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广东:携手港澳“破浪前行” 跑出大湾区“加速度”
详细内容

广东:携手港澳“破浪前行” 跑出大湾区“加速度”

时间:2022-01-21     人气:1718     来源:央广网     作者:
概述: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广东紧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4500多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5万亿元;农村消费、网络消费均大幅增长20%以上;粤港澳合作步入正轨,纵深推进速度加快……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广东紧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数字背后有门道儿,数字背后更有温度。


面对疫情等不确定因素,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如何彰显责任与担当?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又如何持续激活创新发展动力?岁末年初,让我们一起透过数据,回顾这一年广东的重要时刻;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感受大湾区的时代脉搏。


合作区全面提速


打造大湾区新引擎


“我们诞生于澳门,成长于横琴。”前不久,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珠海横琴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跨境说”)创始人兼董事长周运贤感慨,“最初创业只有13个人,现在已经是有160个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了!”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于2015年开园,响应国家号召来内地发展的周运贤被横琴良好的营商环境打动,便将“跨境说”搬到了横琴。创立仅4个月,公司便进行了A轮融资。“现在我们还为葡萄牙、巴西等多个葡语系国家提供市场服务,将业务推向全球!”


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个重点打造的产业落地、产业培育、产业发展的平台,截至2021年10月底,创业谷累计孵化企业(项目)751家,其中澳门创业企业(项目)335家,香港创业企业(项目)28家。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公布,标志着两个合作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一个月后发布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将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


2021年12月下旬发布的《广东省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携手港澳建立高标准市场监管规则和标准,包括支持横琴合作区实行市场准入特别措施。


“当前,粤港澳合作已步入正轨,正在纵深推进。”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人豪表示,未来将持续以“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释放强大“双区驱动效应”,在服务对接港澳中放大优势叠加的乘数效应,持续激活发展动力。


建设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是党中央赋予广东的重要使命,也将成为广东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大国重器


带动源头创新


“双区驱动”效应的持续释放,对广东科创来说,无疑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2021年12月中旬,国内科技创新年度大考“放榜”。《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为65.49,不仅创造了历史最高分,也是自1999年开始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以来,全国省区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打出的历史最高分。


在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莞,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正融合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童欣对此深有感触。2017年,这位当时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得知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后,毅然决定回国加入中国散裂中子源,投身科技事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把中国散裂中子源比喻成“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注册用户超过了2600个,其中1/5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已完成课题500多项,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结构、太阳能电池等,同时开展了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气和催化剂等领域的前期研究。


到2021年11月,这一大科学装置已有四台谱仪正式投入运行,成为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对我国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等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原始创新到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在东莞,创新链和产业链却实现了高效衔接。


散裂中子源的研究员殷雯只是简单画了一张草图,没过几天,东莞本土企业就连夜赶工,将她需要的设备送了过来;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则是左手抓科研、右手抓产业化,迄今已引进高端科研人员近千人。


“打造具有新体制机制的材料实验室,探索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规律,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目标。”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表示,到2021年,实验室已引入25个高水平研究团队,注册成立了25家产业化公司,一批科技成果开始进行产业化。


1台大科学装置、1个省实验室、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33家新型研发机构、7400个高新技术企业、1.1万家规模以上企业、258万名人才……这些创新要素,共同构成了东莞科技创新的“点”,也成为支撑湾区“智造”的重要支点。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实现“从0到1”的源头创新,广东正不断围绕国际科技领域,布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科学中心,瞄准成为下一片基础研究领域创新高地。


数字化转型


从制造到智造


岁末年初,虽然是生产旺季,但在位于佛山的美的集团微波和清洁事业部(下称“美的微清”)顺德工厂,作业区的工人却并不密集,有些区域甚至还没有亮灯。


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也是美的最早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试点之一,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灯塔工厂”。


在注塑车间内,灯光昏暗的原料入库区内没有一个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AGV小车来回穿梭。通过最新搭建的5G智慧物流系统,这些AGV小车不仅能运送物料,还能即时上传各种零部件的数据,大大提升工厂决策效率。


“三年前厂区约有1.1万名员工,现在是8500人左右。”据美的微清精益制造总监刘辉介绍,工厂从2015年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造,带来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降本增效。“整体效率提升超过了38%!”


