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大塘全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双碳”先行示范区
生产环节八成以上实现自动化,节省了超50%人力成本; 出仓时,经数字化设备扫描成品上的芯片,就能一秒识别数量、用料和工艺等信息……位于三水区大塘工业园的名洲纺织,近三年投入2000多万元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依托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数字化车间雏形显现,在降成本、提效率、控品质等方面尝到了甜头。
作为工业大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大塘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新活力的必答题。近几个月以来,大塘镇坚持规划先行、多线并行,推动企业加“数”前进,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面向“十四五”,大塘镇将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核心抓手,建设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及车间,推动一批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力推进大塘工业园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向打造佛山优势传统制造业智慧低碳转型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突围之战
60多家企业启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作为大塘镇工业发展的一张“王牌”,开发至今已近20年的大塘工业园内,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纺织印染及智能家居四大产业集聚,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大塘镇产业转型升级已走到“十字路口”,如何革故鼎新成为大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道现实命题。
今年7月,佛山全面吹响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号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大塘镇快速行动,按下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键。
同月,大塘镇召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大会,邀请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头羊”海尔卡奥斯作专题辅导,为镇内纺织印染和化工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的企业家们提供转型思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塘还承办了三水北部片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政策宣讲会,推动全区制造业加“数”前行。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主体是中小企业。这段时间,大塘镇积极做好全流程服务,集结优质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运营商、银行等组成专门服务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研,帮助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银行的资金扶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积极性空前高涨。
目前,大塘工业园内启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企业达60多家,其中纺织企业、化工新材料企业占大头。玛格家居、三技克朗茨机械科技、大强纺织、名洲纺织等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作初显成果。
数据显示,大塘镇今年以来新增技改52家企业,共计61个项目,预计用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投资额达23.53亿元。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抓手,大塘镇制造业的一场突围之战正在打响。
必由之路
打造“双碳”先行示范区 赋能品质大塘
此前召开的中共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大塘今后5年将推动大塘工业园建成“双碳”先行示范区,打造佛山优势传统制造业智慧低碳转型发展先行区。
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今年7月下旬,大塘镇与研究机构合作启动园区“双碳”规划编制工作,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与能源“双控”的有机结合,打造循环、可持续的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新样板,引领三水区低碳发展新路径。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止于眼下,更在于未来,成为大塘镇未来打造“双碳”先行示范区的核心抓手。
前不久举行的大塘镇2021年产业招商推介会上,大塘分别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尔数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签订园区“双碳”规划建设项目、大塘镇工业数字化平台项目,目标是今年打造1个园区智慧管理平台、落户1家数字化平台企业、建设1~2个数字化示范车间。
到2023年前,大塘镇计划培育1家数字化示范工厂、5个数字化示范车间,扶持78家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平台1家,“上云”企业1700家,积极创建佛山三水区大塘工业园智慧示范园区。
大塘镇还在加快搭建一套大塘工业园区纺织印染企业智慧管理平台。依托上述智慧管理平台,可动态监管大塘工业园区纺织印染企业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税收管理、生产安全等情况,推动园区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升级,为政府开展“双控”形势分析、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改革,提供决策支撑。
