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三级公立医院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2月11日,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吴永科带队上线《民生直通车》节目,围绕"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同大家互动交流。
群众就医需求
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佛山市卫健局表示,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就医秩序良好,群众就医需求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实现了延波削峰,平稳渡峰。
另外,为了满足群众核酸检测的需求,目前全市提供101个核酸采样服务点,其中90个核酸点可提供中英文检测报告。市民可以通过“佛山发布”微信公众号“核酸采样点一站查”就近选择核酸采样点进行检测。详情戳:最新!佛山101个便民核酸采样服务点都在这
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医疗机构2600多家,其中医院13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500多家。78%的镇街建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全市三级公立医院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全市收治异地疑难重症住院人次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医疗综合实力在全省地级市排名第一,基本形成15分钟优质就医诊疗圈,市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5%左右。
建设高水平医院
为市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市卫健局介绍,在高水平医院建设方面, “十三五”以来,全市公立医院扩(改)建面积约256万平方米,超过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规模的总和。引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等近10家高水平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办医。全市共有22家胸痛中心通过国家级认证,建成7家高级卒中中心(含建设单位)、9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6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在“医养结合”工作方面,佛山通过改建、扩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就近的普惠型医养服务,着力打造“家门口医养结合”基层创新模式、校地共建老年健康管理区域中心等多个医养结合改革实践样本。“家门口医养结合”佛山模式被纳入广东省深化改革委第二批基层创新改革经验复制推广清单在全省推广。
市一医院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中,主要工作集中在人才引进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其中,医院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2022年在职员工硕士以上学历722人,较2019年增长19%,博士学历人才123人,较2019年增长43%。与此同时,医院引进很多尖端医疗设备和技术,包括达芬奇机器人系统、高清3D微创手术设备、人工智能诊断设备等,提高微创外科和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水平。
市中医院在诊疗技术、高水平学科群建设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医院以骨科为龙头引领,今年1月医院成功实施华南区三甲中医院首例关节机器人手术,覆盖骨折内固定、复位和关节置换三大领域。截至去年12月,医院骨科机器人手术已突破千例,手术总量位居全国中医系统和华南地区综合医院的第一位。骨骼肌肉专业、多发严重创伤专业在全省医院(含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学科专业建设排名第一。中医院评为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建设单位、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单位。
守正创新
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佛山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近年来,政府也积极打造名院、名科、名医等“三名工程”。目前全市共有4家三级中医医院,其中市中医院连续11年在全国中医医院排名中位居地级市中医医院第一名,全市现有国家中医重点专科7个,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去年12月底,市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正式揭牌,为佛山首个以中医药为主导治疗危重疑难杂症的科室正式成立。在新冠疫情高峰期,集中收治新冠重症患者,100%施以中医为主导的治疗手段,约1/4患者以纯中医治疗,疗效显著。上个月,市中医院获得“广东省中医经典病房建设试点单位”称号。
市中医院引进周岱翰、熊继柏等国医大师,开设名医工作室。去年,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许能贵及其科研团队在针灸科挂牌“华南针灸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分中心”,推动产学研共同发展。
市一医院持续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成立了中医新冠救治小组,制定中西协同诊疗方案等。医院中医医师以会诊、查房等多种方式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医院还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病房,建设传统疗法中心,全院范围内开展中医药服务和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中西协同,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另外,医院建立了“互联网+中医药”便民医疗,开展中药代煎配送到家服务。
另据市卫健局透露,由广东省中医药局和佛山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今年将在佛山举行,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据广东铁投消息,2月10日,新建广州至湛江高速铁路珠三角枢纽机场段(以下简称“广湛高铁机场段”)施工进场动员会顺利召开,标志着广湛高铁机场段已全面开工建设。
广湛高铁机场段自西江桥尾至新兴南站,位于广东省佛山、肇庆、云浮市境内,新建正线78.781公里。设珠三角枢纽机场、新兴南2座车站;桥梁72座,合计42.42公里;隧道20座,合计23.93公里。建设工期3年,与全线同步建成开通。
据广东铁投消息,广湛高铁项目加快建设,尤其珠三角枢纽机场段能够如期开工,克服了初步设计审批等系列困难,凝聚了沿线各市、参建各方的努力和心血。接下来,项目将铆足干劲、突出重点,振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决心,高质量抓好工程进度、安全质量,并且苦干实干、落实落细,确保项目早日建成通车。
从全线来看,整段广湛高铁线路自广州枢纽广州站引出,沿途经过广州、佛山、肇庆、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等市,终至规划湛江北站。线路全长约40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
广湛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海铁路客运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广州至湛江通勤时间缩短至90分钟,项目开通后将对提升高明枢纽地位和粤西地区区域经济地位,促进粤西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
在广东落地
引发了一些讨论
有人认为改革中
关于个人账户的部分
让自己“吃了亏”
也有人担心
改革后的医院门诊“人满为患”
直面疑惑
广东省医保局回应
↓↓↓
广东省医保局表示,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进一步完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措施,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4号)的重要内容,有助于进一步健全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职工医保制度,减轻参保人员门诊医疗费用负担,实现制度更加公平可持续。
广东正按照国家部署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粤府办〔2021〕56号)要求,坚持统筹联动,同步推进完善门诊保障机制和改进个人账户制度。
有人说
“门诊共济”后个人账户钱变少了
广东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
是因为“医保基金不够用了”
职工医保门诊共济到底改了什么?
广东省医保局回应
破解
“有病的不够花,没病的用不了”
问:为什么要推动这项改革?
