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应化非真分
第三十二章 应化非真分
1.为人演说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如果有人以装满无量无数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另外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菩提心,受持此部经典,乃至一句两句,四句偈颂等,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宣说解释,其福德胜过前者。”
为什么说一句两句功德就这么大呢?一经通所有经通,如果一句通了,整部经也通了。
2.如如不动
【原文】“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解释】佛陀又说道:“如何为他人演说宣说呢?需要不取于相,不要见相,心如如不动罢了。”正如六祖在光孝寺出山,讲不是风动,不是帆动,而是仁者心动。心如如不动就好了。不取于相,不取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不取佛法相,不取佛色身相就好了。
3.梦幻泡影
【原文】“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解释】佛陀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有为法,如同梦幻泡影一般,如同朝露一样转瞬即逝,如同闪电一样虚幻,应当如是观一切法。”
我们讲人生如梦,宇宙也如同虚空,但是不能着断灭相,不能认为虚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物理学不断地分解寻找基本粒子,中微子,希格斯粒子,光子等。现在物理学家认为上帝粒子是希格斯粒子,这是最小的粒子了。但是希格斯粒子并非上帝粒子,光子才是真正的上帝粒子。
光构成了天地万物,最小的单元是光子。光子无静止质量,静止质量为零。光子动的时候就有了质量。然而光子怎么动呢?本来无静无动,不是光子动,而是仁者心动罢了。光子也是相,也是由于观察的一瞬间所创立的。科学家有粒子见,有光子见,有这些知见成见,所以心想事成,求子得子而创造了光子一物罢了。光子可以说是心的影子罢了。物理学家无法找到基本粒子的质量的根源,感到很恐慌,如果找不到质量,整个宇宙就是虚空的!然而,这也许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证得的宇宙人生的实相了,这是不可思议的,只有我们亲自去追随佛陀的脚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可以打开其中的奥秘了。当然了,如果只有你自己内证了,跟别人讲,别人也许会不信的,这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
在不久的未来,东西方文化融合,科学宗教融合,古今融合,形成新的东方文化。
4.信受奉行
【原文】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解释】佛说完此部经,长老须菩提和各位比丘(和尚),比丘尼(女和尚,也就是尼姑)、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六道之一),听闻佛所说这部经典,都充满法喜,相信、持受、奉行。
此章为最后一章,《金刚经》传到东土被分为三十二品,如同三十二相。金刚之性可以显现三十二相,但是不仅仅只有三十二相。不过这三十二章之相已经足够显现自性本心了,这是金刚之性。一切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一般,并不是真的。此章命名为应化非真分。
第三十一章 知见不生分
1.四相之见
【原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解释】前面佛陀讲完一合相,这里讲如何看见法相。如何看见我相呢?一个个众生,一个个自我,如同一粒粒微尘。不可以有我相之见、人相之见、众生之见、寿者之见。
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的意思是什么样的呢?这个人理解我所说的佛法要义了吗?”这个人不理解佛陀所说的,这是在谤佛啊!我见,众生以为四大和合的色身是我,以为一粒粒基本粒子所构成的色身是我,以为合相是我,这就错了。相总归是相,并非代表着实相,不代表着真实本身。执着于色身见我,这是我执了。这有点类似于康德物自体,物自体是无法见的,只有现象界的相是可见的。其实相已经包含见在里面了,就好像是拍照的照片,看到照片,里面已经包含了从什么角度看见,什么角度拍摄的信息了。物理学家不知道物理学中的意识在哪里,薛定谔讲,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画面当中已经包含了自我的意识本身了!相当中已经包含见了,已经包含怎么看见的了。如果说我见,已经包含了佛陀对自我的见解了,然而佛陀是无我的,是没有我的概念的。
须菩提回答道:“不是的,世尊!这个人不理解如来所说的佛法要义。”
须菩提又说道:“为什么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称之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罢了。”世尊既然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四相当中已经蕴含了佛陀的见了。相当中有佛陀见的信息。既然有四相,那么佛陀也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和寿者见咯!世尊破除须菩提这个疑虑。
光子这个相已经包含了自我意识信息了。心与光实相作用一瞬间,创造了光子这个现象实体。这是光子见!这是物理学家的光子见!这是执着的成见罢了!同样的道理,物理学家也有光波见!这是物理学家加在光的相当中的,可是物理学家认为光是波,这是实实在在的,但并非真的有波。光的实相是非波非粒子的,只是名波,名光子罢了。水就方则方,就圆则圆;就粒子则是光子,就波动是光波。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因为仁者自己的心量如此,只能见到仁;智者心量如此,见到智。如果我们心量不大,就会见到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如果我们心量不大,就会肢解世界,光子见,电子见,中微子见!
