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会因由分
第一章 法会因由分
1.如是我闻
【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释】如是我闻。一般佛经开头都用如是我闻着四个字作为引子,表明阿难是这么听,这么记的,忠于佛陀原话,不是自己瞎编的,更加可信。加这四个字也是佛陀和弟子们商量好的。阿难问佛陀,以后要是师父圆寂以后,如何区分佛经和外道的书,佛陀就说,加如是我闻。阿难是佛陀的堂弟,经常不离左右,阿难的记性极其好,在所有弟子中,记性第一,多闻第一。在寺庙中,如来有左右两个侍者,年轻的是阿难,年长的是迦叶,都是佛陀的弟子。迦叶是禅宗的祖师,佛陀拈花微笑,只有迦叶会意,迦叶可以说悟性极其高。禅宗传到达摩祖师,就过来东土开枝散叶,传到六祖慧能大师,这就非常有名气了。
一时。古天竺没有太多时间的概念,一般佛经中讲哪个时候,就说一时,也就是那个时候。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知的错觉罢了。时间离不开人的观察,日月轮回,所以让人有了时间概念。空间也离不开人的观察,观察才有了空间的长宽高概念。现代物理学哥本哈根学学派有句很著名的话:观察创造实在!时间、空间都离不开观察。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舍卫国在当今的尼泊尔境内,据说是佛陀出生地,因此佛陀在这讲经生活时间较长,有二十五年之久,很多经文都诞生在这里。佛陀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是这个国家的国王。祗陀太子有一个很漂亮的园子,里面种了好多树,有一位长者看中了,打算买下来建成精舍供养佛陀,请佛陀在里面为大众讲经。这位长者绰号叫给孤独长者,因为他很有钱,特别乐善好施,分财物给那些孤独没有依靠的穷人。太子开玩笑跟他说,如果能够用金子把整个园子给铺满,才肯卖给他。给孤独长者特别虔诚礼佛,真的这么做了,只是树根的地方没法用金子铺满。太子很感动,打算把园子献出来建设精舍。于是这个园子称为: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跟随在佛陀身边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很多佛经都讲这个数,这是最核心的僧团了。
经文解释如下:我是这样听佛陀讲经的:那个时候,佛陀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僧团弟子们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2.入城乞食
【原文】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释】那个时候,世尊也就是佛陀,到了中午要吃斋饭的时候,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着饭钵走进舍卫城去乞食。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很惊讶,佛陀也要吃饭啊,太神奇了!其实不必神奇,因为佛陀本来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存在,是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这样更加给我们信心了,佛陀说的没错,只要大家跟着佛陀好好修行,也都可以有成就。
佛陀在舍卫城里面,带着僧团挨家挨户地乞食。为什么佛陀作为太子还要去乞食呢?这是佛陀教僧团去接引大众,培养众生的布施功德。
乞食完成后,就回到精舍。佛陀吃完饭,把衣钵收拾整齐放好,把脚洗干净,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佛陀太亲民了,不用弟子帮着干这些活,不用弟子帮着洗脚,这些事都亲力亲为,太难得了。
此章讲明法会发起的因由,讲明讲经的背景。因此称之法会因由分。
序 言
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听闻这部《金刚经》经典而去湖北黄梅求法;听五祖三更传法,传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悟成佛的。《金刚经》在中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部经典讲空性第一,不久将来也将引导现代科学革命,我在写《量子道德经》的时候,受此部经典启发,发现物理学也是自性本空的。难怪佛家说,一切法无自性,物理学也是无自性的,也可以归于空性。不久将来,东西方文化融合,古今文化融合,科学和宗教融合,这些大融合会促使东方文明更加徇烂,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科学可以接引广大科学界人士进入传统文化领域。物理学之所以遇见瓶颈无法突破,就是没有优秀哲学思想的引领!
金刚可谓是世上最坚硬的东西了吧,无坚不摧。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心才是真正的金刚,才是真正的法身佛!我们回归自性本心,就可以碾破一切烦恼,一切痛苦。正如《心经》所说的,就可以度一切苦厄。
《金刚经》讲空性第一,破除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破除了执着于佛法相、执着于佛陀的身相、净土相。佛陀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真正的佛法是治病良药,但是病已经好了,就不必执着于药,执着于药也是一种病。既然已经过了河,到了彼岸,还背着船做什么呢?为什么破除相的执着如此重要呢?如果能够破除,就是离相,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这就是无上甚深禅!如果能够打破相的执着,就不会执着于绿肥红瘦,不会执着于生死、贫富、官位显赫还是贫贱卑下。如果破除外相,破除语言文字相,就打开了雷劫以来封印我们每个人神性的语言文字!我们就有了智慧了,不学而知,绝学无忧的大智慧!