在他看来,这个提升,一方面是数字化带来的,另一方面是自动化带来的。“数字化意味着数据被整合、分析,帮助管理人员决策;自动化意味着机器自动生产,提升产量与准确率。”


2021年,美的携手联通、华为打造了广东首个5G全连接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首次在全球智能工厂业务中应用5G融合定位技术,使工厂的装柜效率提升50%,有效降低了仓储成本。


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未来三年,佛山市政府和各区政府将合力投入100亿元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


作为全国首批2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之一,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分类施策,广东已探索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广东模式”。


截至2021年9月底,广东累计推动1.8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57.5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初步显现。


中国经济看广东,广东经济看制造。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前11个月,制造业依然是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主动力,增加值同比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4.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4.9%。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陆认为,在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兴领域,广东呈现出良好势头。“从产业看,(2021年)前11月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制造、智能装备制造同比分别增长23.2%、20.7%和20.0%;从产品看,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60.1%,服务机器人增长49.5%,新能源汽车增长158.8%。”


“十四五”时期,广东提出制造业占GDP比重要保持在30%以上。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排头兵、全球制造业集聚地之一,中国制造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广东责任重大,也责无旁贷。


无人农场


助力农业现代化


创新驱动,不仅让制造业产业链优化升级,也为现代农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产量相比之前每亩提高了200-300斤!”2021年11月底,在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吉田村里,全国首个商用无人水稻农场迎来了大丰收。望着成熟的稻田,吉田村党总支书记钟志强喜出望外。


2021年3月,吉田村与中科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合作,正式启动建设无人水稻农场。该农场采用5G和卫星导航技术,实现水稻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操作,8分钟就能割完一亩水稻。


同时,园区内的中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无人化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土壤各种指标,实现“智慧种田”。


“前阵子江西(企业)打电话来说,也想租我们机器过去收割稻谷。”看到无人设备这么“火”,吉田村村委会打算成立一个“农机滴滴”服务队。“村民在网站上预约农机服务,我们就把无人化设备拿到他的田头上服务。”


在钟志强看来,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利用高科技,才能完成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转变。


从经济薄弱村到“智慧农业”示范村,吉田村的这块无人农场不仅是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写照,更是广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缩影。


2021年9月,《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出台,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建设30个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县,打造10个粤港澳大湾区无人农场。而“科技”一词,在广东农业“十四五”规划中更是出现了148次,成为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词。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广东全省早稻产量524万吨,在2020年丰收的基础上,再次实现丰收增产。早稻单产创22年来最高、总产创近16年来新高。与此同时,广东还注重打好种业翻身仗,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研发新品种促使农业提质增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因跨域合作、准入门槛、技术集成等主客观原因,近些年农业信息化、数字化行业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规范的问题。


在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刘玉涛看来,农业数字化涉及三类“技”,农艺的技、农机的技、信息的技。“现实中,‘农艺技’更堪忧,市场上差不多八成以上的承建主体并不懂农业或者对农业一知半解,导致‘花冤枉钱买道具’现象频现。”


为此,2021年12月发布的《湾区数字农业发展白皮书》提出,要通过甄别技术、串珠成链、集成示范、落地转化,催动“产学研”的良性发展,为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引。


湾区协同


打造“人才强省”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建设人才高地。随着广东“十四五”规划的发布,“协同发展”正成为广东打造创新人才强省的不二选择。


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XbotPark机器人部落创始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对此深有体会。他经常往返香港、深圳和东莞三地,为大湾区的年轻团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


“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到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它们的1/5到1/4。”李泽湘表示,自己一直在探索把大湾区所具备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为青年人才们提供更有实际价值的帮助。


深圳科创学院讲座教授王承宁是因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蓬勃的发展速度而来到深圳的。他认为,从众望所归的产业高地到人才高地,广东正在不断地先行先试。


“希望未来在大湾区能看到新一代的年轻人凭借着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技术和对产品的理解,让硬科技在大湾区崛起。”


除了高层次人才,身处产业一线的技能人才也是支撑起广东发展的底气之一。


前不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1年“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广东学子梁荣浩入选。此前,他更广为人知的称号是“全国技术能手”、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金牌得主。


这个“00后”小伙子,每天都在工作室埋头苦练10小时以上,只为登上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为国争光。“实现人生梦想,我迈出了第一步。”


截至2021年11月,广东技能人才总量达135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6万人。最新数据统计,“广东技工”毕业生就业率超98%。


以全球的目光来看,如果说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区”,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那么粤港澳大湾区瞄准就是“人才湾区”,用人才带动产业发展转型,用人才带动科技创新。


湾区协同是打造创新人才强省的“催化剂”。在广东,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粤港澳姊妹学校齐声诵读,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三地高校联合攻克科研难题,他们既是广东的智力支撑,也是广东的科技与文化支撑。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就是广东。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