2.不生法相
【原文】“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如果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修行人,在一切法当中,应当如此知,如此见,如此生起信心,如此理解领悟,不要生法相,不要着法相。”
佛陀又说道:“须菩提!所说法相,如来所说即非法相,只是名字为法相罢了。”一切法包括了宇宙万有了。不能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需要透过法相看到实相,这里用的是般若智慧。
要看见,也要以心眼看见,不要以肉眼看到的相来见!
此章破除我见、人见、众生见和寿者见,不生法相,如此是正知正见。称之为知见不生分。
关于知极其重要。
《道德经》中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世人难有自知之明。
《道德经》中讲,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如果知道自己的不知之处,这样还有得救。如果以为自己知道很多,这就麻烦了。苏格拉底就发现,雅典城中所谓的聪明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之处。
《论语》中讲,不知者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晓自己,不懂自己,也不会生气,也不会抱怨,难道这样不是君子所为吗?
《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讲致良知,就是为了恢复自性本心的良知良能!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以后,突然发现可以圆融通达地解释四书五经,我也惊奇发现,可以圆融通达解释三教的经典。
第十二章 五官之害
1.【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注解】
此章圣人老子教导世人如何入道的方法。如果要安静守一,就需要避免心跟着外界攀缘不断。外界的景象五颜六色的,使人看了不免心生欢喜或者忧伤。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是靡靡之音,有一些让人振奋,容易扰乱世人的内心。外界各种各样的食物,有些还是肉食,世人吃着这些食物容易扰乱内心。世间有各种各样的金银珠宝,如果区分了货物的贵贱,世人就可能不择手段的想得到贵的东西,甚至进行偷盗了。这里说圣人治理百姓只是让他们能够吃饱肚子,而不会扰乱他们的内心。这里也呼应了前面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章节。
人的五官对应着文武百官。治心之要在于管理好五官。治国之要也在于管理好百官。治国安民,天子设百官,协助管理天下。人身类似于国家,心类似于天子,五官类似于百官。如果百官追逐物欲,不忠于职守,无法无天,不听天子的号令,就会国无宁日。如果五官只顾享受物欲,就会伤害性命,污染真心,人就会得病或者招致祸害。如果世人只顾口舌之爽,只顾大吃大喝,根本不顾身体的需要,可能就会得病了。养生如果不知轻重,那么身体就会生病。养民如果不知轻重,国家就会陷入危机。天子所干的一切,都应当是为了保全上天赐予的生命,都是为了老百姓。这也是官吏设立的原因,也是官吏的本职工作。可是设立了这些官吏,反而伤害老百姓,那就失去了设立官职的意义了。人身设立五官是为了身体,饿了能够吃食物,渴了能够喝水,眼睛能够看到外界是否存在危险和威胁,耳朵能够听到是否有豺狼虎豹的声音,这些都是为了人的生存的。如果五官过度的追求物欲,已经背离了身体的根本利益,只顾感官的享受,而不顾身体是否健康和安全了,那五官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就比如手臂腐烂了,如果救治得了就救治,救治不了,那只有舍弃了。这里也有一个比喻,设立军队是防御贼寇的,如果反过来攻击自己的国家,那就失去意义了。
世人如果要安静守一,需要管好五官,使得六根清净。如果能够远离物欲,就能避免外界的不好的东西污染真心。不管是哪门正规的宗教,都是教人向善的,都有一些清规戒律,例如不杀生、不偷盗和不邪淫等。要从源头上来治理,避免污染源,通过五官污染了内心。人们常说心猿意马,心跟着五官不断地攀缘,很难收得住,总是在那里想东想西。有佛语,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都是罪,都是在造意业。犹太民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如果只是通过思考来找到真理,那么是比较难达到的,只是在思维里面打转转,如何都难跳得出如来的手掌心。天有五贼,如色声臭味触等,如果认贼作子,把五官当做自己的主人,那就会迷失方向了。这里说的贼,是偷偷的,很隐秘的意思,只是借这个词来形容隐秘难见,并没有贬义。天空有金木水火土五星,人身体内部有五脏对应。五这个数字也是非常的特别,看我们手上有五个手指,脚趾也是五个,为什么不是别的数字呢?人们习以为常了,就觉得见怪不怪,理所当然了。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性用手指来算数,很自然的使用了十进制,后来人们摆脱了束缚,发明了其它的进制。西方数学家莱布尼茨,受了易经的启发才发明了二进制,广泛的应用于计算机中。禅宗中有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缕阳光经过棱镜,可以分出五色。一丝气流通过尺八,可以分成宫商角子羽五音。一味通过舌头,可以分成酸甜苦辣咸五味。一心经过五官可以分成五欲。庄子中有个关于忽悠的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为了报答浑沌之德,看到混沌没有七窍就说:“每个人都有七窍,凭借着这七窍才能够看东西,听东西,吃东西和呼吸空气。可是只有你没有七窍,我们帮你尝试着把它凿开吧。”他们两个并不是在忽悠混沌,真的是为了混沌好,也是为了答谢混沌。可是好心却做了坏事了,每天凿开了一个窍,七天之后七窍全部都凿开了,混沌却死去了。庄子讲的这个寓言的深意在哪里呢?如果世人没有七窍,就不会被五色搞得眼花缭乱,不会被五味搞的追求口舌之欲,不会被五音搞得追求靡靡之音,就不会扰乱世人的内心了。如果扰乱了内心,有了善恶的分别心,这就是世人的原罪,也是痛苦的开始。
