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帝诞
一、历史渊源:
佛山北帝诞庙会的起源与祖庙的修建和北帝信仰密切相关,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载:“真武帝祠之始建……或云宋元丰时。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也说:“吾粤多真武宫,以南海县佛山镇之祠为大,称曰祖庙”。由此见,佛山民间北帝信仰可能在北宋元丰年间就开始了,而清代以前,在遍布广东各地的真武庙中,以佛山祖庙“历岁久远”,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成为“诸庙之首”。据史料载,明清两代,作为北帝信仰的载体,祖庙在佛山历史上的地位显赫,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对北帝的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载:明正统十四年,南海人黄萧养组织同狱犯人起义,围攻广州和佛山。当时义军攻打佛山,乡人集于祖庙问神卜吉,神许出战,战则屡胜,人们把取胜归功于北帝显灵。于是在景泰四年(1453)佛山被敕封为“忠义乡”,祖庙被敕封为“灵应祠”。当时朝廷不仅御赐祭文、匾额、对联等物品,规定祭祀规格,还下旨要求广东各级地方官员每年春秋谕祭、修葺庙宇等。从此祖庙祭祀由民间祭祀列为官方祭祀,北帝成为佛山社会权威的象征,佛山人精神的主宰,祖庙也成为佛山合镇至尊的主神庙。自此后,祖庙北帝诞向来是一年中全镇居民最大的祀典。
在目前所见古籍中最早记录祖庙北帝诞的见屈大均《广东新语》,他说:“佛山有真武庙,岁三月上巳,举镇数十万人,竞为醮会。”乾隆《佛山忠义乡志》中说:“ 历朝谕祭,圣代尤崇,春秋肃祀,百尔虔恭。时维三月上巳佳辰,是真君降祥之日也,……故乡人于是日也,香亭所过,士女拜瞻,庭燎彻晓,祝开筵,锦衣倭帽争牵百子之爆车,灯厂歌棚,共演鱼龙之曼戏,莫不仰神威之显赫而报太平之乐事者也”。 道光《佛山忠义乡志》中对北帝诞庆典也描绘说:“三月三日,恭遇帝诞,本庙奉醮庆贺,……是日也,会中执事者动以千计,皆散销金旗花,供具酒食,笙歌喧阗,车马杂遝,骈肩累迹,里巷壅塞,无有争竞者”,从中可见历代北帝诞的盛况。祖庙北帝诞活动延续至民国,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8年佛山沦陷,此活动停止。建国后,有关北帝诞活动渐消失。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信仰得到尊重,民间恢复起北帝诞活动,并呈现出一年比一年兴旺的景象。
二、基本内容:
逢每年农历三月三北帝诞日,佛山民间有集资在祖庙举行贺诞习俗。据考,佛山清代顺治前不设地方官,本地大小事务都由乡坤、耆老通过“庙议”推选出各宗族中德高望重者担任值事处理。这种值事机构明代称为嘉会堂,清代至民国称为大魁堂,是祖庙北帝诞活动的组织者、经费筹集者,因此北帝诞庆典的策划、组织与管理,都由他们操办主持。历史上北帝诞活动分两部分:一是北帝诞庆典期间的仪式,包括赴庙肃拜、北帝巡游、演神功戏和烧大爆等。二是与北帝诞相关的活动,有正月初一至十五及每月的初一、十五行祖庙;正月初六至三月三十的北帝坐祠堂;二月十五及八月十五的春秋谕祭;九月初九北帝崇升等。
(一)北帝诞庙会具体表现形态
