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从化万亩良田项目: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 增加乡村“造血”能力
2021年9月,从化区获批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试点开展以来,近期着重推进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的建设。该项目核心整治范围共1.3万亩,涉及8个行政村。项目范围内原先大部分农用地被多家企业、个体户承租,如今,土地经过化零为整提升修复成为万亩良田,并计划导入第二、第三产业项目,实现了村集体、村民、企业、政府的多方共赢。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化区分局耕地保护和村庄规划管理科科长张国扬告诉记者,在万亩良田示范项目实施过程中,从化区各级部门非常注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四议两公开,在项目实施前,鳌头镇在8个行政村内分别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听取村民代表对整治项目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项目坚持利民惠民,从化区制定《从化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资金补偿方案》,保障百姓利益,利用各种措施,充分激活当地的土地流转积极性。
万亩良田目前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张国扬告诉记者,未来,项目要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形成本地自我造血能力,实现产业振兴和共同富裕,比如针对性地引入农业产品研发、农产品初深加工及销售、农事研学、农业科普、劳动教育、文化展示、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同时通过政府搭台、国企运营、村+合作社+村民入股机制,实现联农带农,促进共同富裕。
张国扬表示:“目前,鳌头还有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也属于从化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示范片区的范围。,这个项目紧挨着万亩良田项目,通过这两个项目联动建设,我们要将这里打造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去年,田园综合体项目已经完成了第一期建设——龙潭旧墟风情街。项目主打结婚小镇、民宿、乡村振兴学院等商业龙头品牌。第二期主要打造农业和奶牛业结合的产业链,以奶牛为主题,在周边拓展文旅项目。第三期则是准备建设乌石电商孵化基地。从化农业比较发达,但村民的农产品无法卖出好价格,通常只能拿到附近市场上卖,因此建设电商孵化基地,也是一个对外展销很好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最终构建一个‘政府搭台、国企带动、农民参与’的乡村振兴产业模式,通过项目运营,带动整个村庄、村民的集体致富,并形成乡村的自我造血能力。”

9月25日,广州市举行2023年外国驻穗领团见面会。市委书记、市长郭永航,外国驻穗领团代团长、菲律宾驻穗总领事陆毅出席并致辞。副市长赖志鸿主持。来自62个国家的驻穗总领事馆官员出席活动。市领导边立明、王桂林参加。
郭永航向各位来宾表示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广州发展表示感谢。他说,广州是一座有着2237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和交通枢纽,千年城脉亘古亘今、千年文脉绵延不绝、千年商脉生生不息。进入新时代,广州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地位愈发重要,在世界城市版图中作用日益凸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活力四射。当前,我们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活力,奋力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州新篇章。希望各国驻穗总领馆发挥联系广泛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荐优质企业来穗考察交流、投资兴业,推动广州与派遣国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实现共赢发展。广州将一如既往做好在穗外籍人士服务保障,推动友好情谊更加历久弥坚。
陆毅对广州为各国驻穗总领馆提供的高效便捷服务保障表示感谢。他说,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充满生机勃勃的创新活力,吸引着各国企业、商务人士和人才来穗发展。驻穗领团将深入推动各国总领馆派遣国与广州的友好交流,持续深化在贸易投资、科技交流、友好城市等方面务实合作,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高质量的战略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上周,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下称“广州2049战略规划”)综合深化成果座谈会召开,标志着从去年开始着手编制的广州新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次座谈会,来自不同领域的7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结合国内国际发展形势,围绕广州城市定位、空间尺度、产业结构等方面,对综合深化成果提出意见建议。
如何打造中心型世界城市?
从全省、粤港澳大湾区、全国来看,广州分别是省会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以及国家中心城市。那么,从世界的维度,广州的城市定位又如何?广州2049战略规划提出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总体愿景。
“广州要达成世界城市的目标,不仅要‘跳起来’,还要上下一心”,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唐凯表示:“广州成为世界城市,可能需要由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以广州为中心或者是中心之一来实现,广州在发展过程中要有通力协作的考虑。另外,实践过程中还要有自上而下的积极性和自下而上的激情相结合。”
战略规划的编制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战略规划的推行需要上下一心。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杨晶说:“广州的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打造出新出彩的人文之城。广州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应把市民的需求和个人对城市的感悟进一步体现和发挥,将广州建设成一个更加完美、更加宜居的城市,也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向往的城市。”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宁越敏表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有一批城市进入了世界城市行列,面向2049的广州也做出了这样的战略选择。宁越敏说:“广州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这就是广州的特殊区位优势所在。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定位,需要考虑它的主要功能和面向地区,从广州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来看,实际上承担了国家面向亚太地区的‘前哨’。”
“广州2049战略规划提到,建设开放之城、海洋之城、枢纽之城、创新之城,与大湾区的发展定位非常吻合”,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讲座教授、港科大(广州)社会枢纽院长谢丹阳认为:“广州可以借鉴香港,向世界知识中心转型,吸纳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如何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广州2049战略规划提出了“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空间发展方针。
“广州面向2049的发展,目标要远大、步伐要稳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说:“从空间尺度来看,广州2049战略谋划中多次提到圈层的概念。”陆铭表示,基于广东的地形和目前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已经形成了广州、深圳双核,围绕双核衍生出了广佛、深莞等一体化城市构想。未来,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很有可能会形成广佛深莞连成一片的发展轴,而不一定是几个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广佛和深莞之间的通道需要认真考虑,向东连东莞打造一个廊道,来形成广佛延伸到东莞、深圳的连接带。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则提出,广州2049战略规划提出“两洋南拓、两江东进”的思路,这其中还需要重视北部的空港枢纽,“制造业的核心是围绕枢纽港口来布局,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是围绕作为信息载体的人在空间上布局,未来科技研发型的企业将更青睐选址在空铁枢纽一体化程度高的地区。”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朝林则认为,需重视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对广州未来20年到30年的影响,“一是要避免城市的连片蔓延,要组团式的发展。珠三角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海平面上涨速度增加了一倍,广州未来是要继续向南向海发展,因此要避免蔓延连绵发展的问题,要留出空间,留出走廊;二是在空间上密度要适度。气温上升趋势不断强化,如果密度过高的话,不利于人居环境的提升。”
如何处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
广州有着千年商都之称,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唯一一个不曾中断对外贸易的商业城市;近年来,广州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何协同发展,也是座谈会上专家关注的焦点。
陆铭表示,广州应该在更大的空间格局上来进行功能定位,在强化制造业立市的基础之上,广州作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功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这就需要深刻理解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随着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变化,中国正逐渐转向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两端,现代服务业所赋能的制造业并不一定是在广州辖区范围之内,有可能是在佛山、东莞,甚至全国、全球,但这并不意味着广州的制造业就薄弱了,只是因为制造业的空间布局落子在其他地区。”
“广州在战略规划中提出了五个中心和一个枢纽的定位,第一个中心就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这是对广州过去以商贸中心为主要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宁越敏说:“广州目前规模最大的制造业是汽车,随着汽车工业正在向新能源方向转换,电动汽车的产业链远比传统汽车的产业链要小得多。因此,广州还需在更大范围上整合更多具备制造能力的产业链。”
张国华也认为,广州的人气之旺、活力之强、专业化分工程度之高、物流效率之快,都是让人非常震撼的,“但是往深层次思考,广州拥有如此高的生产效率和城市活力,但缺少自主品牌。品牌靠什么来解决,一定是生产性服务业,依靠资本、科技、设计等专业化服务打造品牌。”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