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章 一合理相分
1.碎为微尘
【原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粉碎而成为微尘,你能够想象吗?这么多的众多微尘多不多呢?”
科学家把三千大千世界分为比微尘还要小的结构了,分为原子,中微子,光子等等。然而,当今物理学界构造的所谓标准粒子模型,错漏百出。其实如此如何能够让所有粒子都安住呢?如何降服粒子的心呢?物理学家能够硬生生地降服粒子吗?连科学家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
粒子的数量是不可思量的。庄子讲,有个神人,他在喷口水,有不同大小的水滴,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所有的真相了。在不同大小水滴之间,还有无限种可能的大小。因此所谓的标准粒子模型是注定失败的。
2.非一合相
【原文】“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解释】须菩提回答道:“很多,世尊!”当然多了,三千大千世界都粉碎了,粉碎成最小的单位是光子了。然而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运动才有质量。然而不是光子动,而是仁者心动,所以赋予光子质量。光子离不开观察者,离不开心,是通过心眼观察,观察光的实相一瞬间,心与光实相作用一瞬间,创造了光子这一物。
须菩提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众多微尘实实在在有,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了。为什么呢?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只是称之为微尘众罢了。”微尘实有吗?先看石头实有吗?战国名家公孙龙子有个关于石头的高论。眼睛看石头的一瞬间,创造了石头的白;手摸石头的一瞬间,创造了石头的坚。如果要见石头的实相,就要离坚白相了。对于微尘也是如此。微尘并非实有,石头也并非实有,连石头这个名字,微尘这个名字也是人给起的。
须菩提又说道:“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不要着世界的相,只是起了世界的名字罢了。”什么是世界呢?古金往来称之为世,这是时间;上下东西南北,称之为界,这是空间。需要更新我们的世界观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沙一世界。这么多微尘,就有这么多世界。每个原子都有一个世界。当今物理学界在搞平行世界、多世界理论,需要以此为指导才可以!
须菩提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世界实实在在有,这只不过是说一合相罢了。”什么是一合相呢?是把所有的相给合起来,称之为世界罢了。时间、空间,天地万物的相组合在一起,称之为一合相。佛有三十二相,把三十二相合起来,就组成了对如来的印象。但是三十二相远远不能穷尽。正所谓无数个相对真理之和逼近绝对真理。手去摸微尘,创造了微尘的坚硬相;眼睛去看微尘,一瞬间创造了微尘的白相;鼻子去闻微尘,又创造了微尘的大海的味道。所有的相合起来,就成为微尘的世界,微尘的相了,所以称之为一合相。周易八八六十四卦,有六十四个卦象,合起来就可以描述宇宙万有了。
须菩提又说道:“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只是名字为一合相罢了。’”如来连一合相也一并打破,不执着于相,相打包起来的相册,也要让它空了。
3.是不可说
【原文】“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所谓一合相,则是不可言说的,只是凡夫贪着其相罢了。”正如《道德经》中讲,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言语来讲,但是言语讲出来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文以载道,语言文字只是指向道的手指罢了。佛家讲,指月之指非明月。佛所言说只是指月之指,并非明月。
打破一相的执着,即非一。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微尘是一粒一粒的,佛说非一。所谓非一,是打破世人对于一的执着,以为是一粒一粒的。一粒一粒的微尘聚集而为世界,每一粒微尘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沙一世界。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粒沙子。一粒沙子果真是独立的个体吗?一个人果真是独立的一个人吗?一粒沙子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是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人也是与万物同为一体的。庄子讲,大同小异也是这个道理。小一是有不同的,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不同,每个修行人都有不同的因缘。