1、赴庙肃拜:北帝诞正日,当年值事在祖庙庙前设醮庆贺,三月初二日就要在庙前设坛,备好五谷、酒、烧猪、香烛元宝等供品,初三子时起,值事开始主持醮会仪式。程序有:1、祭白虎:白虎是传说中的一种恶神,拜祭北帝前先飨白虎,以免它出来捣乱;2、洒净:把神坛附近扫干净,用黄皮叶水洒一下,以示荡秽辟邪;3、焚香; 4、禀神:把心中的话向神禀告; 5、烧衣纸:把用彩纸剪裁成的供北帝穿用的官服连同元宝烧掉;6、问卜;7、分衣食:祭毕,把供品分给捐资者,表示北帝所赐福气。随后全镇居民不论身份贵贱,都沐浴更衣,前来庙前列队恭拜,通宵达旦。
2、北帝巡游:北帝诞庙会的巡游时间为一天一夜,按旧例,三月初一日由祖庙附近的牛路村霍氏宗族组织“北帝更衣神功会”(专门负责操办北帝祭祀活动的一个小组),来祖庙把北帝武神铜像(俗称行宫)抬至牛路村,供奉于霍氏宗祠内。给神像更衣后,村内各姓居民纷纷来进香参神,并在宗祠前建醮、烧爆,有的还演神功戏贺神诞。初二晚,又将神从霍氏宗祠内请出,送返至祖庙,接受全镇居民的参拜。初三日上午,由专责的牛路村人抬着北帝行宫出祠在镇内巡游。巡游时,北帝武神铜像端坐在朱漆贴金龙纹轿椅(现陈设于祖庙)内,前有锣鼓、仪仗队、彩旗幡伞队鸣锣开道,后有醒狮随尾,所到之处居民张灯结彩迎驾。巡游队伍昼夜游历,连小街窄巷、简陋庙舍也都入内停舆。巡至汾水铺的“武当行宫”时,入内停舆供佛山商民前来拜祭。至初四日巡游到会真堂,在会真堂用黄皮叶水为神像洗脸剃面,换好衣服,由仪仗队“迎接回銮”,按来时路径返回祖庙(俗称为“行龟缩”)。
3、演神功戏:所谓“神功”,就是神的功劳,演“神功戏”,就是为向神祈福或为酬谢神恩而演戏。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的万福台,据说建造目的就是为了上演粤剧(大戏)给对面的北帝观看。是日,祖庙一带笙歌嘹亮,人烟辐辏。演出人员有八音班、瞽姬、女伶、本地班或来至广州、港澳的大戏班;常演出的剧目有《天妃送子》、《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等数十部。乾隆《佛山忠义志》记载:“三月三日,北帝神诞,乡人士赴灵应祠肃拜。 各坊结彩演剧,曰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除在万福台上演神功戏外,镇内各坊各社也都请戏班演戏,有的还大开宴席庆祝神诞,倾城热闹,万人空巷,一连数日如此。
4、烧大爆:烧大爆活动在三月初四举行。所谓烧爆,就是点燃安放在华丽彩车上的一个大爆竹,内附一铁制小环。爆竹一响,铁环飞向空中,围观的群众纷纷争夺之,以寄祈祥纳福之意。在清初时,“佛山烧爆”已名震粤中。屈大均《广东新语》有详载:三月初四,祖庙门前万头攒动,锣鼓喧天,一年一度的烧大爆仪式在这里举行。放眼望去装饰成龙凤、人物图案,药引长六七丈。……在庙前空地上排开,大纸爆有数十枚,祖庙门前一片辉煌,北帝神乘坐的“真武行殿”轿舆,都用小爆连结组成龙楼凤阁样式;用小爆层层叠出的“武当山”及“紫霄金厥”,四周燃点着百子灯,这些灯的灯盏、灯裙、灯带、华盖、缨络等都用小爆贯串而成;锦绣铺桥,花卉彻栏。此时,人声喧闹处,一队队百人组成的“倭人”色队,牵引着一辆装有长八尺,直径三、四尺的大纸爆香车走来。大纸爆上装饰有穿锦绮洋绒的各色人物,又有金镂珠珀堆叠出花纹图案,药引长二丈余。大纸爆后面是椰爆香车,也由穿艳丽服饰的小童推挽而来。椰爆直径二尺,内用瓷筒装药,外用竹篾、松脂、沥青包裹,再用金银纸椰爆数百枚。装饰成龙凤、人物图案,药引长六、七丈。在庙前空地上排开,大爆有数十枚、小椰爆有数百枚。全镇居民,竞相观睹。燃放大纸爆时,放爆者攀到高架上,用庙中神火点燃爆引,爆声如雷,远近震动。放椰爆时,放爆者站在距人群三百步之外燃放。爆响声过后,众人一拥而上争抢“爆首”。爆首是一铁圈,上写有爆名,如“上元正首爆”、“上元拾足爆”等。各爆有等级次序,即俗称的头爆、二爆、三爆等。拾到“爆首”的,有镜屏、色物等奖品。人们相信爆首是北帝所赐福气, 拾得爆首者能得到一生吉利,因此人人奋力拼抢,即使人仰马翻也在所不惜(注:现由于火灾隐患烧大炮已取消)。
