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新周期体育中考统考模式项目均有“更新”
项目增加“三小球”等五项
中长跑不再逐年提高标准
8月3日,广州市教育局印发《2024-2026年广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统一考试项目考试规则、评分标准和特殊考生医务审核指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广州市新周期(2024-2026年)体育中考统一考试项目(包括特殊体育考试项目)考试规则、评分标准和特殊考生医务审核指南。
明确统一考试模式由“十选二”调整为一类项目“二选一”+二类项目“六选一”+三类项目“六选一”,其中二类项目增加引体向上(男)和平行梯悬垂攀移(女),三类项目增加羽毛球、乒乓球和网球(以下简称“三小球”)。
除排球和篮球项目外
其余项目评分标准与往年相同
新周期体育中考统一考试的第一项变化就是增加考试项目。考试项目库与往年相比,增加“三小球”、引体向上(男)和平行梯悬垂攀移(女)等五个项目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普通考生考试项目库为十四个项目,其中一类项目有中长跑(男1000米/女800米)、100米游泳;二类项目有投掷实心球、推铅球、三级连续蛙跳、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引体向上(男)、平行梯悬垂攀移(女);三类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统一考试模式由“十选二”调整为一类项目“二选一”+二类项目“六选一”+三类项目“六选一”。
第二项变化是排球和篮球考试规则不变,满分标准在原标准上各增加4秒。
第三项变化是特殊类听障考生50米项目考试规则不变,满分标准降低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版)》标准。
经过上一轮体育中考的实施,需要进一步平衡优化选考项目间的公平性、项目内水平差异的公平性、项目内男女生的公平性。因此,《通知》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延续原有项目考试规则和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市好的做法,科学研制新增体育中考项目的考试规则和标准,优化微调原有个别项目的评分标准,更加符合广州实际,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热点问答
问:新增的“三小球”项目,考试规则和考试标准是怎样研制的?
答:一是广泛深入调研。将体育中考增加“三小球”作为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对北京、上海等地体育中考政策进行调研,并对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三小球”情况进行摸查,研究可行性。
二是科学研制规则。组织“三小球”专家团队对考试规则进行设计实验,沿用“三大球”的设计思路,“三小球”着重考核学生的“核心技术+体能”,强调项目的结构化设计,促进提升学生“三小球”的实践运动技能。
三是充分测试验证。组织40多所学校600多名有一年以上“三小球”练习经验的学生进行调研或者测试,通过与“三大球”考试数据比较,均衡“三小球”“三大球”之间的考试难度。
四是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教研部门、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意见,不断完善考试规则和评分标准。
问:新增的引体向上(男)和平行梯悬垂攀移(女)项目,考试规则和考试标准是怎样研制的?
答:引体向上(男)和平行梯悬垂攀移(女)项目考试规则和考试标准制定过程和“三小球”类似,同时参照了广东省体育中考标准,借鉴兄弟城市做法,结合广州市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考虑到目前学生上肢力量普遍较弱的现状,作为选考项目的引体向上(男)、平行梯悬垂攀移(女)难度不宜过大以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上肢肌肉力量锻炼当中来。
问:新周期体育中考为什么要降低篮球和排球项目的评分标准?
答:通过对近三年广州市体育中考“三大球”考试数据进行分析,每年选考足球项目的考生人数较多。新周期为更好地促进“三大球”均衡发展,引导学生按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球类考试项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当降低篮球和排球项目的评分标准。
问:中长跑项目和跳绳项目新周期内还会逐年提高标准吗?