大塘镇党委书记叶信标表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塘镇将营造更优营商环境、做好企业转型服务,助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让其在大塘、三水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助力品质大塘建设。
企业声音
广东欣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涛:
推进转型 势在必行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将有助于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质量变革。两年多之前,欣涛科技就开始谋划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目前有不少生产环节已实现自动化,但未做到整体打通。如今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我们更要加快脚步。现阶段,我们正在跟数字化服务商接洽,将敲定最终的实施方案。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投入了不一定马上有产出,需要企业拿出决心和勇气。
佛山市名洲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清海:
把握大势 积极求变
过去,纺织印染企业生产过程中部分环节控制基本靠个人经验,产品的品质也不好把控。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实现自动化已是必然趋势。纺织印染企业要积极求变,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手段,改变传统的企业生产和管理模式,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希望政府部门可以推送深耕行业细分领域的数字化服务商资源,为企业提供合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2017年以来,三水大幅新增常住人口16.47万人。在人们“用脚投票”的今天,三水保持净流入人口集聚态势的背后,是三水写好城市凝产聚人文章、城市吸引力持续加强的体现。
这五年,三水从工业三水迈向城市三水新征程,在新的形势机遇和历史坐标中锚定航向,以交通先导打开城市格局、凸显区位优势,以人为核心锻造城市品质,以乡村振兴促进资源在城乡流动,探索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这五年,三水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由表及里不断刷新城乡颜值与内涵,锻造品质、树立品牌,全方位、多角度彰显城市三水的独特价值、无限魅力与硬核竞争力。
交通外联内优 凸显区位价值
交通,对城市而言意味着区位优势的激活、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城市格局的塑造。回顾过去五年,三水的内外环境都发生着巨变——对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对内,工业三水迈向城市三水开启新征程。这都要求三水站在更高站位、更大格局谋划发展。而更高层次的交通体系,成为三水登高望远的平台之一。
五年来,三水全力构建“外联内优”的大交通格局,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路网,以交通为先导打开城市发展新格局。
今年4月10日,“肇佛广莞深”城际列车第一趟列车从肇庆首站发车,经停三水北站,并开往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以城轨为纽带,三水链接的城市圈层从原来的广佛肇都市圈进一步扩大了。
今年以来,三水三桥动工、兴云路通车、三水区中心环线项目频频传来好消息,三水交通外联内优再上一层楼。三水区中心环线以54公里连接三水多个镇街,交通环线离“闭环”又更近一步,发挥对外与湾区联网,对内促进资源高效流动的作用。
如今,打开三水地图,一条条代表在建或规划的虚线变成顺畅通达的实线,一些新的虚线也加入了版图。佛山一环西拓北环段全线贯通,广佛肇高速、佛清高速等建成通车,三水区中心环线加速推进,佛山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动工在即。2020年,三水高快速路网密度达到11.6公里/百平方公里。
一道道交通新路线互联互通,三水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新空间,发挥广佛肇区域中心和广佛极核向西引领大西南桥头堡的湾区区位优势,开展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与此同时,交通拉开城市框架,三水从城市单核结构迈向“三水新城+新城老城区+北江新区”的强中心组团,城市三水城市轮廓更加清晰,城市骨架更加强韧,城市的承载力实现质的飞跃。
城市品质提升 英才近悦远来
观看世界一流交响乐团演出、赏特色荷花作品展、湖畔月夜听民谣歌会……近年来,随着三水区文化中心的大剧场、新文化馆等投入使用,三水人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的体验,从想象走向了现实。
人有人品,城有成品。钟情于一座城,往往是因为她环境宜人、出行顺畅、生活美好而和谐。回顾过去几年,从2016年提出打造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愿景,到2018年吹响建设“城市三水”的号角,三水苦练内功,区镇联动齐肩并进,塑造水韵绿城、优化文化供给,跑出品质建设的加速度,特色发展更具魅力。
五年来,在南北相距68公里狭长的土地上,三水坚持全区“一盘棋”,构建了“一主三副”城市化格局,既承载区域服务价值,又彰显岭南水韵之都的形象。
——中心组团老城新区共兴共融,城市客厅价值彰显。在这里,文化新地标——三水区文化中心不时刮起文化旋风; 经济新地标——碧桂园·佛山双子新城拉高三水城市天际线; 牵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共建的三水区新城医院即将投用; 北江凤凰公园、三江水韵公园等公园点缀闹市,市民推窗见绿,城市宜居宜业价值凸显。
——中部城市副中心“城市乐平”华丽蝶变,规划建设1000亩的大同湖,大步迈向“产城人文乡”深度融合的都市型产业园形态。
——南部城市副中心“美丽白坭”厚积薄发,以打造特色小镇带动城乡融合,跻身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500强。
——北部城市副中心“品质大塘”焕发新颜,迎来大塘中心广场、三水区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配套,新城区初具规模。
城市蝶变,近悦远来。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三水大幅新增常住人口16.47万人。“这里交通便利,城市配套也好,住起来舒心。”“90后”广西小伙子梁武考在三水工作3年了,他已在这里买房定居。
