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广州水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助力增城区仙村镇“黑臭河涌”变身“生态绿廊”
详细内容

广州水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助力增城区仙村镇“黑臭河涌”变身“生态绿廊”

时间:2023-06-09     人气:184     来源:广州水投     作者:
概述:......

  近日,由广州水投集团所属广州市政总院负责设计的仙村河黑臭河涌整治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仙村河从“黑臭河涌”变身“生态绿廊”,仙村河的整治充分体现了广州在消除黑臭、改善人居、恢复河道生态、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治水理念与效果,也成为增城区“共筑、共享清水梦”理念的成功案例和展示窗口。

综合整治,共建共享

  仙村河起于西福河,总长4.2公里,流经竹园村、下境村、巷头村、上境村、仙联村、蓝山村、一居、二居,流域内共有工业企业146家,入河排污口共123个。由于沿线村镇聚居区的污水入河,加之河道淤塞严重,水流不畅,水质黑臭,沿线居民对河涌的态度是避而远之、围墙高筑,迫切希望开展整治。

  2019年初,仙村河黑臭河涌整治工程正式启动,整治工程主要包括控源截污、水生态修复、补水调水、堤岸加固修复、碧道和堤岸绿化建设等五大方面。2020年8月,该工程完工时,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II-IV类标准,近期更达到II类标准。其中,位于商会桥与官厅涌之间200米的仙村河河岸,原本被9个居民院落所分隔。在镇政府的积极宣传和协调下,商会和居民自愿将面向河涌的院子拆减、压缩,统一改造成园林式的通透景观窗。如今,2.6m宽的河岸步道已成为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全镇居民可以共享河景,充分体现了“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

图片3.png

低碳循环,提升自净力

  借助广州朝潮晚汐动力强劲的天然优势,治理工程摒弃传统的抽水补水的高耗能模式,利用潮汐清洁能源对淤塞河道进行疏浚,盘活河道涌容调蓄空间,大大提升仙村河的纳潮能力。仙村河河水的流动,使河道上下层水体间可以充分交换,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大大提升河道自净能力,为仙村河水生态功能的恢复与稳定提供了保障。

海绵理念,绿色生态

  治理工程采用格宾石笼代替传统直立式的钢筋混凝土挡墙,不仅节省了大量钢筋水泥,践行低碳治水理念,并使不透水的直立挡墙从“一维硬性岸线”变为“三维通透结构”。岸线与水的接触表面积增大了100-300倍,可附着更多的微生物膜,增强河岸水质净化功能的同时,也为小型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有助恢复提升河岸生态。此外,采用碎石肓沟收集堤岸顶沿线雨水,防止其渗入岸坡,在削减入河面源污染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涵养岸坡水源,帮助岸坡植物更好地生长。河岸透水、透气,岸顶沿线面源污染入河前经过渗透净化,生态河岸由此建成。

图片4.png图片5.png

格宾石笼护脚生态河岸

设计创新,提供经验

  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海绵城市生态岸线及综合建设碧道,在改善水质、保障水安全的基础上,巩固提升了治理效果,使原本河道淤塞、河岸不通、生态失衡的仙村河,变为曲直相宜、生机盎然、景观丰富的畅顺河道,两岸碧道由仙村镇可直达西福河大堤。此外,沿碧道外的施工便道被同时用作机耕路,再结合各支涌口桥涵的落成,打通了制约仙村河沿线发展的各个瓶颈,为今后村镇及果林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工程通过控源截污设计,有效收集污水,避免直接排入河涌,为水质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还通过堤岸、水生态及碧道的综合建设,在改善水质、提升水安全的基础上升级了总体整治效果。在仙村河黑臭河涌整治工程中,拱涵外观专利、钢管桩栈道实用新型专利分别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