(二)与北帝诞活动相关的子项目
1、行祖庙:“行祖庙,拜北帝”的时间是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及每月初一、十五日,佛山居民在此期间陆续来祖庙进香参拜北帝神像。参拜仪式日趋简化,只是在北帝大小神像前摆上酒、烧肉、香烛元宝、鲜花、果品等,双手合十低头默祷,然后投一些硬币在香炉里以求好运。
2、北帝坐祠堂:北帝坐祠堂是将北帝行宫逐日安放在各宗族祠堂内,供该宗族拜祭的仪式,时间从正月初六至三月三十日。每年正月初六日,是祖庙北帝出祠之日,也是八图(明洪武三年,官府给佛山居民编黄册、排里甲。八图相当于现在的八个街道办事处)土著的重要日子。当日,北帝由灵应祠出游,值事们要备锣鼓、旗帜、醒狮等,仪仗队在前鸣锣开道,北帝乘舆居中,八图下辖的八十甲每甲派两人,一共160个耆老、绅士随后,醒狮压尾游行一天。游行队伍必须全部是男性,敲锣打鼓,吹奏八音,浩浩荡荡。所到之处,人们簇而观之参拜,并竞相挤到北帝像前,用手抚摸北帝乘舆,以求获得福气。游行至晚,北帝行宫被供奉在八图祖祠(即八图公祠,位于祖庙附近的营前街)内,随行的耆老、绅士与新旧值事们则留在公祠操办祭祀事务。第二天由鼓乐仪仗队将北帝行宫送回祖庙,又由另一宗族人到祖庙迎神回祠拜祭。每一宗族祭后送神时,都有放爆烧烟花等仪式,如此一个祠堂接一个祠堂的“坐祠”,轮完八图辖下的八十甲为止。每一次交接都在祖庙进行,轮祭到三月三十日,共达八十三天。八十甲每甲一天,其它的三天就是正月初六的出游到八图祖祠;二月十五日的春季官祀之日;三月三日的北帝诞。如此彼此往来,日以继夜。
3、春秋谕祭:史载,明景泰四年,皇帝下谕敕封祖庙时,特赐祭文(祝文)一道、四块匾额、两副对联,并规定地方官员春秋二季必须前往祭祀。值事们当时就依据官祀典礼应有的规格,制造祭祀器皿10种41件,分别有:硎(汤盂)、豆、铺(圆而鼎足者)、簠、簋、筐、筥、盘、爵;祭祀供品为豕、羊、斋菜、荤菜、熟菜、牲、饼、面、京果鲜果、糖等等,除豕羊各一头外,其余供品都要五份。这是春秋二季官祀的发端。
春祭时间为二月十五日,正是北帝坐祠堂的日子,乡绅耆老们于二月十四日就要准备仪仗物品,装扮粉饰孩童(即把小孩装扮成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列队去金鱼塘的陈氏祠堂迎接北帝行宫,在十五日二更时间回到祖庙,设案摆供。至子时驻守在本地的各级官员都到祠内参拜行礼,乡坤耆老们集体拜祭。拜祭完毕至午时,由下一宗族打点物品,燃放爆竹,北帝又离开灵应祠,继续到各宗祠中坐祠。
秋祭之日是八月十五日,谕祭仪式与春祭相同,但多了出秋色的内容,据说出秋色是为了向北帝展示秋收的喜庆。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对秋祭时在祖庙前出秋色有精彩描绘:“会城(今广州)喜春宵,吾乡喜秋宵。……于是征声选色,角胜争奇。被妙童以霓裳,肖仙子于桂苑,或载以采架,或步而徐行,铛鼓轻敲,丝竹按节,此其最韵者矣。至若健汉尚威,唐军宋将,儿童博取,纸马火龙,状屠沽之杂陈,挽莲舟以入画,种种戏技,无虑数十队,亦堪娱耳目也”。此后,八月十五出秋色(后来的出秋色日期常有变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项对佛山影响深远的民间文化活动。
