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交通违法:“首违不罚”要满足这三大要件
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已于7月15日起正式实施。这是行政处罚法1996年施行以来的第三次修订,立法部门对新法作出权威解读,通过四个角度带您了解新行政处罚法的民生亮点。
满足三大要件,才能“首违不罚”
压线、不按规定停车……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稀里糊涂”违法被罚款的现象。
而根据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规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
“首违”如何界定?“首违不罚”又如何操作呢?
“行政执法的价值绝非‘为罚而罚’,而是要在惩戒违法行为的同时达到预防违法的实际效果。大力推行‘柔性执法’,对轻微违法者进行批评教育、劝诫同样也能起到防止和减少严重违法行为、降低社会危害性的作用。”
初次违法主要是指当事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在同一领域、同一空间内第一次有某种违法行为。
行政机关实施“首违不罚”必须符合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的三个要件:即初次违法、危害后果轻微、违法行为人及时改正,这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增强“首违不罚”可操性,强调要严格规范行政裁量权。“是否危害后果轻微和及时改正、‘可以不予处罚’,都赋予了行政机关较大行政处罚裁量权。”
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统筹做好免罚清单实施和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对照法律法规,依据不同行政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危害程度、实际后果等因素,按照合法、科学、公正、合理的原则,综合考虑法定裁量和酌定裁量因素,对行政执法行为种类进行逐条梳理、分类、细化,纳入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管理,并适时组织评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两人执法”,全过程记录
在现行法律“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规定的基础上,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将原来规定于“一般程序”一节的“两人执法”,调整到“一般规定”一节中,修改为“行政处罚应当由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实施。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两人执法’的好处是,执法人员之间有合作、有配合、有制约、有监督,特别是在面对当事人执法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议。”
此外,修订后的行政处罚法规定了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以文字、音像等形式,对行政处罚的启动、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等进行全过程记录,归档保存。
据了解,司法部正在积极推进全国行政执法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建设,用信息化助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入落实。
“一事不再罚”只针对罚款处罚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这在1996年制定行政处罚法时就已明确规定。本次修法对“一事不再罚”原则作了进一步完善,针对实践中一个违法行为违反多个法律规范的情形,在坚持“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基础上,增加规定“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多个法律规范应当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罚款数额高的规定处罚”。
“一事不再罚”指的是不能给予两次及以上的罚款处罚,对于其他种类的处罚,还要看单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例如根据疫苗管理法规定,生产、销售的疫苗属于假药的,其处罚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和相关物品、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药品注册证书、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罚款等,对于上述罚款之外的处罚种类,可以并罚。
把住五个“关口”,避免“暗中执法
近年来,滥设乱设“电子眼”抓拍交通违法行为,产生“天量罚单”的事件多次引发舆论热议。通过“电子眼”进行非现场执法,有时存在设置地点不合理、不公开,监控设备不合格、不达标,记录违法信息不规范、不告知现象,群众对此颇有微词。
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着力解决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执法不规范问题,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对电子技术监控设备的质量要求、设置、使用和程序等作出全面规定,实现了五个“确保”,把住了五个“关口”——
确保采用非现场执法方式于法有据,把住“法律依据关”。行政机关具体在哪些领域、哪些情形下可以单凭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收集、固定的违法事实实施行政处罚,应由法律、行政法规确定。
确保电子技术监控设备质量过关、性能完备,把住“质量关”。利用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收集、固定违法事实的,应当经过技术审核,确保电子技术监控设备符合标准。
确保电子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科学合理、公开透明,把住“设置关”。利用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收集、固定违法事实的,应当经过法制和技术审核,确保电子技术监控设备设置合理、标志明显,并要求将设置地点向社会公布,避免“暗中执法”。
