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人大:“一线三联系”激活基层人大工作“神经末梢”
5月31日,一封署名“清河西路二巷二号全体居民”的感谢信寄到了番禺区人大常委会。信中说,他们居民楼天然气管道的安装工程已顺利完成并交付使用,对人大代表推动解决困扰居民群众多年的问题表示诚挚的感谢。
天然气管道的及时安装,是番禺区人大常委会市桥街道工委在各级人大代表中构建通畅高效的网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桥梁纽带作用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人大市桥街道工委通过建强一线活动载体、坚持一线实践履职、强化一线监督问效,实现联系群众听民声、联系代表促履职、联系部门强监督“三联系”,切实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实落细,体现在基层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建强一线活动载体 从“单一站点”到“多点发力”
“我们建立繁华路商圈群众接待点、德兴片区联络站接待点和万丰片区联络站接待点,形成‘三站三点’联系群众平台,自建站以来共开展进社区活动333场次,代表参加1125人次,接访走访慰问选民群众2130人次,收集社情民意590条,形成建议101件。”人大市桥街道工委主任陈杏甜介绍道。
按照方便代表、方便群众的原则,人大市桥街道工委高标准建设一个中心联络站和两个片区联络站,全面覆盖辖内36个社区(村),以点带面,形成中心联络站统筹全局、辐射带动,各社区联络站活动规范自主的网格化管理体系。2022年,在提升联络站“三化”建设目标基础上,积极搭建“民意直通车”,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站内站外同发力。
坚持一线实践履职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
加快推进完成石街老旧社区燃气管道安装、协调解决东沙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点设置离居民区太近存在安全隐患;建议重建小区倾倒围墙以及关注市政路芒果树果实掉落砸到行人……
自2021年换届以来,人大代表先后向街内27个职能部门(单位)提出建议意见56条,形成代表建议12件。其中,2021年形成的《关于织牢公共卫生网底,守护番禺人民健康的建议》被确定为番禺区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点建议,并被列为新一届区人大常委会重点工作加以推进。
人大市桥街道工委通过联系代表听建议,充分发挥代表一线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性。同时,重视发挥代表专业特长和优势,建立社区工作组、农村工作组、城建教育工作组、经济建设工作组、应急监督组、扶贫济困组等功能组,组织进站代表加入社区“五级动员体系”,参与社区(村)议事协商、“五社联动”基层治理行动,链接共驻共建单位、驻点律师、相关职能部门等各方资源,发挥机关、社区、城建领域代表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强化一线监督问效 从“问题上交”到“就地化解”
“三天内完成重新选点和充电桩安装工作,及时化解群众急事难事。”人大市桥街道工委主任、应急监督小组组长陈杏甜表示,围绕东兴社区违停造成消防通道堵塞、电动自行车充电点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应急监督小组联同相关职能部门、属地居委会召开现场督导会,研判分析可行性方案,按照职责分工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治,并启动整改进度和工作问效机制。
人民群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人大市桥街道工委建立人大代表、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三向”沟通协调机制,坚持联系部门加强监督问效,实现人大代表在参与中监督、依法监督、有效监督。创建人大代表应急监督处置机制,成立以人大街道工委主任任组长,职能部门代表、村居代表为组员的应急监督小组,对接访、走访、群众专访收集到的紧急问题进行特事督办。借助人大代表资源优势,推动重点、难点问题落地见效,做到件件有跟踪、事事有落实,确保代表监督更精准有力。

5月31日,一封署名“清河西路二巷二号全体居民”的感谢信寄到了番禺区人大常委会。信中说,他们居民楼天然气管道的安装工程已顺利完成并交付使用,对人大代表推动解决困扰居民群众多年的问题表示诚挚的感谢。
天然气管道的及时安装,是番禺区人大常委会市桥街道工委在各级人大代表中构建通畅高效的网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桥梁纽带作用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人大市桥街道工委通过建强一线活动载体、坚持一线实践履职、强化一线监督问效,实现联系群众听民声、联系代表促履职、联系部门强监督“三联系”,切实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实落细,体现在基层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建强一线活动载体 从“单一站点”到“多点发力”
“我们建立繁华路商圈群众接待点、德兴片区联络站接待点和万丰片区联络站接待点,形成‘三站三点’联系群众平台,自建站以来共开展进社区活动333场次,代表参加1125人次,接访走访慰问选民群众2130人次,收集社情民意590条,形成建议101件。”人大市桥街道工委主任陈杏甜介绍道。
按照方便代表、方便群众的原则,人大市桥街道工委高标准建设一个中心联络站和两个片区联络站,全面覆盖辖内36个社区(村),以点带面,形成中心联络站统筹全局、辐射带动,各社区联络站活动规范自主的网格化管理体系。2022年,在提升联络站“三化”建设目标基础上,积极搭建“民意直通车”,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站内站外同发力。
坚持一线实践履职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
加快推进完成石街老旧社区燃气管道安装、协调解决东沙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点设置离居民区太近存在安全隐患;建议重建小区倾倒围墙以及关注市政路芒果树果实掉落砸到行人……
自2021年换届以来,人大代表先后向街内27个职能部门(单位)提出建议意见56条,形成代表建议12件。其中,2021年形成的《关于织牢公共卫生网底,守护番禺人民健康的建议》被确定为番禺区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点建议,并被列为新一届区人大常委会重点工作加以推进。
人大市桥街道工委通过联系代表听建议,充分发挥代表一线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性。同时,重视发挥代表专业特长和优势,建立社区工作组、农村工作组、城建教育工作组、经济建设工作组、应急监督组、扶贫济困组等功能组,组织进站代表加入社区“五级动员体系”,参与社区(村)议事协商、“五社联动”基层治理行动,链接共驻共建单位、驻点律师、相关职能部门等各方资源,发挥机关、社区、城建领域代表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强化一线监督问效 从“问题上交”到“就地化解”