4、北帝崇升:崇升是指九月初九北帝得道飞升金阙,民间举行的祭祀仪式。佛山市博物馆保存了一张清代中后期的《佛镇祖庙玄天上帝巡游路径》图,详细记载了一次祭祀北帝崇升的巡游活动,包括有北帝巡游日期、所经街道及巡游队伍组成等情况。从图中所列路线情况看,巡游时间在十月二十六日至十一月三日,每天都按划定路线巡游,八天的线路绝少重叠,也极少走回头路,总之要巡完整个佛山镇,让所有佛山人一睹北帝尊容为止。有资格在北帝后面随行的,是镇内70岁以上的“绅耆”和科举成功人士及官宦人物,其中一部分是大魁堂(清代至民国,由各宗族推选的乡绅、乡耆组成一个地方自治机构,该机构设址于祖庙旁的“大魁堂”内,因而这个机构也被称为大魁堂。)成员,跟随在这些大人物后面的是銮舆和醒狮队。当北帝过后,各街还要大烧爆仗,以示感恩。巡游最后的两站是八图祖祠及万福台,初三卯时在祖庙崇升,仪式与三月初三北帝诞醮会大致相同,主要程序有:设坛摆供、焚香、降神、敬茶、问卜、烧衣、诵经上章等。诵经完毕,值事们将文诰、衣纸等在坛外焚烧,仪式结束。
三、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一)北帝神像
1、北帝大铜像:位于祖庙正殿的紫霄宫内,铸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高九尺五寸(3.04米),取九五之尊之意。造像重五千余斤,身着文官彩袍,面带微笑,跣足端坐,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真武大帝铜像,也是民间祭祀或官方春秋祭祀的主要对象。
2、北帝武神铜像:位于紫霄宫西侧的神龛内,铸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高0.8米,通体贴金,身披铠甲,足踏龟蛇,左手中指指天,造型威武。明清以来,乡人抬着此像出祠巡游,民间称其为“行宫”。
(二)祭祀用品
1、红沙岩石雕神案:宽2.66米,高1.44米,质地为红沙岩石,正面为通体高浮雕花果纹、龙纹,明初制品。
2、五供
(1)铜五供:通高1.2米,总重420斤,清嘉庆制品。
(2)锡五供:通高1.75米,民国制品。
3、地方官员春秋祭祀用器:共有器皿10种41件,分别是:鉶2件、豆5件、铺5件、簠5件、簋5件、筐5件、筥5件、盘5件、尊1件、爵3件,其中筐、筥为竹器,其余均为铜器。原物解放前散失,民国《佛山忠义乡志·金石》详细记载了每种祭器的图样和尺寸。
4、大铜镜:明代制品,直径1.33米,镶嵌木匣后成为八角型,为春秋二季地方官员、乡绅祭祀仪式前正衣冠之用。
5、拜石:深灰色云石,长2.18米,宽0.88米,表面平滑,嵌于祖庙前殿中部地面上,为春秋二季地方官员祭祀时跪拜之用。
(三)巡游用品
1、神舆与座椅:神舆,即北帝出巡乘坐的轿子。光绪年间制造,高1.95米,宽1.05米,通体髹朱红漆,左右及后背挡板共镶嵌了十二块漆金木雕饰件。木制座椅安放于轿子内,通高1.45米,座位高0.68米,宽0.7米,深0.6米,漆朱红色。座椅靠背、左右两旁及下部均镶有漆金木雕花板。
2、北帝出巡仪仗:清代制品,共104件,包括铜兵器仪仗、铜八宝仪仗、龙头凿花铜御扇以及木雕云龙纹高脚牌。
佛山信奉观音的人非常多,至民国时仍存观音庙16座,其余各庙亦多有供奉观音神像的。观音诞期一年有四个,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九日都是观音诞,以六月十九日山紫铺南泉观音庙的活动最隆重。
《佛山忠义乡志》载:“十九日绅士集南泉庙祀观音大士,妇女况为观音会,或三五家,或十余家结队醵多钱,以素馨花为灯,以露头花为献,芬芳浓郁,溢户市途,游人缓步而过,层层扑袭,归来犹在衣袖间也。”
神诞日,群众在街巷内设坛奉祀,有的集资请瞽姬在神坛前一连十多晚唱《观音出世》曲本。诞期,除本地人外,还有南海、顺德各乡男女信徒也前来参神,以求消灾解难、添丁发财。