确保电子技术监控设备记录内容准确无误、客观全面,把住“记录关”。电子技术监控设备记录违法事实应当真实、清晰、完整、准确。行政机关应当审核记录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未经审核或者经审核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
确保电子技术监控设备记录信息有效告知当事人,把住“告知关”。既要及时告知,也要采取信息化手段或者其他措施,为当事人查询、陈述和申辩提供便利。同时强调不得限制或者变相限制当事人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
坚持“退岸还河”,打造“最美岸线”,大良街道持续推进“以水美城 以水兴城”清岸美岸行动。11月24日上午,大良治水办牵头组织大良综合执法办、大良城建办等办所及近良社区,对该社区银涌三街银涌河旁地块一带违章搭建开展清拆行动。
作为顺德区大良街道中部的一条支涌,银涌河连接桂畔海、大门河、大良河及青云湖,东侧是顺峰山公园,北侧是居民区。然而,紧挨着“顺德十景”之一的顺峰山公园,银涌河的河岸面貌却与之不太相衬,在银涌三街银涌河旁地块一带约700米的河岸,违规种植农作物,乱占乱建乱倒等现象严重,不仅侵占了河岸,而且破坏了河道生态环境。
近良片区属于大良中心区域,银涌河横跨多个生活片区,是广大市民十分关心的河涌。据大良街道近良社区党委书记高锡洪介绍,该地块是边角地,居民从违规开垦种菜,慢慢发展成搭建窝棚、仓库、车库等,并成为垃圾乱倒的卫生黑点,是一种渐进式的侵占河道行为。
前期,大良综合执法办积极开展拆迁摸底排查工作,掌握该片区基本面,向群众解释相关政策和利害关系,得到群众配合支持,积极清理杂物甚至自拆,为清岸行动奠定基础。大良街道党工委书记霍茂昌,大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少玲等领导当天到场指导。本次活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3名,预计拆除面积1800多平方米,涉及14处违章建构筑物。据悉,该片区完成清拆后,计划建设“四小园”和临河公园,打造适合可观赏、可休闲的河岸景观。
住在银涌一街的一位居民说,与银涌河相依相伴已有二十多年,经过截污管道工程改造和清淤工程后,银涌河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好,“河涌整治好后,期待把河岸打造成景观带,为我们提供一个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顺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推动治水大会战、城市大建设、品质大提升,以水兴城、以城聚才、产城融合,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大良作为顺德中心城区,将全力践行“水产城”共治共融的治理路径,全面提升“品质大良”新活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现代都市样本,推动顺德建设成为高品质的魅力之城。
据介绍,接下来,大良街道将在系统梳理水系脉络和滨水岸线的基础上,打好“治水+清岸+美岸”组合拳,构建水清、岸绿、颜值高、形象美的高品质滨水生活区。重点围绕大良河、桂畔海河、南城水轴、德胜河北岸四大区域水网,加速推进“退岸还河”,全面清理河涌控制范围内的违法建筑和霸耕现象,并加快两侧土地收储和旧村改造。同时,系统规划“活力碧道”建设,将文体、党建等特色元素融入滨水公园、亲水平台建设,推动大门等社区(村)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提升优化顺峰山公园等涉水景区内涵,打造诗意栖居、健康生活的水韵凤城新样板。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一批17个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涵盖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用人评价等方面。佛山3个案例入选。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佛山市南海区
基于教育质量监测的
评价改革实践探索
南海区作为国家和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通过教育质量监测,构建了区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层面的多元立体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教育发展状态公布制度”“绿色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平台”等方式为职能部门科学决策、学校科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分析确立依据。用数据说话,以评价育人,初步探索出具有南海区域特色的教育评价改革经验。
实施教育发展状态公布制度
培育良好教育生态
南海区教育局在2013年底即成立了质量监测和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南海区教育发展状态公布方案》,在全国率先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2015年,加入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区域监测联盟。通过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精心构建了涵盖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镇(街道)自主发展等方面的评价体系,初步明确了对镇(街道)和学校的评价标准。
基于该体系实施教育全域性动态数据采集与跟踪,撰写包括区域总报告、镇(街道)报告、监测实验校报告、学生报告、品德专项报告、身心发展报告等系列报告,相关报告在每年年末召开的全区教育发展状态公布会议上发布,参加会议的既有区、镇(街道)的教育行政干部,也有学校校长和相关学科教师。会上通过对各级指标的数据分析与对比,发掘问题和短板,如学校规划布局不合理、教师幸福指数有待提高、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存在不足等等,让与会者深切感受到了教育治理能力提升所蕴含的效用。
