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水稻新品种试验测产验收 选良种良技促粮食稳产增产
7月21日,花都区农业技术管理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在位于狮岭镇新杨村升扬玫瑰园的水稻新品种试验基地进行机收测产验收,通过现场综合统计分析各项数据,准确实测各水稻新品种产量情况,为花都区水稻生产选择良种良技良法提供科学依据。
花都区农业技术管理中心技术人员介绍,试验基地种植了今年新引进的青香优19香和二广香占3号水稻共20亩。经过实割、称重等环节初步测定,青香优19香折合湿谷亩产557公斤,二广香占3号折合湿谷亩产543公斤,均超出优质高产水稻创建500公斤/亩的目标产量,达到预期目标。
花都区农技人员介绍,青香优19香作为杂交稻,是经农业农村部和广东省认定的首个超级稻中的丝苗米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达到我国一级米质标准;二广香占3号水稻是我市农科院选育出来的常规稻新品种,根据这次试验,它表现出较强抗性,而且比青香优19香早熟大约五天,从目前情况来看,它们的产量均达到上千斤,整体表现较好。
针对双季稻种植季节紧、成本高,而花都区规模化蔬菜种植场普遍对双季稻种植意愿不高的现状,为提高菜农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面积,花都区农业技术管理中心下半年还将在该基地开展再生稻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探索试验工作。
今年,花都区农管中心共引进2023年广州市水稻主导品种4个,分别在我区赤坭东海菜场、花东佳兴菜场和东超生态农场、花山许生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示范种植,进一步推动我区各镇街水稻生产均衡发展,促进粮食稳产高产、节本提质增效,为花都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广州市积极探索构建适合中心城区城市医联体模式。8月1日下午,广东省人民医院与越秀区区属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在省人民医院举行了医联体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市政府副市长赖志鸿,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越秀区区长罗光华、区委常委颜强及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成勇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本次签约涉及4方、5家单位,分别是省人民医院、越秀区卫生健康局、越秀区中医医院和白云街、大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卫生健康委相关处室、省人民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计200余人参加了签约仪式。
此次推动省人民医院与越秀区医联体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进健康广州战略的实际行动,是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推动广州地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是新时期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签约各方将深入开展双向转诊、技术帮扶和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合作,凡定点在上述签约机构的参保居民,可以通过“绿色通道”,更顺畅、更快捷地享受到省人民医院“优先预约专家门诊”、“优先安排住院”、“优先预约检查”、“优先预约取药”等“四优先”服务,依托高水平医院的整体实力,着力打造立足广州、带动全省、影响全国的中心城区城市医联体示范样板。同时,省人民医院将通过安排专家到越秀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期开展业务查房、疑难病会诊以及提供进修学习等方式,帮助越秀区全面提升基层诊疗技术水平,更好的服务广大居民。
先进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脊梁”。广州市委“1312”思路举措中明确“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的工作部署。当下,白云区制造业正加速转型升级,如何通过“高质量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助力先进制造业发展,实现动力转换、优势再造?近年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以下简称“白云区分局”)通过规划发展平台、“工改工”等有效举措强化用地支撑,打造更加适应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面向未来的产业空间,着力做好这道“必答题”。
规划先行拓展集聚空间
今年以来,白云区聚焦“一园两城三都四区”重大发展平台建设,奋力推动“平台载体”向“产业高地”加速迈进。
广州民营科技园(下称“民科园”)是首个国家级民营科技园,也是白云区“一园两城三都四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规划形成38平方公里“一核三园”发展新格局,打造9.6平方公里体现世界产业和科技前沿趋势的未来产业创新核心区和包括10.2平方公里的美丽健康产业园、9.4平方公里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8.1平方公里的智能家居产业园在内的三个制造业基地,形成“总部+基地”“专业生产十综合服务”发展模式。
其中,智能家居产业园是广州市第一批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示范平台,被认定为广州定制之都,拟建设智能家居制造基地、个性定制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智能家居产业,着力打造智能家居全球标杆。
白云区分局在规划上结合产业项目积极优化空间布局,陆续组织编制了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北侧地块、健康城二期及民科园核心区等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尤其是今年3月10日,《广州民营科技园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成果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明确“以创新型民营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主业”,进一步将产业用地扩容提质,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优化提升为177.26公顷,工业用地的建筑面积达到了360-715万平方米,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充分空间保障,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广州民营科技园核心区效果图
据了解,近3年,民科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增长4倍,园区营业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通过高质量的规划,推动先进制造业科学布局,集聚成群,白云区以此锚定航向。
资源保障企业提质扩产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土地资源的强力支撑,白云区分局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不断强化对先进制造业的土地供应。今年以来,白云区已供应工业用地(含新型产业用地)8宗,合计用地面积529亩,建筑面积108.33万平方米;正在挂网工业用地(含新型产业用地)5宗,合计用地面积205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
今年3月,广州白云液压机械厂有限公司竞得广州航空配套产业园AB0704010-1、AB0704011-1地块。广州白云液压机械厂有限公司是从事液压设备制造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广州市民营科技型企业,也是广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竞得土地后,白云液压计划建设高端液压设备制造基地,瞄准智能装备制造,朝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的智能系统集成方向大步迈进。
近年来,白云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白云区分局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坚实要素保障和高效规划服务,支持民营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不只是依靠土地出让保障先进制造企业的用地需求,白云区分局还高效盘活存量用地,通过旧厂改造释放发展空间,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比如,白云清洁此前受限于历史问题,企业无法实施产能拓展和厂区建设,单位土地产出无法进一步提升。白云区分局充分利用城市更新优惠政策,通过实施“工改工”全面改造,完善历史手续,明晰权属登记,破解企业发展掣肘。
项目通过改造,建设集“办公、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新、智能、绿色的清洁能源装备研究生产基地。改造后建筑面积由9.18万平方米增加至21万平方米,容积率由1.69提升至4.0。改造扩容后,白云清洁将增设多条生产线、大型智能生产设备以及研发中心,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和税收均实现翻一番的目标。
白云清洁股份有限公司旧厂自主改造项目正在开展主体工程建设
为先进制造业用地腾空间、谋增量,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已然成为白云区当下全力以赴的方向。
提升服务筑牢发展根基
完成土地出让并不是终点,更应该是政府持续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起点。
2023年5月6日,距离拿地过去仅仅6个月,白云区著杰生命科学园就实现了首批厂房主体结构封顶。著杰生命科学园项目聚焦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领域,以高端生物医药制造和医疗器械生产为核心,已吸引春天医药、泽生科技等10余家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签约入驻。
之所以有这样惊人的速度,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著杰生命科学园是广州市首宗“带方案”出让工业用地四证并联审批项目。从提出申请开始,仅用一天,就同时获发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人防许可批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事实上,这是白云区紧紧围绕“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白云区分局坚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迭代实施营商环境1.0至5.0改革,陆续实施“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整合用地规划“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等措施,率先在全市推动“带方案”出让工业用地并联审批新政落地实施,深入推进惠企利民系列改革举措,进一步释放审批服务效能,厚植企业发展沃土。
制造企业用地需求大,在提质扩产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亦多,此时更需要职能部门为之排忧解难。2022年白云区分局全市率先出台《白云区工业用地宗地分割或合并工作流程(试行)》,支持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完成两宗相邻用地合并审批,助力企业建设大体量厂房,满足扩大生产基地的需求。
激活新动力,再造新势能。白云区分局坚决扛起规划资源担当,以“二次创业”的奋斗姿态,不遗余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用地”,筑牢先进制造业发展根基,推动白云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区,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