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植绿护绿 增城奏响绿美“进行曲”
今年2月以来,广东全省范围内联动开展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义务植树活动,我区积极响应,通过持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义务植树活动,深入践行全民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价值追求,用实际行动奏响绿美“进行曲”。
增江两岸 魏伟红 摄
坚持高位推动 提升工作成效
我区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积极谋划部署,通过印发实施《广州市增城区推进绿美增城生态建设实施方案》,确定“1+8”重点建设任务,构建增城新时代生态建设新格局。编制绿美增城生态建设年行动计划,明确各年度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实行挂图作战,建立项目清单,明确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全面压实职责。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我区发布2023年第1号林长令,将绿美增城生态建设工作任务全面纳入林长制考核,定期开展督查督办。同时,把绿美增城生态建设纳入区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各级党政领导带头积极参与义务植树,全面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和绿化美化成效。
坚持统筹规划 全程精准管理
为进一步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绿美景象,我区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和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建设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做好调查研究、规划安排、苗木培育、植树技术训练等工作,按照“一条绿化景观路、一处乡村休闲绿地、一个庭院绿化示范点、一片生态景观林”的标准,持续开展“五边”绿化美化和“四旁”植绿。
此外,我区还深入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创新探索“林长+义务植树”长效管理模式,强化“一长两员”巡查频次,常态化开展无人机巡查,全程精准管理,有效遏制破坏绿化行为,提升义务植树尽责质量。
坚持多方联动 凝聚植绿合力
2月以来,我区各部门凝心聚力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汇聚起推动生态建设的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谱写绿美增城生态建设新篇章。区人大、区政协、区委统战部、区纪委、区委政法委、团区委、区公安分局、区妇联、区教育局等单位联合各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践行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生态理念,持续开展主题鲜明的绿美增城义务植树活动。
据统计,全区共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51场,参与义务植树活动人数约1.78万人次,开展志愿服务、捐资捐物等形式活动20场,捐资捐物约128万元,折算植树约14.3万株。
坚持广泛宣传 传播绿美文化
为营造浓厚的爱绿植绿护绿兴绿氛围,我区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担任生态文明传播使者,扩大宣传覆盖面。此外,还发布了3条“英雄花开英雄城”精品文旅线路,串联绿道、红道和古道,让市民尽享绿美增城文化之美。

活化利用北京路、文德南、宝华路、海珠中、人民南等街区
近日,广州市召开2023年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邀请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等相关学者专家,并审议通过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历史风貌区、传统村落等16项议题。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审议了包括广州市传统中轴线(近代)在内的9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鼓励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遵循“真实性”“整体性”“可持续”原则
会议审议了广州市北京路、传统中轴线(近代)和文德南、宝源路、宝华路、昌华大街、海珠中、光复南、人民南9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地区。9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遵循“真实性”“整体性”“可持续”原则,深入研究街区的发展历程、建筑特色等,总结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梳理街区保护对象并明确高度控制、建(构)筑物分类保护整治措施和建筑功能兼容性分类管控等多类要求,按照尊重现状肌理和功能、公共服务设施不减少、兼顾保护与发展、鼓励多功能混合使用的原则优化规划用地,鼓励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保证建筑高度和农田景观相协调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花都区高溪村保护规划》和《横沙街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也在会上获审议通过。高溪村是省政府批准的4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建村200余年,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保护规划立足历史遗存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规划管理协同性,划分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并明确建筑高度、建筑物分类保护整治等管控要求,保证建筑高度和农田景观相协调,延续村落格局与整体风貌。规划提出建立档案、组织培训与赛事、加强展示、结合新兴产业提升创收等活化利用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横沙街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以整体性、真实性、可持续和分类保护为原则,保护横沙街历史风貌和重要历史场所,以及风貌区内的传统街巷、文物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等真实的历史信息,控制保护底线。发挥区位优势,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围绕“文化寻根”“文化融合”“文化跃迁”构建三类核心功能业态,提出建筑分类风貌提升、优化地区业态和功能、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与活化非遗体验路线等举措,展现横沙文化魅力。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村落内历史文化资源
会议还审议了中国传统村落深井村和港头村的保护发展规划。《中国传统村落黄埔区深井村保护发展规划》以整体保护为原则,保护深井村“依港而生、因商而荣”的历史脉络和“山岗环绕、灵蛇吐珠”的村落整体格局,明确保护村落内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村落周边自然环境、街巷水系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并加强保护和展示。规划重点推进安来市旧址、岐西坊愚园、戏台荷花池等节点改造工程,提出多元主体互动合作,还原历史节点与路径,重现商贸街市和岭南聚落风貌。延续街巷格局机理,还原商贸街市和岭南聚落风貌。
《中国传统村落花都区港头村保护发展规划》深入研究港头村历史文化价值特色,明确“群山环抱、聚水生财”的岭南古村选址特征以及村落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要求,提出分区域、分重点、分阶段有序保护与控制,并通过高度控制保证村落风貌的完整性。明确保护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分类保护要求,划分为保留、整治和改造三类。提出围绕港头古村核心组团,打造乐居新村、高品质度假服务和田园生态游憩组团的活化利用空间结构。构建“全龄段、全时段”四大文化聚落。重视传统建筑的活化与升级,构建多元的文化沉浸式体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要求,广州市番禺区审计局持续创新开展青年干部法规带学培训,为青年审计干部搭建实践和展示的平台,推动青年审计干部队伍能力不断提升、作风不断向好。
近日,由青年干部结合工程审计业务经验,带学《招标投标法》。本次带学结合近3年审计发现问题重点选取了《招标投标法》中招标、投标、开评、定标等章节进行了解读,同时就各级工程项目审计中常见的串标、违规设置限制招标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引导审计人员及时更新审计理念、调整工作思路。
下一步,番禺区审计局将继续加强队伍建设,不断锤炼提升青年审计干部“能查、能说、能写”的三种能力,为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生动力。(余敬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