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民生事业温情改革推开幸福之门
这五年,三水的民生事业更有温度,幸福生活更具质感。
以空前力度启动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洼地”迈向“教育高地”;大手笔投入、补短板强弱项,打造“健康三水”;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让企业群众办事更方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三水坚持以民为本,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蹄疾步稳推动教育、医疗和政务服务改革,积极回应百姓期盼,大力增进民生福祉。
一场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次次破旧立新的攻坚,一张张为民惠民的答卷,让城市的功能品质得到持续改善,更让三水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多地变为现实图景。
提质创优的教育攻坚
教育是民生之基,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打好教育牌,不仅是满足群众期盼,更能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和竞争力,让三水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中行稳致远。
过去五年,三水对标先进一流,坚持大手笔投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奋力开创三水教育新局面。从2016年力推“提质创优建高地”行动,到2019年推进教育“筑基强腰树品牌”,再到今年启动“双十百千万工程”,三水以空前力度推动教育领域变革,勇啃硬骨头,推动教育补短板、提质量。
优化学校布局工程、集团化办学、“名校+”工程、强师工程……随着一项项重磅改革措施落地,三水教育领域的改变可见、可感。
教育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三水通过新改扩建学校的方式增加义务教育资源总量,城乡办学差距不断缩小,推动学前教育走向普惠优质,更多三水学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自2017年起,三水中高考成绩屡创新高,中考连续4年诞生高分屏蔽生共9人,75%高中毕业生可上本科,高优上线、本科上线人数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今年高考,三水时隔17年再出北大学子(普通类)。区内还涌现出一批德育品牌项目、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大批学子在各级各类赛事中登上领奖台。
五年的改革求索,三水教育加速迈向优质均衡,教育品牌越擦越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待,助力城市三水以一流公共服务品质引人留人。
多点开花的医疗改革
医疗卫生是民生热点,亦是改革重点。复盘三水区五年来的医疗卫生工作,改革攻坚带来丰硕成果:完成全民健康管理项目,成立全区120急救指挥中心,三水区人民医院胸痛、卒中两大中心顺利通过省级、国家级认证,区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聆听新时代奋进的足音,一张张服务清单、一件件民生实事,极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品质,为三水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现在住院楼、各科室都重新装修和粉刷过,看着敞亮又干净。加上‘中医馆’的特色服务,患者就医越来越方便了。”三水区人民医院大塘医院相关负责人说。大塘医院的革新转变是三水基层公共卫生领域建设的一道风景线。
2017年6月,三水以空前力度开启卫生与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手笔投入,推动全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建立起以维护居民健康为中心,合理配置医疗机构,有效利用各级卫生服务资源的“点、线、面、网”充分融合的区域大健康系统,全力打造“健康三水”。
通过专家下沉、对口帮扶、远程医疗等各种形式和手段,三水把优质资源和技术服务逐级下沉到基层,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解决了基层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的问题。
作为全区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三水区人民医院通过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与市一医院构建医疗联合体,综合实力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三水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速增效。
多措并举做强健康保障,坚守常态化疫情防控,三水努力提供更高品质、更加满意的卫生健康服务,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高效惠民的政务服务
过去五年,三水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目标,围绕自然人和企业两个领域,重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让广大群众和企业办事更省心、便捷,全力打造优质政务营商环境和民生服务环境。
早在2015年,三水启动自然人综合服务改革,建成“一门办理、全城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如何真正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成为三水此后几年重点发力的方向。
去年底,三水全面构建起区、镇、村“1+7+8+36”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同质同量均等化目标,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办理民政、计生等150余项高频民生事项。三水还在金融机构、综合商场等重点区域推广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推动“自助办”服务深度下沉。