答:中长跑和跳绳项目属于较高强度的运动,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考虑到近三年疫情,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加之目前广州市中长跑满分标准比较符合广州实际(界于省体育中考满分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九年级中长跑满分标准之间),因此2024-2026年体育中考该两项的评分标准继续执行2021年标准即女生800米满分标准为3分22秒,男生1000米满分标准为3分37秒;一分钟跳绳满分标准为182次,新周期内不再逐年提高标准。
专家评析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宋亨国:
第一,体育中考项目更加多样化,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为了进一步发挥体育中考“指挥棒”的作用,此次广州市体育中考新增了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引体向上(男)和平行梯悬垂攀移(女)五个项目。体育中考项目的增加,能够促进学生日常积极参与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考试项目的选择。
第二,科学调整了篮球和排球的评分标准,完善了体育中考评分体系。此次广州市中考科学调整了篮球和排球的评分标准,整体完善了评分体系,各项目之间的考试难度大致均衡。体育中考评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掌握1-2个运动项目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统筹安排了上肢力量和心肺耐力考核项目,鼓励学生提升核心身体素质。肌肉力量和心肺耐力是青少年学生的核心素质,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此次广州市体育中考增加了引体向上(男)和平行梯悬垂攀移(女)项目,旨在鼓励学生进一步参与到上肢力量锻炼活动中,塑造形体。同时,考虑到很多学生受到疫情影响,此次中考的1000米(男)、800米(女)、游泳、跳绳项目仍然执行2021年标准,循序渐进,逐步锻炼和恢复学生的心肺耐力。

广州市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妈祖诞、水乡婚俗、舞麒麟、扒龙舟等开展得有声有色;香云纱、黄阁烧肉等传统产业兴旺繁荣……南沙正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岭南传统文化为底色,深挖南沙历史底蕴,打造非遗品牌,让非遗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为市民送上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
记者获悉,全面整改以来,广州南沙不断建立健全非遗管理体系,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建立非遗区级协调机构,印发实施了《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区际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文件,整改工作成效显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南沙区已公布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1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5个,还发掘培养了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并先后成立了12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建立健全非遗管理体系:12个区级非遗传承基地挂牌
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建立非遗区级协调机构、健全名录体系……近年来,在推进整改工作进程中,南沙根据本区历史底蕴和发展现状,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遗文化保护打出“组合拳”,大力打造非遗保护和开发与南沙经济发展相互交融、共同繁荣的和谐局面。
南沙建立健全非遗管理体系。据广州市南沙区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南沙区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挂牌成立了广州市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非遗保护管理相关工作。同时,南沙建立了非遗区级协调机构,印发了《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区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以分管区领导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镇(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南沙还不断健全非遗名录体系。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南沙目前已经公布了第四批、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整改工作开展以来,共新增11个区级非遗项目;《疍家菜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名传承人晋级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挂牌成立。
深入挖掘、整合非遗特色:水文化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蓬勃发展
深入挖掘、整合区域非遗文化资源,是南沙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
扒龙舟、水上拔河、扒禾桶、彩艇巡游……广州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河涌纵横,乡民临水而居,“江河湖海山”的地貌,孕育出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民俗风情,形成了南沙独特的水文化,也为非遗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泉活水。
龙舟爱好者在南沙扒龙舟。
“我们不断深入挖掘、整合南沙非遗特色。”据南沙区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沙以水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蓬勃发展。《一素香云一生情》《大襟姐嫁女》《传麒》《咸水缘》等以非遗为主体创作的文艺作品将传统风情与时代风貌融于一体,将南沙浓郁的水乡民情和昂扬的时代气息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省市各级比赛中斩金夺银。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妈祖诞、水乡婚俗、舞麒麟、扒龙舟等开展得有声有色;香云纱、黄阁烧肉等传统产业兴旺繁荣,每年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文创大赛等活动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深入挖掘、整合南沙区域非遗文化资源,《南沙历史文化丛书》出版,《南沙的味道》纪录片全面展示南沙非遗美食;《南沙记忆》系列纪录片通过口述历史方式探寻南沙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展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
南沙对非遗开发与利用迈上新台阶。在黄阁,麒麟文化展示馆向市民集中展示麒麟文化;在榄核,榄核镇香云纱文化创意园、云纱星韵香云纱非遗文化园崛起,并以香云纱风情为题材开发纺织工艺品,在大型会展上亮相提高南沙非遗显示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同时,南沙不断活化资源,积极探索传承保护的新路子。