答: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是适应我国医保发展阶段、改善群众医保待遇的客观需要。
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改革前统筹基金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个人账户保障门诊小病。这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力地推动了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向社会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基本医保体系的不断完善,“个人账户保门诊小病”方式的局限日益凸显,出现了参保职工“有病的不够花,没病的用不了”的情况。
一方面,个人账户资金大量沉淀。
80%以上的个人账户沉淀资金“趴”在健康状况较好的年轻群众和健康群众的账户中,有的年轻群众个人账户沉淀达数万元;
另一方面,现实情况需求。
退休群众和患病群众结存少不够用、门诊个人自费负担重,特别是患慢性病的退休人员迫切希望建立普通门诊统筹。
职工医保的个人账户是一种自我保障,不能发挥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作用,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应对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如果个人账户占用大量资金,医保共济保障功能将大打折扣。而统筹基金是全体参保人之间的互助共济,由全社会共同承担和化解疾病风险,实现了健康的人帮助生病的人、年轻的人帮助年老的人、收入相对高的人帮助收入相对低的人,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
对“个人账户划入少了,吃亏了”
怎么看?
问: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计入办法也做了调整,有人称个人账户划入少了吃亏,对此该怎么看?
答:在社会医疗保险的大框架下,医保是一种保险,个人账户的资金是“看病钱”,而不是一种收入。从看病用钱的角度看,改革后大部分参保人个人账户当期计入会减少,但门诊待遇更好,真正患病的群众和老年人更受益。
调减个人账户的同时提高了共济保障水平,增加的普通门诊统筹报销待遇比个人账户减少要高,部分地市还同步提高了门诊特定病种、住院待遇。
保留了个人账户这一制度设置,且历史上的结存仍然由个人支配使用,可继续用于个人在门诊就医、在药店购药,原来能保障的改革后仍然可以保障,还扩展了使用范围。
计入办法更加公平,在职职工个人缴费继续计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由统筹基金统一按定额划入,实现了同一地区内公平统一,同一人群内基本一致。
既要算小账,也要算大账;既要算眼前账,又要算长远账。总的看,改革后统筹基金会加强,生病后可以通过统筹基金报销,大家互助共济,保障会更充分。每个人都有年老和生病的时候,年轻健康的,虽然现在看病不多,但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是长期存在的,长远来看都会从这个改革中获益的。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此次改革后退休人员个人账户按实施改革当年统筹地区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左右划入,而广东将额度提高到2.8%,已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降低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划入金额减少幅度。
改革后
门诊报销范围更广比例更高
问:实施门诊保障方式改革后,参保人保障提升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是互助共济功能显著提高。
这次改革统一规范了普通门诊药品、诊疗项目和耗材保障范围;
扩大了普通门诊选点范围,允许各市将职工可选择的门诊定点范围从基层扩大到了各级别医疗机构;
提高了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的门诊支付比例以及年度最高支付限额;
部分城市同步提高了门诊特定病种保障待遇。
门诊需求多、患病多的参保职工明显获益,特别是罹患慢病的参保职工,往往是减计数百元、报销千余元甚至数千元。
二是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
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从参保人员本人扩展到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身体健康、生病少的职工医保参保人可以把本人的个人账户与家庭成员关联,支付子女、老人的就医购药费用,实现了个人账户家庭“小共济”。
三是适当扩展了个人账户使用范围。
改革后,个人账户还可以用于配偶、父母、子女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等的个人缴费。
有两个案例能说明改革前后的差别——
2022年12月6日,陈先生因牙痛、牙龈出血到某区口腔医院治疗,当次就医做了检查和牙体修复术等治疗,医保报销了2101.78元。如按旧政策,当次报销就300元;按新政策出台后,多报销了1801.78元。
今年58岁的广州退休职工华姐,2022年11月因呼吸有啰音,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医,做了肺部CT,总医疗费用480多元。当时CT、MRI等项目还未纳入门诊统筹,华姐需要全额自负。而最近,她“阳康”后又到医院做CT,发现同样的项目,自己只给了140元,统筹基金支付了70%。
“互联网+”复诊纳入医保支付
问:门诊待遇提升了,大家都挤到门诊看病开药怎么办?
答:在广东,门诊待遇的提升已经惠及多个渠道。
一是建立国家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国家谈判药品供应保障范围,参保患者凭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外配处方,到“双通道”零售药店购买国家谈判药品,享受与定点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政策。
二是将“互联网+”复诊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参保人在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复诊,发生符合规定的诊查费和药品费,医保基金予以支付。
三是落实“长处方”医保报销政策,定点医疗机构根据参保患者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门诊单次处方用药天数,最长可达12周。
广东医保基金并非不够用
问:有网民称“这次改革是因为医保基金不够用了”,是真的吗?
答: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不动用累计结余的情况下,广东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完全可以实现当年的收支平衡。
广东本次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是通过基金内部的结构调整,在不另外筹资、不新增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的前提下,提高门诊保障水平。普通门诊统筹待遇提高,带来了保障的增量,涉及的资金来源,既有个人账户计入调整的调剂资金,也有统筹基金内部的挖潜,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险的人人参与、人人享有。
从广东门诊费用规模来看,单靠个人账户调减也是不够的,长远看统筹基金将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事实上,医保基金稳健运行为开展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提供了坚实支撑,为加强参保人门诊保障、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实现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打下了牢固基础。
问:有网民称个人账户改革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条例》等,是真的吗?
答:
一是国家从未出台网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条例》等相关文件。
二是广东个人账户改革符合发展方向。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进一步完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措施,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重要内容,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部署开展。推进这项改革有助于进一步健全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职工医保制度,减轻参保人员门诊医疗费用负担,实现制度更加公平可持续。
个人医保的钱
家人看病也能用
随着广东“门诊共济”改革逐项落地
职工医保参保人与家人
绑定“亲情账号”
也能共同享受到相关医保权益啦!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