打破合相的执着,即非合。《道德经》中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三十根辐条合用一个中空的洞洞,就能够有车了。车可以说是合相。而一根根辐条可以说是一相。如果一根根辐条没有空的,无形无相的东东联合,就无法联合了。无形无相可以说是道。七巧板整体统一,可以称之为合相。然而,一块块不同的板,如果没有虚空的背景板,就无法融合。可以说,背景板对应于道。我们看三千大千世界的时候,这有个合相,但是我们需要看是四大假合而成,不可以执着于合相。爱因斯坦毕生致力于物理学大统一理论,就是需要物理学的合相,可是如果离开了无形无相的道,如何能够合起来呢?总是会有缝隙的。必须要有道,才能无间道,无有缝隙。量子理论、相对论和经典力学等,如何能够形成合相呢?数学是无法统一的,数学是有为法,需要通过无形无相的道进行统一。物理学家集体被封印在禅中!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可以说,量子理论学家被封印在频域空间,不能走出来,一切都是概率!他们已经着概率相了。周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不要执着于合相,合中有分,分封制度下,必定会给将来带来隐患。
一和合放在一起,就是一合相;不执着于一,也不执着于合,不偏执于两边。不执着于两边,甚至中间的一合相都不可以执着。不可以以三十二相当中一个个相来求如来;比如以声音相求如来,以色相求如来,这些都无法求得如来。不以单单一个求如来,以三十相一起求如来如何呢?也求不到,以合相,整体来求如来也是求不到的。所以要非一合相。自性本心即为如来。佛经有盲人摸象的故事,以象腿求如来不行;以鼻子求如来也不行。前面讲歌利王的时候,佛被节节肢解的公案,实则是个比喻。佛有三十二相,不仅仅三十二相,被众生以种种相,被肢解为种种相,有些以音声求如来,有些以色身求如来。
如果一粒粒微尘实有,就无法聚集为世界。微尘为虚空,要不佛陀怎么说,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可以说,世界是由光组成的。世界分解到微尘,微尘分解成原子,光子,世界的本源是光。然而光子非实有。光子可以说是人为的选择,以粒子的方式观察光,于是有了光子这个现象实体。
如果世界实有,就无法散为一粒粒微尘了。《道德经》中讲,道为朴,朴散则为器。朴是无形无相的,是对应于道。道粉碎了,散了就分为一个个器物,世间万物。就好像是世界粉碎成一粒粒微尘。
如此佛陀破了一粒粒微尘相,微尘为虚空;破了世界的相,世界为虚空。
此章讲一合相,先讲非一,破了一相,世界非一粒粒实有的微尘,一粒粒的粒子;后讲合相,讲非合相,世界是一粒粒微尘组成,一粒粒基本粒子组成,然而这个合相非实有。此章称之为一合理相分。
这里讲一合相,庄子中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很有启发,也放在这里一起参悟。我们对这个故事很熟悉,可是未必就能清楚庄子的寓意。这个故事实在是一个大譬喻。庖丁比喻得道的圣人,而用牛来比喻世间的各种事情。大到天下国家,小到日常的小事,也都是目前的事情。
解牛的技巧,是治理天下国家,用于世上的智术。
刀是用来比喻本性,自心本性为养生真正的主人。刀如同金刚那么硬,刀对应于自性本心!本性为养生之主,只需要率性而行,如同以刀来解牛,一切可以迎刃而解。自性之刀,如同金刚之刀,能够破除世间一切黑暗和烦恼。如果不贪求物欲,自性之刀就不会有缺口。
圣人先是学道,而已经开悟了,明心见性了,推而用在治理天下国家。这就好比庖丁先学道,而后用在于学解牛的技巧。先学大道,大道并不是无用,而是可以通无数的小道,可以通兵法、书法和绘画等。
一开始没有悟道之前,世上的一切似乎都很难。如同庖丁,一开始见到的,满眼都只是见到一只牛。我们没悟道之前,看到的是一整个人,以为实有。到了入道了,自性的光明日益显现了,就可以看破世间的事情了,每一件都有一定的天然之理。
如此就好像是没有一件事情一样,就好像是目前无一全牛。既然已经看破世事了,那么一味依循天理而行,游于天地之间,就不会见到一处难为的事情。
如果能够以天理而行,就不会被物欲所伤身伤性,就不会失去本真。所以说刀刃用了十九年也似乎刚从磨刀石那里磨过一样。我们的心性能否如此呢?如果能够保持初心,就如同保持刀刃锋利一样。
以圣人的上根利器,用来应对事务,所以能够游刃有余。
如果遇见难处的事情,如同遇见筋骨盘结的地方,就要加倍的小心警惕了,慢慢的斟酌处理,也容易解开的,也不见得有多难的。
至人真人如此应对世事,又有什么好疲惫的呢?又有什么可以伤害自性的呢?如此养生就好了。所以结尾讲:听了庖丁的话,就知道如何养生了。
至人率性而依循天理而行,就不会有什么过失,就可以全自性,而形体也不会受到伤害,可以长寿。
如果能够仔细体会其言外之意,就可以知道这个故事的微妙了。如此的比喻,需要仔细去把玩,可以体会庄子的深旨。
第二十九章 威仪寂净分
1.不解所说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解释】既然说无我,无受福德,则眼前须菩提看到如来行住坐卧,这难道不是如来之我吗?明明看到如来在眼前啊!