(1)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外界的五色,看多了会使得人眼睛迷乱了,也会扰乱了世人的内心。世人看着周围的世界,就如同看电影一样,会因为剧情的变化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世界有了光,人类才进化出双目。光是因,目是果。光如此的特殊和重要,圣经中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光。世界先有了空气,才有声音。先有声音,人类才进化出耳朵。空气是因,声音是果。声音是因,耳朵是果。世界本来没有光明和黑暗,只是人眼睛感知到光就称之为光明,感受不到称之为黑暗。在人类双目没有进化出来之前,光波在宇宙中寂寞的穿行了亿万年,花朵也寂寞的在这个星球上花开花落。在人类没有进化出双耳之前,声音在地球上寂寞的激荡了千万年。有首歌曲唱道:“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人们说的天空蓝,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我望向你的脸,却只能看见一片虚无,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对于盲人来说,能够看到光明,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珍贵。可是事情要两方面来看,如果人们眼睛流连于外色,受迷惑了,心就会蒙蔽。如果心被蒙蔽了,那才是真的失明了。虽然眼睛瞎了,但是心未被蒙蔽,那也不是无明。现在人们的双眼看到的东西太多了,容易让人流连忘返。人们的双眼流逸奔色,因而失其正见。这里说的盲,可以说是心盲,看的东西太多了,失去了自己的正知正见,心被蒙蔽了。
(2)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令人耳聋。外界的声音杂乱分仍,容易迷惑人的内心。关于声音,也有很美好的故事,例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人类为了调节性情,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乐器,也谱写了各种各样的乐曲和歌曲。有些是高雅的音乐,使人清心寡欲,静心凝气。有些是靡靡之音,使人充满物欲,使人躁动不安。耳朵流逸奔声,而失其真闻,因此耳朵变聋了。这里变聋的不是人的耳朵,而是人们听了太多的靡靡之音,太多的流言蜚语,把自己的心蒙蔽了,那才是真的聋了。人们可以多听听简单自然的声音,关上自己的耳朵。虽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人书,但是可以使自己的内心更加清明一些。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样自然心就容易安静下来。
(3)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令人口爽。嘴巴可以品尝到五味,世人追求口舌之欲,只要吃得可口就行了,完全不管是否迷惑了内心,不管吃了对身体是否有好处。说到美食,离不开我们的老祖宗伊尹。他出身贫寒,后来被后世尊称为厨师的鼻祖,也是治国安民的良相。看来烹饪和治国是相通的,治病和治国是相通的,治水和治国是相通的,治心和治国是相通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为良相,变为良厨。伊尹借用烹饪的譬喻,说明治国安邦的道理。如果我们要实现古圣先贤所孜孜追求的大同世界,教化为本,物质为末。现在人们只注重物质,而非其心,容易劳而无功。如果我们需要实现大治,其本在求贤,让天子广施仁德,让贤德之人成为百官。如果我们需要家庭的幸福,其本在求贤,女为贤妻良母,男为慈父孝子。商汤很喜欢喝汤,伊尹劝说商汤,如果要品尝到至味,需要很多天南地北的材料,现在你的诸侯国太小了,需要先成为天子才能够做到。但是成为天子,不可勉强为之,还要注意火候,需要广施仁德。天子成至味就成了。有许多材料本身虽有腥臊的味道,但是九沸九变,用火可以来改变和锤炼它。有时候用大火来攻它,有时候又用小火慢慢来煮,去除腥味和臊味。在一个国家里面有奸臣和小人,也有贤臣和忠臣。圣明的君主尊重和而不同,小人虽然有作奸犯科的想法,但是不敢付诸实践,反而他们这些人的聪明才智也被圣君所用了。食材如同人才和百姓,可能一开始会被污染了,有腥臊的味道,但是如果通过经典的不断熏洗,就没有腥臊的味道了。食物也变得香甜可口了。对于臣民,施行仁德之化,人心就会归于纯净。舌头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失去本味,因此说口爽。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我们的先祖神农氏遍尝百草,教老百姓如何务农生活。
