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丹灶新建1条绿道,让市民畅享“慢生活”
在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绿道上慢步徐行,既能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放松身心,又能方便出行……如今,越来越多人享受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带来的便利,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选择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的积极性。
在丹灶,科学建设的绿道与碧道,可以提升城市品质,满足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提高出行效率。慢行系统发展越“快”,就能为绿色出行和美好生活提供更多支撑。
据悉,按照慢行交通性质划分,慢行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交通功能性慢行系统,包含人行步道和非机动车道等;其二是休闲功能性慢行系统,包含休闲、旅游、观光、健身等慢行系统,包括绿道与碧道。
仙湖新增慢行绿道
交通出行更安全便捷
日前,桂丹西路(西二环至生态路段)道路北侧,仙湖入口处新增1.96km慢行系统,仙湖氢谷基础设施配套再升级。
桂丹西路(西二环至生态路段)道路北侧慢行系统建设工程项目于2022年8月进场施工,11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工期为100天。项目的慢行系统总长度约1.96km,沿线增设2m-3m宽的人行道及2m宽的非机动车道,沿线按标准增设指示牌和指示线,靠近机动车道的位置增设护栏杆。
“仙湖环境优美,现在增设了慢行系统更方便我们日常出行,饭后散步也有个好去处,真是便捷又安全。”家住在仙湖附近的居民说道。
金沙岛广东万里碧道
为市民增添休闲好去处
位于金沙岛的广东万里碧道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综合性生态工程,按照广东万里碧道的规划,至2025年丹灶镇将建设乡野型碧道约65公里。今年,已建成了碧道10.4公里,计划2023年建成35公里,靓丽的水岸景观以及游憩空间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好去处。
金沙旅游休闲运动岛以打造“人水和谐 滨水生态”为目标建设。一条10.4公里的乡野型碧道,以大藤水岸公园为起点从南往北,市民可以沿着“拾野生态线”或悠然漫步或骑行、畅跑,与夏日凉风相伴,自然又惬意;在碧道上,眺望远方微波荡漾的湖泊与连片的桑基鱼塘相互映衬、相互媲美一幅独具水乡风情的生态美景浑然天成。
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广东万里碧道一期分布在北江,二期碧道分布在南沙涌,官山涌以及樵北涌。一期碧道毗邻广东南海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时将会注重湿地景观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并把沿线现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整合起来、把各个景观节点串珠成链。
近年来,丹灶致力于贯通完善城市道路网范围的道路系统,通过增设待行区、拓宽升级道路、解决道路设施缺失、标志标线不清晰等问题,打造交通便利城市;未来还将大力推动慢行交通发展与建设,进一步合理改善路口秩序,让交通兼顾效率与舒适度,满足不同需求,出行可快可慢、宜行宜骑,丹灶努力营造优质便民便企的出行环境,助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清淤固基,修建进排水渠,组建尾水治理设施……走进岭西村豹舟岗连片鱼塘区,只见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鱼塘各项改造工程。
乘着南海区养殖鱼塘标准化改造的春风,岭西村对第五、第六、第七经济社连片鱼塘进行资源整合,统筹规划,着力将传统农田土地建设成为基塘农业生态示范区,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也是岭西村以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引入活水的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岭西村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突破点和支撑点,聚焦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同时,切实推进基层治理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统筹开发,让乡村“富”起来
西樵山下,观光碧道旁,放眼望去,岭西村豹舟岗连片鱼塘无数个方格化鱼塘排列有序,塘基旁水草丰美,阵阵微风下,像是向路人打招呼。
“这片鱼塘靠山临水,水质良好。”岭西村党委书记梁少欢介绍,一直以来由零散户承包,鱼塘浅和承包期短,投标价格偏低。此外,塘头乱搭乱建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人居环境。
2021年7月,岭西村党委决心扭转局面,紧抓机遇谋发展,以岭西村经联社为牵头主体,集约豹舟岗周边640亩连片鱼塘进行改造,以“美丽渔场型”渔场为标准,推进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
豹舟岗连片鱼塘改造项目涉及到岭西村3个经济社,30多个养殖户。如何确保鱼塘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岭西村成立鱼塘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开会研究规划图,确定鱼塘改造方案。随后,组织召开经济社成员代表会议,表决通过鱼塘改造。
面对村民群众质疑,岭西村党委班子成员、党员带头走街串巷入户宣传讲解政策,在榕树下召开多场红棉议事厅之鱼塘开发大讨论,广泛吸收村民群众意见,对疑点问题进行逐一解释,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头雁效应”,逐渐探索出一套建立政府扶持、集体支持、村民认同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养殖鱼塘标准化改造中的主体作用。
