对考核合格者发放《乡村工匠培训合格证书》。
今年,广州市黄埔区启动“万名工匠”培养工程,打造“基础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黄埔工匠”技能人才大方阵,为该区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度增长“双高”同步新模式,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提供强有力技能人才支撑。
在建筑产业领域,计划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到2024年末新增建筑工地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乡村工匠”等技能人才100人。
健全机制,助力“百千万工程”
为激励广大建设产业工人积极投身乡村建设,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泛发动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多方力量,利用线上线下推广方式,对本次培训活动进行广而告之,大力宣扬乡村建筑工匠先进典型,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在建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城乡劳动者积极参加乡村建筑工匠培训,切实培养一支志愿从事建筑管理、施工作业等工作,能适应乡村建筑施工需要的高素质工匠队伍,努力补齐乡村建筑工匠的短板。
黄埔区不仅在引才育匠上下功夫,还不断加快完善乡村建筑工匠制度管理,为乡村工匠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
据介绍,目前,该区积极响应省关于引导建筑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的号召,通过组织召开区内重点建筑业企业发展座谈会加强宣传引导,加快推进建筑企业与街镇结对帮扶,在全区范围内摸查梳理在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咨询等建设环节有帮扶需求的项目78个,有帮扶意愿的建筑业企业40家,搭建沟通平台,将进一步探索促成帮扶落地的路径及“乡村工匠”参与项目建设的可行方式。
同时,加快研究支持鼓励本地工匠带头人依规承建乡村小微工程的办法,鼓励广大乡村工匠在黄埔区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担当和作为,推动黄埔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冯冬枚 陈怡)
附件下载: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