可办理政务服务的范围更广,办事速度也更快。三水在全省率先试点,并实现了不动产登记“60分钟审批”。去年3月,三水推出“免跑腿”专递服务,深化“最多跑一次”。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做支撑。五年来,三水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全流程项目代办等形式,不断刷新三水效率,做强企业投资服务,持续推进优化全区营商环境。
三水创新推出投资项目审批代办“交钥匙”工程和全程“保姆式”服务,在重点产业项目拿地前,免费为项目报建提供咨询、受理、办理“一对一”全程代办服务。今年初引进的白云科技产业项目,从1月24日签约到3月2日土地摘牌,创造了产业项目在三水拿地的最快纪录,彰显了三水速度。
一系列重民生、立长远的服务改革,悄然增强着三水的品质和活力,增进了群众幸福感,带动三水内涵式发展,兑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庄严承诺。
“看到朋友圈有朋友分享接种第三针经验,我发现自己满足接种条件,于是就过来接种了。”10月26日,在三水区人民医院接种留观区内,刚打完加强针的区桂婵说。据统计,目前全区已有12652人完成第三针接种。
当天,记者在三水区人民医院接种点看到,市民入门需测体温、查验健康码、申报健康卡,进入5楼疫苗接种区域内,接种者需先填写《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和《三水区人民医院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史调查问卷》,到前台进行身份信息登记后,便可以等候接种。每一步都有医护人员指引,接种现场有序高效。
“你已经满足接种第三针条件,请确认一下个人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三水区人民医院接种现场,医护人员在确认潘锦娟满足加强针接种条件后,为其注射了新冠疫苗加强针,并嘱咐她到留观区观察。医护人员表示,原则上,第三针应接种与第二剂次相同厂家的灭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潘锦娟是从事B型超声检查的,身边同事基本都完成了加强针接种。“我了解到第二针疫苗接种完一段时间后保护效果会下降,接种第三针可以增强免疫力,所以满足条件就尽快过来接种了。”她说。
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通过研究看到,随着接种疫苗时间的推移,受种者的中和抗体水平在下降,保护效果在减弱。这种情况下通过接种疫苗针次的增加,是提高免疫水平,增加保护性的一项措施。
三水区于10月20日已启动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工作,已完成两剂次灭活疫苗(科兴、生物)接种,且第二剂接种至今已满6个月(180天)的18岁以上人群均可接种。连日来,三水区人民医院和明富昌体育馆等接种点迎来了不少接种加强针的市民。
三水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所有满足接种条件的人群,均可携带身份证到各镇街接种点接种。目前全区已有12652人完成第三针接种。市民可通过“粤康码”小程序查询个人疫苗接种信息。三水的具体接种时间和地点安排以各镇街每日公告为准。
三水区人民医院医生提醒,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的禁忌症和基础免疫基本相同,接种者应将既往所患疾病以及近期是否用药都告知医师。接种必须严格避免禁忌症,如果之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曾出现过敏反应,不管是第一针还是第二针,那么作为禁忌对象都不能再接种加强针。
“双减”如何“减”?高明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自今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高明围绕校内减负增效和校外培训治理等方面,迅速行动起来,全力推进“双减”进程。
秋季开学以来,高明区教育局、各学校迅速加强落实“双减”工作:一方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治理;另一方面改善学生午休条件、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探索教育教学过程性评价体系建设,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目标。
优化课后服务 满足多样化需求
10月19日,放学铃声响起,西安实验小学的学生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背上书包离开校园,而是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认真书写作业。值班老师不时走向举手的学生身边,为他们解答疑惑。
该校副校长黄智文表示,从秋季学期开始,学校便采取“5+2”课后服务模式,即每周5天工作日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个学时,课后服务内容以答疑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为主。由于3至6年级的书面作业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学校在课后会安排老师给学生答疑,帮助学生在晚托期间高效完成书面作业。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高明全面推行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目前全区24所非寄宿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其中超六成学生参加午托。高明区教育局教育一股股长刘杨表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既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题,同时也提供更多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内容。
事实上,高明区教育局早在开学前就出台了《佛山市高明区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方案》,指导区内学校在共建共享模式之下,遵循学校主动、社会参与、教师志愿、学生自愿、公益普惠的原则开展工作,实现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