神诞日,信徒要守斋吃素。一些人家的小孩多病,便选在观音诞举行契观音的“上契礼”。是时,请神婆或尼姑念《莲花经》,取小孩的裤带,穿上两串长钱(即铜钱,每串九个,取长久之意)并以斋菜、生果献于神前,燃香烛跪拜,禀明小孩姓名、出生年月,祈福保安。拜毕,取神前“利是”,即告礼成。
1.唱观音出世
其内容是从观音出生,至其得道全过程。活动进行时有人负责组织凑钱,选定地点款待盲人。时间一般于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菩萨诞日或秋天,日期浮动不限。听者均表现对观音菩萨虔诚尊敬之神心,大多是中老年的拜神婆。她们在演唱的盲人前供奉观音画像一幅,焚香一枝。盲人则弹古筝伴奏,以南音或龙舟唱出,有时亦以口白道出。唱出全套《观音出世》约需时五晚。有时日间下午亦有唱,最后一晚必定有一群拜神婆来祭幽,以超度亡魂饿鬼。由于现代录放音设备出现,这种唱观音出世之形式早已消失多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从街道到农村经常有盲人唱,据称盲人必先学会此套唱曲才可成名。一般男人均不参与旁听。
2.摆神供
石湾及附近农村,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音诞,在这段时间,有一种叫“摆神供”的民俗。摆神供主要是以未婚女青年为主所组织的一种既展示姑娘们的手艺又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幸福的活动。
摆神供以街道或自然村为单位,一年一度,为期三至五日(有的五至七天),多选在农闲时节。地点多在大户人家宽敞的厅堂或者乡间的书塾、祠堂里。摆神供期间,青年姑娘每天要斋戒沐浴,衣着整齐,特别欢迎男青年去观看她们的神供摆设,男青年参观神供时都会受到殷勤的款待。摆供,除旗幡帐幔之外,在神像、佛像的前面,摆上姑娘们用芝麻、菜籽为原料制作的各种糕饼;有的还用米面或蜡制成各式花卉、果品、禽鸟;刺绣有龙凤、麒麟等各种象征吉祥的手工艺品;鲜花、水果摆满大堂;琳琅满目。每样展品都体现出未婚女青年的心灵手巧。
摆神供的活动时间,从白天到晚上,都是未婚女青年尽情打扮和尽情娱乐的时间,她们除了接待参观者外,还奏乐、唱歌、参神、聚餐,或请来女伶唱广东曲艺。入夜,更是灯火辉煌,神台上香烟缭绕,姐妹们欢声笑语,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摆神供,最后一天叫开斋(即吃荤)。此时,还有一项重要内容:请巫师做法事。早午晚都有一段做法事的时间,最后一晚“拜大谶”是高潮,请来有法道的巫师表演“赤脚上刀山”(踩碎玻璃)、“入火海”(踩烧红的火炭)。“拜大谶”主要是祈求神灵保佑,降妖驱魔,庇佑乡民家宅岁岁平安,祈祝参与神供的姑娘们心想事成、平安幸福。(转载:禅城区地情网)
一、概述
佛山,是岭南著名的秋色之乡。佛山秋色,是指秋季农业丰收之时,民间举行庆祝丰收游行,俗称“秋色赛会”或“秋色提灯会”,亦统称为“出秋色”。 佛山秋色历史悠久,相传明代永乐年间(1430-1425),秋季丰收后的一个夜晚,一群孩童用茭笋壳扎成龙形,并在龙的身上插上香火,以竹杆舞动火龙,口呼鼓乐,游舞街巷之中,深夜方休。此举被人所赞赏,因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娱活动,而内容日渐丰富,亦成为具为地方色的佛山秋色。