须菩提有这个疑问,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时来有时去、有时坐有时卧,这样的人不能理解我所说的佛法真义。”
不要把眼前行住坐卧的这个当做如来,应当把自性真心当做真如来!
2.无所从来
【原文】“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所谓如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不来不去,所以称之为如来。”
须菩提明明看到眼前的佛陀来来去去,带领僧团去乞食,然后又回来,明明有来有去,为什么说无去无来呢?
自性本心是无去无来的,是不将不迎的,如同明镜一般,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此章讲佛陀行住坐卧有庄严威仪,然而不可以执着于如来的来去,执着于如来的行住坐卧,要知晓孤寂清净的心是真如来。称之为威仪寂净分。
第三十二章 应化非真分
1.为人演说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如果有人以装满无量无数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另外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菩提心,受持此部经典,乃至一句两句,四句偈颂等,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宣说解释,其福德胜过前者。”
为什么说一句两句功德就这么大呢?一经通所有经通,如果一句通了,整部经也通了。
2.如如不动
【原文】“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解释】佛陀又说道:“如何为他人演说宣说呢?需要不取于相,不要见相,心如如不动罢了。”正如六祖在光孝寺出山,讲不是风动,不是帆动,而是仁者心动。心如如不动就好了。不取于相,不取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不取佛法相,不取佛色身相就好了。
3.梦幻泡影
【原文】“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解释】佛陀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有为法,如同梦幻泡影一般,如同朝露一样转瞬即逝,如同闪电一样虚幻,应当如是观一切法。”
我们讲人生如梦,宇宙也如同虚空,但是不能着断灭相,不能认为虚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物理学不断地分解寻找基本粒子,中微子,希格斯粒子,光子等。现在物理学家认为上帝粒子是希格斯粒子,这是最小的粒子了。但是希格斯粒子并非上帝粒子,光子才是真正的上帝粒子。
光构成了天地万物,最小的单元是光子。光子无静止质量,静止质量为零。光子动的时候就有了质量。然而光子怎么动呢?本来无静无动,不是光子动,而是仁者心动罢了。光子也是相,也是由于观察的一瞬间所创立的。科学家有粒子见,有光子见,有这些知见成见,所以心想事成,求子得子而创造了光子一物罢了。光子可以说是心的影子罢了。物理学家无法找到基本粒子的质量的根源,感到很恐慌,如果找不到质量,整个宇宙就是虚空的!然而,这也许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证得的宇宙人生的实相了,这是不可思议的,只有我们亲自去追随佛陀的脚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可以打开其中的奥秘了。当然了,如果只有你自己内证了,跟别人讲,别人也许会不信的,这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
在不久的未来,东西方文化融合,科学宗教融合,古今融合,形成新的东方文化。
4.信受奉行
【原文】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解释】佛说完此部经,长老须菩提和各位比丘(和尚),比丘尼(女和尚,也就是尼姑)、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六道之一),听闻佛所说这部经典,都充满法喜,相信、持受、奉行。
此章为最后一章,《金刚经》传到东土被分为三十二品,如同三十二相。金刚之性可以显现三十二相,但是不仅仅只有三十二相。不过这三十二章之相已经足够显现自性本心了,这是金刚之性。一切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一般,并不是真的。此章命名为应化非真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