岭西村淡水养殖历史悠久,如何保住村民的“饭碗”成了最关键的问题。在区、镇的引荐介绍下,岭西村经联社带领第五、第六、第七经济社社长、社委、党员和村民代表“走出去”,探营多家养殖企业的发展理念、技术优势等情况。最终,组织召开经济社成员代表会议,顺利表决通过鱼塘改造最终,并与均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成功签约。
此外,岭西村该片区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进行联农带农开发。要求企业将均健公司承诺将部分鱼塘以承包低价租赁给岭西村养殖户,确保了原养殖户还能继续在村里养殖的需求,保住村民的“饭碗”。“该公司筹备建设检测研发中心,届时向岭西村范围内的养殖户提供免费检测服务,进一步提升周边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收益。”党委委员张国燊说,目前,已有多个养殖户与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豹舟岗连片鱼塘改造项目既处理了3个经济社‘插花地’问题,也提升了村社经济发展和村民的收入,让乡村富起来。”梁少欢说,项目对推动水产养殖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优质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是岭西村渔业实现绿色高质量迈出的重要历史性一步,更是岭西村创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和新模式。未来,岭西村将盘活该项目周边100多亩农耕地,统筹开发农耕体验项目。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活”起来
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信步迈入岭西村第五经济社,只见街巷整洁,村村相连,路路相通。第五经济社党委支部书记、社长谭嘉潮介绍,该经济社曾经是明渠明坑遍布,环境较差。2022年,乘着雨污分流工程的东风,经济社支部利用三级党建网格,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开展“红棉聊天室”收集村民意见,加快改善该社人居环境。有的村民甚至把自家围墙拆去,让雨污分流管道走遍整个经济社。
2019年,岭西村率先在西樵镇内实施“三亮工程”,让党员身份亮出来、党建阵地建起来,切实增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2022年7月,岭西村党委制定和实施《岭西村党员管理细则》《岭西村党员量化积分评分制度》,进一步强化新形势下党员的管理和监督。此外,岭西村通过“常沟通”“搭平台”“轻赋能”“予肯定”四大服务激发党员参与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如今,岭西村党员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力军,更是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疫情防控和关怀帮扶行动的排头兵。他们活跃于村内大街小巷,切实做到“我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感受到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果。
在党建引领下,岭西村基层治理不断“活”起来。在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下,岭西村巾帼志愿服务队、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和新市民志愿服务队等不同队伍也踊跃参与到村居基层治理。
巾帼志愿者投身到村居“四小园”建设、青少年志愿者组建法治宣传队伍在辖区宣传法治知识传播社会正能量、新市民志愿者配合村居做好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积分入学等工作,群众也踊跃参与到村居墙绘美化、关怀困难家庭等活动中,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据统计,2022年岭西村共开展志愿服务81场,动员志愿者457人次,服务人数达9700人次。
未来,岭西村将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强大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员发动更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进一步做好党建引领下的村居自治和共治,加快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
在陶渊明的诗文里,有个与世无争的“桃花源”。而在顺德北滘,也有一个隐匿于闹市外的“桃花源”,随处可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村落美景,在近千年的时光中沉淀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期绽放出别样魅力。
桃村,又称作桃源,拥有近千年历史的桃村,如同一棵老树,深深地扎根在北滘的东部。作为美丽文明示范村居,桃村以“桃源-故里”为主题,一方面大力推进以水美城、以水兴城,通过对古建、山水等资源修复开发,全方位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挖掘桃村深厚的人文历史,结合社区营造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着力将桃村打造为现代国际岭南人文乡村。
焕新桃园水岸
打造岭南水乡画卷
行走于北滘桃村内的桃村涌东边头段,河水缓缓流淌,不时有几条小鱼从水里冒出头来。漂浮在水面上的绿化岛栽种着美人蕉等水生植物,随风摇摆,两岸的龙眼树等树木的树枝在半空中往涌边延伸生长……一幅岭南水乡画卷在眼前缓缓铺开。
“现在的河涌比以前靓得多咯!”村民黎叔一边沿着涌边散步,一边乐呵呵地向记者说道。“这条涌以前又黑又臭,看到都绕路走,更别提在涌边散步了。现在整治好了,两岸也修建得很漂亮,让人看着心情就很好,我每天都要走好几次呢!”