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区教育局引导各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辅导学生在校完成作业,采用多学科老师“强基固本+培优提质”的方式轮流看护,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意味着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家中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激励他们开展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全面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发展”的双提升。
做好课后延时服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在学校里完成学业提升的任务,还要用丰富的活动拓展学生的素质。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社团超500个,为学生个性发展打通“兴趣爱好+艺术特长”双渠道。学校结合特色教育,因地制宜开展兴趣爱好类社团活动,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提高午睡质量 学生可以“躺着睡”
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的校内午休情况广受关注。为改善学生的午睡条件,高明多所学校因地制宜,创新探索铺床垫、课桌椅拼合床铺、购置午休床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趴着睡变为躺着睡。
午休时间到,高明一中实验学校的老师们移动课桌椅、铺平折叠床,将原先的功能场室临时改造成“午休宿舍”。二年级的小学生躺在崭新的折叠床上,盖好毯子、戴上眼罩,安稳地进入梦乡。
过去,学生午休只能趴在桌子上睡,这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为此,高明一中实验学校在秋季开学后,充分利用功能场室、阅览室资源,为学生提供午休空间,其中部分年级还购置了折叠床、瑜伽垫,让学生更加舒适地躺着午睡。“家长对我们的工作很支持,瑜伽垫和折叠床由学校和家长沟通后,家长为孩子购置。”高明一中实验学校副校长胡蓉说。
不仅是一中实验学校,高明多所学校也采取多途径改善学生在校午休条件。如一中附小腾空11个功能场室,通过铺设地垫、张贴墙纸和添置窗帘将其改造为“午休室”,并以学生自购睡袋、企业捐赠瑜伽垫的家校企合力形式,实现全部午托学生平躺午休。
此外,沧中附小、德信实验学校、广二师(小学部)购置午休床,安排学生在宿舍午休;崇步学校购置长排储物柜和睡垫,安排学生在课室躺着睡,先在一个年级试行后全面推行;明城小学、千禧小学、石水小学最大限度盘活校内各功能室,并积极改善午休场所窗帘灯光等设施,购置睡袋、行李袋等配套物品,优化学生的午睡条件。
为保障学生的午休效果,学校还安排行政管理领导、教师等巡查值守。当前,各校都加强了对午休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强化服务意识和水平,确保学生午休期间的安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同时,加强清洁卫生、消毒管理与点名测温,落实好卫生防疫等要求。
目前,全区24所非寄宿制小学的学生总数为3.3万人,参与午休的学生数约2万人,占比60%。其中沧中附小、德信实验学校、西安小学、广二师(小学部)和三镇所有小学午休占比接近100%,至10月底,全区所有学校将实现学生由趴着睡到躺着睡。
整治市场秩序 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随着“双减”的逐步落地,校外培训机构如今纷纷遇冷。有教育界人士指出,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课程安排明显有违学习规律。在秋季学期开学前,高明就公布了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
所谓“黑白名单”,即对证照齐全、管理规范、年检合格、无不良办学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列入白名单;把存在无证无照,无证有照,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无资格证教师等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列入黑名单,并通过国家校外培训信息平台进行公示,以此治理“野蛮生长”的校外培训机构。
早在2018年,高明通过制定校外托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结合“双减”要求,今年暑假期间高明充分利用联席会议制度,对全区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摸排。目前,高明有各类培训机构263家,其中经教育部门许可的学生学科培训机构(含校外托管)77家。
为进一步加大“双减”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区教育局还组织召开校外培训机构落实“双减”工作会议,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加快转型,合理调整经营业务。在整治排查方面,自8月份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约48人次对全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拉网式检查,发出了3份责令整改通知书,对1间无证机构作出责令停业处理,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在部分家长看来,治理野蛮生长的校外培训机构,无疑是给家长和学生送了一个减负“大礼包”。“现在各类培训机构多如牛毛、良莠不齐,政府对其进行治理,可以免去我们不少麻烦,让教育真正回归校园。”家长赖昆明说。
实际上,教育真正回归校园,也对公办学校教育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明将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培育和推广一批优秀教学成果,遴选一批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