(4)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人们常说欣喜若狂。古人说喜伤心,怎么欢喜还会伤心呢?物极必反的,喜到了极点就会哭泣的。如果大喜过望,就会欣喜若狂的。人们在田野深林中奔跑打猎,心就会跟着流逸,而失其正定,因此心就发狂。心随着外境而变化,喜怒哀乐,宠辱而惊。人们会因为外在的事物产生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让心绪烦乱,妄想纷飞。世人驰骋田猎,对于小动物没有爱心,对它们随意的射杀。这虽然是小恶,但是也是人类互相杀戮的根源所在。世人田猎的战果就是打了好多的野味,带回来吃肉。这里讲一个佛陀小时候德故事。在一次盛大的春耕仪式上,大众都在欢腾,悉达多太子看见小鸟吃掉土里的蚯蚓,内心正起了恻隐的心。这时一只大鸟飞来,又把小鸟吃掉了。太子当下就由简单的怜悯看到了世间更深层次的痛苦,众生辗转地相互杀戮,而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一般的人都会选择忽略掉这桩不起眼的小事,因为心灵麻木了。我们在吃着八成熟的牛肉的时候,嘴里流着汁液,还觉得很香。我们早就对此感到麻木了,觉得理所当然的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头牛是什么样的来历,它从出生以来,可能很勤恳的在地里干活。它在面临杀戮的时候所经历的痛苦,世人能否感同身受呢?水牛是这么勤劳和老实的动物,劳碌了一辈子却被人类无情的杀害了。只有清净的心,离去欲染的心,能观照到这些,并从中激发修行了脱生死的动力。现代的人们什么都吃,各国的餐馆大家都可以方便的吃到,喜欢品尝各种味道,酸甜苦辣咸。不管是什么样的动物都逃不过人类的嘴巴,猫、老鼠和穿山甲等,让人心跟着散乱,不要小看这些杀生的恶业,虽然看似小,这可是人类互相残杀的根源。达芬奇从小就拒绝吃肉且不肯说出原因,被祖父安乐尼奥视为不详。达芬奇曾经说过:“人的确是禽兽之王,他的残暴胜于所有的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而生活。我们都是坟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誓再不吃肉了。总有一天,人们将视杀生如同杀人。”达芬奇能够有卓越的成就,与他的大爱和善良不无关系。的确如此,人们积累了太多的积习,人类远古时期为了生存互相残杀,杀害动物,形成肉食的习惯。其实说白了,肉只是动物的尸体罢了,想想我们的确是在造业。只要人们持续无情摧毁低等动物的生命,就永远不能体会健康或和平的真谛。人们若不能停止屠杀动物,那么他们就会互相残杀。播下谋杀及痛苦的种子的人,是不可能收成快乐及爱心的果实的。
(5)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的货物,使得世人容易受到伤害。世人为了得到难得的金银珠宝,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可能会失去性命。如果把香蕉和金条放在猴子的面前,它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香蕉,殊不知金条可以买无数根香蕉。如果把金条和智慧放在世人的面前,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金条,这样来得实在,殊不知智慧可以换得无数的金条。我们是否比猴子更聪明呢?可能我们还会嘲笑那只猴子。正是因为人们区分货物的贵贱,让人们觉得金银珠宝等是人世间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如果君主不分物的贵贱,不追求难得之货,世人也会效法的,就不会产生偷盗等恶行了。因果报应,一点都不虚的,不要轻易做什么恶事了。鹰立如睡,虎形似病。鹰者天之雄,虎者地之威,如此雄威的动物却常常扮作一副昏昏欲睡的病态,从而使猎物放松对它的警惕,待猎物接近时再雄威大作,捕之食之。如果作恶太多,如同遭遇了这些猛兽,到时候可就晚了。
(6)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在前面列了很多的危害,在这里进行了总结,所以圣人只保持淳朴的心,强筋健骨就可以了,不要被外界的纷乱景象迷惑了内心。如果内心迷惑了,就是真的盲了,也是真的耳朵聋了。圣人和世人往往是相反的,世人追求物欲,圣人深深知道物欲的危害。物欲伤害百官,使得国家危难。物欲伤害身体,使得人们生病。怀道之人不多贪求以赏心悦目。古代谚语这么说,罗绮千箱,不过一暖。食前方丈,不过一饱。偃鼠饮河,不过实腹而已。鸟儿在树林中过夜,占用不了整个森林,只是睡在一根树枝上。率土之莫非王土,可是天子每天所睡,无非一张龙床而已,百年之后墓地再大也占不了多少地方。去贪欲之害,而修离欲之行,因此老子说去彼取此。当今社会,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非常的发达,物质也已经足够丰富,只是贫富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罢了,现在就有足够的资源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了。如果人们继续朝着物质的方向去走,即使再发达,也是走错了方向,如同夸父追日,最终会渴死在路上。只有反求诸己,才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安宁,带来古往今来圣人们期望的大同世界。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