探索城乡融合 聚集人气财气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达城市群中,秀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是塑造独具一格的城市质感不可多得的财富资源。
近年来,三水的城市建设迈出加速度,乡村也从家门口“火”至全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农问题专家教授到三水开展课题调研;到三水的乡村游玩,成为了越来越多本地市民、各地游客的共同选择。
从城市向乡村流动的要素,不只是人。交通、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不断向乡村有效延伸、均衡覆盖。农田上“长”出了现代农业科技,村庄里“开”出了文明智慧之花。
这源于2018年启动的一场改革实践。那一年,三水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县区级试点。在外部推动力与自身发展需求的高度契合下,三水将改革试点列为全区“一号工程”高位谋划推动,通过布局“三片联动、百村共建”,实行区、片区、镇街、村居和村小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探索城乡融合新路径。
经过几年全域推进,三水如期全面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初步探索出具有三水特色的城乡融合之路,带火了乡村,更引来了人气和财气。
截至目前,三水农业相关招商引资项目近100亿元,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条加速形成;乡村美丽经济受追捧,全区近3年乡村游人数倍增;农村居民增收32%,城乡收入差距比1.35,城乡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耕耘五载,城市三水响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以交通为先导打开城市格局,到内外兼修塑品质、提能级,让价值的创造与共享在城乡空间中充分涌流,谱写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拉开的帐篷天幕、闪烁的氛围灯、浓郁的手冲咖啡、诱人的食物摆盘、醉人的城乡风景……每逢天气好的周末,这样惬意的场景就占据了顺德人的朋友圈。拍摄的地点或许在风景秀丽的顺峰山公园,或许在面对璀璨夜景的德胜河两岸的某处。左手繁华,右手自然,生活的安逸感、幸福感溢出了屏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择一城终老,如果这座城叫“顺德”,幸福感会倍增。回望“十三五”,顺德区委、区政府以村级工业园改造为突破口,重塑城乡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城乡建设协调并进、融合发展,把城市的功能做强、内涵做深、品质做优,为人民群众打造了一座更具幸福感的湾区城市。
既有“强中心”,又有美丽乡村
顺德肩负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以村级工业园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撬动产业格局、城乡形态、生态建设重塑。
自2018年顺德把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列为“头号工程”,用好省市赋予的利好政策创新体制机制,重燃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新时代干事创业精气神奋力攻坚,全面启动改造项目超500个,创造了政府挂账收储、政府直接征收、政府生态修复、企业长租自管、政府统租统管、企业自主改造、一二级联动开发、国有集体混合开发和改造权公开交易等九种改造模式,释放出超11万亩发展空间,为顺德城乡发展打开了一片高质量发展空间。
一子落,满盘活。
“强中心”迅速崛起。过去五年,顺德以“强中心”建设为重点,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形态,建成华侨城欢乐海岸、工业发展馆、顺峰半马健身步道等项目,建设德胜体育中心、德胜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项目、顺德科学馆等重点工程,打造光影文化展,顺峰山公园成为城市形象展示窗。
随着顺德中心城区多个重点工程的推进,顺德全面提升高品质的城市公共配套,努力把顺德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座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明珠”。“这几年顺德新城区真的变化很大,城市环境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大城市的味道,这就是所谓的‘国际范’吧。甚至有人说我晒朋友圈的新城区图片看起来像在新加坡旅游。”家住顺德新城区的陈女士笑着说。
五年来,顺德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强中心”引领城市现代化建设,以中心城区规划引领顺德城市建设现代化,从而带动魅力小镇、美丽乡村建设。
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实现全区10个镇(街道)全覆盖,其中北滘、乐从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区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的111条行政村100%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其中生态美丽宜居村73条、特色精品村17条;8个村(社区)获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其中陈村镇仙涌村更被评选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杏坛入选“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区建成陈村仙涌美丽田园示范区等5个美丽田园示范区,以及北滘黄龙等6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启动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顺德段建设,顺德段串联乐从、北滘、陈村、勒流4个镇街,23条村居。与此同时,顺德区还选取空间相连、特色相近、功能互补的25个村(社区),连片打造12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片。
今年初,顺德还吹响了城乡品质提升的号角,加快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顺德之路。