第三章 大乘正宗分
1.无余涅盘
【原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解释】佛陀给须菩提开示说道:“诸位菩萨,如果已经发大菩提心,就需要如此来降伏自己的心!” 摩诃萨是菩萨的尊称。不要小看降伏自己的心,我们是不是很想把我自己的心,还有降伏别人的心呢?看看佛陀如何教我们安心,心安就是家。厦门南普陀寺中有四个大字:心安事隆。如果我们能够安定自己的心,万事就好了,做生意的生意兴隆,做官的官运亨通。
佛陀又说道:“所有的一切众生,只要是有情众生,都可以如此安心,都可以教他们入于涅槃当中,进入寂灭解脱的状态,而度他们出离生死轮回的苦海。众生虽然多,如果按照出生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不管是卵生的众生,比如鸡鸭鹅等;胎生的人,牛马羊等;湿地江河湖海中的生物,如鱼等。还有一类出生是化生,是可以转化的,比如蝴蝶小的时候是虫子,后来变成可以飞的蝴蝶,可以互相转化的。”
佛陀又说道:“如果按照有色和无色来分,可以分为两类。有些有色身,有些没有色身,你根本就无法看见。”佛陀把众生进行分类,按照出生方法;按照色和无色来区分,有形无形区分,如此可见虽然无量无边众生,但是并不多。菩萨感觉到到众生太多了,度都度不尽,越度越心慌,如何安心呢?色即色相。《心经》中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谓色,这是外界所看,所听,所感受到的外相。人的灵魂是无法看见的,但是确实存在。对于打坐修定的人就会有这个体验,包括有些专家专门研究濒死的许多人,都会有灵魂出体的体验。
佛陀又说道:“如果按照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可以分为有无想法。”虽然看似简单地这么分有无想法。但是却不能简简单单这恶区分,因为人虽然有想法,但是却不去想,却可以入于静定。对于人本来是有想法的,但是却是非有想。你要说他入定什么都不想,难道是真的没有想法吗?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入定可以觉知周围的一切。所以,只能用非有想,非无想来进行表达。
佛陀又说道:“不管是怎么样的众生,我都令他们证得涅槃,而进入寂灭解脱的境界,度他们到达解脱的彼岸。”什么是无余涅槃呢?无余就是很彻底了,无漏了。所谓漏,就是六根还可以漏东西进来污染本心。如果已经证得涅槃了,本心已经不会退转了。
2.实无众生
【原文】“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解释】佛陀又说道:“我如此就可以救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不要心慌,不要心乱,如此就可以安心了!”菩萨既然发大菩提心,要证得涅槃,无上正等正觉。上求佛果,下度众生。可是菩萨一看到无数的众生,就心慌了,如何度得完呢?度不完,如何求得佛果呢?菩萨感觉前途很渺茫。对于读书人而言,看到浩瀚的图书,如何能够读得完呢?是不是有点心慌。王阳明先生年轻的时候想到格物致知,一物一物去格,如何能够格得完呢?他选择竹子去格,面对竹子七天七夜,结果病倒了。
佛陀又说道:“虽然说无量无边众生,可是实际上并没有度什么众生。”佛陀有时候说话是不是很矛盾呢?佛陀说法一生,又说无说一法。因为佛陀连自己所说的佛法,也一切灭度了。因为佛法毕竟也是有为法,担心众生执着,所以这么说。佛法只是治疗心病的药,如果病好了,还要执着于药干什么呢?如果已经过了河,还背着船干什么呢?佛陀这里所说的也是类似道理。说法一生,无说一法;度无量众生,实则无一众生可度。佛陀这么说是为了打破众生的相,不要执着。
佛陀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的人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需要打破一切相,不要被佛法所束缚,不要被众生的外相所束缚。虽然说打破,并不是不要,而是于相而离相。
什么是我相呢?佛陀教我们要打破我执,对于我这个概念。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正如尼采所说我是太阳,家人,亲戚,朋友,动物,植物,石头瓦片等,如同卫星围绕着转动。如果固执地以为只能以我为中心,那就是我执了。《道德经》中讲,贵大患若身!真正的忧患是自己有这个身。
什么是人相呢?有了我相,就有了人的外相。我的执着,他人也有他人的执着。西施漂亮,而东施不漂亮。王阳明先生有个山中之花的公案。看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不看花的时候,花和你的心归于孤寂状态。西施也是如此。看西施的一瞬间,西施的肌肤一下子就鲜明起来;不看西施的时候,西施和你的心归于孤寂状态。一万个人看一个人,有一万个形象;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什么是众生相呢?众生相,有无量无边众生,但是在觉者的法眼看来,众生平等,这只是幻相罢了。
什么是寿者相呢?有些长寿,有些短命,这也只是幻象罢了。《庄子》中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时间只是虚妄罢了,所以佛经中只是讲一时,不讲具体的时间。生死也只是幻象罢了,本来无生无灭,无生无死。
佛陀通过妙智慧看破这一切幻象。
此章佛陀教大家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着相,离相而离相,这些都是真正的正宗的大乘佛法。因此称之为大乘正宗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