一个个南沙非遗品牌驰名大湾区,甚至走出国门。南沙区文广旅体局联合南沙文化会举办了3届文创大赛,已经成为集结粤港澳优秀设计机构、人才的三地精英汇聚的跨界大赛。非遗文化不断加强传承教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南沙依托传承基地、文化馆总分馆、全民艺术普及联盟等开展一系列传承培训活动。“黄阁烧肉传统制作技艺”体验、香云纱刺绣体验、疍家蕉叶裹粽体验、广州咸水歌非遗亲子研学、非遗文化进校园……30多场活动让市民爱上非遗。
聚焦
三地非遗聚南沙 人文湾区绽芳华
麒麟舞、咸水歌、水乡婚俗……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创享湾启动,来自广州和港澳队伍联袂表演拉开了广州非遗宣传展示百场系列活动的序幕。
这是广州首次将市级大型非遗活动设置在南沙。在这场活动上,你可以看到扒龙舟、皮划艇、扒禾桶、桨板等水上运动项目,能欣赏到水乡婚俗、南沙非遗项目咸水歌、香云纱染整技艺等项目的精彩演绎,浓郁的南沙水乡风情扑面而来。来自四面八方的龙舟队共同上演“赛龙夺锦”。同时,穗港澳非遗主题展、穗港澳非遗沙龙活动以及香港非遗学者带来的专题分享,让来自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
这只是南沙大力弘扬非遗文化的一个剪影。过去一年,南沙非遗活动遍地开花,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信俗非遗体验活动、外籍和港澳人士领略南沙人文风情体验活动、蕉门河“水上新春集市”活动、中外居民新春舞会……一系列非遗活动带给市民文化盛宴,也让湾区非遗传承人、湾区青年彼此的心走得更近,各方面交流能更加紧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繁荣。
声音
打造内地与港澳文旅融合的“南沙样本”
廖勇 南沙区文体发展中心主任
如何让非遗有持续的生命力?廖勇认为需要从三方面落力。
首先继续深挖南沙非遗内涵,延伸表现形式与作品范围。充分发掘南沙非遗内涵,注重将非遗融入城市建设和景观营造,形成居民文化与地域认知上的共鸣;继续深化文创大赛等品牌打造,以文化创意生动诠释深厚的南沙非遗魅力,给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精神的价值要素,使之成为当代人的精神产品。同时打通多个维度的产业链路,推动非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其次,促进南沙非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战略。推动粤港澳非遗交流互鉴、传播先进文化、增进三地非遗保护者友谊的桥梁,成为南沙讲好南沙故事、传播南沙声音的重要渠道;大胆利用粤港澳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资源实施“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科技”等创新项目。加速非遗资源产业化成果转化,打造内地与港澳文旅融合的“南沙样本”。
最后,稳步提升非遗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广州市公共文化云、印象南沙等门户建设多平台文化数字网络矩阵。导入本地区非遗特点、人文环境、产业优势等因素,健全疍家文化、妈祖文化、广府文化等专题数据库。融入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概念展现活化非遗表现模式,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非遗服务网络。
为做好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强化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的有关工作,8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组织市人大代表对公共交通运营情况、停车泊位建设管理情况开展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工作情况汇报。
在广州火车东站公交站和地铁站,调研组一行实地调研了公交线路的设置、客流量、发车班次等情况,详细了解当前公交站在交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据了解,广州火车东站公交站场属于公建配套的站场,站场采用通道式发车,共设有8条营运车道,每条车道约130米,每条车道可同时容纳摆放6台公交车。站场配置有62支充电桩,其中社会车辆充电位20个,日均为120辆公交车、80辆社会车辆提供服务。
在环城公园奥体段停车场,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市交投集团利用环城公园奥体段桥下空间建设立体智能停车库和充电桩等方面情况,当了解到市交投集团在桥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有效利用桥下空间建设高品质停车场,不断提升停车容量、运转效率及车位周转率,大大解决了城市停车缺口问题,满足周边市民的停车需求,代表们纷纷肯定该做法。
随后,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召开强化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调研座谈会。调研组听取了市交通运输局、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广州近年来的公共交通运营情况、停车泊位建设管理情况等的专题汇报。代表们围绕当前如何引导公交优先、加大停车场设施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市人大代表薛建涛:市民的出行方式往个性化的、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当前,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私家车、共享单车对公交系统形成多线打压,公交系统整体运营状况下行是普遍的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公交系统的痛点在哪里,通过公交智能化、线网优化、站点重组、潮汐分流、优化车型、招手停等方式,解决这一难题。
市人大代表李方方:假日或上下班高峰城市交通堵塞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和生活质量,主要问题是地面无法满足潮汐车辆、人行的需求,解决停车难、人车混行、交通拥堵也是当务之急。结合人、车、路协调配合,以地铁为主公交为辅,设置即停即走车道、大客流区域公交专用车道、拓宽或改善人行道以及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宣传和引导市民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降低社会资源的浪费。
市人大代表王洁:在低碳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共交通出行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公共交通运营部门不仅要有服务思维,更要有管理者思维,比如通过机动灵活的票价政策分流出行高峰渠道;算法研究主要客户群体行为模式,推出更为便利、经济的出行套餐,引导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以达到管理目的。相对于空间发展、公共交通工具置换等长周期优化策略,选择试点,建议积极探索管理优化解决方案的尝试。
市人大代表洪芹华:像广州这种超大城市,要强化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建议一要大力构建“中心区以地铁为主、公交为辅,外围区以公交地铁接驳组团式出行”公共交通体系,形成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相融合、一体化的绿色交通系统,提升出行体验。二要树立超大城市现代化交通文明。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理念教育,构建司机文明驾驶评价体系,将文明交通理念贯穿公交车、私家车、网约车等运营司机职业培训全过程。加大力度推动文明交通进企业、进家庭、进学校,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明习惯。加强相关审批部门协同联动,将单位车辆文明驾驶纳入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社会责任评价范围,建立约谈、通报等机制,切实加强源头管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