既是绿色顺德,又是智慧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五年来,顺德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新跨越,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村改淘汰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业,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腾出空间复垦复绿6841亩,奠定了顺德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一组数据呈现了一个绿色顺德:2020年,顺德建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4.8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6.82%;2020年全区192个村居已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7.47%;饮用水源监控断面达标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水质优良率均为100%;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44%;2020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30,较2015年改善28.6%;2020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削减12.2%、11.8%、20.8%、17.5%;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数据背后,是顺德五年来全力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入实施大气污染精准防控,推进锅炉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垃圾、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全力以赴,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懈努力。“十三五”期间,顺德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绿色工业服务体系,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一位。
绿色顺德还是智慧城市。五年来,一个更加便民、高效的“数字顺德”带来了从行政审批、企业服务到应急指挥、交通治理等全方位的城市功能升级。智慧顺德一期项目是顺德打造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该项目规划建设一套机制、两个中心、一个平台和三个特色应用,具体包括全区统一的智慧顺德指挥中心和智慧顺德云计算中心,智慧顺德综合信息平台,以及城市级视频监控共享平台、网格化综合治理信息平台和智能交通二期工程。“智慧顺德”一期可轻松处理亿级政务数据,为城市“大脑”赋能,打造城市高效率运行样本。
有了数字赋能,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如,顺德利用GPS定位、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建筑工地、渣土运输车辆以及镇级生活垃圾中转站的监管,既节省了一线工作人手,更提升了监管的效能和精准度。又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顺德加快搭建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的顺德区智能环卫监管平台,强化闭环管理,督促环卫企业切实加强人员和设备配置,提升作业标准和质量,提高全区特别是农村、城中村等薄弱区域的环卫保洁水平,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打造宜居顺德。
有了数字赋能,顺德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便民惠企”为导向,推出的“指尖办”“门口办”让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在顺德办理政务服务,就像骑共享单车一样方便。”市民刘小姐说,她用手机打开“i顺德”APP点击“门口办”栏目,屏幕便显示出距离她所处位置最近的办事网点,甚至相当部分的审批事项完全可以“指尖办”,企业群众办事可实现“零跑腿”。从“指尖办”到智慧交通、智慧安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一系列民生服务,智慧城市框架正在建立,更美好的生活体验正在上演。
构建大交通格局,加快融入大湾区
村改为顺德打开巨大的高质量发展空间——过百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并从根源上消除了污染源。这让顺德在寸土寸金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具备了巨大的空间优势和生态优势。五年来,不断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步伐。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先行。“十三五”期间,顺德持续加大交通建设投入,全力打造“三环六轨联十镇、四铁十高通广深”的内联外通交通格局,全区交通路网进一步优化完善,内、中、外环快速环线节点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三横四纵”高速公路网加速形成,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37.3公里,高速公路密度提升至17.03公里/百平方公里。
对内,顺德全力构建打造“10分钟、20分钟、30分钟交通圈”。五年来,顺德先后实现G105国道环市北路口、佛陈路东延线、南国路交通升级改造,红旗路等10个交通建设项目主线完工通车。今年,顺德还陆续新启动内中外环5个环线节点建设,改造包括容桂外环路、龙洲路等拥堵节点。待工程完工后,顺德镇街的交通连接将愈加紧密。
对外,顺德积极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近年来,顺德加强中心城区对接广珠城轨、肇顺南通道等珠三角地区的轨道“骨架线路”,并利用东新高速、广珠西线、佛山一环、珠二环、广中江高速,搭建中心城区对外快速联系的高速路网。此外,顺德积极构筑起三龙湾顺德片区“五纵三横”骨架路网,片区路网体系基本成型:荷岳路以南、广佛江珠高速以西区域的裕和路东延、华阳南路、科技厂房北路、汾江路南延、会展东路、吉庆道、君兰路、荷岳路跨广佛江珠高速立交等道路项目陆续实现贯通;白陈路南延、银桂路、佛陈路综合提升骨干路网项目加紧推进;广佛肇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海华大桥成功合龙……广佛同城化达到新高度,顺德交通路网节点正被逐渐打通。
与此同时,顺德轨道交通正在加速成网。“六轨”包括已开通的佛山地铁1号线,在建的佛山地铁2、3号线和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以及佛山地铁11号线等。“四铁”包括南沙疏港铁路顺德段建设、肇顺南城际铁路建设、广佛环城际建设和广珠城际站点周边运营的完善。一个“轨道上的顺德”正在形成,为顺德高质量发展“提速”。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