佛山自古以手工业和商业繁荣而闻名,为中国的“四大名镇”和“四聚”之一。而每次秋后的秋色活动亦是佛山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古书上不乏对秋色盛况的记载,据清乾隆十八年《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会城(指广州)喜春宵,吾乡(指佛山)喜秋宵。醉芋酒而清风生,盼嫦娥而逸兴发,于是征色选色,角胜争奇,被妙童以霓裳,肖仙子于桂苑,或载以彩架,或步而徐行,铛鼓轻敲,丝竹按节,此其最韵者矣。至若健汉,尚威唐军、宋将,儿童博趣,纸马火龙,状屠沽之杂陈,挽莲舟以入画,种种戏技,无虑数十队,亦堪娱耳目也。灵应祠前,纪纲里口,行者如海,立者如山,柚灯纱笼,沿途交映,直尽三鼓乃罢。”如此描述,生动记载了当日出秋色的盛况。
秋色活动具有严格的形式和内容,包括表演艺术和手工艺术两大类,分成车色、马色、飘色、地色、水色、灯色共七色之多。内容有起马、开路队、大灯笼、唢呐队、马色、头牌幡旗、罗伞、耍龙灯、灯色、合面、担头、车心、陆地行舟、十番、锣鼓柜、扮演戏剧、大头佛、踩高跷、狮子队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秋色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如现代花车队和体育竞技表演等都是后来加上的。
二、秋色扎作
扎作艺术在秋色艺术中占主要地位。头牌灯、彩灯、龙、狮、龙舟花舫、彩车、花车、采莲船、花局、台面及顶盖、鱼灯、罗伞、八宝、各种人物、动物造型等,主要都是通过扎作工艺制成的。如《头牌灯》是秋色游行或灯色展览中为前导或放在展览之首的。它由三部分组成:灯座(底部)、灯身、灯盖(顶部)。
三、制作方法
首先是由艺人进行整体设计,然后根据总体要求对每一个部分、小灯(装配灯)进行具体设计和扎作。扎作材料基本上是竹篾、铁丝、纱纸、纱绸、明纱等,把每个小灯及总体灯架扎作出来之后,在骨架上扪上纱绸、明纱或透明半透明的玻璃纸、薄纸等。一般扪制是用浆糊、胶水、或白乳胶作粘贴剂。然后在其上面绘上书画、装饰图案,配上绒球、球排穗、人物、动物、花鸟、龙凤等饰物,最后在内里装置上灯光(电灯)、走马车、发动机。头牌灯的下层为花篮形;中层多作六面柱形或八面柱形,前后面大,两侧面小,呈扁平状;上层多用宫殿亭宇式顶盖。在头牌灯上还要配上大小宫灯、花灯以及人物、动物等。这些配灯一般也是通过扎作艺术去完成的,但这些灯的扎作技巧要求更细致、更复杂。经过扪制绘画及装饰,夜间点上蜡烛或安上大小灯泡作照明,头牌灯就七彩缤纷,五光十色,富丽堂皇。
四、艺术特点
1、外观新颖,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2、色彩华丽,图案富于装饰性。
佛山灯色、龙、狮、画舫、车心等各类扎作工艺品,广泛采用红、绿、黄等颜色,使每件扎作工艺品外观非常艳丽,光彩夺目。在图案设计和装饰物上都十分重视装饰效果。每个灯或其它扎作工艺品均饰以五彩绒球、排球穗、兔毛、小胶片、铜镜之类饰物,使其富于装饰情调。
3、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在每件扎作工艺品上帖上衬刻纸图案,这样,在灯光照耀下金光闪闪,金碧辉煌,显得格外富丽光艳。
4、通透明亮,诗画并茂。
秋色扎作工艺品,特别是灯彩,十分讲究通透明亮,轻巧玲珑。因为每件灯色上都有意识地设计上书诗画,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如“风调雨顺”、“人乐年丰”、“万事顺意”、“一帆风顺”等吉祥语,配以图画,反映了人们通过秋色赛会,期待美好的将来的心理要求和愿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