“三天内完成重新选点和充电桩安装工作,及时化解群众急事难事。”人大市桥街道工委主任、应急监督小组组长陈杏甜表示,围绕东兴社区违停造成消防通道堵塞、电动自行车充电点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应急监督小组联同相关职能部门、属地居委会召开现场督导会,研判分析可行性方案,按照职责分工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治,并启动整改进度和工作问效机制。
人民群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人大市桥街道工委建立人大代表、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三向”沟通协调机制,坚持联系部门加强监督问效,实现人大代表在参与中监督、依法监督、有效监督。创建人大代表应急监督处置机制,成立以人大街道工委主任任组长,职能部门代表、村居代表为组员的应急监督小组,对接访、走访、群众专访收集到的紧急问题进行特事督办。借助人大代表资源优势,推动重点、难点问题落地见效,做到件件有跟踪、事事有落实,确保代表监督更精准有力。
近年来,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下,广州市先后成为全国第一批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城市、全国第一批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城建”)试点城市、全国第一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简称“双智”)试点城市、全国第一批创建“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城市、全国第一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
广州市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紧扣试点任务,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各项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结合我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2021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有关成果,为积极贡献广州经验,强化宣传推广,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新城建”等各项试点工作,引导相关单位学习借鉴优秀经验做法,推广先进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助力广州城市高质量发展,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会同有关单位成立编委会,组织编制出版了“城市信息模型(CIM)系列丛书”(共4本),包括《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应用研究与探索》《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研究与应用》《城市信息模型(CIM)标准体系探索与实践》《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与实践》。
(系列丛书公开出版)
2022年3月出版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应用研究与探索》,介绍了广州市 CIM 平台的推广应用分析、构建与应用,包括广州市 CIM 平台构建定位、构建理论、总体架构设计、应用体系设计、数据架构设计、技术路线等,并提供了广州市 CIM 应用案例。
2022年4月出版的《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研究与应用》,从 CIM 的发展现状、相关技术、平台建设、应用实践与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 CIM 技术进行全面介绍,围绕 CIM 的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融入了 CIM 应用的实际案例分析,为 CIM 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系列丛书公开出版)
2022年11月出版的《城市信息模型(CIM)标准体系探索与实践》,对智慧城市、BIM和测绘地理信息等与CIM紧密联系的相关领域现有标准体系进行了梳理,提出基于UML描述的CIM标准体系框架,对我国CIM标准体系构建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探索,并提供了典型的实践案例。
2023年7月出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广州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为例,结合相关工作基础,介绍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与实践过程。主要从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的七大任务着手,分类阐述在推进“新城建”试点任务中的实践做法与成效,总结商业及产业发展模式。内容分为九章,分别为概述;CIM平台建设;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智能化城市综合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建设;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新城建”产业发展。
(中国建设报社今年发布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22》)
此外,广州市“新城建”探索实践经验材料《广州以CIM平台为支撑,“新城建”迈出坚实步伐》,入选为中国建设报社今年发布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22》第二章试点篇的开篇之作,广州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等多个案例入选为第三章专题篇的实践案例,为“新城建”工作在其他城市的开展提供了实践范式。
接下来,广州市将继续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推进“新城建”“双智”“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智能建造等各项试点任务,大力发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筑产业互联网、车城网、智能化城市安全管理平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等五大平台经济和智能建造、智慧社区、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等三大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助力广州城市高质量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