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丨广州高新兴科技集团生产测试工程师向韶华:“人人都要懂技术”
向韶华在检测通讯模组。
向韶华在检修设备。
向韶华在操作自动化测试设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高新兴科技集团坐落于广州黄埔,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里,一字排开的工业机器人挥舞着的机械臂不时发出“嘶嘶”声——它们正快速上料。此刻,向韶华紧盯着屏幕,察看机器人检测出来车联网产品是否存在坏件情况。
今年36岁的他已在通信电子行业浸淫14年,从基层员工成长为生产测试工程师,也见证了制造业逐步走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现在的车间不需要太多人,但人人都要懂技术,要时刻充电保持学习。”他解释道,比如现在身处的检测车间,需要用各种仪器设备检测合格率,一方面要看得懂工业机器人“输出”的大量数据,另一方面也要学会保养和维修机器人。
与机器人共舞,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写照。年前生产线繁忙,在他和它的合力下,一个个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车联网产品被生产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市场。
(广州日报 2023.2.1)
附件下载:
建设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实施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倍增计划,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布局,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每个街镇至少建设1家普惠托育试点单位,60%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日前,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十四五”广州市区域卫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着力于解决广州市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短板与不足,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守护群众健康安全。
构建高水平公共卫生体系:
建设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 实施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倍增计划
根据《规划》,2025年,广州市将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与特大型城市需求相适应,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充分惠及全市,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影响力居全国前列,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努力让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健康服务。
《规划》指出,广州市公共卫生体系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综合医院平急结合转换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广州市将强化“平急转换”,构建高水平公共卫生体系。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广州市将依托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发挥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指挥高效、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施疾控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夯实设施设备,强化人才队伍,提高信息化水平;除市、区各设置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加挂“××镇(街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牌子,开展辖区内疾控有关统筹协调、牵头、组织实施等工作,落实公共卫生职能。
同时,广州市也将通过扩大传染病集中收治容量、推动中医药融入应急救治体系,建强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将实施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倍增计划,加强医疗系统软硬件建设,特别是做好负压病房、重症床位等重点设施和物资设置,充实发热门诊、门急诊、儿科、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力量,实现发热门诊、重症救治、儿童健康保护、转运能力四个倍增。
打造高品质医疗服务:
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医疗需求大的地区布局
《规划》提出,全市80%的三甲医院集中分布中心城区,从化、花都、南沙、增城等外围城区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广州市将按照“一主一副五分多核网络化”医疗卫生设施空间结构,鼓励发展“一院多区”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除了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提质优化工程、南沙副中心医疗高地工程外,还会实施外围新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工程,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群众医疗需求大的地区布局,尤其是海珠东部、天河北部等区域。
优化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每千人口托位数增加一倍
根据《规划》,广州市将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优先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行全市“一街镇一普惠”发展模式。
同时,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布局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并纳入社区公建配套用房统筹规划建设;探索建立托幼服务一体化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记者从《规划》中了解到,2021年,广州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2.6个;到2025年,力争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5.8个,每个街镇至少建成1家普惠托育试点单位。
广州市也将优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预期2025年达到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1.12名、儿科床位3张。
60%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
“十四五”期间,广州市将建立健全以老年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为主体,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为基础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单病种模式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到2025年,60%以上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85%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每个区设有至少1所护理院(中心)。
加强康复医疗人才培养,逐步建立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到2025年,力争每千人口康复床位达到0.5张,每10万人口拥有康复医师8人。
“十三五”以来,广州市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2021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814个,实有床位10.65万张,卫生人员22.73万人,分别较2015年增长56.12%、29.86%、47.63%。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1.44亿人次,出院人数328.80万人次。
全市户籍居民人均预期寿命83.18岁,较2015年提高1.46岁。
这些工程写进了规划内
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提质优化工程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湾院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外科住院综合楼、中山大学口腔医学科学中心(天河)、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广州市正骨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疗综合体、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扩建、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综合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印院区广州泌尿医学中心改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技综合大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大楼、广东骨科研究院、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升级改造,新建荔湾区人民医院、天河区第二人民医院等项目。
南沙医疗高地工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沙院区)、穗港合作医院等项目。
外围新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工程: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二期、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埔院区二期、广东省人民医院白云院区和黄埔院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扩建、南方医科大学第九附属医院白云院区、知识城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门诊综合医疗区(一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院区二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白云湖院区、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易址新建一期、广州市皮肤病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整体改扩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白云院区和黄埔院区、花都区人民医院新址、增城区人民医院扩建等项目。
全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1+1+6”项目
依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置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置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设置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省人民医院设置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设置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设置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设置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设置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
广州市审计局高度重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审计项目计划龙头作用,着力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制度建设为引领,强化党对计划工作领导。结合广州审计工作实际,立足全市审计一盘棋,制定《广州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加强市委审计委员会对审计项目计划工作的领导,明确计划管理部门和审计业务部门的责任分工,细化计划编制、审批、调整和报告的程序,推动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增强市委审计办对区委审计办计划管理的工作指导。
二是以政策研究为抓手,强化项目计划科学精准。坚持研究分析贯穿审计工作始终,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把对政策、体制、制度、机制的研究作为各类审计项目立项的前置准备,精准把握各类审计事项的改革方向、目标、路径和政策意图。聚焦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审计工作会议部署安排,细化分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任务,研究分析“十件民生实事”与审计计划的结合点,制定审计任务清单。坚持以任务清单定项目、以项目审计促发展,加强政策研究成果运用,找准审计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维护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推动广州审计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
三是以提升效能为目标,强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要求全市审计机关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听取同级人大、纪检监察机关、巡察机构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审计项目计划聚焦中心工作,提升监督合力。市审计局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年度专题审查部门预算单位和重点政策领域情况以及其他重点监督任务的工作安排实现联动,将人大监督涉及的单位和监督内容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监督成果为人大监督提供依据和参考。主动与市纪委监委、市委巡察办开展经常性工作交流,将市纪委监委、市委巡察办提供的问题线索作为立项依据和审计监督重点。深化“巡审结合”试点工作,积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与市委巡察工作有机衔接。(肖晓华)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