随着顺德“以水美城、以水兴城”战略的持续推进,位于北滘群力围内的桃村近年来紧抓河道治理机遇,村党委和村民群众上下一心,通过清淤排污、污水管网提升改造等一系列举措,让黑臭的河涌恢复水清岸美。截至目前,桃村河涌沿岸超72处涉水违建被依法拆除,整治违建面积约12139平方米,为桃村美岸工作腾出了宝贵的滨水空间。
打开活水美岸的新局面后,桃村全面推进城乡品质提升行动,对村内卫生黑点、房前屋后的杂物、道路环境、违规建筑开展清洁整改和拆除,针对景观节点提升、架空管线整理、配套设施建设、灯光亮化工程等多个方面进行建设,并修复建设桃源故里牌坊、金紫名宗、报功祠、桃里情墙、法治文化公园等一批村内人文景点,让古村落焕发生机。
村民也发挥着主人翁精神,对村内闲置地、荒地进行整合,党群合力建设为干净整洁的“四小园”,定期进行维护提升,针对村里的改造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跟建议。
目前,桃村内大部分提升工程已经完成,核心片区的改造和古建活化工作已初见成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丰富文化内涵
打响桃村栾樨文化
栾樨,原是粗生在桃村河涌边的一种普通植物,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就会变得香甜。
桃村有着上百年种植栾樨的历史,家家户户逢时都会采摘栾樨制作成“九层栾樨粉”,这是代代相传的家乡味道。然而由于培育困难、打理工序繁琐,随着时间的流逝,懂得制作栾樨的人越来越少了。
为唤醒村民对栾樨的记忆,2018年,桃村在北滘镇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入顺德区社会治理“众创共善”计划、顺德慈善会·和的爱心基金等社会资源,筹办了第一届桃村栾樨粉文化节。
曾一度濒临消失的栾樨制作技艺重新回到市民的视野,并且衍生出更多的美味、文创产品等,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而今,桃村栾樨文化节逐渐成了桃村村民共同参与、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庆。
以栾樨为主题开展的自然野趣品栾樨、汉服古韵打卡、灰塑彩绘DIY、妙笔绘桃源等一系列活动,也深受村民、游客的欢迎,让越来越多人因为栾樨重新认识桃村,来到桃村游览“打卡”。
在2020年,桃村栾樨粉制作技艺入选顺德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打响栾樨文化品牌之余,桃村还通过党建引领社区营造,挖掘重现桃村深厚人文历史,培育社区组织,推动社区多元主体参与,举办桃源故里文化汇、敬老爱老等村居活动,重建村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同时开展各类青少年培训活动,培育新生力量,传承和发扬传统的文化活动,逐步将桃村打造成为乡风文明、自然和谐、宜业宜游的“桃源故里”。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