为进一步运用监测结果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一方面,区工作组还协同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专家逐一走访各镇(街道)反馈监测结果,为镇(街道)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2017年监测表明某镇(街道)教育装备配置水平处于全区低位,次年镇政府随即拨付4000万元增补相关学校藏书、多媒体设备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维护了教育公平和健康的教育生态。另一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还统筹安排、系统推进,逐步推动解决,实现了决策能力科学化、执行能力高效化、调控能力统筹化、服务能力可视化,切实提升了教育治理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推行“绿色评价”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13年6月,南海区出台《改革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推行教育质量绿色评价的指导意见》,每学期开展基于课程标准和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学业水平测试、影响学业的相关因素问卷调查。既监测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也监测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考查科目,引导社会和学校树立科学成才观念。
监测内容依照《南海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指标(试行)》,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领域共17个核心指标,其中,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和兴趣特长通过线上调查和体检数据采集,学业发展、学业负担情况通过期末考试增设调查问卷采集。通过用“绿色”尺子为教育教学质量“体检”,取得同样分数的学校,关注哪间学校的学习效率高、学生学得愉悦、学习能力更强,改变用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用单一的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做法。例如,在2017年的监测中,向学生们调查了“你认为在某门科目中,老师是否仅仅看考试成绩来评价你?”结果在各镇(街道)报告中予以反馈,引导学校和教师综合评价学生。
南海区2017年监测某镇学生认为“学校评价学生只看学习成绩”的比例。
在监测结果应用方面,某镇从监测结果中发现学生学业负担在全区处于高位,为此专门出台工作方案,从期末考试命题到学科成绩等级化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消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期末统一考试,期末考试试卷由各小学自主命题、自行组织考试和阅卷。各小学各学科成绩以等级的形式入册和入档,学生考试的卷面分数不能以任何方式向学生公布,学校不能对学生考试分数进行公开排名。同时,对学生各学科学习兴趣、态度、习惯、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的表现也要进行评价,分别以“A+、A、A- 、B+、B 、B- 、C+、C、 C-”的方式向家长汇报。2021年4月组织召开了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专门结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区绿色监测结果向教育行政干部和初中校长做了汇报,进一步引导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注。
此外,区层面还设立了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专项课题,引导教师针对本校监测数据反映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提出具体可行的干预措施,并在下一周期监测中检验效果。
搭建“学生发展性评价平台”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015年,《南海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发布,并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参与的实时在线学习及评价平台——南海云课堂。通过包括学生自主选课平台、“书+网”阅读平台、信息技术平台等子平台,积累学生个人特质记录、课程和表现记录、生涯选择等数据,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机制。教师和家长既可借助该平台发掘学生个性发展情况,也可从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过程评价。
学生自主选课平台,聚成了南海区“校本课程大超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校外课外创新实践课程供学生选择;“书+网”阅读平台,突破了传统的学生阅读与管理模式,建立阅读任务群,通过群文阅读,群书阅读、实现线下阅读,线上评测,线下写作、线上分享的新模式;信息技术平台,通过开展小初高学生信息素养可持续发展的跟踪测评,深入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此外,该平台还具备过程性评价功能,学生每天在校或在家的表现均能够由教师、家长或同伴通过南海云课堂“学生综合素质在线评价平台”登记收集。包括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技术实践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等结果都会在学期末生成的学生成长电子报告中向家长反馈。
南海云课堂界面。
南海区坚持监测立言,以评价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打造“用数据精准教学、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以数据为基础的学校综合治理体系和基于数据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初步实现从数据中认识学生,从数据中认识教师,从数据中认识学校和家长。相关做法在2015年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业委员会年和《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作推介,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